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起孤军征西蜀打一成语(力战张飞马超,夺取街亭,张郃的一生究竟如何)_关羽_刘备_荆州

本文目录

  • 力战张飞马超,夺取街亭,张郃的一生究竟如何
  • 假如三国西蜀庞士元未失,北魏郭奉孝健存,东吴周公瑾尚在三国局势会有什么变化
  • 关羽为什么要在没有益州刘备大军配合下,孤军发动襄樊战争
  • 定军山之战,假如夏侯渊集中兵力对阵刘备,还会战死吗
  • 为什么关羽打个樊城,降个于禁,杀个庞德就能威震华夏
  • 打一个三国名人成语
  • 三国英雄属马超,五虎上将马超最厉害,对不对
  • 为什么马超投降蜀汉后再无战功
  • 《雪中悍刀行》褚禄山在里面什么实力,为什么赵楷说他是怪物

力战张飞马超,夺取街亭,张郃的一生究竟如何

在曹魏阵营的武将中,我其实特别喜欢张郃这样比较充满人性的武将。从张郃的一生经历,我们就能够深深的体味到人生是多么的不易。

在汉末三分这个时代,涌现出很多勇猛善战的武将,也有许多运筹帷幄的谋士,义薄云天的忠臣。

而像张郃这样即能冲锋陷阵,又能领兵打仗,智勇双全的武将其实并不多。

张郃的一生,真的挺不容易的,艰难曲折,危机四伏,但依然闪烁着光芒。

在袁绍麾下的时候,张郃是河北四庭柱之一。但张郃这个人,与其他三位有所不同。张郃的武艺肯定不如颜良、文丑,甚至可能连高览都不如。但张郃却是四庭柱中最有战略战术思想的。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摆开战场,两军对峙,打成了僵持状态。这时候张郃就给袁绍出主意,他建议袁绍稳固防守,同时派出一支轻骑兵迂回到曹军的后方,进行袭扰。

这个主意特别的精妙狠毒,正好打在曹操的七寸上。曹军的弱点是缺粮少兵,如果后方被袭,后勤支援就跟不上了。如果曹操分兵应对,正面战场上的兵力差距就越加的明显,防御就更捉襟见肘,不敷分配。

但袁绍却拒绝了这个建议。

张郃又给袁绍出主意,既然我兵多粮足,粮草就是重中之重,应当加强后方屯粮之所――乌巢的防御,应派重兵把守,防止曹操偷袭。

袁绍麾下的谋士郭图却认为,应该采取围魏救赵的战略,趁着曹军精锐进攻乌巢,正面空虚的机会,以重兵攻打正面曹军大营。

张郃认为郭图这个主意太荒唐了,纯粹是纸上谈兵的一厢情愿,太小瞧了曹军的防御能力。

但袁绍拒绝了张郃的建议,下令按照郭图的计划作战。

结果正如张郃所料,正面曹军大营没有被攻下来,屯粮重地乌巢却被曹操成功奇袭,粮草被烧得一干二净,袁绍军中顿时大乱。

郭图怕袁绍责怪,就诬蔑张郃。张郃无奈之下就率部投降了曹操。张郃投降,袁军防线顿时洞开,被曹操打得大败。

张郃投降后,被曹操拜为偏将军、封为都亭侯。而后,跟着曹操东征西杀,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攻邺城,夺徐州,征乌桓,讨东莱,战赤壁,破马超,平张鲁,身经百战。

但张郃的升迁之路却异常缓慢。虽然曹操这个人思想很开通,也对人才非常重视,但毕竟身处于那个时代,又因自己所处的政治环境的影响,出于安全的考虑,也往往把军政大权赋予自己亲信的族人。曹家、夏侯家一大堆人,像张郃、张辽、徐晃等异姓将领,待遇和升迁就并不理想。张郃也始终没有得到独领一军的机会。

曹操平定张鲁,收取汉中之后,留下夏候渊为主将镇守汉中,而张郃作为副将的身份,辅佐夏侯渊。

通过张郃的这些经历,我们可以知道,张郃这位武将虽然能力很强,才华出众,但他实际上能够获得展示自己军事才华的机会也并不多。

这次在汉中,张郃虽然是夏候渊的副将,但他率领着一支偏师,驻守在别处,就有了独领一军的机会。

张郃这个人,表面上比较收敛低调,但实际上骨子里充满了矜高,是个内心很狂傲自负的人。

我们发现,张郃在冲锋陷阵,战场厮杀的时候,往往表现的并不勇猛,当发现敌手的武艺很强大,或者战场上发生危险的时候,张郃就会迅速地撤退和逃跑,丝毫不顾及脸面。

这也怪不得他,张郃从来没有把自己等同于许褚、典韦和庞德等这种锋锐型的武将,而是始终坚信自己具备独当一面的帅才。有大才者必自惜,张郃和典韦、庞德作战风格大不相同,从来不拼命死战,而是见势不妙,撒腿就跑。

张郃一生交战过的强手很多:张辽、赵云、张飞、黄忠、庞德、关兴、魏延等,都是一流或超一流的猛将。与如此多的强手对阵,张郃仍然能够生存下来,就是因为对自己的顾惜。

在战场上,张郃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他与夏侯渊、曹仁、曹洪这样的将领不同。别的将领镇守驻地往往是严格防御,固守一地。但张郃这个人比较有主动性。

张郃并没有坚守一地,加强防御,而是率部向巴西、巴东一带扩展,兵锋达处,就将百姓、粮草和财物都迁回他的后方。

张郃这一招确实比较狠辣,不但削弱了敌方实力,还破坏敌方进攻时需要的补充,拉长了敌方的补给线。

这当然不能被刘备忍耐,这对刘备向汉中地区扩张造成了巨大困难。于是,刘备就派猛将张飞率兵前来对付张郃。

经过一番斗智斗勇的拉锯战,张飞击退了张郃。当然,我们都知道,两人所得到的支援是完全不同的。之后,张郃收拢败兵,撤回南郑,仍然尽力阻截着刘备前进的路线,刘备数次集中兵力进攻,都被张郃阻住。

由于张郃的这种战略战术上的主动性,刘备对他非常忌惮。这就像“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着”,准备张郃这么惦记着,刘备也是十分挠头的。

曹军镇守汉中的主将夏侯渊战死后,受众将推举,张郃成为了临时的代理主帅,率领军队继续抵抗刘备的进攻,直到曹操率主力部队赶来。

这也说明张郃的军事才华受到了将士们的信任和推崇。但张郃却始终没有被做为独当一面的主将来任用。夏侯渊死后,有曹真;曹真死后,又有司马懿。张郃总是被任为主将的副手。

从内心里,张郃瞧不上司马懿,他认为司马懿缺乏一个军人应有的骨气和刚性。将士们对司马懿那种龟缩防守的战术也嗤之以鼻,颇不以为然,甚至明里暗里的加以嘲笑和讥讽。

在当时的曹魏军中,由于张郃有着极高的军事才华,在将士们心中的威信很高,广受爱戴,这就触碰到了司马懿心底的忌讳。

由于张郃在各次战役中的良好表现,屡次给蜀军主帅诸葛亮北伐中原的计划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也被诸葛亮所忌惮。

同时被敌我双方两位主帅所忌惮,当然不是一件好事。

诸葛亮粮尽退兵,一向谨慎持重,龟缩防守的司马懿却一反常态,下令张郃为前锋,率兵追击,而此时离上次王双追击蜀军中伏身亡的日子并不久远。

木门道一战,张郃殒命沙场,以军人最荣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旅程。

张郃是个合格的军人,是个优秀的战士。他有才华,有理想,为了一展胸中的抱负,他奔跑过,挣扎过,忍耐过和战斗过。

人生艰险,步步机心,张郃对得起自己的前胸,却没能防住自己的后背。

假如三国西蜀庞士元未失,北魏郭奉孝健存,东吴周公瑾尚在三国局势会有什么变化

三国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在这之后的数十年内,蜀汉政权的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而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家族掌控。炎兴元年(263),曹魏的司马昭发动了对蜀国的“收官之战”——灭蜀之战,导致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子承父业废魏元帝而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天纪四年(280),西晋发动了灭吴之战,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那么假如在早期,三国西蜀庞士元未失,北魏郭奉孝健存,东吴周公瑾尚在。三国局势会有什么变化?

笔者认为,三国局势可能会更加地精彩,更加激烈,但终究还是走向司马家族夺得曹魏政权,一统天下,建立晋朝。

郭嘉,字奉孝,是颍川阳翟人。他本来在袁绍麾下,但是鸟择良木而栖,后来他便转投到曹操帐下为其效力。他官至军师祭酒,相当于级别很高的军事参谋,受封洧阳亭侯。然而天妒英才,就在曹操征伐乌丸的时候病逝,那一年他才仅三十八岁。史书上称他为“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周瑜,字公瑾,出身于官宦世家。周瑜年少时与孙策交好,21岁起便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周瑜便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管理军政大事。建安十三年 (208),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然而,建安十五年(210)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庞统,字士元,外号凤雏先生。他是刘备帐下的重要谋士,与人称“卧龙”的诸葛亮一同拜为军师中郎将。然而在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

就这样三位颇具智谋的英才,倘若能辅佐主公到最后,可能也很难改变三国历史的走向。

曹操依旧会刚愎自用,自信满满地南下。历史上依旧会有那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因为就算那时候,郭奉孝料到此行不划算,但曹操不会采纳郭奉孝的建议而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和实力。于是周瑜联合蜀军大败曹操水师,奠定三分天下的格局。

于是接下来周瑜将会打益州的算盘,跟刘备角力。而庞统会继续在周瑜麾下效力,而不是投靠刘备。目前的形势是北方的曹操虽已大败,但实力仍在,吴国周边依然有不少其他势力对其统治造成困扰,摆在孙权面前只有一条路——继续跟蜀国合作。于是就和后来的剧情发展一模一样了。孙刘二人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攻取益州,二人一面对抗北方的曹操,一面彼此暗中角力。

后来法正会建议刘备先下手占据荆州,孙权败退,求助曹操,后来三方混战,继续大意失荆州,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轨迹。

其实历史的走向从来不是靠一两个人就能改变的,曹魏吸取了汉朝的分封子弟导致七国之乱的教训后,严防宗室诸王,例如曹丕对曹植的严防死守。宗室子弟一旦没有被分封,那样很容易导致世家大族的崛起,所以司马家就篡夺了曹魏政权成立了晋朝。

历史是具有必然性的,倘若郭嘉、周瑜、庞统能多辅佐几年,三国历史定会精彩万分,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三国时期的经济中心仍在北方,因此最后还是司马家统一天下。

关羽为什么要在没有益州刘备大军配合下,孤军发动襄樊战争

其实,历史上对于关羽北攻襄樊到底是孤军擅自行动,还是接受了刘备的命令,历来存在争议,且争议很大。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在汉中争夺战取得绝对胜利且占有上庸等东三郡之后,刘备集团已经在人马、人口、领地上达到了极致的状态。

所以,七月,刘备进位汉中王,大封群臣,而此时,独自镇守荆州已经整整六年的关羽,也是受到了加封,是为:

“前将军、假节钺。”

此时的关羽,加上之前的董督荆州事,又成为了仅次于三公级别将军的前将军,称之为刘备集团的第一武将,也是实至名归。

因此,在接到刘备的诏令后,同月,关羽正式调动荆州军三万余人,北攻襄樊,拉开了襄樊战役的序幕!

那么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根本无法绕过的问题,那就是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到底是谁的命令?

并且在襄樊之战期间,益州的大本营为何从始至终都没有呼应之举出现呢?这直接影响着题主所问的,关羽为何孤军北伐呢?

按照当时的情况,关羽如果想要出兵北伐,只有刘备可以发布这样的命令,荆州是刘备集团的根本之地,张大可先生也分析称,蜀汉不存在重益轻荆的观念,因为益州的五六万大军,六十余臣属,他们的老家都在荆州,所以,是刘备内心的重点所在。

因此,荆州的任何动向,都是要准确了解,更何况是关羽出兵三万多人,北攻襄樊这样的大事了?可是问题是,《三国志》却是丝毫没有刘备命令关羽出兵襄樊的命令。

所以,很有可能,刘备并没有直接命令关羽北攻襄樊,那么,是否会除了刘备之外,还有其他人命令关羽出兵呢?

可是,史料中也没有别人命令关羽的记载,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这一次,北攻襄樊,很有可能是关羽为了主动呼应汉中战场的余威,自行决定发兵的。

那么,关羽此时,具备着独自调动荆州兵团的权力吗?这个答案是一定的,因为这来源于他的官职。

据《三国志 蜀书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记载: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前将军,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将军呢?对于两汉来说,在大将军之下,有三公级别的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然后便是前后左右将军,金印紫绶,是为朝廷的高阶武将。

而关羽的假节钺,更是权力莫大,所谓的假,便是授予之意。而节钺则是符节和黄钺,意为关羽有权执掌统领各路大军,并且可以调动大军且诛杀任何违抗军令的存在,这样的权力,不可谓不大。

而同时的马超与张飞,虽然是左将军、右将军,可是他们的后面却仅仅只是假节二字,一字之差,与关羽所掌握的权力可谓是天壤之别。

所以,此时的关羽就算是调兵出击襄樊,也是合乎情理,那么,关羽为什么要孤军北伐襄樊呢?

恐怕,有着以下的原因,首先,便是立功心切,作为刘备集团的第一武将,从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夏以来,六年的时间,关羽不仅寸功未建,反而是在湘水划界中丢失了长沙郡与桂阳郡。

而在这六年里,刘备集团连续大动作,益州争夺战、南中稳定战、汉中争夺战、三巴大战、东三郡攻伐战等等,此间,张飞、赵云、黄忠、马超、魏延、刘封、邓方等人全部是有着莫大的军功,而关羽此时却是什么都没有参与上。

换句话说,人家的官职是真刀真枪杀出来的,可是关羽寸功未建,凭借他的禀性,他是绝对不可能在这么消极的等在荆州的,他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战功,才能服众。

在这时候,一件事很明确的证明了关羽的想法,那就是当关羽得知,黄忠竟然跟自己同样为高阶将军的时候,相当的愤怒,对于马超与自己平阶,也是很不满意。

所以,这样的事情,更加刺激了关羽,他想要更进一步,想要镇住众将,就必须要有战功!

所以,也是第二点,现实因素的优势,那就是当刘备汉中大胜,东三郡也是到手的时候,关羽认为,曹操大军新败,且逗留在关中地区的曹军有着十多万以上的人马被刘备汉中大军牵制。

而东线合肥地区曹军也是面对孙权不敢轻举妄动的时候,这不正是自己出兵的大好时机吗?所以,关羽才会选择此刻出兵。

第三,关羽此次出兵襄樊,虽然是自作主张,但是除却合情合理之外,还有一个现实因素,为他此举提供了辩护。

那就是早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曹操便是派遣曹仁南下进攻过关羽,从襄阳进驻到樊城一带,并且,当年十月,南阳郡守将候因叛变,投降关羽,这不也是恰恰给了关羽一个进攻的机会吗?难道只允许你打我?我就不能礼尚往来吗?

所以,这一次作战,就算是败了,也只是反击曹仁的局部作战,不会有人怪罪,也不损害大局。

那么,一旦是胜了,自己就会拿下全部的荆州北部地区,彻底的践行隆中对,这样的大功劳,还有谁可以媲美呢?

因此,基于以上的原因,关羽才会选择,独自出兵北伐襄樊,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希望这个答案能够帮到您,谢谢。

参考资料:

1.《三国志》晋 陈寿

2.《三国史研究》 张大可

3.《资治通鉴》 胡三省注

定军山之战,假如夏侯渊集中兵力对阵刘备,还会战死吗

如果夏侯渊集中兵力对阵刘备,那他肯定没事,不过张郃就危险了。

定军山之战是刘备和曹操汉中之战中最具有决定性的战事,此战刘备率军攻击夏侯渊大营,夏侯渊命张郃守东围,自己率军守南围。刘备猛攻张郃,张郃抵挡不住,夏侯渊分兵一半前去救援。刘备于是命黄忠突袭南围,一举斩杀夏侯渊、益州刺史赵颙等人,曹军大败。

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

黄忠凭借斩杀夏侯渊的功劳,得以和蜀汉集团的元老关羽、张飞并列,可见刘备对这一战的重视。而夏侯渊则很不幸,当了黄忠的垫脚石。如果此战夏侯渊不分兵,那么他确实可能会幸免,不过张郃就危险了。

夏侯渊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在西凉他领兵和马超多次交手,并取得胜利。虽然马超此时统帅部队已经不如当年,但是起码能说名夏侯渊不是无能之辈。而张郃也是河北名将,深得曹操信任,和张辽等人并列,统兵能力也很强。

张郃既然战事不利,夏侯渊决定分兵一半去救,说明蜀军的攻势非常猛烈,曹军已经难以抵挡,兵力也不足了。而从后来刘备还能让黄忠发起突袭看,蜀军此时尚有余力。如果夏侯渊不去救张郃,那么刘备也可以让黄忠直接突袭张郃,一样可以击败曹军。

所以夏侯渊之败,本质上是此时蜀军实力超过了他,无论怎么选择,都要损失一部,只是损失谁的区别而已。

为什么关羽打个樊城,降个于禁,杀个庞德就能威震华夏

如果没有襄樊之战,关羽声望不会超过张飞。在襄樊之战前,张飞是拼命勇三郎,而关羽只是忠诚的二哈。

关羽很有能力,但也只是刘备知道、曹操知道、孙权知道。我们看史书,也只是看到这三个枭雄在互相吹关羽、互相捧关羽、互相争关羽。但关羽却一直没有向历史证明自己的能力。

襄樊之战前,关羽的功绩主要是在曹营中立的,河北之战斩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受封汉寿亭侯。

再后来,关羽就没啥武功了,能有的就是义薄云天,即背弃曹操而还归刘备。关羽的武功,只在河北之战,但河北之战还是帮着曹操打的。

这时候的张飞呢?长坂坡之战,断桥喝退曹操百万军,为刘备的成功撤退赢得了时间。益州之战,攻略江州、义释严颜,与赵云和诸葛亮共同挽救了刘备益州败局。汉中之战,击退曹魏猛将张郃,确保巴西郡封疆无虞。

不是说关羽还据守荆州吗?刘备阵营里,也就关羽能担当这个大任。

但是,当历史的细节被掩盖之后,你怎么知道刘备不是任人唯亲呢?因为关羽守荆州,守得并不好。公元215年,东吴大将吕蒙袭夺三郡,即长沙、零陵和桂阳。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四郡,后来又借了孙权的南郡。然后,关羽守荆州,一下就被吕蒙收回三个。你这就不算什么成功了。

这件事不能埋怨关羽,因为刘备的荆州力量太弱,举兵四川后荆州力量就更弱。但是,吕蒙取荆州三郡这件事,还是能够证明关羽守荆州、守得并不好。

恰恰就在这个时候,襄樊之战爆发了。关羽有了机会向历史证明他才是三国乱世当之无愧的猛将。

襄樊之战前的刘备集团,在四川很高光但在荆州很至暗。汉中之战,刘备取得了完胜,打得最强诸侯曹操只能据秦岭自守。而得到汉中这个缓冲地带的四川,就完全具备了战略后方的意义。简单说,就是刘备不用担心别人觊觎四川,而且能够以四川为后方兵出天下,而兵出天下还有汉中这个北向的跳板。

但是,荆州的形势就真心不好了。

一个是公元215年的时候失去了荆南三郡,荆州力量只剩下一个武陵郡和半个南郡(孙权当时只是借了一部分)。后来,孙权把零陵郡有还给了刘备,但没啥意义。武陵郡全是蛮夷,零陵郡位置太偏,都发挥不到支援南郡的作用。

另一个是公元217年的时候鲁肃死了,鲁肃这个人很重要,因为孙刘联盟就是他一直在主导的。没有鲁肃,那些目光短浅的江东门阀就肯定会惦记荆州这块美地,才不管什么孙刘联盟共同抗曹。

所以,荆州的窘迫就是南郡独木难支、孙曹虎视眈眈。曹操想也别想,对南郡既有贼心又有贼胆,只是一时忙活不过来。

而就是在荆州的这个至暗时刻,关羽突然发威了,直接带着兵去跟曹操抢地盘,攻占南襄隘道的南端要地襄阳。

襄阳肯定不好打,曹操的大将曹仁就守在这个地方,驻兵樊城。而且,曹仁也不是什么善茬,根本不会在襄樊这地方老实呆着。曹仁一直玩命折腾,就是要整军备战,势必要在孙权之前把刘备的南郡给抢过来。

但是,曹仁用力太猛,又是征钱又是征丁,直接搞出了一个宛城叛乱。侯音、卫开这两个家伙直接在宛城造反了,而且还勾结关羽。

这就是机会啊。关羽坚决不能放弃这个机会,于是立即带兵杀向了襄樊,而且攻势凌厉:我关羽不仅要抢你曹操的荆州,而且还要顺势北伐。

你关羽的野心这么大,曹操肯定不答应。于是,庞德来了,不仅雷霆解决了宛城叛乱,而且与曹仁一起加强了襄樊的防守。所以,关羽北伐的时候,曹操的襄樊力量已经得到了加强。

但是,这时才是关羽向历史证明自己能力的时候。你曹操增援也不怕,关二爷把曹仁和庞德捆在一起打,关羽军团开始包围樊城,目的就是要锁死而后消灭曹操在荆州的有生力量。

但同时,还有于禁率七军三万精兵,也来支援襄樊战场了。先是一个从来就不老实的曹仁,后是一个非要马革裹尸的庞德,这还没完就又来了一个五子良将于禁。你关羽这还怎么打?

关羽包围樊城,但还没有实现彻底包围。曹仁在樊城里面死守不退。庞德的援军和于禁的援军就驻扎在樊城北边。所以,这时候的关羽应该是腹背受敌,进不能取城、退不能全身。

但是,关羽却利用大雨水涨,先把于禁的七军给包围了,逼得五子良将举兵投降。然后,再借水势又把庞德所部也给困住了,庞德不投降,但不投降就杀。

曹操的两员猛将,一个是铁杆老将于禁,投降了;一个是新秀猛将庞德,干死了。这时候,襄樊之战想也不用想了,关羽肯定能打胜了。

而且,襄樊以北的南阳地区,流民、土匪以及百姓,已经准备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了。关羽的别部先遣队都杀到了许昌周围不到百里的地方。

所以,关羽北伐,真得是威震了华夏。

你这个时候再说关羽就是刘备帐下的一只忠诚二哈,就真心说不过去了。关羽以一个至暗时刻的荆州,打得曹仁要弃城逃跑、打得于禁跪地求饶、打得庞德马革裹尸。这哪是什么二哈,简直就是一头猛虎。

三国乱世里面,几乎没有哪个人物能以一支军队对抗三支军队、以一己之力对阵三大名将的。而关羽则可以,还把三大名将打成了乖乖猫。

但就在关羽的高光时刻,不讲政治的孙权集团开始偷袭荆州了。本来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的策应配合非常好,刘备兵入关中、关羽兵入樊城、孙权兵入合肥,而且孙权还一直惦记着徐州。所以,最强诸侯的曹操就是破鼓万人捶,而孙刘两家即将改变一强二弱的格局,真正实现所谓的三足鼎立。

但是,鲁肃在公元217年的时候就死了,所以孙权集团就没有什么格局天下的人物。战略家不说话了,那就军事家说了算,于是吕蒙倡议灭关羽、取荆州。

吕蒙的立论很简单。

一个立论:徐州这地方就是打下来也守不住,因为地处平原、交通便利,曹操的骑兵想收回来就收回来。

另一个立论:彻底占定荆州以后,孙权就能利用长江航道快速调动军队,所以根本就不用依靠刘备也能确保江东无虞。

再一个立论:刘备和关羽肯定一直惦记着彻底占据荆州,只不过他们都没腾出手来,所以现在还没动手。

在吕蒙这三点立论的支持下,孙权集团就背信弃义了,也不管什么孙刘联盟,就开始抄关羽的后路了。

在公元215年吕蒙计取三郡以后,刘备的荆州就已经是至暗时刻了。所以,孙权取荆州,主要是取南郡,根本就不用吕蒙白衣渡江玩套路,带着兵直接抢就可以了。而且此时的荆州主力兵团又都跟着关羽北伐,于是孙权抢荆州就是大人大小孩儿,怎么打怎么赢、怎么抢怎么是。

但是,孙权和吕蒙这么操作就是完全地不讲政治。自此以后,孙刘联盟已经发挥不出什么威力了。因为蜀汉支援东吴只能在秦岭搞事情,但秦岭大山足抵十万大军,就是诸葛亮也搞不出什么大事情。曹魏的西线基本没啥问题。东吴确如吕蒙所言可以利用长江航道确保无虞,但这只能防守,无法实现对曹魏的进攻。于是,孙吴就是到死也基本上打不到淮河边上。

孙吴背信弃义,确实占了一时的便宜。但长远上看,孙刘联盟已经失去了意义,曹魏独强、孙刘两弱的格局彻底成行。而最可惜的应该就是关羽,高光时刻只是昙花一现,之后败走麦城、殒命疆场。

但是,关羽通过襄樊之战向历史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他是三国乱世中当之无愧的名将。

打一个三国名人成语

妄自菲薄,七擒七纵,舌战群儒,单刀赴会,得陇望蜀,负重致远,吴下阿蒙,七步之才,势如破竹,顾曲周郎等。

1,【成语】: 妄自菲薄

【拼音】: wàng zì fěi bó

【解释】: 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成语】: 七擒七纵

【拼音】: qī qín qī zòng

【解释】: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出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3,【成语】: 舌战群儒

【拼音】: shé zhàn qún rú

【解释】: 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4,【成语】: 单刀赴会

【拼音】: dān dāo fù huì

【解释】: 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出处】: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

5,【成语】: 得陇望蜀

【拼音】: dé lǒng wàng shǔ

【解释】: 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出处】: 《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6,【成语】: 负重致远

【拼音】: fù zhòng zhì yuǎn

【解释】: 负:背着;致:送到。背着重东西走远路。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

【出处】: 《周易·系辞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三国志·蜀志·庞统传》:“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7,【成语】: 吴下阿蒙

【拼音】: wú xià ā méng

【解释】: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出处】: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8,【成语】: 七步之才

【拼音】: qī bù zhī cái

【解释】: 形容才思敏捷。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9,【成语】: 势如破竹

【拼音】: shì rú pò zhú

【解释】: 势:气势,威力。形势就象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出处】: 《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10,【成语】: 顾曲周郎

【拼音】: gù qǔ zhōu láng

【解释】: 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出处】: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三国英雄属马超,五虎上将马超最厉害,对不对

五虎上将之间水平应该差不多,不存在谁更厉害的说法。

刘备手下的五虎上将是大家熟悉的三国人物,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都有不少故事流传民间。在民间确实有“前表吕布,后表马超”的说法,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马超的武艺就是仅次于吕布了。

以许褚为例,马超在渭河和许褚大战两百多合以后不过是略占上风。而许褚还和赵云、关羽、张飞也交过手,应该说表现都不怎么好。

在穰山之战中,许褚在追杀刘备时曾经和李典、于禁联手围攻赵云,结果赵云力敌三将,将他们缠住,使得他们不能脱身去追刘备。最后自己也是安全脱身,三将不敢追击,赵云的表现要略优于许褚。

许褚和关羽交手是在曹操收服关羽的下邳之战,此战许褚和徐晃两人联手对战关羽,结果却被他杀退。虽然说这一战曹操有意要收服关羽,因此许褚和徐晃出手时肯定有所保留,不敢伤了关羽。但是徐晃也是曾经和许褚大战五十多合不分胜败的猛将,武艺较之许褚也只是差了一点点。关羽能击退两人联手,显然比许褚还是要强着一些。这也可以从之后的白马之战许褚不敢出战颜良,曹操不得不去请关羽来助战得到验证。

而许褚遇到张飞更加倒霉,次次都被张飞暴揍。虽说这里面很大程度是运气问题,每次许褚遇到张飞时都状态不好,但是许褚在长板桥面对张飞不敢上前也是事实,可见许褚自己对张飞也没什么把握。

当然,在《三国演义》里武将面对不同对手时表现也会有一些差异,虽然从和许褚对战的结果来看,关羽、张飞和赵云表现要优于马超,不过马超毕竟还有战平张飞的战绩,因此不能说他们就比马超强。但是至少可以说明马超对他们并无什么优势,大致还是同一层次的高手,很难分出胜负。

为什么马超投降蜀汉后再无战功

题主这就乱说了,马超在投奔刘备后虽然只有短短七年时间,但至少立下三大功劳,在蜀汉阵营中罕有武将能有如此建树。怎么能说再无功勋?

一、逼降刘璋

建安十九年,在张鲁处郁郁不得志的马超决定投降刘备,刚刚投降就给刘备送来一个大礼——成都。此时刘备虽已围困刘璋多时,但是成都城内尚有三万精兵,粮草可支用一年。城中军民斗志高昂,刘备一时之间也难以攻下。但听说马超归降,刘备当即表示欣慰,认定益州可得。而马超一到,刘备便分兵令其驻扎城北。城中听说马超来了,摄于其威名,军心大溃,不出十日,刘璋出城投降。《三国志•马超传》记载: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典略曰:备闻超至,喜曰:“我得益州矣。“乃使人止超,而潜以兵资之。超到,令引军屯城北,超至未一旬而成都溃。】这是明确了马超与刘璋投降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马超是压垮刘璋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说,取成都,马超在刘备阵营中堪称首功。

二、汉中之战

刘备得益州不久,汉中张鲁投降曹操,曹操得陇望蜀,派张郃进犯益州。刘备命张飞在巴西打退张郃后,与曹操展开了为争夺汉中长达两年之久的汉中之战。此战,双方精锐尽出,曹操亲率大军至前线督战。因为原本兵就少,还有关羽驻扎在荆州的很大一部分军队,刘备在兵力上讨不到半点便宜,甚至可以说是处于很大劣势。益州已经是男子都上阵打仗,女子都押运粮草,全民皆兵了。而马超此时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为长期在西凉经营,马超在西北羌族、氐族中有颇高威望,依靠这层关系,马超劝服氐雷定七部万余人策应刘备,这对刘备而言绝对是雪中送炭。不仅如此,马超自己在汉中之战也破费辛劳。他与张飞、吴兰、雷同等人从下辩到沮水,从建安二十二年十月到建安二十三年三月,五个月时间将曹军先锋牢牢牵制,到曹操主力抵达战场才退回,给刘备争取了很多时间。

三、领衔劝进汉中王

建安二十四年,汉中全境被刘备夺得,群臣上表劝刘备进位汉中王。此时,马超的重要性再次显现。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劝进表是由马超领衔而不是长期跟随刘备的诸葛亮、张飞等人。其实,此重任非马超莫属。因为劝进一事,一定要有身份地位的人领衔才能压得住场面,对外说也显得“名正言顺”。什么人才算有身份地位?刘备自己封的那些大小官员肯定不算。只有真正获得过汉朝朝廷封赐爵位的人才有资格。刘备阵营获得过汉献帝亲封官职并有爵位的仅有三人,刘备自己的左将军、宜城亭侯;关羽的偏将军、汉寿亭侯;马超的偏将军、都亭侯(此外如张飞的新城亭侯、黄忠的关内侯等都是刘备自己封的)。刘备自己进位,肯定不能自己劝自己。让关羽领衔不是不可以,但他远在荆州并肩负重任不能擅离,如果领衔之人不能在仪式上亲自到场也很滑稽。所以,马超就当仁不让了。加上马超世代缨勋,是东汉开国名将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又有曾经雄踞一方的父亲马腾,自己还在潼关痛击曹操,这样的威名,确实不辱没了刘备这场进位仪式。这虽然不是战功,但确实是政治上的大功一件。毕竟曹操已经是魏王,刘备总不能一直顶着个亭侯的小爵位还妄图跟曹操并驾齐驱吧。

除了以上三件大功,马超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任左将军,与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后将军黄忠并为最高级武将。刘备称帝后关羽黄忠已死,马超更是以骠骑将军的身份成为武将之首(汉制,武将最高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蜀汉大将军空缺,张飞为车骑将军还在骠骑将军之后)。虽然没有再驰骋沙场,但因其与西凉羌氐的熟悉,由他镇守后方,确保蜀汉不会被这些少数民族侵扰,也是人尽其才。只是可惜因为身体不好,章武二年就英年早逝。

因此,马超凭借自己的威名、战功,和对西北的熟悉,在归顺刘备后依然是屡建功勋,绝不是题主说的那样。

《雪中悍刀行》褚禄山在里面什么实力,为什么赵楷说他是怪物

大奸大恶褚禄山,忠孝两全禄球儿!徐骁六大义子中,鹰犬褚禄山残忍嗜杀,令人闻风丧胆。然而他文武双全、忠心耿耿,令人人刮目相看。正是褚禄山这种复杂的性格,让他成为了赵楷眼中的怪物。

近日根据网络作家烽火戏诸侯的小说,雪中悍刀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正在火热播出中。其中张若昀扮演其中的主角徐凤年,而胡军扮演北凉王徐骁、邱心志扮演李淳罡…

最近电视剧的剧情,已经进展到徐凤年二次入江湖,经历了一系列故事。其中私生子赵楷带领符将红甲,对徐凤年可谓是走到哪里杀到哪里。然而赵楷一直都失败,从未成功过。而且在其中,还被褚禄山吓的屁股尿流。

可是褚禄山只是一个胖子,看起来人畜无害。为什么赵?看到他,就如同见了鬼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大奸似忠,雪中里褚禄山阴狠毒辣,为何又对徐家忠心耿耿!

雪中悍刀行

徐骁六大义子

看过电视剧和原著的朋友都知道,徐凤年的父亲就是北凉王徐骁。而徐骁当年因为帮助离阳王朝一统天下有功,因此被封为北凉王镇守北凉三州,爵位世袭罔替。然而徐骁虽然让人闻风丧胆,但是他的成功还是离不开他麾下六个义子的帮助。

这徐骁当年不过一小兵,后来做到北凉都尉以六百骑兵起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队伍壮大成为三十万北凉铁骑。而在这个过程中,徐骁也收养了六个义子替自己办事。而这六个义子,合起来被称为“一虎二熊三犬”。

六大义子中的一虎,乃是白衣兵仙陈芝豹,后来他更是成为儒圣进入陆地神仙境界。而六大义子中的二熊,分别是白熊袁左宗、黑熊叶熙真。至于这六大义子中的三犬,则是褚禄山、齐当国、姚简三人。徐骁这六大义子,或勇武、或忠心,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

而其中除了陈芝豹最有魅力以外,最让人捉摸不透的便是这三犬之一的鹰犬褚禄山。

徐骁

鹰犬褚禄山的复杂人性

褚禄山,北凉王徐骁六大义子之一。位列三犬之一的褚禄山,因为阴狠毒辣的行事风格,人送外号“鹰犬”!这样的外号,褚禄山应该是一个鹰钩鼻的酷吏形象。然而谁也没想到褚禄山,居然是个身体臃肿如球的大胖子,因此也被人戏称为“禄球儿”!

阴狠毒辣的鹰犬

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大胖子,做起事来却是阴狠毒辣。

褚禄山此人在外面的人眼中,是一个十足的大坏蛋。当年徐骁灭亡西蜀,西蜀皇帝的六个女儿在一夜之间全被褚禄山折磨到死。而西蜀剑皇苏茂死后,更是被其用旗杆插在尸体上,挂起来示众。在军营中褚禄山也是乖张暴力,一言不合就杀人剥皮。

也正是这样,褚禄山在北凉做了谍报组织的老大,北凉所有见不得人的肮脏事全都是他来完成。而褚禄山贪财好色必然是不在话下,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还有很多怪癖。比如他喜欢喝人奶,因此只要有那家美妇人生了孩子,褚禄山就把她抢到府中。他有洁癖,因此每天都要换几次干净衣服,还要换乘各种骏马。

也正是这样的阴狠毒辣,嚣张跋扈的褚禄山,让所有的人闻风丧胆。即便是同为六大义子的陈芝豹和袁左宗,也都看不起褚禄山。陈芝豹甚至说,恨不得把褚禄山那身肥油,拿来点天灯。

褚禄山

文武全才的褚禄山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阴狠毒辣的人,却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那就是他肥胖的身体之下,其实隐藏着一个文武全才的褚禄山。

在徐骁灭亡六国的过程中,褚禄山也是屡建奇功。其中之一便是他带领一千骑兵,从西蜀小路夹攻西蜀皇都,也被称为千骑开蜀。其二就是进宫北汉之时,褚禄山仅仅半个时辰就杀光北汉精锐几千人。而褚禄山治军严酷,尤其是擅长率领一支孤军,深入必死腹地,是真正意义上沙场百战九死一生的福将和猛将,智勇兼备。

褚禄山不仅仅在战场上勇猛无比,私底下却还是个富有才气的大才子。他本人才思绮丽,工于小赋,擅押官韵。可以在八叉手而韵成,因此褚禄山又被人称其为褚八叉。王妃吴素也曾说褚禄山,是最有才气的义子。

而北凉军中武褚禄山不是第一,文也说不上最强。但是说到文武双全,那褚禄山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褚禄山

忠心耿耿禄球儿

褚禄山此人身为徐骁义子,虽然行事乖张暴力,但是他对于徐家那可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年在战场上,徐骁被敌军围困之时。是褚禄山背起无法战力的徐骁,一路上人到杀人佛挡杀佛。突出重围之后,徐骁身上毫发无伤,可是褚禄山身上连中十一刀致命伤。在徐骁做了北凉王以后,赐予褚禄山十一次死罪可免来奖励他。

而对于义父徐骁,褚禄山是死而后已。对于徐骁的儿子徐凤年,褚禄山更是一切皆为先锋。用褚禄山自己的话说,就是当年第一次抱着徐凤年的时候,就把他当成亲弟弟看待。虽然褚禄山每天换新衣、换厨子、换骏马,但是从来都没想过换主子。

相比较与徐骁义子叶熙真、姚简二人,褚禄山对于徐家,真的可算得上是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褚禄山

威名震天下

褚禄山此人性格虽然复杂,但是在凉莽大战之中却是如同杀神一般。

在第一次的凉莽大战里面,褚禄山和北莽得董卓被称为“南褚北董”。但是相比于董卓的稳健,褚禄山行军却更加的天马行空。董卓在边境连胜北凉大军十二场,最终被褚禄山半路劫杀。董卓的十二连胜不仅被终结,自己也被褚禄山一枪挑下了马。

而在第二次凉莽大战中,褚禄山为了吸引董卓的兵力,减轻徐凤年凉州关外战场的压力。他一个人拒绝退回拒北城,而是带领几千老弱残兵,对战董卓几万大军。当徐凤年率领大雪龙骑兵增援的时候,就只剩下褚禄山护褚禄山坐在尸骨累累的城墙走马道之上,手持凉刀拄地。

而凉莽大战中的褚禄山,真正的做到了威名震天下。因此褚禄山不管是那种名声,在赵楷这种无能二代眼里,都是恐怖的存在。如果自己不早一点跑路,估计会被褚禄山剥皮拆骨。

褚禄山

结语

综上所述褚禄山此人身为徐骁六大义子,位列三犬之一的鹰犬。他生性残暴嗜杀,令人闻风丧胆。但是他又文武全才,让人刮目相看。更为难得的是,褚禄山虽然贪恋荣华富贵,却对徐家忠心耿耿死而后已。这样的褚禄山,的却让人可敬可叹!

不知道各位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