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身为“兴隋九老”之一的靠山王杨林,实力怎么样有几人能够胜过他
- 瓦岗山五虎将能打过靠山王杨林的四大总兵官吗
- 虽是一介书生,却指挥了著名战役,刘仁轨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 西汉初年,七个异姓王谁的实力最强为什么
- 行军时炊事班怎么跟上大部队
- 靠山王杨林麾下有四大总兵,秦琼能打败几个
-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可是西晋王浚如何从成都发水军南京
- 清末20多万的捻军到底是怎么冒出来的呢
- 《兴隋传》里面的靠山王杨林有多厉害
- 雍正王朝中:雍亲王推荐老十四,担任大将军王,到底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身为“兴隋九老”之一的靠山王杨林,实力怎么样有几人能够胜过他
一
杨林一生可谓是大隋兴衰的最直接见证者。
他一生戎马,年轻之际跟随兄长杨忠一起为周效力,带领大军平定北齐,杨林在攻打济南之时遇到济南守将秦彝,秦彝与父亲都对北齐赤胆忠心,可是面对气势如虹的杨林,秦彝寡不敌众,眼看身边的士兵一个个战死,早已血透战袍,箭攒遍体的他依旧手持短刀,奋战到底。杨林眼看秦彝也是一名猛将,于是亲自冲将过来,几回合就将秦彝刺死,并夺了他的盔甲。而秦彝正是后来“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的小孟尝秦琼的父亲,也就是说,杨林就是秦琼不共戴天的杀父仇人。
因为立功无数,杨林也是大隋夺得江山的重要力量,与伍建章,韩擒虎,鱼俱罗,丁彦平,高颖等九人并称为“兴隋九老”。这其中,杨林,鱼俱罗和丁彦平不仅善于打仗,而且个人武力都是相当突出。
杨林作为一名老将,一生都是忠于大隋,所以他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大隋基业所考虑。正如他的封号“靠山王”,也足以说明大隋对他的倚重。然而,个人实力突出的杨林,最终晚节不保,落得个被罗成“回马枪”挑落下马而死的悲剧。当然,杨林的悲剧不是源于他自己,而是他无法扭转大隋江河日下的颓势,更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挽救大隋。
在大隋无人可用之际,杨林只能像闻太师一般东奔西走,可是天下各路人马已经揭竿而起,杨林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他一人也是疲于应付各方势力。在朝中,他得防着宇文化及父子,宇文化及是个老狐狸,宇文成都更有万夫不当之勇;在朝外,他还得带兵征讨各路反王,其中就包括攻打瓦岗寨。
二
靠山王杨林的兵器是一对重达三百斤的水火囚龙棒,凭借这对囚龙棒,他轻而易举击杀秦彝,以及擒住只会三斧头的程咬金,包括轻松挫败秦琼。杨林身为隋唐第八条好汉,他的武力值绝不是吹捧而来,而是确有过人之处。
在《说唐》中,隋唐好汉排名:
第一李元霸,第二宇文成都,第三裴元庆,第四雄阔海,第五伍云召,第六伍天锡,第七罗成,第八杨林,第九魏文通。
可以说,李元霸是毁天灭地的存在,一对八百斤的擂鼓瓮金锤一挥,天下好汉都怵得慌,即使这所有的好汉一起围攻李元霸,也只有被他虐的份。
宇文成都和裴元庆是一档,二人实力不分伯仲,论力气,裴元庆稍强,论综合实力,宇文成都有一点优势。宇文成都足以应对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三人合击而不落下风,可见他要击败这三人任何一个都是轻而易举,排名后面的罗成和杨林在他面前更是只有秒杀的份。
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三人实力相当,但是要击败罗成和杨林也都不在话下。
在隋唐英雄排名中,似乎也暗藏着宿命论,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李元霸和宇文成都,以及罗成和杨林。
宇文成都在没有来到晋阳宫遇到李元霸之前,那是妥妥的大隋第一勇士,当他遇到李元霸以后,就处处不顺,要么被虐,要么被围攻,最终还是死于李元霸的重锤之下。而李元霸在了结了宇文成都以后,任务完成,老天就派遣雷公请他上天,李元霸直接领了饭盒。
杨林与罗成也是一对冤家。在围攻瓦岗寨之时,杨林摆下“一字长蛇阵”,瓦岗众将难以破解,于是徐茂公就就想到请罗成出马,也正是罗成,一举破解了杨林布下的“一字长蛇阵”。罗成与杨林第一次交手,罗成使出罗家枪法,二人十回合之内战平,但随后瓦岗众将一起攻出,杨林一心慌被罗成刺伤。
后来,杨林布下毒计,在扬州设下比武大会,让十八路反王自相残杀,最终罗成夺魁。而杨林在麒麟山布下重兵,准备以逸待劳,却没想到罗成杀出,使出“回马枪”一举将其毙命。
三
当然,在《兴唐传》中能够胜过杨林的又不止这七人,毕竟《兴唐传》中猛人更多。
毕竟《兴唐传》中有除了有这是十三条好汉之外,还有“四猛四绝”:
四猛:一罗士信,二来护儿,三秦用,四王伯当;
四绝:一罗松, 二尚师徒,三侯君集,四程咬金。
而罗士信的力气完全不输于李元霸,只是他不会武功,没有被列入十三杰排名,如果他能有一定的武功底子,排进前三问题不大,后面的在他面前直接被虐。而且,在围攻瓦岗寨之时,罗士信曾将杨林的囚龙棒打断一根,这也让杨林忌惮不已。
秦用号称“银面韦陀”,更是金银铜铁八大锤的铜锤,他也是勇猛至极,曾一锤砸死突厥第一勇士大都督红海,这份勇猛非杨林所能及。
罗松作为罗成的同父异母哥哥,枪法之精妙更胜罗成,甚至都不惧李元霸,他胜过杨林更是无需赘言。
当然,还有一个高手不能忽视,就是“兴隋九老”之一的鱼俱罗,鱼俱罗是宇文成都的师父,武功更是深不可测,他培养出宇文成都这等高手,本以为能够天下无敌,只可惜遇见了李元霸这个怪胎。而在宇文成都被李元霸所杀以后,鱼俱罗就为弟子报仇,使出“拖刀计”,用转马刀法劈死了李元霸,可见鱼俱罗武力和智计都是顶级水准。这种实力的鱼俱罗,肯定是胜过杨林的,毕竟能够击杀天下第一,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办到。
可见,能够战胜杨林的不仅仅是前七位好汉,还有几位其他的高手。当然,不同的版本也有不同的说法,毕竟隋唐故事版本太多,但是毋庸置疑,杨林绝对是一位实力强劲的老将。
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
瓦岗山五虎将能打过靠山王杨林的四大总兵官吗
打不过!
别说四大总兵官了,连一个也打不过。
瓦岗山的五虎上将虽然个个本领出众,但靠山王杨林的四大总兵官更厉害,随便一个都能碾压瓦岗山的五虎将。
我们先看看瓦岗山的五虎将都是谁。
第一位:赤发灵官单通单雄信
单通,字雄信,隋唐十八条好汉排名第十八,本是大隋朝九省绿林道的总瓢把子,瓦岗山聚义以后,名列五虎上将第一位。
他为人豪迈,仗义疏财,胯下一匹风雷烈焰马,掌中一条金钉枣阳槊,骁勇善战,杀伐果敢。
说到这里,咱们得啰嗦几句。经常有朋友问我,单雄信的马不是一匹赤炭火龙驹吗,为什么又叫风雷烈焰马呢?
原来他这匹马的脖子下面挂的不是寻常的威武铃,而是一种特制的竹哨。这马只要一跑起来,竹哨就呜呜作响,隐隐发出风雷之声,再加上这匹马火炭红的颜色,故此得名风雷烈焰马。
这匹马也成了单二爷的招牌,大家只要一听到马蹄声中夹带着风雷之声,就知道是赤发灵官单雄信到了。
第二位:大刀将王君可
王玄,字君可,本是大隋朝九省绿林道的北路飘把子,瓦岗山聚义以后,名列五虎上将第二位。
他红面长须,凤眼蚕眉,相貌与三国时期的蜀汉大将关羽关云长颇有相似之处。再加上他胯下一匹赤兔胭脂红(简称赤兔马),掌中一口青龙偃月刀,马快刀急,十分英勇,故此人称“小关公”。
顺便说一下,号称“隋唐第一猛”的今世孟贲罗士信一开始是跟着王君可的,后来被秦琼要去了。
第三位:勇三郎王伯当
王勇,字伯当,本是大隋朝九省绿林道的南路瓢把子,瓦岗山聚义以后,名列五虎上将第三位。
俗话说得好,一个人的名字可以起错,外号绝不会叫错。这话是真有一定的道理。
一个瘦瘦小小的汉子可以起名叫大壮、大虎,一个高高胖胖的壮汉也可以叫小谦、小玉,因为名字都是打小起的,谁也不知这孩子长大以后会是什么样儿。
而外号则不然,外号都是根据这个人的特点得来的。比如说这个人外号叫“铁公鸡”,那他绝对是一个老扣儿。比如说这个人外号叫“赛孟尝”,那他估计就是一个出手豪爽、爱交朋友之人。
就拿王伯当来说,人称“勇三郎”,那是真勇。他胯下一匹千里银河一点白,掌中一口雪花滚龙刀,打起仗来悍不畏死,全是拼命的招数。
第四位:神射手谢映登
谢科,字映登,本是大隋朝九省绿林道的西路瓢把子,瓦岗山聚义以后,名列五虎上将第四位。
他胯下一匹金龙驹,掌中一条乌金枪,背后一张震天弓,腰挂十八支雕翎箭,不仅枪法了得,箭术更是厉害,几乎百发百中,故此得有“神射手”之名。
岗山散将以后,谢映登看破红尘,跟随叔叔谢弘在钟南山三清观做了道士,据说后来还羽化登仙了。
第五位:铁面判官尤俊达
尤通,字俊达,本是大隋朝九省绿林道的东路飘把子,瓦岗山聚义以后,名列五虎上将第五位。
他胯下一匹嘶风乌龙驹,掌中一条三股托天烈焰叉,十分骁勇,也是瓦岗军中有名的上将。
尤俊达不仅本领不小,胆子更大,想当初小孤山截皇杠就是他指使程咬金干的。敢把靠山王杨林的四十八万两国币帑银抢劫一空,就凭这份胆量一般人吓死也不敢干。
我们再看看靠山王杨林的四大总兵官都是谁。
第一位:潼关总兵魏文通
魏文通,隋唐第九条好汉,镇守潼关多年,号称“九省花刀帅”。
他胯下一匹九点桃花兽,掌中一口佝偻古月象鼻子大刀,杀伐骁勇,十分厉害,有“大隋朝第一口大刀”之称。
他这个人虽然圆滑,但对大隋朝却是忠心耿耿,因此深受杨林的器重。
他曾对人言:魏某平生只对三人下跪,一跪皇上杨广,二跪靠山王爷杨林,三跪越王爷杨素。
魏文通的人品怎样姑且不说,一身本领真是不凡。潼关城外一场大战,他一口大刀曾杀的秦琼九战九逃,要不是关键时刻有傻兄弟罗士信相救,秦二爷非死在他的手里不可。
关于魏文通的死,各个版本说法不一。《说唐》里面是被勇三郎王伯当射死的,《隋唐演义》里面是被今世孟贲罗士信打死的,而《兴唐传》里面是被罗成扎死的。
据说魏文通死后,一向铁石心肠的靠山王杨林悲痛欲绝,老头子哭的死去活来,可见魏文通在他心里的份量。
第二位:虎牢关总兵尚师徒
尚师徒,隋唐第十一条好汉,为人忠正,深受杨林的喜爱。
他之所以号称四宝大将,就是因为他有四件令人羡慕嫉妒恨的宝贝。
第一件:夜明盔。
头盔之上镶有一颗鸡蛋大的夜明珠,夜晚行军,亮如白昼,别说道路照的见,就连虫蚁之物也能看的清清楚楚。相当于现在的探照灯。
第二件:七星甲。
又叫唐猊铠。据说是用一种罕见的动物皮所制,不仅刀枪难入,而且这铠甲上还有七个鱼鳞一样的铜片,一遇危险,铜片就自动竖起。相当于现在的警报器。
第三件:提炉枪。
全名叫做八宝吸水提炉枪。这条枪重达一百二十斤,锋利无比,而且枪杆上还拴有一个铜砣,关键时刻顺手一甩,这铜砣能当暗器使用。最令人称奇的是这枪杆的末端有一个小孔,只要将枪头插入水中,小孔内就会有水流喷出。相当于现在的抽水泵。
第四件:呼雷豹。
一说“虎类豹”。四宝之中,这是尚师徒最喜爱的一件。这匹马不仅登山涉水,如履平地,更重要的是它还有一种特异功能。它的叫声犹如龙吟虎啸,只要它一嘶叫,别的战马当时就吓得瘫软在地。这可太厉害了,马上作战,战马至关重要,还没动手,你的战马先瘫软了,这仗还怎么打?
尚师徒本身能耐就大,再加上这套现代化的装备,真如同猛虎生翼一般,那是靠山王杨林手中的一张王牌。
他与秦琼数次交手,秦二爷都以失败告终。攻打虎牢关之时,秦琼盗走了他的呼雷豹,把他引出关外。待他再返回去时,不仅虎牢关被攻破,母亲也自尽身亡,他仰天长叹,拔剑自刎。
第三位:虹霓关总兵新文礼
新文礼,隋唐第十二条好汉,鹰鼻锐眼,智勇双全。
他胯下一头金睛白毛骆驼,掌中一条四棱铁方朔,打起仗来,悍勇绝伦。据说他双臂一晃,有横推八马倒之神力,故此人称“八马将军”。
此人除了武艺高超之外,还擅长用计。他最露脸的一次就是计诱裴元庆。
那银锤太保裴元庆是何等的英雄,就因为中了他的计,被引入庆坠山烈火阵,被活活烧死在里面。
当然了,新文礼计杀裴元庆之后,也没有落下好下场。因为裴元庆之死,彻底激怒了瓦岗山群雄,众人在裴元庆英灵的帮助下,把他剁成了肉泥。
第四位:汜水关总兵左天成
左天成,隋唐第十四条好汉,身材魁梧,面如喷血。
他胯下一匹虎头映日驹,掌中一口金背七星砍山刀,马快刀急,勇不可挡,人称“快马金刀无敌将”。
他纵横疆场多年,东讨辽东,北御突厥,为大隋朝立下汗马功劳,是靠山王杨林的得力爱将,是隋文帝杨坚御口亲封的“金刀殿帅”。
左天成这个人不仅能耐大,而且品行也十分端正。
他领兵多年,一向是大公无私,赏罚分明,从不克扣军饷,从不打骂将士,因此深受手下军兵的拥戴。
瓦岗军攻打汜水关之时,左天成一口金刀连败王伯当、谢映登、尤俊达、王君可、单雄信五人,这瓦岗山五虎将无不叹服。
五虎上将不行,身为瓦岗军兵马大元帅的秦琼上去也白给,他的绝技撒手锏在人家面前根本就玩儿不转。
扬州城夺魁大会上,左天成奉靠山王杨林的命令,把守千斤闸,哪知却遇到了紫面天王雄阔海。
左天成虽然厉害,但毕竟不是雄阔海的对手,两人一交战,也就五六个回合便命丧雄阔海之手。
通过我这么简单的一介绍,问题的答案就出来了。
汜水关的总兵金刀殿帅左天成是四大总兵官里面武功最弱的一位,瓦岗山五虎将连他都打不过,还想对战那四大总兵官吗?那还不是上去就玩完吗?
当然了,瓦岗山五虎将除了我所列举的这五位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他们分别是:
烈虎大将军,单通单雄信;
飞虎大将军,秦琼秦叔宝;
雄虎大将军,王勇王伯当;
螭虎大将军,程咬金程知节;
猛虎大将军,罗成罗公然。
要是这五位对战那四大总兵官的话,应该能打个平分秋色,毕竟罗成太厉害了。
虽是一介书生,却指挥了著名战役,刘仁轨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刘仁轨是从一个县尉做到首辅大臣的儒将,中国古代抗倭、大败百济的名将,一个竭诚奉国、遭黜削而能尽忠的忠勇将帅。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说他:“太宗朝李靖、高宗朝刘仁轨,皆自宰臣,乞骸致政。其后知犹可用,复起于家。进退之间,曲尽情礼。君臣之际,良史美谈”。武则天评价他:“公忠贞之操,终始不渝;劲直之风,古今罕比”。
刘仁轨(601年-685年),字正则,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县张市镇)人。唐朝宰相、名将,汉章帝刘炟之后。唐太宗时。刘仁轨以直言敢谏闻名,累官至给事中。唐高宗即位后,刘仁轨历任青州刺史、带方州刺史、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职。镇守百济期间,因救援新罗,并在“白江口之战”中大败倭国、百济联军而名震天下。一度以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受命防御吐蕃。武则天摄政时,刘仁轨担任西京留守,封乐城郡公。垂拱元年(685年),刘仁轨逝世,年八十四。追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唐玄宗时,追谥“文献”,并配享高宗庙廷。撰有《行年记》、《永徽留本司格后本》等,惜今已亡佚。
刘仁轨少年时代家境贫困,爱好学习。隋朝末年,社会动荡,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战乱让他无法专心地读书,但仍然获得“恭谨好学,博涉文史”的名声。刘仁轨每当劳动之余、或空闲之时,就伸出手指在空中、地上写写划划,来巩固自己所学得的知识,刘仁轨后来以学识渊博而闻名于世。
唐高祖武德初年,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起草奏疏议论国事,刘仁轨看到那份草稿,替他修改了几句话,文采顿时焕然一新。任瑰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异,于是就下文书聘补他为息州参军。不久改任他为陈仓县尉。陈仓县官署里有个名叫鲁宁的折冲都尉,平时骄狂放纵违反法纪,县署里没有人能制服他的。刘仁轨警告其不得重犯,但鲁宁凶暴蛮横不当回事,依旧如故,刘仁轨用刑杖将他打死。州里的官员把这事报告给了朝廷,太宗李世民非常生气,大怒道:“一个县尉竟打死了我的折冲都尉,这算什么”?命人把他召进朝廷责问。刘仁轨回答说:“鲁宁侮辱国法,我因此杀了他”。太宗见刘仁轨刚毅正直,就提升他为咸阳县丞。
贞观十四年(640年)秋,太宗准备到同州打猎。当时秋收还没有结束,刘仁轨上书劝谏说:“今年雨水丰沛,庄稼长得茂盛,现在仅仅收割了十分之二。只按平常情况征用劳役,就已对秋收造成不少妨害。现在有要为打猎做准备工作,维修桥梁平整道路,劳力即使尽量节省,还是不能少于几万人。稍微推迟十来天,让农民收割完毕,陛下的车驾从容出动,于公于私都得到安宁”。 唐太宗认为他说得对,并下诏赞美到:“你的职位虽然低,但能竭尽忠诚以奉事国家,所论之事,朕十分赞赏”!不久,刘仁轨升任为新安县令,累官至给事中。多次升迁到给事中。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刘仁轨因处理“毕正义案”得罪李义府,刘仁轨遭到李义府等人的憎恨,被贬为青州(今山东青州)刺史。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发兵征讨百济,刘仁轨奉命督海运。李义府在明知时机不当的情况下,强行督促他出海。结果船队在途中遇风沉没,死伤严重。朝廷派监察御史袁异式审讯。结案后,李义府对高宗说:“不斩刘仁轨,无法向百姓谢罪”。 高宗只是将刘仁轨免职,以白衣(平民)的身份随军草草处分了事。同年,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平定百济。左卫中郎将王文度在渡海时病亡,高宗于是授刘仁轨检校暂任方州刺史,代替王文度统军职务。显庆六年(661年)三月,百济旧将僧道琛、鬼室福信等人立故王子扶余丰为王,兴起百济复国运动,起兵反抗唐军,将刘仁愿围困在府城。刘仁轨任行军总管,受命东征新罗,与新罗军一起援救刘仁愿,并击退围攻府城的百济军,与城中的刘仁愿会合。这是刘仁轨第一次带兵,尽管刘仁轨没有作战经验,但刘仁轨治军严明,率领军队横渡瓠芦河,进攻并攻克新罗重镇七重城。后率所部唐军转战,所向披靡。在熊津江(今韩国锦江)口大败道琛,斩杀、淹死叛军数万人。刘仁轨、刘仁愿合兵一处,驻守府城。这年初冬,唐大将苏定方围攻高丽都城平壤日久,加之战事不利,又值大雪,粮草不济,遂退出平壤。刘仁轨自请留守百济。
高丽国(古代朝鲜)是管辖朝鲜半岛北部的一个重要部落。而高句丽是指我国辽东半岛和长白山一带,当时被高丽所蚕食侵占,他们将首都建在吉林集安,后来迁至今朝鲜的平壤。百济就是今天的韩国一部分,原与新罗同为并列部落,百济吞并新罗部落后,管辖朝鲜半岛的西南部,首都原来在韩国首尔,后来迁至今天韩国的公州。叛军首领福信等人认为唐军独守孤城孤立无援,不久必将西归,唐军不少将士的确也想西归中原。唐高宗也认为不宜再战,可随时西归中原。刘仁轨、刘仁愿认为如果这个时候撤兵,百济叛军必将前堵后截,损失更大。不如趁敌军天寒、松懈之际,突然率部奇袭,打下几个城池,这样既有粮草,又避免损失受冻,还减少以后攻城损耗和时间。诸将士同意了。刘仁轨让刘仁愿守熊津府城,自己带兵连克数城,安抚百姓;刘仁愿派人向朝廷报捷,同时请求增援。
与此同时,百济叛军发生内讧、火并,福信杀死了道琛,双方属下争斗不止,这样以来百济叛军实力更加虚弱,没有办法,不得已向高丽、倭国(古代日本)乞求援助。高丽怕惹怒唐军没有敢派兵支援,倭国却认为这是进入朝鲜半岛的好时机,于是倾兵增援。龙塑三年(663年),倭国天智天皇以援助百济为名,令倭将领毛野稚子等率领倭精兵2万7千余人直扑百济旧地,唐高祖得知倭寇增兵百济,命熊津道总管孙仁师率7千人从山东淄博等地渡渤海开赴熊津。九月,孙仁师与刘仁轨、刘仁愿会师,唐军士气因而大振。
刘仁轨任主将,本着“擒贼擒王”的原则,提出先攻击贼巢穴周留城的计划,他说:“加林城地势险阻守卫坚固,进攻就会大量伤亡,守卫也会旷日持久。周留城(今韩国忠清南道舒川郡旧韩山邑)是敌巢,敌军头目都集聚在那里。如果攻克周留城,其余各城自然就好夺取了”。诸将同意了这个计划。按照部署,孙仁师、刘仁愿及新罗国王金法敏率领陆军进发,刘仁轨则与杜爽、扶余隆率水军沿着熊津、白江进军,与陆军会合。刘仁轨水军在白江口遇上了倭军,唐军四战皆捷,焚烧倭国战船四百艘,一时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倭军大败。这就是著名的“白江口战役”。百济国王扶余丰脱身逃走,所佩宝剑被唐军缴获。百济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率领自己的兵众及倭国、耽罗国使投降。只有百济主帅迟受信占据的任存城(今韩国忠清南道礼山郡凤首山)还未被攻克。
当年苏定方灭亡百济,主将沙吒相如、黑齿常之纠集溃卒,凭借险要地势接应鬼室福信。与孙仁师、刘仁愿陆军对峙。白江口之战后,二人投降唐军。刘仁轨展示诚意,让他们攻取任存城来证明自己的真诚,又为其补充军械、粮草。孙仁师认为此举可能会招致他们反叛,刘仁轨说:“我观察沙吒相如、黑齿常之真诚并有谋略,乘机立功,还怀疑什么”?沙吒相如等最终攻克了任存城。百济、倭寇联军在海上不敌唐军,在陆地上更不是唐、新联军的对手。唐、新联军将倭寇、百济杀得人仰马翻,倭寇被杀万余,加之海上消灭数千,仅剩数千人乘仅有的战船逃回倭国;百济死伤更甚,除迟受信独自逃往高丽存城不降外,百济的残余势力被全部消灭。唐军很快占领百济全境。形成了对高丽南北夹击的态势。
百济平定、新罗复国后,孙仁师、刘仁愿等人班师回朝,朝廷令刘仁轨则率军留镇百济。百济经过多年战乱,百业凋敝,刘仁轨采取一系列安民措施:掩埋祭奠死者、医治伤患;重新登记户籍,丈量土地从新分配;设置官署吏属,安置饥民灾民,救济贫困人家;开辟道路,建设村庄,修复堤坝堰塘,鼓励农耕生产,从事经商贸易;还替他们兴建土地神庙。百济民众很快安居下来。唐镇守军队屯田垦种,集聚粮秣,加强军备,为以后平定高丽做预先筹划。
麟德二年(665年),唐高宗到泰山封禅时,刘仁轨带领新罗、百济、儋罗、倭国等四国的酋长奔赴泰山参加祭典集会。高宗李治非常高兴,擢升刘仁轨为大司宪兼知政事。乾封元年(666年)六月,刘仁轨迁右相,兼检校太子左中护。进封爵号为乐城县公,他的儿子以及哥哥的儿子中有三个人被授予上柱国头衔,乡亲们为此感到光荣,把他住的地方称为“乐城乡三柱里”。
永隆二年(681年),刘仁轨任太子少傅。多次请求去职退休,朝廷只同意他免去尚书左仆射职务。武则天主持朝政时,又重新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宰相)。刘仁轨上奏疏称病辞职,乘机陈述吕后、吕禄、吕产祸乱败亡的事来规劝武后,武则天不仅没有怪罪,反而得到赞许,特遣武承嗣带上诏书慰问勉励他。垂拱元年(685年),刘仁轨改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乐城郡公。同年(686年)春,刘仁轨去世,终年85岁。武则天特的诏令在朝官员登门哀悼,颁发诏书追认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在唐高宗乾陵墓地。
刘仁轨虽然官高位显,但是从不自高自大,接待亲朋故旧跟当平民时一样谦虚恭敬。刘仁轨早年曾被御史袁异式弹劾,袁异式轻慢他侮辱他,胁迫他自杀。等到刘仁轨任大司宪时,袁异式还是宪台御史,成了刘仁轨下属,心里惶惶不安,一次宴饮,袁异式乘着酒劲向他解释求情。刘仁轨端着酒杯说:“如果不和您友好共事,就让我跟这酒杯一样”。说完掷碎酒杯。后来刘仁轨主管政务,特的推荐袁异式任司元大夫。刘仁轨就是这样从一个小小县尉做到首辅大臣的,刘仁轨颇有军功政声,为人和善大度,深得属下拥护。
西汉初年,七个异姓王谁的实力最强为什么
刘邦在楚汉之争中为笼络韩信、彭越等人合力击败项羽,现后分封了七个诸侯王,史称异性诸侯王。他们是:楚王韩信,都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梁王彭越,都定陶(今河南定陶西北);淮南王英布,都六(今安徽六安);韩王信,都颍川(今河南禹县);长沙王吴芮,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异性诸侯王占据了关东的广大区域,大体上相当于战国末年的六国故地。
其中,只有长沙王吴芮封地偏远,又处于汉与南越的中间地带,得以存活下来。其余六王均被采取非常手段铲除。
在以上诸位异姓诸侯王中,也就淮南王英布跟汉高祖刘邦面对面地硬干过,还射伤了刘邦,《史记》里记载淮南军特别精锐,行军布阵都有西楚霸王项羽之风,可惜终究干不过刘邦亲自统帅的西汉主力。
行军时炊事班怎么跟上大部队
《亮剑》中曾有所交代,红四方面军红25师第171团团长李云龙在长征路上“纵兵抢粮”,结果因为严重违反纪律被降为伙夫,下放到炊事班背大锅。抗战时期老李回忆此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尤其是回忆起过草地遭遇冰雹的故事,更是乐得不行。
茫茫千里大草地那是无遮无挡,红军战士们只好硬挺着挨浇埃砸,唯独李云龙急中生智把行军锅扣在脑袋上,风停雨歇,李云龙探出头来再看其它战士们:“兄弟们个个鼻青脸肿”。这虽然是个故事,却能基本反映我军艰苦时期的行军状态。
一般而言,在全国解放前的三大战争中,我军多在连级部队设炊事班,并且在没有正规后勤补给的情况下,炊事班编制也没有定式,三五个人、六七个人都有可能。炊事班行军时基本不携带武器弹药,主要职责就是背着行军锅、粮食、盐巴等器具物资,在长距离行军和转移过程中,完全凭体力跟上队伍。
因为当时的我军还只是“轻步兵”状态,骡马数量亦不充足,所有辎重只能肩负人扛,最多有个“伙食挑子”。这一点《亮剑》中也有真实体现,李家坡战斗打响前,连炊事班的铡刀都被借走了,而李云龙一旦下达了全团发起攻击的命令,炊事班举着菜刀扁担就上去了,确实没有或者很少配备武器。
我军的机动方式在历史上经过了徒步、骡马化、摩托化和机械化的四次变革,而直至解放战争后期才有条件基本实现骡马化。 在此之前炊事班的战士们完全要依靠两条腿负重跟上部队,否则干粮耗尽后,到了时间不能让部队吃上饭,如何继续行军作战?甚至到1949年追击桂系敌人的衡宝战役期间,许多部队24小时只能吃上一顿热饭。
(背行军锅的战士们)
第四野战军还算是情况稍好的部队,炮兵、辎重部队和各级炊事班都配备了军马或者骡子,根据1949年2月野司后勤部门的估算,大军南下需要的物资情况是:“四野按100万人、14万匹牲口一个月时间约需计:米5000万斤 ,(马)料3000万斤,草4500万斤”,可见四野每个军至少配有10000匹以上的骡马,保证每个炊事班能有一匹骡马驮载还是可能的。
这种情况大约持续到80年代后期,由于汽车工业的落后,我军在建国后的30多年里仍然没有完全实现摩托化,从日常拉练到两次自卫反击战的行军,炊事班还是用徒步和骡马驮载的方式跟上部队,所以“背大锅”继续成为训练的一环。至于实现了摩托化以后就简单了,一个炊事班的所有家伙什,直接用一辆汽车就装载完毕了。
(背大锅训练)
说到“野战炊事车”,实际上早在二战爆发前的1937年,美国人已经研制出半拖挂炊事车,,德国人不久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单轴四轮炊事挂车,所以在二战期间,这些工业化较强的国家已经在战场上开始使用野战炊事车,尽管数量并不很多,这就保证了炊事单位可以快速跟上部队的开进。现代战争更是如此,比如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曾向德国的卡邱公司一次性购买了近400辆TFK250型野战炊事车。
我军炊事车的研制起步较晚,80年代初开始装备了83型炊事车,它成为我军第一代机动野战炊事装备,炊事班的装备和行军开始向车载化方向迈进。1997年又研制定型了XCT97A型炊事拖车,一个炊事班只需要四个炊事员,利用拖车上的设备一个小时就可以做150人标准定量的热食(基本是一个步兵连的编制人数)。
(炊事班进攻)
炊事拖车既可以牵引也可以空运,从而使炊事班实现了与部队的无缝连接,标志着我军“埋锅造饭”历史的结束。
但是炊事车辆毕竟受到战场条件的多方限制,比如丧失制空权的时候,比如山地作战的时候,因此在特定情况下炊事班仍然要使用最原始的办法,人扛马驮带着炊具和物资跟上部队的行军节奏,从而保证部队能够吃上饭吃热饭。所以“背大锅”这个传统科目还真是不能全部丢掉,它对于炊事兵的体力和耐力还是构成严峻的挑战。
(东风炊事车)
靠山王杨林麾下有四大总兵,秦琼能打败几个
还几个,一个也打不过。
提起秦琼来,我们大家太熟悉了。
秦琼,字叔宝,大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在隋唐十八条好汉之中名列第十六。
他是名门之后,将门虎子。父亲是南陈马鸣关的大帅秦懿懿子厚,祖父是南陈太宰秦旭秦东鼎。
南陈被隋文帝杨坚平灭之后,父亲、祖父双双殉国,幼小的秦琼跟着母亲逃到了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在太平街专诸巷定居了下了。
秦琼这个人人品不错,为人正直,义薄云天,在山东定居了二十多年,闯出了好大的名头儿。
他胯下一匹黄骠马,掌中一对熟铜锏,号称“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
他侍母至孝,交友至诚,人称“孝母似专诸,交友赛孟尝”。
这么说吧,在山东地界一提起秦琼秦叔宝来,真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原本是历城县的一个捕快,由于见惯了官场的黑暗,对当今朝廷十分不满。
贾柳楼四十六友结义之后,他率领众人反出山东,和程咬金、徐茂公等人占据河南瓦岗山,成立大魔国,任兵马大元帅之职。
数年之间,瓦岗山就变得兵强马壮,成了反隋联盟之中的领头羊。
后来由于李密“金镶玉玺换萧妃”事件的发生,最终导致了岗山散将。
再后来,五骑投唐,秦琼、徐茂公等人保了李渊父子。
由于秦琼能战善战,深受李世民信赖。他征战多年,为大唐朝立下不世之功,故此有“双锏撑起大唐天下”之说。
秦琼厉害不厉害?当然厉害了!不厉害他能威震山东半边天吗?不厉害他能是隋唐第十六条好汉吗?
但是,分跟谁比!
秦琼虽然厉害,但跟杨林麾下的四大总兵比起来,一个也比不了。
咱们先看看靠山王杨林麾下的四大总兵都是谁?
他们是:
潼关总兵魏文通;
虎牢关总兵尚师徒;
虹霓关总兵新文礼;
汜水关总兵左天成。
知道这四大总兵都是谁以后,咱们再对这四人做个简单的介绍。
潼关总兵魏文通
魏文通,隋唐十八条好汉之中名列第九。
他胯下一匹九点桃花兽,掌中一口佝偻古月象鼻子大刀,杀伐骁勇,十分厉害,人称“花刀大帅”。
魏文通这个人虽然圆滑,但对大隋朝却是忠心耿耿,因此深受靠山王杨林的器重。
他曾对人言:魏某平生只对三人下跪,一跪皇上杨广,二跪靠山王杨林,三跪越王杨素。
魏文通的人品怎样姑且不说,一身本领真是不凡。
想当初潼关城外一场大战,秦琼与他大战了几次,结果是九战九败,以至于后来秦琼对魏文通都有了恐惧症。
关于魏文通的死,各个版本说法不一。《说唐》里面是被勇三郎王伯当射死的,《隋唐演义》里面是被今世孟贲罗士信打死的,而《兴唐传》里面则是死在了罗成之手。
据说魏文通死后,一向铁石心肠的靠山王杨林悲痛欲绝,老头子哭得死去活来,可见魏文通在他心里的份量。
虎牢关总兵尚师徒
尚师徒,隋唐十八条好汉之中名列第十。
他号称“四宝大将”,之所以得此名号就是因为他有四件令人羡慕嫉妒恨的宝贝。
第一件:马鸣盔。
又名夜明盔。头盔之上镶有一颗鸡蛋大的夜明珠,夜晚行军,亮如白昼,别说道路照的见,就连虫蚁之物也能看的清清楚楚。相当于现在的探照灯。
第二件:七星甲。
又叫唐猊铠。据说是用一种罕见的动物皮所制,不仅刀枪难入,而且这铠甲上还有七个鱼鳞一样的铜片,一遇危险,铜片就自动竖起。相当于现在的警报器。
第三件:提炉枪。
全名叫做八宝吸水提炉枪,又叫虎头阴风矛。这条枪重达一百二十斤,锋利无比,而且枪杆上还拴有一个铜砣,关键时刻顺手一甩,这铜砣能当暗器使用。最令人称奇的是这枪杆的末端有一个小孔,只要将枪头插入水中,小孔内就会有水流喷出。相当于现在的抽水泵。
第四件:呼雷豹。
一说“虎类豹”。四宝之中,这是尚师徒最喜爱的一件。这匹马不仅登山涉水,如履平地,更重要的是它还有一种特异功能。它的叫声犹如龙吟虎啸,只要它一嘶叫,别的战马当时就吓得瘫软在地。这可太厉害了,马上作战,战马至关重要,还没动手,你的战马先瘫软了,这仗还怎么打?
尚师徒本身能耐就大,再加上这套现代化的装备,真如同猛虎生翼一般。
他与秦琼数次交手,秦二爷都以失败告终。
攻打虎牢关之时,秦琼派人盗走了他的呼雷豹,把他引出关外。待他再返回去时,不仅虎牢关被攻破,母亲也自尽身亡,他仰天长叹,拔剑自刎。
虹霓关总兵新文礼
新文礼,隋唐十八条好汉之中名列第十一。
他胯下一头金睛白毛骆驼,掌中一条四棱铁方朔,打起仗来,悍勇绝伦。
据说他双臂一晃,有横推八马倒、倒拽九牛回之神力,故此人称“八马将军”。
此人除了武艺高超之外,还擅长用计。他最露脸的一次就是计诱裴元庆。
那银锤太保裴元庆是何等的英雄,就因为中了他的计,被引入庆坠山烈火阵,被活活烧死在里面。
当然了,新文礼计杀裴元庆之后,也没有落下好下场。因为裴元庆之死,彻底激怒了瓦岗山群雄,众人在裴元庆英灵的帮助下,把他剁成了肉泥。
汜水关总兵左天成
左天成,隋唐十八条好汉之中名列第十三。
他胯下一匹虎头映日驹,掌中一口金背七星砍山刀,马快刀急,勇不可挡,人称“快马金刀无敌将”。
他纵横疆场多年,东讨辽东,北御突厥,为大隋朝立下汗马功劳,是靠山王杨林的得力爱将,是隋文帝杨坚御口亲封的“金刀殿帅”。
左天成这个人不仅能耐大,而且品行也十分端正。
他领兵多年,一向是大公无私,赏罚分明,从不克扣军饷,从不打骂将士,因此深受手下军兵的拥戴。
瓦岗军攻打汜水关之时,左天成一口金刀连败王伯当、谢映登、尤俊达、王君可、单雄信五人,这瓦岗山五虎将无不心服口服。
五虎上将不行,身为瓦岗军兵马大元帅的秦琼上去也白给,他的绝技撒手锏在人家面前根本就玩儿不转。
扬州城夺魁大会上,左天成奉靠山王杨林的命令,把守千斤闸,哪知却遇到了紫面天王雄阔海。
左天成虽然厉害,但毕竟不是雄阔海的对手,两人一交战,也就五六个回合便命丧雄阔海之手。
通过这么一介绍,咱们大家就能看出来。
在隋唐十八条好汉之中,秦琼名列第十六,而魏文通名列第九、尚师徒名列第十、新文礼名列第十一、左天成名列第十三。
也就是,这四大总兵哪一位的排名都在秦琼之上。
隋唐十八条好汉的排名如下:
第一条:西府赵王李元霸;
第二条:天保将军宇文成都;
第三条:银锤太保裴元庆;
第四条:紫面天王雄阔海;
第五条:南阳侯伍云召;
第六条:双镗无敌伍天锡;
第七条:神枪少保罗成;
第八条:靠山王杨林;
第九条:花刀大帅魏文通;
第十条:四宝大将尚师徒;
第十一条:八马将军新文礼;
第十二条:双枪大将定彦平;
第十三条:金刀殿帅左天成;
第十四条:铁枪大将来护儿;
第十五条:铁锤大将梁师泰;
第十六条:兵马大元帅秦琼;
第十七条:皂袍大将尉迟恭;
第十八条:赤发灵官单雄信。
就是抛开排名不提,单以实际战绩我们也能看出来。
在这四大总兵之中,本领最次的就是汜水关的总兵金刀殿帅左天成了。
左天成对战秦琼都稳操胜券,更别提另外三人了。
总之一句话,靠山王杨林麾下的这四大总兵,哪一位打秦琼都绰绰有余。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可是西晋王浚如何从成都发水军南京
王浚从成都出发参与灭吴之战,是根据当时王浚当时任益州刺史,益州治所在蜀地成都。而王浚自成都出发沿江而下的说法,是出于当时成都与长江主干之间也有水路,并非完全走陆路。
【1】长江源头的古代说法,从岷江等水系位置上看王浚的造船之处。
司马炎听从了羊祜的建议,让王浚任益州刺史,在蜀地修建战船。益州为当时蜀地,成都为益州治所,所以王浚镇成都是合理的。这也有了当时灭吴之战时,王浚从成都出发的说法。成都的确在当时为陆地,并未直接与长江相连,但却距离岷江、沱江等不远,沱江、岷江都为长江支流。而且,还有其他微末水系存在。因此,王浚顺江而下是沿着支流而下,是合理的。
并且,长江源头的说法,在明朝之前都认为岷江是长江的源头,因此在西晋时如果王浚沿着岷江而下到长江干流,也在当时看来是顺长江而下的说法。由此来看,王浚所建造战船如果并未在长江干流沿线建造,那么在岷江、沱江沿线甚至成都周边,都可以沿长江支流到长江干流。
【2】建造战船之处必然是在江河沿线,便于运输
在古代运输条件有限的前提下,建造巨大战船必然会选择江河沿线。《晋书》中有“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可见当时战船规模巨大,而如此巨大的战船若是通过古代原始陆地工具运输,必然存在巨大困难。因此推断,既然王浚选择造船事宜,必然会选择江河沿线,考虑成都和岷江等长江水系支流的位置,应当距离成都和江河都不远处。
并且,史料中记载“濬造船于蜀,其木柿蔽江而下”,王浚在蜀地造船,有大量木屑飘到长江下游,甚至还被东吴的建平太守吾彦发现,把顺流飘来的木屑呈给吴主孙皓看。由此可知,当时王浚造船的位置,一定是在长江以及沿线支流的沿线。出于运输的考虑,也能佐证这样的选择。
【3】晋灭吴之策,选择多线齐发,配合王浚顺江而下
晋灭吴之战开始后,王浚配合水陆军队沿江而下,攻占长江沿线重镇,然后得以让蜀地所造战船进入长江干流,有了顺流而下的基础。并且,西晋一方制定的方案为水陆并进,陆地几线兵力,都是配合王浚长江顺流而下至建康。
西晋一方六路齐发,由王戎、胡奋、杜预三军夺取长江重镇夏口等战略要点,这样让江中王浚所率的水军得以顺利东下。最终王浚所率水军得以顺利沿江而下,兵临建康。西晋一方也实现了晋灭吴之战的胜利。
总结
成都为王浚所任益州刺史的治所所在,所以从成都出发的说法是合理的。而成都距离长江支流岷江等水系都不远,加之岷江在古时被认为是长江上游,王浚从成都入岷江,沿江而下入长江干流的顺序就合理了。再结合当时运输条件,建造巨大舰船应当在水系沿线,符合但是运输和战局的考量。晋灭吴之战,陆上兵力配合王浚水军,水陆齐发,得以成功覆灭东吴。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清末20多万的捻军到底是怎么冒出来的呢
发生于清朝末期的捻军起义开始于1853年,消亡于1868年,最盛时期捻军人数达到20多万。主要作战区域在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四省,捻军主要人员构成也是这四个省的老百姓。
这二十多万的捻军到底是怎么聚集起来的呐?
张乐行(张洛行)和前期捻军。
一、“捻子”和“捻军”。“捻”这个字来源于安徽淮北的方言,意思是一股一伙,“捻子”就是穷老百姓没饭吃了,然后几百人几千人组团出去抢粮食吃,抢完粮食再回家。有“居者为民,出则为捻”的称谓,尤其是饥荒年景,有时多达几万人一同出发抢粮食,都是为了生活所迫。集体出动好过单枪匹马,主要抢富户和地主。
1852年,安徽北部大旱,饥民众多,加入“捻子”的农民数量暴增。安徽亳州人张乐行聚集万余人攻占了河南永城。同年11月张乐行在安徽涡阳被推举为捻众的盟主,号称“十八铺聚义”。(张乐行图)
1853年年初,太平天国在长江流域屡战屡胜,各地捻众纷纷响应,聚众起义,正式被称为“捻军”。
二、“大汉永王”张乐行。1855年,黄河在开封东决口,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出现了大量的受灾民众,为了生活他们纷纷举家加入捻军。一时间,受灾周边地区到处是捻军,1855年,张乐行在安徽涡阳会盟,共同推举张乐行为盟主,称“大汉永王”。
三、捻军的构成和人数。张乐行在会盟后,建立黄、白、蓝、黑、红“五旗军制”,有些效仿清朝的“八旗兵制”。每一旗人员2万,合计10万多人,后期发展成了十几旗,二十多万人。都是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老百姓。(捻军作战区域)
捻军设总旗主,下面设大旗、小旗,各个旗互不统属,都是以地方区域宗族组成的比较松散的集团。
四、太平天国和捻军。捻军更多有自己的林立的集团组成,有时配合太平军作战。接受太平天国的封号,但是只听封号,不接受调遣。1857年张乐行获封“沃王”,接受了太平天国的领导。捻军也因此分裂出去不少,毕竟是集团林立。
1863年,张乐行率领的捻军被围攻,叛徒出卖,被僧格林沁部活捉,凌迟处死。
赖文光(东捻军)、张宗禹(西捻军)和后期捻军。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赖文光、张宗禹等突围,太平天国余部和捻军组合成立了新捻军,在平原地区建立了骑兵部队,以太平天国军制改造部队。(赖文光图)
新捻军遭到清军的围攻,僧格林沁更是不可一世,穷追捻军。1865年5月18日,捻军在山东曹县设伏,全歼僧格林沁带领的先头部队。大名鼎鼎的僧格林沁也被年轻的捻军张皮绠杀死在麦田里。(僧格林沁像)
清政府大惊失色,派遣曾国藩剿灭捻军。一年多下来,曾国藩采用对付太平天国的战法,围困捻军,结果捻军突围而去进入湖北地区。曾国藩也被免去钦差大臣职务,改由李鸿章接任。
捻军为了发展,一分为二:赖文光为东捻军,在中原地带活动,张宗禹为西捻军,入山西,计划和回民起义汇合。(张宗禹图)
1868年1月,东捻军在山东寿光全军覆灭,赖文光被杀;8月,张宗禹在鲁西北被李鸿章、左宗棠包围,西捻军灭亡,张宗禹下落不明。
综上所述,捻军大都是贫苦老百姓,组织比较松散。遇到天灾和人祸才聚集成“捻”,抢粮食等。人员有时非常多,不过流失的也很快,有好多“捻军”溜号回到家中就成了普通农民。
《兴隋传》里面的靠山王杨林有多厉害
那可太厉害了!
我们知道,在隋唐系列的演义小说之中,有个大名鼎鼎的隋唐十八条好汉,其中靠山王杨林名列第八。
隋唐十八条好汉分别是:
第一条:西府赵王李元霸;
第二条:天保大将宇文成都;
第三条:银锤太保裴元庆;
第四条:紫面天王雄阔海;
第五条:南阳侯伍云召;
第六条:双镗无敌伍天锡;
第七条:神枪少保罗成;
第八条:靠山王杨林;
第九条:花刀大帅魏文通;
第十条:四宝大将尚师徒;
第十一条:八马将军新文礼;
第十二条:银面韦陀秦用;
第十三条:金刀殿帅左天成;
第十四条:铁枪大将来护儿;
第十五条:铁锤大将梁师泰;
第十六条:兵马大元帅秦琼;
第十七条:皂袍大将尉迟恭;
第十八条:赤发灵官单雄信。
诸位,在这隋唐十八条好汉之中,靠山王杨林可是岁数最大的一位,已然是六旬开外。
俗话说得好,人老不讲筋骨为能,花甲之年的杨林尚且能排名第八,要是再年轻上二十岁,那还了得吗?
这么说吧,《兴隋传》里面的杨林,正当年富力强,凭着胯下一匹独角青鬃兽,掌中一对水火囚龙棒,基本上没有打过败仗。
当时的他,官拜三十六路行军都总管,统帅大军数十万,终日里东挡西杀,南征北战,为大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没有杨林就没有大隋朝的江山。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兴隋传》里面的杨林那么厉害,能算是天下第一吗?
这该怎么说呢,杨林虽然厉害,但也不能说是天下第一。
因为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有好个人的武力都不在杨林之下。
也就是说,这些人固然胜不了杨林,但杨林想胜他们也千难万难。
这些人都是谁呢?
首先来说,“开隋九老”之中就有几位。
开隋九老分别是:
第一老:忠孝王,太师伍建章。
第二老:齐国公,大丞相高熲。
第三老:靠山王,大元帅杨林。
第四老:宋国公,上柱国贺若弼。
第五老:安国公,大都督鱼俱罗。
第六老:昌平王,邱瑞。
第七老:平南王,上柱国韩擒虎。
第八老:定国公,大将军丁彦平。
第九老:越王,杨素。
这九老之中,武艺最高的就是靠山王杨林、安国公鱼俱罗和定国公定彦平。
鱼俱罗胯下一匹神风古月驹,掌中一口曜日龙鳞刀,定彦平胯下一匹银点花斑豹,掌中一对绿沉四尖枪,这二位谁的本领也不在杨林之下。
还有忠孝王伍建章、昌平王邱瑞和平南王韩擒虎。
伍建章胯下一匹千里云霞兽,掌中一条紫金盘龙枪;邱瑞胯下一匹日月逍遥马,掌中一条银龙望月枪;韩擒虎胯下一匹抱月乌龙驹,掌中一口三庭大砍刀。
这三位虽然略逊一筹,但也都能和杨林斗上百八十个回合。
除了“开隋九老”里面的这几位之外,还有两人的武艺与杨林不相上下,也可以说是杨林真正的劲敌。
一位是马鸣关的大帅秦懿秦子厚,一位是北平王罗艺罗燕超。
先说秦懿:
秦懿,字子厚,南陈马鸣关的大帅,南陈太宰秦旭秦东鼎之子,隋唐第十六条好汉秦琼秦叔宝的父亲。
想当初杨林率大军平南陈的时候,一路上势如破竹,无往不利。结果大军到了马鸣关,却遇上了一块硬骨头。
那秦懿十分厉害,凭着胯下一匹火焰驹,掌中一条虎头錾金枪,再加上背后的一对瓦面金装熟铜锏,一连跟杨林厮杀了多日,丝毫不落下风。
既然没有分出胜负,那就得继续打啊。
后来两人在马鸣关外的一片密林之中交了手,打着打着,秦懿一枪正扎在一颗大树上。
由于这一下儿用力过猛,枪尖子直透树干。就在秦懿拔枪之际,杨林瞅准机会,一棒子正打在秦懿的脑袋上。
可叹秦懿秦子厚,就此一命呜呼。
这么说吧,要不是秦懿失了手,杨林还真难取胜。
再说罗艺:
罗艺,字燕超,隋唐第七条好汉罗成罗公然的父亲。
这罗艺可太了不起了,他拥兵二十余万,坐镇北平府,独霸燕云十六州。
当初杨林统帅大军,平南陈灭北齐,几乎一统天下。哪知却在攻打北平府的时候,遇上了敌手。
罗艺胯下一匹闪电白龙驹,掌中一条五钩神飞枪,曾跟杨林大战了三百多个回合。结果是不分胜负,两人谁也奈何不了谁。
甚至有一次杨林夜袭北平府,结果中了罗艺的计,被北平府的人马给包围了。
那一次,幸亏伍建章率领人马去解救,杨林才死里逃生。
这可怎么办?
胜不了罗艺,就攻不下北平府。攻不下北平府,大隋朝就不能一统天下。
后来经过协商,双方各让一步。
罗艺答应归顺大隋,但听调不听宣,北平府以及燕云十六州的军政要务必须由自己说了算。
杨林启奏了隋文帝杨坚,杨坚答应以后,罗艺这才竖起了大隋朝的旗号。
当然了,除了以上我所说的这些人之外,《兴隋传》还有许多了不起的人物。
像隋唐第九条好汉花刀大帅魏文通的父亲魏成,像隋唐第十条好汉四宝大将尚师徒的父亲尚司朗,像隋唐第十一条好汉八马将军新文礼的父亲新永丰,也都是骁勇善战之将。但他们比起靠山王杨林来,还都差了点儿。
雍正王朝中:雍亲王推荐老十四,担任大将军王,到底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雍正推荐老十四,担任大将军王的桥段,属于是邬思道导演的,夺嫡系列剧中的一集。中心思想是进一步树立,雍正一心为天下,而不是狭隘的谋私。
太子二度被废
康熙将对爱妻的爱,全给了太子胤礽,将其接照接班人来培养,有些放纵,以致于任意妄为。哪怕是“张五哥顶包”一案,引发了大清建国以来最大的司法腐败,康熙借张廷玉儿子生病,说了一句:朕儿子的病,怕也是好不了。一个“怕”字说明了还对太子寄予希望,望其回头是岸;其次心情极其复杂,要开始考虑太子新人选。
太子呢,尝到权力的甜头,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发而不可收拾。始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法跨越君臣的界限。复立后的太子,更深感权威受到挑战。于是,写信任伯安,索要《百官行述》,以此要挟百官。东窗事发,在部下的怂恿下,殊死一搏,发动政变。事败,二度被废。
争夺大将军王
如此,太子之位虚悬,胤禩与雍正两个阵营跃跃欲试。是时傅尔丹兵败西北,六万大军,全军覆没,康熙急需一名大将,领兵西北,挽回颓势。更长远的考虑,康熙日渐年老,继承人也提上日程。胤禩与雍正再清楚不过,此次领兵西北便是当选太子的重要砝码,双方势在必得。
- 八阿哥阵营:胤禩在太子首度被废之时,与佟国维密谋太子之位,遭到康熙斥责,地位一落千丈。其次胤禩本人也无统兵之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违心地,在八阿哥阵营内部推荐出老十四。
- 雍正阵营:胤祥因帮太子谋杀郑春华,以及派兵剿灭江厦镇两事的过失,遭到康熙圈禁。雍正痛失帮手,但也不能干着急,并无统兵之才的他,临阵磨枪,练起了弓马功夫。只不过效果不尽人意,打那指那。
邬导演分析剧情
无奈之下,雍正以全家身家性命为赌注,上书保荐胤祥担任大将军王。旁观的邬思道,早在八阿哥阵营导演的“张德明相面”闹剧中,洞悉其心,判断出康熙的真实意图,提出雍正推荐胤祥不当的四条理由:- 胤祥外公为蒙古喀尔喀大汗,出任大将军王,统兵西北,恐有不当之处;
- 傅尔丹真实兵败原因,是胤禩阵营背后搞的鬼。一旦傅尔丹兵败,胤禩他们便有机会上位,建功立业,从而在继位上取得领先;
- 即使胤祥出任,也会受得胤禩主导的户部,老十四主部的兵部的钳制,功败垂成,进而累及雍正;
- 更重要的是,康熙此举意在考察皇子。雍正若争得大将王,反而影响此前树立的一心为天下的形象。
邬导演指点迷津
为此,邬思道分两步棋走:
- 让雍正主动推荐老十四,担任大将军王,进一步赢得康熙的“印象分”;
- 力保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目的在于制约老十四在西北粮饷,以免尾大不掉,威胁日后的夺嫡。胤禩阵营得了便宜,也不好意思再争陕甘总督。
后记
前腿雍正还在斥责年羹尧送的寿礼,后腿便换了一幅面孔,当着老十四的面说预备好的寿礼,也算了老十四的一份。弄得来之前,还在为寿礼发愁的老十四,犯嘀咕:老四什么时候变“暖男”了。要不说好皇帝先得是好演员,状况百出下,也能随机应变。于是,两兄弟拿着寿礼,在母亲面前“和谐”了一阵子,之后实现了既定目标,皆大欢喜。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欢迎点赞留言^_^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