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小时候夏天农村的傍晚,到处都是飞舞的蜻蜓,现在为什么没了呢
- 蜻蜓凭什么被称为飞行界王者它的身上到底有多少秘密
- 为什么蜻蜓经过几亿年进化,除了个头变小了,其他基本没有变化
小时候夏天农村的傍晚,到处都是飞舞的蜻蜓,现在为什么没了呢
记得小时候的蜻蜓特别多,尤其是到了傍晚,蜻蜓四处乱飞。蜻蜓喜欢趴在池塘边的灌木枝上,或者菜园篱笆上栖息过夜。
蜻蜓,眼睛大大的,嘴巴也大大的,我特别喜欢逮蜻蜓玩。对于逮蜻蜓,我有专门的工具:用一条柳枝,圈成一个圆,绑在竹竿上,然后粘上蜘蛛网,就用这个工具,趁蜻蜓不注意,粘住蜻蜓的翅膀,轻而易举的就能粘住很多蜻蜓。
傍晚的蜻蜓,特别多,尤其池塘的边上,它特别喜欢趴在池塘边上的小树枝上。吃过晚饭后,我和小伙伴们就会去池塘附近,悄悄地去逮蜻蜓玩。我们蹑手蹑脚地靠近蜻蜓,双手一捂,就很轻松的把它逮住。
其实蜻蜓是益虫,它对农田,菜园,以及天空中的害虫都起到捕杀的作用。
可是如今的蜻蜓越来越少,随着新农村的规划,池塘没了,灌木树没了,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小区楼房。它们没有地方繁殖,栖息。
同时,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蜻蜓数量锐减,农田,沟渠,到处都喷洒农药,蜻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会越来越少。
蜻蜓凭什么被称为飞行界王者它的身上到底有多少秘密
昆虫界的顶级猎食者,被誉为飞行界王者的蜻蜓,让全世界科学家研究多年仍未完全搞清楚它身上的秘密!
说起蜻蜓,这种轻盈可爱的昆虫,小朋友们最喜欢了,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应该都有过抓蜻蜓的经历。在夏季,每当暴雨来临前总会看到很多蜻蜓在低空盘旋,看到它们就知道暴雨马上就要来了。看起来人畜无害又可爱的蜻蜓,似乎很脆弱,可科学家们却说,它是昆虫界的顶极猎食者,还是飞行界的王者,从蜻蜓的飞行技巧上研究出来许多的飞行技术,还从它的眼睛上研究出仿生照相机,而至今在它的身上还有许多秘密仍未解开。
蜻蜓的飞行能力到底有多强?它的身上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和秘密?接下来我们分四个部分来讲一讲,被誉为飞行界王者的蜻蜓有多厉害!
一、蜻蜓的进化过程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蜻蜓是属于一种古老的昆虫,在3.2亿年前就已经有了蜻蜓,那时候的地球上还没有恐龙也没有鸟类,但是已以有了蜻蜓。远古的蜻蜓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大得多,在我国准噶尔盆地发现了一枚距今2亿年的原始蜻蜓化石,其单只翅膀长达102毫米,双翅展开可达210毫米。而在美国发现的早二叠世的蜻蜓化石单只翅膀更是达到了710毫米,这是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蜻蜓的翅膀张开,有1米多长,绝对是属于庞然大物。
经过漫长的进化,地球也经历了数次生物灭绝,但是蜻蜓物种却幸存了下来,慢慢进化成今天小巧玲珑又可爱的模样。
连恐龙都遭受灭绝的情况下,蜻蜓这物种可以从远古的时代活到今天,可想而知它的生存本领是很强大的,科学家在研究蜻蜓的时候,也发现了蜻蜓巨有非常强大的猎食能力和超强的飞行能力,能幸存下来完全凭的是本事。
而说到飞行,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动物的就是鸟类,展翅高飞,遨游蓝天,也都是讲的是鸟类,但是要说到飞行技巧,鸟类在蜻蜓面前就是弟弟了,毕竟在3亿多年前,蜻蜓还是庞然大物在天空飞行的时候,地球上还没有鸟类。
蜻蜓被誉为飞行界的王者,不是浪得虚名的,它的飞行能力到底有多强?
二、蜻蜓的飞行能力到底有多强?
我们都知道蚊子和苍蝇的飞行速度很快,不仅快还特别灵敏,明明看到近在眼前,一挥手想要拍打它却马上飞得不见了,很难打到它,特别是饭桌上的苍蝇,飞来飞去又打不着还一直嗡嗡的叫,真的让人崩溃。虽然我们对蚊子和苍蝇非常反感,但不得不承认,它们的飞行技术确实很强,在很多时候,它们都会凭借灵敏的空中机动来轻松逃过我们的“魔掌”。
可是,你们知道吗?这些蚊子苍蝇遇到蜻蜓,那就只能甘拜下风了,可以说蜻蜓就是它们的天敌,遇到蜻蜓就是它们的“噩梦”,因为蜻蜓最爱的食物就是蚊子和苍蝇,专门捕食它们为生。
科学家们通过对蜻蜓的研究发现,它令人惊叹的飞行能力,实在太让人佩服了, 蜻蜓的飞行速度可以高达每小时50公里,有些大蜻蜓的飞行速度甚至能够达到每小时100公里,绝对是昆虫世界飞行速度最快的选手,并且蜻蜓不仅是速度快,就连耐力也是出乎人的意料,广泛分布的蜻蜓类型之一黄蜻蜓,它们每年都会横跨印度洋,单靠这轻薄的翅膀飞过7700公里的航程,让许多的科学家都想不通,自然界中为何会出现飞行技术如此高超的昆虫。
并且不仅是飞得快飞得久,蜻蜓飞行的方向可以是空中的任意方向,不管是向下还是向上,向左还是向右,而且居然可以直接倒着飞行;更厉害的是它们还可以在高速飞行中很快地静止,并且稳稳地在空中悬停,还能迅速从悬停状态转为高速飞行。在飞行过程中,蜻蜓还可以进行毫无征兆的“急转弯”。
如果从未见过蜻蜓的话,我们可能根本无法想象出自然界中会有飞行技术如此高超的昆虫,那么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三、蜻蜓的飞行秘密
小小的蜻蜓拥有如此强大的飞行能力,得益于它轻巧而坚韧的翅膀,普通的昆虫或鸟类只有两只翅膀,作为飞行界的王者,蜻蜓拥有四只巨大的翅膀。这四只翅膀呈对称状,分布在蜻蜓身体两侧,它们的翅膀面积很大却非常轻薄,最薄处的厚度小于2微米,在将其放大之后可以看到,蜻蜓的翅膀拥有一种特殊的网状翅脉结构,各种奇妙的纹路,看起来着实是美轮美奂。其“主脉”为四边形网络,而“次脉”多为五边形和六边形,科学家认为,这种结构让蜻蜓的翅膀具备了很强的韧性。
科学家利用电子显微镜观测到蜻蜓翅膀的微观结构,可以看到,蜻蜓的翅膀表面呈现出凹凸不平布满了纳米级的柱状结构,可以在飞行的过程中均匀受力,防止撕裂,它们不仅可以在空气流过翅膀表面时直接影响流体动力学,还使得蜻蜓的翅膀具备良好的疏水性,很难沾上水以及灰尘,每天保持干干净净。
在蜻蜓翅膀的前部位置,还经常都会有一个小盒子带有颜色,并且不同的蜻蜓种类,这个小格的颜色也各不相同,小时候我们只是将这个小格当作蜻蜓翅膀上的装饰物,但事实上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在过去的日子里,“颤振”一直是人类在航空业飞行器领域的一大难题,所谓“颤振”指的是高速飞行过程中,飞行器的机翼在空气动力、弹性力以及惯性力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一种有害的振动,飞行器的速度越快,“颤振”就越强烈,在严重的时候,“颤振”会导致飞机翅膀直接折断,造成机毁人亡的惨剧。
蜻蜓当然也会有着同样的“颤振”问题,不过,蜻蜓在三亿年的改良进化下,这个问题被蜻蜓在翅膀上的这个被认为是装饰物的“翼眼”所解决了,“翼眼”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蜻蜓翅膀上颜色特殊的格子。
而蜻蜓的“翼眼”也激发了科学家们的灵感,科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蜻蜓之所以没有“颤振”问题,原因就是在蜻蜓翅膀前缘上的 “翼眼”。“翼眼”是一个加厚增重区,它可以有效地消除蜻蜓在高速飞行时产生的“颤振”,科学家们通过在飞机的机翼上模拟出蜻蜓的“翼眼”,在飞行器的机翼上也增加了类似的结构,从而一举克服了“颤振”这一难题。
蜻蜓能够高速飞行的秘密是被科学家们发现了,那么蜻蜓又为什么在空中能够自由地改变方向呢?
这个秘密就在于蜻蜓的翅膀上,我们都清楚,蜻蜓拥有四个翅膀,但相信有很多人都不清楚,蜻蜓的这四个翅膀是真正意义上的四个独立翅膀,由完全独立的肌肉所控制,这也就意味着蜻蜓可以让翅膀按照不同的频率以不同的角度挥动和旋转,能够单独控制每个翅膀,也就可以塑造各种不同的相位差来满足飞行中的各种不同需求,从而实现各种方向的飞行。
四、昆虫界的顶级猎食者
蜻蜓作为一种无脊椎飞行昆虫,却是食肉动物,它的食物主要以蚊子、苍蝇或同类,只需要30分钟时间就可以吃掉一只与它同等体积的昆虫。
根据昆虫学家提供的统计数据,蜻蜓捕食的成功率高达90%以上,这是什么概念呢?比如我们人类要去捕捉蜻蜓,光靠徒手去抓是很难抓到的,借助捕捉工具去,也不能一捕就中,如果是两次抓到一只成功率是50%,如果是好几次才抓到,成功率可能就只有百分之几,这是非常低的了。再看动物界的捕食成功率,如大型的食肉动物老虎的成功率仅为5%左右,所以,相比较之下,蜻蜓的捕食成功率高达90%是非常厉害的了。
而蜻蜓之所以能够有这么高的捕食成功率,除了它有高超的飞行技术外,它还有一双特别的慧眼,如果有仔细观察过蜻蜓的小伙伴会发现,蜻蜓的眼睛几乎覆盖了它的整个头颅,可谓是360度无死角监控,只有背部有小部分的盲区,其他的正在发生的事情都在它的监控之中,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如同踏入了一个演播厅,四面八方都是镜头,你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在镜头之下。有这么强的慧眼,加上超强的飞行技术配合之下,捕捉蚊子苍蝇易如反掌,在追捕猎物时,蜻蜓的瞬间加速度可以达到9g以上,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它们的捕猎成功率。
在捕食的过程中,蜻蜓会用长满粗毛的双脚紧抓猎物,令其无法逃脱,而且蜻蜓的嘴巴也是相当发达,可以撕咬猎物,看起来小巧玲珑又可爱的蜻蜓在捕食中,呈现出凶猛的一面,在面对求爱者时,更是简单粗爆,不喜欢对方时,它们会选择逃避,直接从高空掉下来一动不动,然后装死。
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蜻蜓的幼虫在水里捕食鱼类,蜻蜓喜欢潮湿的环境,我们常看到的“蜻蜓点水”就是它们在产卵,而这些蜻蜓幼崽一般都会在水下生活1-2年的时间,更久的甚至是达到5-6年的时间,蝴蝶经历一次蜕变成为花儿的授粉传播者,而每一只在天空飞翔的蜻蜓则要经历17次蜕变才能上岸。
写在最后
蜻蜓高超的飞行技术无愧于“飞行界的王者”这一称号,人类通过研究蜻蜓成功攻克了许多飞行领域的难题,虽然蜻蜓的秘密人类仍未完全搞清楚,但是科学家对于蜻蜓的研究从未停止过,期待在未来,人类的飞行器也能像蜻蜓一样在天空中飞行。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为什么蜻蜓经过几亿年进化,除了个头变小了,其他基本没有变化
不止蜻蜓,很多动物都是这样,如鲨、鳄、鹦鹉螺、细菌、真菌等生物。它们就像被大自然按下了“暂停”键,几亿年时间未曾改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们的结构太适合环境了,优势十分明显,没有必要进行改变。
生物为什么演化
生存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动物的某些身体结构成为生存的障碍。就是说,演化都是被逼的。
比如泥盆纪的头甲鱼类,它们厚重的装甲可以在与节肢动物的斗争中提供一些保护,但当鱼类自己演化出超级猎食者后,厚重的头甲便成了影响逃命速度的累赘,于是这一设计渐渐被大多数鱼类抛弃了。
图:长着厚重头甲的邓氏鱼
再说人类,我们祖先的双脚曾经长得跟双手一样,趾很长,大脚趾分立于其它四趾,整个脚很灵活,有抓握能力。但气候改变、森林消失后,古猿被迫来到地面,直立行走以获得更好的视野。这时候灵活修长的脚趾和指向内侧的大脚趾便成了“无用设计”,还可能拖慢奔跑速度,于是这些特征慢慢消失,我们的双脚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自然界的经典设计
有些动物的身体结构极其经典,非常适合于某些特定环境。拥有这种结构就意味着拥有生存优势,大自然为什么要费劲改变它呢?
比如鲨鱼,纺锤形的身体、盾状鳞片和无盖的鳃,这些设计已经经历了五亿年、上亿代的考验,它就是最合理的。想在水中以很小能量获得很高速度的生物都必须让自己向这种体形靠扰,甚至人类也需要从鲨鱼五亿年前的设计中找灵感,完善武器和游泳衣。
图:鱼雷
图:“鲨鱼皮”泳衣
再说蜻蜓,它们有三个单眼两个复眼,视力极佳;有窄而长的膜翅,在空中可进可退可悬停,能做非常复杂的动作;腿接近头部,方便空中捕食,也能“俯冲猎杀”地面猎物;呼吸器位于修长的腹部,即平衡了重心又解决了飞行散热问题……这么逆天的设计,为什么要改?人类实验、计算了N多年,造出了灵活的直升飞机,结果还不是跟蜻蜓的外形一模一样?
总之
大自然可懒了,大自然可抠了。不到火燎眉毛,他才不会修改自己的设计呢。的确,突变总在发生,但绝大多数是对生存有害的突变(多条腿、没体色之类),获得有益突变的概率太低了。变化意味着冒险,大自然的“懒”和“凑合”也是为了尽量保证物种的存续嘛。
如有谬误,烦请指正。欢迎喜欢科学的朋友们关注:纯野生科学家。专业化繁为简,每天分享通俗易懂的科学小知识。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