外国大军围攻西域都护府,陈汤为何劝皇上不要派兵增援?西汉陈汤的事迹_单于_延寿_白术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陈汤 单于 延寿 白术

本文目录

  • 外国大军围攻西域都护府,陈汤为何劝皇上不要派兵增援
  • 西汉陈汤的事迹
  • 四君子汤对人体有什么好处它的衍生方有哪些
  • 白术茯苓怎么喝
  • 两岁的小女孩尿乳白色尿是什么原因
  • 汉朝两位名将陈汤和班超谁更优秀,贡献更大
  • 陈汤发出汉朝最强音,建功西域,为何却在史书上声名不显
  • 汉朝三位名将李广陈汤马援为何有相似悲惨结局
  • 陈汤为何假传圣旨后没死陈汤有哪些历史事迹
  •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名将陈汤,为何会被李世民的家族排除在武庙之外

外国大军围攻西域都护府,陈汤为何劝皇上不要派兵增援

乌孙国围攻西域都护府时,朝廷丞相和大将军都慌了神,拿不出主意来,借此机会有人举荐了陈汤。于是汉成帝问记于陈汤,陈汤不慌不忙的说:请陛下不用担心,不出五日围城之困必然解之。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形势尚未到危机的时刻,乌孙军队战斗力差基本上是一帮渣渣,五个士兵可能都打不过一个汉兵,乌孙军远道而来,以疲惫之师攻打守城之兵,不足惧也。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西域都护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可激发出更大的士气,况且西域都护府士兵战斗力强,粮草充足,城墙易守难攻,乌孙国强攻不下,又担心被汉朝军队从背后包了饺子,自然就会退去。三是,派大军长途跋涉去援助士兵会比较劳累,加之地形原因很容易被敌军以逸待劳,最后得不偿失。综上三点,西域都护府即使不派兵援助也能解围,这是建立在对敌我双方实力情况、形势判断、地形因素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

西汉陈汤的事迹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北)人,西汉名将。陈汤少年时喜欢读书,作文思路开阔,但因家庭贫困,有时靠乞讨度日,后来他流浪到长安,得到富平侯张勃的赏识。初元二年(前47年),汉元帝下诏,要求公侯大臣推荐年轻的人才,张勃便向朝廷推荐了陈汤。

在等待分配期间,他的父亲去世,陈汤没有回家奔丧。那个时代对奔丧、守孝十分看重。因为这件事,陈汤被人举报缺乏起码的孝道,不遵守常规行事。于是朝廷又谴责张勃,以他举荐不当而削减了他的食邑二百户,同时将陈汤拘捕下狱。

后来又有人大力举荐,陈汤终于被任为郎官。陈汤主动请求出使外国,几年后被任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校尉(正职)甘延寿奉命出使西域。

俩人赴西域上任途中,陈汤提出秘密远征北匈奴的计划。甘延寿表示同意,但提出要报朝廷批准。因为按照职权,要调集西域联军,必须用朝廷的名义报经皇帝同意。

陈汤鼓励他说:“这是一项大胆的计划,朝廷大臣们多是碌碌无为之辈。一经他们讨论,必然难以通过。”甘延寿久久无语。

抵达乌垒城后,甘延寿居然染上了重病。时光在流逝,都护的病却不见好转。眼看大好时机即将错过,陈汤果断撇开都护,假传圣旨开始征调屯田汉卒和西域联军。

病榻上的甘延寿听到消息大吃一惊,立刻派手下把陈汤喊来试图制止陈汤这种犯法的举动。

陈汤进屋后,手握剑柄,以威胁的口气对甘延寿说:“大军已从四方汇集而来,你难道还想阻挡吗?不抓住战机出击,你还算什么名将?!”此时的甘延寿已没有任何退路。他不同意的后果只有两条,要么被这位山东大汉杀掉,要么被冷落在病榻上寂寞地死去。这两种结果,对于这位并非懦夫的将军来讲,都是难以接受的。

就这样,4万大军顺利出发,甘延寿也强撑着病体加入了西征的队伍。他们兵分两路——南路走天山以南,穿过大宛国;北路走天山以北,穿过乌孙国,在郅支城下形成合围。

睡梦中的匈奴军人仓促应战,城池很快陷落,郅支单于在战斗中被杀,他的头颅被快马传送到3300公里外的长安。

大功告成的陈汤在给汉元帝刘奭的报告中底气十足地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当时,有些大臣嚷嚷着要治甘延寿、陈汤私自调兵的大罪,但刘奭没有理睬,而是将这两位将军全部封了侯。

他的理由是,陈汤与甘延寿的征战,结束了匈奴南北分裂的局面,稳定了汉朝的西北边疆,提高了汉朝在西域各国的威信,立奇功者凭什么要受处罚?

陈汤给汉元帝的奏疏,历经千年,仍然令中华儿女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服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蛮夷槁街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四君子汤对人体有什么好处它的衍生方有哪些

中医有句顺口溜就是“女人不离四物汤,男人不离四君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女人多血虚,男人多气虚”。之前咱们已经讲过四物汤,今天咱们聊聊益气健脾的四君子汤。

在学校为了便于学习,就把四君子汤整理成汤头歌诀来背诵:

四君子汤中和义,

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气健脾基础剂,

脾胃气虚治相宜。

这四句方歌不仅通俗易懂,还把四君子汤对人体的功用说了出来,对于中医初学入门者,也是便于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四君子汤属补益剂~补气的范畴,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临床多用于脾胃气虚证的治疗。

脾胃气虚证,主要表现为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舌苔白,脉虚弱。

现代医学常把四君子汤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证的治疗。

下面咱们再把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的功用分别解说。

@Forest医生祥子

一、人参

人参属补气药范畴,药性甘、微苦、微温 。归肺、脾、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的功效。

在临床上,人参多用于元气虚脱证,脾肺心肾气虚证,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的治疗,可随证加减配伍,对症下药。

1、元气虚脱证

人参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是拯救危重病候导致气脱的要药,适用于因大汗、大泻、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元气虚极欲脱,气短神疲,脉微欲绝的危重证候,单用就有效,如独参汤。

若气虚欲脱兼见汗出,四肢逆冷者,应与回阳救逆药同用。

若气虚欲脱兼见汗出身暖,渴喜冷饮,舌红干燥者,人参兼能生津,常与养阴药配伍,以补气养阴,敛汗固脱。

2、肺脾心肾气虚证

人参能够补益脾肺心肾之气,临床通过辨证加减,可以用于肺脾心肾气虚证的治疗。

脾气虚表现为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可以和白术、茯苓、甘草配伍,如四君子汤;脾虚不能统摄血液导致的出血证,常和黄芪、白术等配伍。

心气虚表现为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失眠多梦,健忘,脉虚等证,多与酸枣仁、柏子仁配伍。

肾气虚多有肾不纳气,表现为短气虚喘等证,多和蛤蚧、五味子同用。

3、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

热邪易伤津耗气,对于热病气津两伤,口渴,脉大无力者,人参能够补气生津,常与滋阴药同用。

消渴病的病理变化多是阴虚和燥热,往往气阴两伤,人参既能补益肺脾肾气,又能生津止渴,所以治疗消渴的方剂中较常用。

使用注意:人参不宜与黎芦同用。

@Forest医生祥子

二、白术

白术属补气药范畴,其药性甘、苦,温。归脾、胃经。具有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

1、脾气虚证

白术具有“补气健脾第一要药”之美称,临床辨证,通过加减配伍可用于脾气虚导致的水湿内生引起的食少、便溏或者泄泻、痰饮、水肿、带下诸证的治疗。

白术长于补气以复健运,还能燥湿、且利尿以除湿,治疗脾虚有湿,食少便溏的治疗,多和人参、茯苓、甘草配伍,如四君子汤。

2、气虚自汗

白术善治脾气虚弱,卫气不固,表虚自汗,亦能补脾益气,固表止汗,单用就有效。脾肺气虚,表虚自汗,易感冒者可与黄芪、防风配伍,以御表固邪。

3、脾虚胎动不安

白术益气安胎,临床用于治疗脾虚胎儿失养,宜与人参、阿胶等药配伍。

使用注意:白术性偏温燥,热病伤津及阴虚燥渴者不宜。

@Forest医生祥子

三、茯苓

茯苓属利水消肿药,其药性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

1、水肿

由于茯苓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不伤正气,是利水渗湿要药,临床常用于多种原因导致的水肿的治疗。

2、痰饮

中医理论认为“湿聚成痰”,茯苓善渗泄水湿,可以治疗痰饮引起的目眩心悸,恶心呕吐,可以随证加减配伍应用。

3、脾虚泄泻

茯苓能够渗湿止泻,尤其适合脾虚湿盛引起的泄泻,多和山药、白术等药配伍;茯苓入脾经能健脾补中,和人参、白术、甘草配伍治疗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如四君子汤。

4、心悸失眠

茯苓和补气安神药配伍可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的治疗;和重镇安神药配伍,可用于心气虚、不能藏神,惊恐不安,不能安卧的治疗。

使用注意:虚寒精滑者忌服茯苓。

@Forest医生祥子

四、甘草

甘草属补气药范畴,其药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的功效。

1、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

甘草能够补益气血,主治伤寒耗伤心气引起的脉结代、心动悸。

甘草和补气养血药如人参、阿胶、生地等配伍配伍,可以用于气血两虚的治疗,如炙甘草汤。

2、脾气虚证

甘草善入中焦,具有补益脾气之力,因其作用缓和,多作为辅助用药,能“助参芪补气之功”,多和人参、黄芪同用。

3、咳喘

甘草能够止咳祛痰,还略具平喘作用,单用就有效。也可随证寒热虚实加减配伍应用,有痰无痰皆有效。

4、脘腹四肢挛急疼痛

甘能缓急,甘草善于缓急止痛,对于脘腹、四肢挛急疼痛多与芍药配伍,如芍药汤,也可根据血虚、血瘀、寒凝等多种原因,随证加减配伍应用。

5、热毒疮疡,咽喉肿痛

甘草有一定的解毒功能,生用可以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痈多和连翘、地丁配伍;用于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多和板蓝根、桔梗、牛蒡子等配伍。

6、调和诸药

通过甘草的解毒功能,可以降低一些药物如附子、大黄的毒副作用;通过缓解功能,可以缓和一些药如大黄的峻烈之性;甘草的甘甜还能矫正中药的浓郁气味。

使用注意:不宜与大戟、芫花、海藻、甘遂同用。甘草有助湿壅气之弊,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使用。长期大剂量服用能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

下面咱们再说说四君子汤能够衍生哪些方剂?

四君子汤加入陈皮即为异功散,功兼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

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即为六君子汤,功兼和胃燥湿,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痰湿,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痰湿证。

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即为香砂六君子汤,功在益气和胃,行气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

@Forest医生祥子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四君子汤对人体的好处、四君子汤衍生方的归纳总结,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有疑问的朋友可以留言,或者关注@Forest医生祥子,我会在第一时间及时回复的,谢谢!

白术茯苓怎么喝

谢谢邀请。

白术具有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安胎。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的作用。

①《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②《别录》: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

③《药性论》:主大风顽痹,多年气痢,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去痰诞,除寒热,止下泄,主面光悦,驻颜去皯,治水肿胀满,止呕逆,腹内冷痛,吐泻不住,及胃气虚冷痢。

④《唐本草》:利小便。

⑤《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疾,五劳七伤,冷气腹胀,补腰膝,消痰,治水气,利小便,止反胃呕逆,及筋骨弱软,痃癖气块,妇人冷症瘕,温疾,山岚瘴气,除烦长肌。

⑥《医学启源》: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和胃,生津液,主肌热,四肢困倦,目不欲开,怠惰嗜卧,不思饮食,止渴,安胎。

⑦《本草衍义补遗》:有汗则止,无汗则发。能消虚痰。

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医学启源》记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止渴,安胎。”

临床应用

⒈归脾汤(《济生方》)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怔忪健忘,惊悸盗汗,发热体倦,食少不眠,或妇人脾虚气弱,崩中漏下。白术,茯神(去木),黄芪(去芦),龙眼肉,酸枣仁(炒去壳)各30g,人参,木香(不见火)各15g,甘草(炙)7.5g,当归,远志各3g.上咀,每用12g,水1.5盏,生姜5片,枣1枚,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方中白术助人参益气补脾,为臣药。

⒉白术散(《外台秘要》)治呕吐酸水,结气筑心。白术、茯苓、厚朴各2.4g,桔皮、人参各1.8g,荜茇1.2g,槟榔仁、大黄格3g,吴茱萸1.2g.水煎,分两次服。方中白术配茯苓、人参治脾胃虚弱。

⒊白术调中汤(《宣明论》)治中寒痞闷急痛,寒湿相搏,吐泻腹痛。白术、茯苓、陈皮、泽泻各15g,干姜、官桂、藿香各0.3g,甘草30g,缩砂仁0.3g.上为末,白汤化蜜少许调下。方中白术配茯苓、泽泻治脾虚湿滞。

实用选方

①治虚弱枯瘦,食而不化:於术(酒浸,九蒸九晒)500克,菟丝子(酒煮吐丝,晒干)500克,共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钱。(《纲目拾遗》)

②治脾虚胀满:白术100克,橘皮200克。为末,洒糊丸,梧子大。每食前木香汤送下三十丸。(《全生指迷方》宽中丸)医学考试网搜索整理

③治痞,消食强胃:枳实(麸炒黄色)50克,白术100克。上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绿豆一倍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不拘时候,量所伤多少,加减服之。(《兰室秘藏》积术丸)

④服食滋补,止久泄痢:上好白术500克,切片,入瓦锅内,水淹过二寸,文武火煎至一半,倾汁入器内,以渣再煎,如此三次,乃取前后汁同熬成膏,入器中一夜,倾去上面清水,收之。每服二、三匙,蜜汤调下。(《千金良方》白术膏)

⑤治脾虚泄泻:白术50克,芍药半两(冬月不用芍药,加肉豆蔻,泄者炒)。上为末,粥丸。(《丹溪心法》白术丸)

⑥治小儿久患泄泻,脾虚不进饮食,或食讫仍前泻下,米谷不化:白术一分(米泔浸一时,切,焙干),半夏一钱半(浸洗七次),丁香半钱(炒)。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糊丸,黍米大。每半岁儿三丸,三五岁儿五、七丸,淡生姜汤下,早晚各一。(《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温白丸)

⑦治湿泻暑泻:白术、车前子等分,炒为末,白汤下10~15克。(《简便单方》)

⑧治肠风痔漏、脱肛泻血、面色萎黄,积年久不瘥:白术一斤(糯米泔浸三日,细研锉,炒焦为末),干地黄半斤(净洗,用碗盛于甑上蒸烂细研)。上相和,如硬,滴酒少许,众手丸梧桐子大,焙干。每服十五丸,空心粥饮下,加至二十丸。(《普济方》香术丸)

⑨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实七枚,白术100克。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耍即当散也。(《金匮要赂)枳术汤)

⑩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白术100克,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50克(炙),生姜75克(切),大枣六枚。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金匮要略》白术附子汤)

⑾治中湿,口噤,不知人:白术半两,酒三盏。煎一盏,顿服;不能饮酒,以水代之。日三,夜一。(《三因方》白术酒)

⑿治忽头眩晕,经久不差,四体渐羸,食无味,好食黄土:白术三斤,曲三斤。上二味搀筛酒和,并手捻丸如梧子,暴干。饮服二十枚,日三。忌桃、李、雀肉等。(《外台》)

⒀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白术100克,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50克(炙)。上三味,锉,每15克,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近效方》术附汤)

⒁治自汗不止:白术末,饮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方》)

⒂治盗汗:白术200克,分作四份,一份用黄芪同炒,一份用石斛同炒,一份用牡蛎同炒,一份用麸皮同炒。上各微炒黄色,去余药。只用白术,研细。每服二钱,粟米汤调下,尽四两。(《丹溪心法》)

⒃治老小虚汗:白术25克,小麦一撮,水煮干,去麦为末,用黄芪汤下5克。(《全幼心鉴》)

⒄治产后呕逆不食:白术五钱,姜六钱。水煎,徐徐温服。(《妇人良方》)

⒅治妇人血虚肌热,或脾虚蒸热,或内热寒热:白术、白茯苓、白芍药(炒)各5克,甘草(炒)3克,姜、枣,水煎。(《妇人良方》乞力伽散)

⒆治三日疟:九制於术500克,广皮400克。熬膏,用饴糖200克收。(《古今良方》)

⒇治四日两头疟,一、二年至三、四年不愈者,或愈而复发,连绵不巳者:於术50克,老姜50克。水煎,发日五更温服,重者二服。(《纲目拾遗》)

(21)治牙齿逐日长,渐渐胀,开口难为饮食,盖髓溢所致:只服白术愈。(《夏子益治奇疾方》)

(22)治儿童流涎:生白术捣碎,加水和食糖,放锅上蒸汁,分次口服,每天用15克。(《江苏中医》(12):1,1965)

(23)手术后便秘:生白术60克,生地30克,升麻3克。水煎服。本法对妇科、外科手术后便秘者有效。

(24)梅尼埃病:白术12克,泽泻9克,炒薏苡仁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5)白细胞减少症:白术30克,水煎服。

药用宜忌

①《本草经集注》:“防风、地榆为之使。”

②《药品化义》:“凡郁结气滞,胀闷积聚,吼喘壅塞,胃痛由火,痈疽多脓,黑瘦人气实作胀,皆宜忌用。”

宜:脾胃气虚,不思饮食,倦怠无力,慢性腹泻,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者宜食;自汗易汗,老小虚汗,以及小儿流涎者宜食。

忌:胃胀腹胀,气滞饱闷者忌食。

忌:桃、李、菘菜、雀肉、青鱼。

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忌服。

茯苓的食用方法

【茯苓奶】

食材:茯苓粉、牛奶、蜂蜜;牛奶与茯苓的比例为2:1。

做法:

1、取100克茯苓粉放入碗入,分次加入牛奶搅拌均匀,调成糊状;

2、先把糊状的牛奶倒到锅里,倒入剩余的牛奶,混合均匀;

3、开火熬制,一边加热一边搅拌,等到牛奶沸腾了以后再加热2~3分钟关火,放入蜂蜜调味就可以了。

【茯苓鸡蛋羹】

原料:茯苓10克,鸡蛋2个;

做法:鸡蛋打散放入茯苓上锅蒸;

功效:健脾化湿。鸡蛋羹中加入茯苓调理脾胃的效果更好。茯苓的加入可以让鸡蛋补而不腻,让鸡蛋滋补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

【茯苓糕】-1

组成:大米粉半斤、熟茯苓粉(25克~50克)、10克泡打粉(或5克干酵母)、绵白糖。

做法:

(1)将绵白糖、熟茯苓粉倒入大米粉中搅匀,加入8两左右的水,搅匀醒制备用。

(2)把锅打开,让锅上气。

(3)取模具,在模具的表面均匀地涂抹一层植物油。

(4)在醒制好的米粉中加入泡打粉(或干酵母)搅匀,灌入模具中蒸熟即可。

功效:健脾。

【茯苓糕】-2

食材:怀山药2两、莲子2两、芡实2两、白糖4两、茯苓粉1两、糯米粉1斤。

做法:

1、鲜怀山蒸熟切菱形块,莲子、芡实焖透备用;

2、将怀山、莲子、芡实、白糖、茯苓粉、糯米粉放入盆中加水拌匀,再放入表面擦好油的模具中;

3、放入蒸锅中旺火足气蒸40分钟,等凉后脱模即可。

【茯苓豆浆】

食材:黄豆豆浆、茯苓粉。

做法:

1、买来的茯苓粉用干净的布包上,用绳栓起来。

2、豆浆放锅里,放入用布包好的茯苓布包,熬至开锅。

3、用筛子过滤出豆浆即可。

用法:早上或中午饭后服用。

功效:利水祛湿。

【茯苓饼】

茯苓夹饼是一个著名的宫廷小吃,主要有健脾益气的功效,同时也是一个延年益寿的小食品,适合秋天经常食用。

两岁的小女孩尿乳白色尿是什么原因

尿液中有超过正常数量的脓细胞,即称脓尿。患者排出的新鲜尿液呈乳白色,甚至伴脓块,为肉眼脓尿;或镜检尿液内白细胞数异常增多,为镜下脓尿。正常尿液中含有少量的白细胞,尿离心后镜检白细胞通常不超过3~5个/HP。

脓尿是中医、西医共同病名,尚可归属于浊病、淋证范围。临床上有虚、实之分,但以实证居多。常见证型有毒流少阴证、湿热蕴结证、正虚毒恋证等。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一般经正规治疗,并去除病因均能获效,预后良好。

病因病机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诸淋皆肾虚膀胱生热,故小水涩而不利也。”

由以上可知,脓尿既可是局部感邪、不洁性交、淋毒热邪、外伤等,热邪湿毒内侵溺窍,熏蒸膀胱,正邪相搏,气血壅滞,化腐为脓;又可是肝肾两伤,肾亏气化失司,湿浊不化,久蕴成脓,正虚邪恋;亦可他处感染湿热毒邪,热毒伤络,循经瘀滞溺道,流注膀胱,而成脓尿。加之累劳、饮酒、外感等因素诱发。虽然本病有虚实之分,但以实证、热证居多。

发病机制及病理

脓尿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泌尿生殖系感染、肿瘤、结石、梗阻性疾病,过敏性炎症、异物、有害物质刺激或创伤;邻近泌尿道脏器的感染波及尿路所致。其中感染是最常见病因,有非特异性感染与特异性感染两类。非特异性感染常见细菌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等;特异性感染主要是结核病和淋病,其他如支原体、真菌、滴虫、疱疹病毒等。此外,泌尿系肿瘤、结石、损伤、前列腺增生、神经源性膀胱、尿道狭窄及泌尿系先天性异常等继发感染或造成梗阻亦可引起脓尿。发生的部位主要在泌尿生殖系统,发生感染时都有可能产生脓尿,疾病常包括肾盂肾炎、肾积脓、肾周围脓肿破溃与肾脏相通、膀胱炎、前列腺炎或脓肿、尿道炎及附近器官炎症(如盆腔脓肿)等。在未普及使用抗生素的年代,发病率较高。

就临床资料分析,脓尿有以下特点:①年龄不限;②有急性和慢性之分;③近年来淋球菌性尿道炎发病率较高;④医源性也不少见,特别是介入性治疗;⑤一般预后良好。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本病诊断并不复杂,通过病史、临床症状和尿常规即可明确。①一般脓尿仅见尿液略带混浊;②严重感染、晚期泌尿系结核,或邻近器官有脓肿溃破,进入肾盂或膀胱时,肉眼可见大量脓尿,尿色混浊或乳白;③临床症状或轻或重,常随不同原因、不同疾病而异,兼症或有或无;④尿液沉淀后,显微镜检每高倍视野脓细胞超过10个以上者,即称为脓尿,严重者脓细胞成堆;⑤一般不主张使用介入性方法去诊断。

2.鉴别诊断

①在收集小便标本时,应避免污染。因白细胞在碱性尿中,2小时即可破坏50%,故小便标本务必新鲜。②乳糜尿,虽有尿混浊,但乳糜试验阳性,尿常规可以有脓细胞或红细胞。

辨证施治

参考“菌尿”有关内容。

转归及预后

参考“菌尿”有关内容。

预防与调护

参考“菌尿”有关内容。

临床经验

1.脓尿溺窍时流秽浊如脓,色白如泔,乃湿热内蕴,用苓术二陈煎(猪苓、茯苓、泽泻、白术、半夏、陈皮、炙甘草),或徒薪饮(陈皮、黄芩、麦冬、黄柏、白芍、茯苓、丹皮),以清热利湿。若真元不固,时下白浊,凝如膏糊,或小便频数,用萆薢分清饮,以分清渗浊固精。如溺窍时有秽物,如疮之脓,如眼之眵,淋漓不断,浊色发赤,治宜清心降火,用加味清心饮(茯苓、石莲、益智仁、麦冬、人参、远志、石菖蒲、白术、泽泻、甘草、车前子、灯心草,有热加薄荷)。如有败精瘀浊,先理浊腐,用虎杖散(虎杖、杜牛膝、麝香)。如精滑不固,治当补肾,用菟丝子丸。

2.脓尿和其他化脓性病变一样,其病因病理均是受邪之后局部气血凝滞,营气不从,酝酿化热,热胜肉腐,逆于肉里则为痈疽,逆于尿道则为脓尿。

《内经》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膀胱水府也”;《巢氏病源》说:“津液之余者,入胞则为小便。”可见脓尿的发生与肾和膀胱关系最为紧密。但肺主气,为水之上源,肺受邪,失肃降之能;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热移于小肠;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等等,均可引起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功能失司,热胜肉腐,逆于尿道而成脓尿,与其他“五脏六腑”均难割舍。有鉴于此,特引证清代名医王旭高先生“三焦火治法、五脏六腑火治法”一节,供各位同道治疗脓尿时参考。

三焦火、五脏六腑火治法:上焦火,黄芩、桑白皮、甘草,甚则石膏;中焦火,黄连、甘草;下焦火,黄柏、知母;肺火,黄芩、麦冬;心火,犀角、黄连、甘草;肝火,羚羊角、山栀、龙胆草、青黛;脾火,川连、防风、山栀;肾火,知母、黄柏;大肠火,条芩、槐花;小肠火,木通、鲜生地;胆经火,龙胆草、苦参、猪胆汁;心包火,犀角、连翘、犀黄;膀胱火,黄柏、车前子;三焦火,山栀为主;其余即上中下三焦之火也。

现代研究进展

1.曹式丽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肾衰合并脓尿

(1)清热解毒利湿贯穿治疗始终:尿路感染临床以尿频、尿急、尿痛、脓尿和菌尿为特征。尿路感染在中医中多属淋病范畴。曹教授提出湿热存在于尿路感染全过程的理论观点,认为热毒与湿邪郁结,致膀胱气化不利,湿热之邪弥漫三焦而发生本病。但由于临床治疗往往难以把握祛邪与扶正的侧重,或因清利太过而致伤津劫液,耗气伤阳而转发虚证;或因补益过早而使余邪未尽,病情迁延或反复发作。因此为了彻底清除病邪,曹教授强调治疗必须做到合理用药。根据中药药理学作用,结合病邪的性质(湿热)与部位(尿路),清热解毒利湿宜选用甘寒、味薄之品,如:金银花、连翘、射干、板蓝根、锦灯笼等;并选择偏于入下焦和兼入血分之品,如:白花蛇舌草、金线重楼、败酱草、马齿苋、生地榆、土贝母、半支莲、凤尾草、白头翁、土茯苓、银花藤、红藤等。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清利湿热药物能显著抑制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P菌毛的表达,使其在人尿道上皮细胞的黏附能力下降,容易通过尿流和尿道蠕动而排出体外,因而有利于患者临床症状消除和化验指标改善。清热解毒利湿中药还具有广泛的抗病原微生物、抗毒素、抗炎、解热、抗肿瘤及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变态反应等作用;同时某些药物还具有调节胃肠道运动,促进消化液分泌,抗溃疡的作用。

(2)调理中焦脾胃重视整体治疗:中医防治慢性肾衰感染并发症,十分重视全身状况对局部病灶的影响。曹教授总结临床经验,强调本病无论标本缓急,在疾病的整个过程中,均与中焦脾胃密切相关,脾胃的症状往往较为突出。脾胃为转枢,中运失健,湿浊内生,枢机不力,加之外邪引动,则上焦雾露弥漫,痰浊壅塞,可凌心迫肺;下焦通调失司,清浊不分,湿浊阻渎,可下迫膀胱,故病势之消长进退与中焦脾胃状况呈正相关。常用:陈皮、半夏、厚朴、砂仁、旋覆花、代赭石、炒白术、党参、鸡内金等。代表方有平胃散、旋覆代赭汤、小半夏汤、温脾汤合三仁汤加减。

(3)活血化瘀通络适用病邪久稽:曹教授认为湿热久积,阻碍气机,灼伤血络而成瘀,即朱丹溪所谓的“湿热伤血”、“湿热熏蒸而为瘀”理论。主张慢性肾衰合并尿路感染迁延不愈,小便淋沥不畅,并有持续腰痛,舌质紫暗,脉细涩等血瘀证候时,必须调治其气血,根据其瘀血程度,选择适当活血化瘀之品,轻证者选用辛通畅络之丹参、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刘寄奴等;重证者配合虫类搜剔,水蛭、全蝎、地龙、土鳖虫等,通血络、助气化、利小便。经多年临床应用验证,活血化瘀药不仅可增加肾血流量,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促进尿路细菌的排泄,缓解膀胱刺激症状;同时对于消除血尿、减轻腰痛,改善肾脏实质损害等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董某,61岁,2005年7月首诊发现肾功能不全,现已2年余(血肌酐维持于260~370μmol/L之间),反复尿路感染病史近10年,现症尿频、尿急、尿痛伴小腹坠胀,舌红苔黄腻脉细数,体温37.8℃,尿常规:白细胞540个/μl,红细胞60个/μl,尿蛋白(+);血常规:白细胞10.6×109/L,血红蛋白108g/L。诊为慢性肾衰合并急性尿路感染。证属湿热下注膀胱,伤及血络。治宜清热利湿通淋,活血通络。药用:柴胡15g,萆薢15g,石韦15g,金银花30g,连翘10g,萹蓄草15g,瞿麦草15g,土贝母15g,土茯苓30g,红藤15g,泽泻15g,六一散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患者服药1周后,尿频、尿急、尿痛症状明显减轻,复查尿常规:白细胞260个/μl,红细胞20个/μl,尿蛋白(+);血常规:白细胞6.6×109/L,血红蛋白109g/L,继予上方去石韦,土茯苓改为15g,金银花减为20g,加乌药10g,砂仁10g。连续服药2周后再次复查尿常规:白细胞40个/μl,红细胞10个/μl,尿蛋白(±)。继服此方加减4周后,尿常规转阴。复查肾功能:血肌酐344μmol/l,尿素氮12.7mmol/L,尿酸298μmol/L。

2.包晓星等培元活血通淋法治疗脓尿

临床资料:共61例,临床表现为小便不畅、淋沥不已,腰酸痛、低热,乏力,夜尿增多,或有水肿、脓尿。

治疗方法:治疗组用培元活血通淋中药治疗。黄芪30g,山茱萸肉10g,山药20g,丹皮15g,丹参15g,泽兰10g,车前子(包煎)15g,土茯苓30g,白花蛇舌草30g,乌药10g,生甘草5g,萹蓄10g。低热者去黄芪,加黄柏10g,知母10g;畏寒明显者加菟丝子10g,巴戟天10g,附子10g,肉桂5g;腰酸痛明显者加杜仲10g,桑寄生10g,怀牛膝10g;有脓尿者去黄芪,加忍冬藤30g,半枝莲30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疗程8周,随访半年。对照组予抗生素治疗,一般情况下给予低剂量抑菌治疗(每晚睡前口服1次单剂量抗生素),复发时则按照药敏试验选择用药,主要选择半合成青霉素、头孢霉素、喹诺酮类,视患者具体情况单用或联用。疗程8周,随访半年。

治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中药治疗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

讨论:传统认为肾间质纤维化与细菌感染持续存在密切相关,现在发现机体针对感染产生的抗体免疫反应也不容忽视。有研究证实,肾虚不足的本质所在是全身免疫能力低下,而膀胱湿热留恋则是局部免疫应答过强的表现。在治疗上,宜标本兼顾、扶正祛邪,用培元活血通淋法。中药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车前子清利湿热,丹皮、丹参、泽兰、乌药等活血化瘀。方中的药物多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且已被证实。在益肾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既增强了体质,提高了机体的免疫能力,又能清除余邪,促进纤维组织吸收,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从而有效地控制复发。

汉朝两位名将陈汤和班超谁更优秀,贡献更大

笔者看来,班超的贡献大更为优秀。

为啥呢?

其一

班超:弃笔从戎守卫边疆几十载,让汉朝边疆稳定了数十年,使得当时的汉朝得以安定的发展经济文化。

其二

陈汤:“犯我大汉,虽远必诛”出自陈汤,当年陈汤家传皇令,集结部队讨伐匈奴,让南北匈奴得以统一并且归顺汉朝,可谓是为汉朝挣足了颜面,而后汉朝也是半个世纪左右未发生大规模的匈奴侵略。

小结:

其实两者对汉朝的贡献都很大,但是要说深远的影响还是班超,毕竟班超得到了西边小国的认可,不仅从武力上,品行更是深受西方君王的信赖,对西方诸国的文化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反观陈汤更多的是武力的威慑。且陈汤好才,品行方面不如班超,后因为好才人生几次大起大落。

以上是笔者的粗浅看法

希望能帮到你

陈汤发出汉朝最强音,建功西域,为何却在史书上声名不显

《汉书》为陈汤立传了,而且总体上是正面评价,也不能说是在史书声名不显。但陈汤贪污受贿,名声不太好,而且是仗着西汉国威,矫诏发兵,以兵力优势灭了匈奴单于,难以体现他的大智大勇,不像傅介子、班超那样,只身闯入龙潭虎穴。

陈汤贪污受贿,矫诏发兵,这两点成了陈汤的污点,也是罪证,朝廷以此将陈汤治罪,又怎么会大力宣传他的光辉事迹?也就只有史书记载他的事迹了。如此一来,后人自然渐渐将他遗忘。到了现在,除了历史专家、学者以及爱好者外,普通人很少有人知道陈汤。

很多人都知道电影《战狼2》中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的出处来历,这句话最早是西汉人陈汤说的,原句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下面我详细地介绍一下陈汤:

陈汤,山阴人,爱读书,博闻多识。可是他家境贫寒,常常乞讨借钱,因此名声不好。后来陈汤去长安求官,富平侯张勃知道陈汤怀才不遇,就向汉元帝举荐了陈汤。陈汤想建功立业,多次请求出使外国。过了很久,他升任为西域副校尉。

汉宣帝时,匈奴四分五裂,有五个单于并立,互相争斗。呼韩邪单于与郅支单于都想得到西汉帝国的支持,争相派儿子去长安服侍皇帝,充当人质。但是呼韩邪单于更狠,居然自己去长安朝见皇帝,这种行为无异于归降,所以他得到汉朝更多的支持。郅支单于嫉恨,他见呼韩邪因此越来越强,于是杀了汉使,带着部众逃到了西域大国康居国。(檐雨阶苔原创)

当时,汉朝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保护西域道路安全,并监管西域各国。郅支单于在康居国发展势力,居然掌控了这个国家,并且经常侵略勒索西域其他各国。

西域副校尉陈汤对他的上级长官骑都尉甘延寿说:“郅支单于威震西域,经常侵略各国,是个祸害。胡人的城池很脆弱,如果我们发动屯田的士兵和西域各国军队,兵临城下,擒获郅支单于,那么就是名垂千秋的大功。”甘延寿很赞同,想上奏请示朝廷。陈汤说:“朝廷众臣见识浅溥,一定不会同意。”甘延寿不听。

正好这时甘延寿久病不愈,卧床不起。陈汤趁机假传命令,擅自调动屯田将士和征收了西域15国军队,得到汉兵,胡兵联军共四万多人。甘延寿发觉后,想要制止陈汤,却受到威胁,只能听从。然后,二人上奏给朝廷请罪,并说明情况。

当日,联军出发,由6个校尉统率,其中3个校尉的军队从南道翻过葱岭到大宛国,另外3个校尉的军队由西域都护亲自统领,经过乌孙,到康居边界。

陈汤严令大军不得劫掠,邀请康居贵族相见,展示威信,结盟之后让他们离去。陈汤率兵到了单于城外60里处,捉到一个康居贵族为向导。康居贵族怨恨郅支单于,所以将郅支单于的情况告诉了陈汤。(檐雨阶苔原创)

陈汤带领胡兵征战,势如破竹,收获良多,最后到了郅支单于城外30里的地方。单于派使者去汉营问:“汉兵为何事而来?”陈汤答:“单于曾说要归降大汉,来京朝见。天子可怜单于居住的地方太差了,所以派都护将军来迎接单于一家,又怕惊吓到你们,所以汉兵没敢到城下。”两方使者多次往来传话,甘延寿、陈汤因此责怪单于使者说:“我们为单于远道而来,而至今单于没有派可以管事的人来商谈,真没礼貌!如今我们粮草吃完,恐怕不能回去了,希望单于早做决策。”  

郅支单于不敢去见甘延寿、陈汤,只是派使者来回传话。甘延寿、陈汤因此对郅支单于的使者责备说:“我们为单于远道而来,如今却不见主事的人来见我们,单于怎么如此不懂待客之道而怠慢我们?我们现在人马疲惫,粮草殆尽,恐怕回不去了,请你们单于君臣好好商议一下。”

又过一日,陈汤率兵来到单于城外3里处的地方,安营扎寨。陈汤望见单于城上立五彩幡帜,数百人披甲站在城楼上守城,一百多个骑兵来回在城下驰骋,一百多个步兵依着城门摆了一个鱼鳞阵。城上的人的耀武扬威,勾手指说:“汉兵过来!我们大战三百回合!”(檐雨阶苔原创)

陈汤令前排士兵手持盾牌防御,后排士兵持弩射击。城上的敌人中箭,于是下了城楼。晚上,城内几百名骑兵想冲出去,陈汤派一百多个骑兵前去,又命弓兵拉满弓指着敌方骑兵,吓退了他们。然后陈汤一声令下,万箭齐发,敌方骑兵步兵都龟缩到城内,不敢出来。甘延寿、陈汤令大军四面围城,步兵手持巨盾在前,弓兵和戟兵在后,攻击城楼上的敌人,将敌人逼下了楼。

当初郅支单于听说联军来到,惊恐不已,便想出城逃到外地。但郅支单于怀疑别处的康居人已经投降了汉朝,而且其他西域各国都听从汉朝的命令,必定不会接纳他,所以他无处可去,只好回城,并且认为:“不如坚守,汉兵远道而来,不能久攻。”而且单于城内有万余康居骑兵相助,于是单于又回城了。(檐雨阶苔原创)

单于穿上战甲站在楼上,和几十个阏氏夫人都用弓箭射城下汉兵。汉兵射中单于鼻子,又射杀了很多单于夫人。夜里,单于多次突围,都失败了。第二天早上,城内四面着火,汉兵大喜,趁势四面强攻,鼓声震地,终于攻入城内。单于率一百多人逃走,汉兵争先恐后地追杀,乱刀砍死了单于。此外汉军也斩杀了阏氏、太子、名王以下1518人,活捉145人,投降的有1千多人。陈汤将战利品分发给参战的西域15王。

于是甘延寿、陈汤上书给汉元帝说:“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经称臣纳贡,唯有郅支单于叛逆,没有伏法受诛。郅支单于残暴嗜杀,恶贯满盈。臣甘延寿、臣陈汤率领义兵,替天行道。凭借陛下神灵,终于将郅支单于斩首。臣认为应该将致支单于的头颅依次悬挂在西域各国的城门上展示,让他们知道,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最后,皇帝同意了。

此次陈汤斩杀匈奴郅支单于,一战成名,建立了绝世之功,威震西域,扬名海外。然而,陈汤得胜回师,等待他的不是封赏,而是牢狱之灾。

当时奸臣中书令石显当权,他想让姐姐嫁给西域都护甘延寿,遭到拒绝。而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厌恶陈汤矫诏行事。所以这些掌权大臣贬低陈汤的功劳,不给封赏。(檐雨阶苔原创)

陈汤向来贪财,贪污了在西域得到的战利品,所以被人弹劾贪污,获罪下狱。陈汤在狱中写信给汉元帝说:“臣辛苦万里,诛杀郅支单于,应该有使者慰问欢迎,怎么反而被问罪下狱,这是在为郅支单于报仇!”汉元帝阅信后,立刻下令备好酒食慰劳陈汤的军士。

汉元帝让群臣议论陈汤的功绩,石显、匡衡认为:“甘延寿、陈汤擅自矫诏发兵,没杀他俩已经是大恩了,如果给他俩加官进爵,那么以后的使者都会效仿他们,惹事生非,为国招祸,不能开这个头。”汉元帝心里想嘉奖甘延寿、陈汤,但也为石显、匡衡所说的话担心,久久不能决定。

《汉书》的作者刘向当时为宗正,他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上书说:“郅支单于残暴凶恶,杀害汉使,陛下本来就想诛杀他,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依照陛下的旨意,斩杀了郅支单于,扬威天下,万邦震服。论大功者不计小过,甘延寿,陈汤久久不被封赏,反而被文官狱吏刁难,这怎么能劝勉将士立功报效国家呢?贰师将军李广利兴师动众,经过四年征战才得到骏马三十匹,斩杀了大宛国王,得不偿失,而且他罪过有很多。但孝武皇帝不计较他的罪过,厚加封赏。如今康居国强于大宛,郅支单于重于大宛国王,杀害使者的罪过超过不献骏马,而甘延寿、陈汤不劳烦国家军队,不耗费公粮,和贰师将军相比,功德超过百倍。臣认为应该赦免他们的小过,褒奖他们的大功,以此劝勉他人为国立功。”(檐雨阶苔原创)

于是汉元帝下诏赦免甘延寿、陈汤的罪,想封他俩为千户侯。石显、匡衡极力阻挠,最后封甘延寿为义成侯,陈汤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加赐黄金百斤,拜延寿为长水校尉,汤为射声校尉。

汉元帝死后,汉成帝继位,丞相匡衡又贬低陈汤说:“陈汤贪污战利品,虽然以前被赦免了,但不应该让他做官了”于是陈汤被罢官。

后来陈汤上书说康居王送来的质子不是真王子,检验后是真王子,陈汤下狱当死。太中大夫谷永上书说:“当初白起被赐死,秦人莫不怜惜流泪。陈汤有大功,他只不过因言论不当获罪,古书说,记人之功,忘人之过,很适合当君王。希望陛下考虑一下。”于是汉成帝赦免陈汤,夺去了他的爵位。(檐雨阶苔原创)

又过几年,西域都护段会宗被乌孙兵围困,请求朝廷解救。群臣商议了几天,不能决断。大将军王凤说:“陈汤多谋,知晓外国事情,可以问他。”于是皇帝召见陈汤。

陈汤说:“胡人武器落后,5个胡兵才与一个汉兵战力相当,如今虽然他们进步了,但也需要3个胡兵才与能与一个汉兵对抗,如今敌人数量不能战胜段会宗,陛下不必担心!”

皇帝问:“段会宗何时能脱困?”陈汤知道乌孙兵是一群乌合之众,不能久攻,于是掰着手指算起来,然后说:“段会宗现在已经脱困了,不出5日,必有佳音。”四日后,西域传信说段会宗已经脱困。

王凤于是奏请皇上让陈汤在自己府上当官。陈汤再次做官,还是没改掉贪财的毛病,后来又因此获罪下狱。

陈汤与将作大匠解万年关系比较好,解万年对陈汤说:“你劝陛下将百姓迁徙到初陵,我负责营造城池房屋,会得到封赏。而你可以请求迁徙到那里,也会被陛下赏赐田宅。这对我俩都有好处。”(檐雨阶苔原创)

陈汤觉得有道理,于是向皇帝密奏此事,得到允许。但是解万年答应3年建好城邑,结果延期。后来群臣讨论说在初陵不适合营造城邑,于是就暂停了此事。

陈汤经常收受他人贿赂办事。曾经为骑都尉王莽上书求封,王莽因此被封新都侯。弘农太守张匡贪污百万以上被调查,陈汤为他诉讼,得以赦免。诸如此类的事有很多。

成都侯商新辅政,向来厌恶陈汤,后来找到机会,说陈汤妖言惑众,将他下狱问罪。丞相御史又奏陈汤大不敬。于是皇帝将陈汤贬为平民,流放到敦煌。(檐雨阶苔原创)

过了很久,敦煌太守上奏说:“陈汤曾经亲自斩杀郅支单于,西域各国都很怕他,不能让他留在这里。”于是陈汤又被流放到别处。

后来议郎耿育上书为陈汤辩护,说陈汤有大功,被他人嫉恨,不能因小国使他沦落至此。于是皇帝让陈汤回京。最后陈汤死在长安。

陈汤死后几年,王莽当政,即感激陈汤对他的恩情,又想讨好王太后,以讨郅支单于之功尊汉元帝庙号高宗。于是王莽追封了甘延寿,陈汤,一并封赏了他们的子孙。

参考史书:《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流年檐下雨,浮世阶上苔。我是作者【檐雨阶苔】,欢迎关注。

(原创文章,不得擅自转载,侵权必究)

汉朝三位名将李广陈汤马援为何有相似悲惨结局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无数王朝更替,每一个王朝的建立与延续都离不开传世名将的努力,其中我们来说说汉朝的李广、陈汤、马援三位名将,看看他们最后落得相似的悲惨结局,是出于什么原因?

1.李广,西汉时期名将,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绰号”飞将军”,在唐德宗时被列为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被追尊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元狩六年,李广随同卫青出征匈奴,因卫青想给好友公孙敖立功机会,所以把李广调开让公孙敖与自己一同与单于对阵,李广当时知道这一内情,仍坚决拒绝调动。卫青不接受他的请求,命令长史下道文书,让李广赶快到所在部队去,照文书说的办。李广没有向卫青告辞就动身了,内心极其恼怒地回到营中,领兵与右将军会合,从东路出发。部队因无向导,迷失了道路,落在大将军后面,耽误了约定的军期。

回师后,卫青派长史拿了干粮酒食送给李广,顺便问起李广等迷路的情况。李广不予回答,卫青又派长史紧催李广的幕府人员前去听候审问。李广说:“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后羞愤自杀。

2.陈汤,西汉大将,字子公,汉族,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北)人,官至射声校尉、从事中郎,封关内侯,在长安去世。汉元帝时,他任西域副校尉,曾经假托圣旨,胁迫西域都护甘延寿出兵,攻杀与西汉王朝相对抗的匈奴郅支单于,为安定边疆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因为建立了不世功勋,回朝后遭到一些大臣的嫉恨,又因为自己为人贪婪,污点不少,从而被他们抓住把柄,几次被降罪,甚至被免职下狱。直到陈汤去世,他也只不过是一个从事中郎,和关内侯的爵位。后来,王莽执政才追谥他为破胡壮侯。

3.马援,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兴平 )人。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

最后马援却因为刚正不阿,自恃功劳大,得罪了一个小人,刘秀的女婿梁松,在马援请命南镇压武陵蛮夷暴动时,由于天气酷热,好多士兵得瘟疫而死,马援也身患重病,部队陷入了困境。刘秀知道后,便有意派自己女婿梁松前往调查,给了梁松公报私仇的好机会,不过等梁松到达前线时,马援已经病死。

梁松却不肯罢休,指责马援进军方案有误,及诬陷马援有重大贪污嫌疑,而百官也附合,刘秀就顺以民意,“信以为真”,下令革去了马援一切职位。

综合上述,李广、马援、陈汤落得如此下场,一方是因为功劳大,遭小人妒忌,而落得悲惨的下场 ,另一方面,何尝不是因为他们性格问题,不懂得收敛,不知道顺应上意,而被屡屡针对。

陈汤为何假传圣旨后没死陈汤有哪些历史事迹

前些时间吴京的《战狼2》票房异常火爆,片中的台词里有振奋人心的一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句话的来源,这句话就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陈汤所说的,原话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此言一出,中国的气魄都充分的体现出来了,令敌人闻风丧胆,这个最强音在历史长河里荡气回肠,一直激励着华夏人民几千年。

陈汤个人简介

陈汤,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北)人,西汉大将。他聪明好学,学识渊博,文采很好。年少时因家中贫穷,靠乞讨度日,被人看不起,后来遇到贵人富平侯张勃,在张勃的举荐下才真正走上仕途。

汉元帝时,陈汤奉命出使西域,担任副校尉,斩杀与西汉王朝相对抗的匈奴郅支单于,使得匈奴半个多世纪不敢冒犯我国,为安定边疆做出了很大贡献。

假传圣旨始末

公元前48年,元帝上位时,他最大的心病是郅支单于(单于,匈奴首领的意思)。在西域众多单于中,数郅支最为凶悍。郅支这个人心狠手辣,连汉使都会斩杀,独据西域,不愿归抚大汉。

郅支单于带领的骑兵骁勇善战,时常侵略大汉,屠杀西汉军民,一直无人能征服这批野马。朝中大将,听到郅支单于的名字就有些畏惧,提到要出使征讨,都不愿去。

这时的陈汤,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官,没钱没后台,即使有再大才能也不得发挥。看到这种情况,陈汤就自主请缨要去边塞作战。

于是,朝廷就任命他为副校尉,跟随主将校尉甘延寿前往边塞,征讨匈奴。

到达西域后,陈汤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战机,便跟主将甘延寿商量准备发起进攻。甘延寿也认为这是非常好的进攻机会,但他这个人比较死板,非要写奏折禀报朝廷后才能出兵。

陈汤心里很着急,心想等到奏折送到批复送回,都大半个月过去了,还能有什么战机?他正焦灼的时候,机会来了,甘延寿突然病倒了。

他没有犹豫,便假传圣旨调动了周边兵马集合起来,浩浩荡荡杀向郅支单于老巢。一路上,大军攻城拔寨,无坚不摧,势如破竹,短短数日,斩郅支单于首级于马下。这有点像《亮剑》里,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那会的场景。

陈汤为何假传圣旨后没死?

其实陈汤在没回朝时,已经做好了身死的准备。

他打了大胜战后,就向朝廷发出战报,奏折里面的内容这样写着: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除了奏折,还有附上郅支单于的人 头!

当奏折到达朝廷时,整个西汉都沸腾了,人们欢呼着这场意外又来之不易的胜战!元帝看着手中奏折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八个字,激动的久久不能平静,这场胜战不但除了自己的心病,也解了西汉的忧患啊!

元帝怎么也没想到,远征诛杀劲敌的竟然是一个并不起眼的一个人。陈汤也因为朝廷除掉心腹大患,不但免了假传圣旨死罪,还封陈汤为关内侯。对了,据记载连元帝最宠的王昭君也送给了陈汤!

英雄落寞

陈汤好景也不长,在汉成帝时,被人嫉妒,在丞相匡衡这货的弹劾下,揪着他私自调动军马的事件,被汉成帝判个罢免官职入狱。

直到后来,要用人时又把他放出来,用完后,晚年又被人弹劾,下半生都是颠簸流离。

到了汉哀帝时期,在一些忠臣的请求下才得以解放,然而人已经老了,再也经不起折腾,最终落寞的死在了长安。

一个有着卓越战功的名将,没死在战场的刀剑下,却死在了人的舌头下,实在是可悲啊!

原创首发:历史小地主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名将陈汤,为何会被李世民的家族排除在武庙之外

  不顾国家的实际情况,不顾老百姓的安居乐业,肆意敛财,强行打造出来的军事强盛后面,是“民重困,重于生子则杀”,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