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险时刻,是可以始终保持冷静的?曹操狡诈,为何白门楼听信刘备一句话,杀死吕布,若收服,会怎样_吕布_投敌_刘备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余洒度 危险 吕布 投敌 刘备

本文目录

  • 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险时刻,是可以始终保持冷静的
  • 曹操狡诈,为何白门楼听信刘备一句话,杀死吕布,若收服,会怎样
  • 古代历史上哪些著名的事件背后有鲜为人知的一面
  • 战场上,长官投敌,手下士兵可以拒绝服从吗
  • 如果说选出历史上一件让你最惊叹的事情,你想起了哪一件事

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险时刻,是可以始终保持冷静的

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

他个人经历的九死一生而沉着冷静且不说,仅仅党、人民军队、国家遭遇的重大危机就不少,他都机智地一一化解。兹摘其要:

1. 北伐胜利后,国民党背信弃义,疯狂屠杀共产党人——他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建立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 红军弱小,强敌围困——他提出走群众路线,依靠人民,打游击战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 中央红军长征遭受围追堵截——他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北上合兵。

4. 张国焘以势压人,要率军南下——他坚持北上抗日才能得军心民心,才有可能走向胜利。

5. 蒋军势大,“围剿”进击——他明之以理、晓之以义,分化瓦解,各个击破,逼蒋抗日。

6. 日军猖獗,军心民心动摇——他分析透彻,告知以持久战,必能获得胜利,稳定了军心民心,组织了人民力量,增强了必胜信念。

7. 国民党大兵压境——他留在陕北牵制,并制定进兵东北、挥师中原之策,迫敌回防,打开局面。

8. 新中国百废待兴,而美欧列强借朝鲜战争企图围困新中国——他提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把联军赶回“三八线”以南,为新中国建立了一个缓冲地带。

9. 苏联陈兵百万,叫嚣核打击中国——他告知中国将回击苏联、进军苏联,并核击美军、挑起大战,结果让美国不得不出来牵制苏联,而苏联也不敢真干,从而化解了危机。

因此,朱德总司令在回首往事时,曾在1976年元旦后写诗赞道:

昔上井冈山,革命得摇篮。千流归大海,奔腾涌巨澜。罗霄大旗举,红透半边天。

路线成众志,工农有政权。无产者必胜,领袖砥柱坚。几度危难急,赖之转为安

曹操狡诈,为何白门楼听信刘备一句话,杀死吕布,若收服,会怎样

曹操在识人方面,不在刘备之下,吕布是个什么人,曹操心里一清二楚,他杀吕布绝不是听信刘备的话,曹操有自己的考虑。

下邳之战,吕布被手下大将侯成,宋宪,魏续等人出卖,做了曹操的俘虏,因为担心吕布英勇无敌,所以众人把吕布捆了个结结实实,推到了白门楼上,吕布见到曹操,说道:“能不能捆得松一点?这样捆得太难受了,”曹操说:

缚虎焉能不紧。

曹操的意思是说,你是一头老虎,绑的不紧就会伤人,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曹操无意收降吕布,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有根据的。

从曹操收降许褚就可以看出来,曹操对吕布并不感兴趣。当年曹操带典韦追击黄巾将领何仪,遇到了打家劫舍为生的许褚,两下言语不和,典韦和许褚一场大战,从早上打到黄昏,不分胜负。

典韦是曹操手下第一猛将,许褚居然能和典韦打的难解难分,足见许褚也是难得的猛将,让曹操一下子喜欢上许褚了,他命令典韦,故意诈败,把许褚引进埋伏圈,掉进了陷马坑,军士们把许褚绑了个结实,押到曹操面前。

曹操见许褚五花大绑,赶忙起身把军士们训斥了一顿,轰出帐外,然后走到许褚面前,

亲解其缚,急取衣衣之。

曹操对许褚的态度和对吕布的态度截然不同,他不仅斥退了手下军士,还亲自去给许褚解开了绑绳。要知道许褚的武艺也是非常的厉害,如果许褚翻脸,曹操可就危险了,那为什么曹操不担心许褚呢?

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他早看出许褚是知恩图报的人,只要真心待他,许褚肯定会对自己忠心耿耿,吕布虽然武艺比许褚更强,但他是个见利忘义的人,你待他再好,他也会反复无常,说不定什么时候翻脸不认人,这些曹操心里都清楚,把吕布留在身边,就等于在自己身边安了颗不定时的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自己就死在他的手里,曹操怎么会干这样的傻事呢?

曹操既然不想收留吕布,直接杀了就完事了,为什么要问刘备呢?这是曹操不想担杀害大将的恶名,因为吕布提出要归顺曹操,吕布对曹操说:

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矣。

吕布的意思是,我已经服了曹公,愿意跟随曹公打天下,以我的勇猛,助曹公平定天下易如反掌。

吕布主动投降了,曹操再杀吕布,等于是杀降,这样做以后谁还会投降曹操,这时候曹操实力还很弱小,他急需招募人才,杀一个吕布,以后没人来投奔自己怎么办。

当年祢衡击鼓骂曹,把曹操骂得体无完肤,曹操怎么样,也没有亲手杀了祢衡,曹操不是不恨祢衡,而是担心杀了祢衡,落个害贤之名,以后就没人来投奔自己,所以他想了个借刀杀人的计策,把祢衡打发到刘表那,想借刘表的刀杀了祢衡,刘表马上看穿了曹操的计策,他也不愿意担这样的名声,把祢衡支使到黄祖那,最终三国著名骂士祢衡,死在黄祖之手。

曹操见吕布要投降,自己再下令杀吕布不太合适,曹操想起了刘备,他知道刘备最恨吕布,想把杀吕布的责任推到刘备身上,他回头问刘备该怎么办,刘备心里暗骂:老曹,你真奸诈,把害吕布的责任推到我身上。

刘备本想不说,但转念一想,吕布是我兄弟三人的冤家对头,武艺更在我二弟关羽,三弟张飞之上,如果曹操把吕布留下,就是我以后的大敌,权衡利弊,必须杀吕布免除后患,怎么办呢?刘备婉转的告诉曹操,千万不能留下吕布,他对曹操说:

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

应该说刘备这一番话也十分高明,他既让曹操杀了吕布,又让世人知道,吕布之死和我刘备毫无关系,完全是因为吕布的人品有问题。曹操也借刘备的口,说出了自己不接受吕布投降的原因,曹,刘皆大欢喜。

那如果曹操收降了吕布会是什么结局呢?这就给刘备和曹操都摆了一道难题,首先说刘备,本来吕布死后,关,张可以傲世天下,让刘备争夺天下少了一个强劲的对手,现在吕布归顺了曹操,自己和曹操开战,吕布肯定率先出马,有谁能敌的了吕布呢?在加上曹操手下许褚典韦等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刘关张弟兄三人就死在吕布手下了。

再说曹操收了吕布,日子也不好过,整天提心吊胆的,谁知道吕布什么时候会把他当成丁建阳和董卓呢,又错过了杀吕布的好机会,再杀吕布还需要找个理由,一旦让吕布知道曹操要杀他,吕布肯定会率先发难,那不是曹操死,就是吕布亡了。

古代历史上哪些著名的事件背后有鲜为人知的一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1949年10月1日我们在北京举行了开国大典。

当时国军败退南方,仍然盘踞着舟山群岛机场,那么为什么他们不来轰炸呢?

到了1949年10月,解放军的空军实力还是非常弱小。

以开国大典为例,参加的一共只有17架飞机,分为5种型号。其中能够进行空战的,只有11架战斗机,9架是野马P51,2架是蚊式战斗机。

更夸张的是,当时我们还没有飞行员。

所有17名飞行员中,有12人是投降的国军飞行员。一旦开战,这些人是否可靠就很难说。

实际上,国军之前已经对北京进行过多次轰炸。

比如1949年5月4日,国军6架轰炸机从青岛起飞,在北京南苑机场肆意投弹,炸毁多架飞机,我方损失包括机库、通讯塔在内建筑150多间。

当时国军盘踞宁波舟山群岛,距离北京大概是1300公里。

而国军的B24解放者远程轰炸机,满载炸弹也可以达到3400公里的航程,作战半径为1700公里,还是可以轰炸北京的。

上面也说了,我军在北京没有什么防空力量,也没有什么空中力量,很难阻挡国军轰炸。

而开国大典期间,不但有十万以上军民集中在广场,还有我国大量领导人以及外宾。

只要国军B24赶来投弹,必然造成严重损失,甚至危及最高领导人的安全。

为此,开国大典开始前5小时,北京方面才向全世界发出公告,以提高安全。

但即便如此,北京潜伏的国军特工众多,早就知道了大典这回事。

然而,国军就放弃了开国大典的空袭。

为啥?

还是老蒋拍板下令取消轰炸。

这又是为啥?

因为B24虽然航程可以达到北京,但一般用于白天轰炸。

因为当年的夜间导航设备差,很容易出现偏航现象。

表面上B24作战半径为1700公里,到北京只要1300公里,还多出400公里的航程。

但开国大典是下午15点(故意选择这个时间),B24轰炸以后飞回舟山还需要3个小时,天已经黑了,就可能存在偏航甚至迷航现象。

万一期间还遭到解放军空军的袭击,哪怕仅仅是骚扰,也会耗费大量燃料。

这样一来,B24就存在一定危险,可能出现飞不回基地,半路坠毁的情况。

国军方面曾经向南韩协调,希望轰炸后能够飞到汉城机场。

刚刚建国的大韩民国不愿意找惹麻烦,没有同意。

这种情况下,老蒋下令:不要做无畏的牺牲,取消轰炸。

其实老蒋很明白,大陆的败局已定,炸不炸开国大典无非是挽回一些面子,没有太大意义。

让自己的飞行员为了区区面子去冒着巨大危险送死,是不理智的。

最终,国军没有去轰炸开国大典。

战场上,长官投敌,手下士兵可以拒绝服从吗

其实这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抗日战争期间发生过许多次投敌事件,但结果却不尽相同,有的是长官投敌后把部队整建制拉走成为伪军,比如吴化文;有的是长官只能带着亲信叛逃,比如邢仁甫;有的被部下发觉后活埋,比如石友三,其问题的核心,在于一支军队的性质是否“私有化”。

《亮剑》中一定要加上楚云飞老部下钱伯钧准备反水投敌的情节,其实是有所喻指的,因为阎锡山的晋绥军在抗战期间确有高级军官和部队投敌的行为。而在剧中,日军宪兵队长平田一郎只需搞定钱伯钧和营副两个人,几乎就可以拉走这支近2000人的队伍,充分说明了军阀部队的私有化性质。

在民国时期的杂牌军阀军队中,维系上下级关系的是兄弟、同乡、亲戚等多种私人关系,下级只听顶头上司的命令,士兵则只认长官,没有对错之分。这样的组织结构,造成只要军事主官决定倒戈或反水,哪怕是投敌当汉奸,大多数士兵也会跟着盲从,个别不从的也许会有,但结果一定凶多吉少。

根本的缺陷在于部队没有政治思想工作,完全凭借私人关系和利益集团来带兵,部队成为长官的“私家兵”。钱伯钧是楚云飞多年的兄弟和部下,翻起脸来指挥一营的官兵们差点把团长给灭了,因为他们只听从钱伯钧这个顶头上司的命令,管你团长师长呢。

《亮剑》骑兵连长孙德胜的老长官石友三,其试图投敌和被干掉的情况比较特殊,出身于西北军的石友三一直与日军勾勾搭搭,并且签署了“互不进攻”的协定,但尚未正式投敌。而新八军军长高树勋只是他“理论上的部下”,即所部归石友三节制,两人本来就有过节,再加之石友三第69军政治部主任臧伯风警觉后与高树勋密商,所以才能够在1940年底把石友三诓来活埋掉。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高树勋提前干掉了这个家伙,当石友三正式投敌时,是一定能够带着其基本部队69军成为汉奸队伍的,因为这支匪气十足的队伍是石友三本人一手带起来的,完全是他的私人武装。类似于孙德胜这样不从的低级军官或士兵,只能以“开小差”的办法脱离部队,公开反对必然死路一条,因为大多数部众只听从石友三的。

抗战期间黄埔系中央军整体主动投敌的事件鲜有发生(山穷水尽情况下投降不计),一方面是蒋介石的抵抗意志比较坚决,一方面是黄埔军校开办了政治科目,学员具备一定的思想意识和国家观念,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比较谨慎,中央军各军师级单位都设有“政训处”,主要工作即是防控官兵的思想动态。

但杂牌军尤以西北军的投敌数量最多,一方面是蒋介石的歧视和排挤,一方面确实说明冯玉祥的治军方式太成问题,“曲线救国”只是借口,缺乏民族气节和抗战意志才是真。老冯一生倒戈八九次,每次只要他下定决心了必然事成,没听说哪个部下能拦住他的,因为西北军什么五虎将和十三太保之类的军官是他提拔起来的,士兵是他们自己招的,他冯玉祥就是家长。

我们的八路军是党的队伍,并且有“军政双首长”和“支部建在连上”的政工制度,因此队伍绝不可能成为某个人的。115师教导第6旅旅长(地方武装扩编的部队)、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生活腐化,又对组织上调其去延安学习持抵触态度,于是在1943年7月杀害了老红军、副司令员黄骅同志,试图率领所属部队投敌。

然而邢仁甫想错了,即便杀害了黄骅将军,他的叛变行为仍然遭到部队干部战士的坚决抵制和不从,身边的工作人员也纷纷摆脱他的控制,无奈之下他只好带着老婆和少数几个亲信跑到天津投靠了日本人。

1949年在解放天津的战斗中,已经成为国民党专员兼保安司令的邢仁甫被活捉,公审后被处决,而为了纪念黄骅同志,1945年特将河北省新青县更名为黄骅县。

如果说选出历史上一件让你最惊叹的事情,你想起了哪一件事

如果说历史上最惊叹的事,我会说是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从中感悟在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关头,毛泽东以过人的智慧和胆略,力挽狂澜,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毛泽东是一介书生,参加革命一直搞农民运动,从没有上过军校,更没有带过兵、打过仗的经历,而且秋收起义的部队来源比较复杂,有国民革命军警卫团、安源煤矿的工人、湖南平江和浏阳的农军、鄂南崇阳和通城的部分农民武装。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拉开了帷幕,但仅仅几天,参加起义三个团5000余人的队伍只剩下1500人,一团团长钟文璋失踪,二团团长王新亚逃离部队,部队士气低迷,人心涣散。在撒往湘南的途中,支持毛泽东的总指挥卢德铭又英勇牺牲,师长余洒度、团长苏先俊旧军阀习气严重,打骂体罚士兵,又不听指挥。从文家市到三湾的路上,不断有人开小差,当逃兵。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大胆决定:干革命来去自由,走,可以。但把枪留下来。还给发回家的路费。

到达三湾后,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议,决定对起义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即:一是将部队由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二是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实行党的支部建在连上。三是在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它从政治上组织上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使这支由旧军人、农民武装的部队,转变成党领导下的一支新型人民军队。

现在想想当时,中国革命是何等的艰难,是毛泽东在关键时刻,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军队,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正是从这里燎原全国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