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色之姓,是指日本飞鸟时代所制定的八个姓的制度,分别是真人(まひと)、朝臣(あそみ・あそん)、宿祢(すくね)、忌寸(いみき)、道师(みちのし)、臣(おみ)、连(むらじ)、稻置(いなぎ)。
简介
古代日本“氏”、“姓”分离,“氏”表示出身的部族或职业,“姓”则是依据与大和王权的关系来表示其身份等级,这就是日本的“氏姓制度”。“氏”、“姓”均为天皇所赐,主要的“姓”有臣、连、伴造、国造、百八十部、县主等。
由于大化改新和“壬申之乱”的冲击,各氏族的实力和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天武天皇即位后,对日本的“姓”作了重新改订。天武十三年(684年)十月,天武天皇下诏规定:“更改诸氏之族姓,作八色之姓,以混天下万姓。一曰真人,二曰朝臣,三曰宿祢,四曰忌寸,五曰道师,六曰臣,七曰连,八曰稻置。”“八色之姓”正式诞生。
内容
“八色之姓”即八个姓,其序列基于各氏祖先或与皇室关系的亲疏而定。
第一位姓是“真人”,初始授予自继体天皇以来以诸代天皇为祖先的公姓豪族13氏,后来亦授予下降为臣的皇族;
第二位是“朝臣”,初始授予皇室系统诸氏,平安时代后亦授予皇子皇孙,如“藤原朝臣”;
第三位是“宿祢”,授予原持有“连”姓的有势力的朝廷豪族诸氏,如“大伴宿祢”等;
第四位是“忌寸”,主要授予归化人诸氏如“东文忌寸”等;
第五位是“道师”,授予具有世袭技艺的诸氏(主要以为皇室服务的技艺者家族);
第六位是“臣”,授予上升为“朝臣”姓以外的原“臣”姓诸氏;
第七位是“连”,授予上升为“宿祢”以外的原“连”姓诸氏;
第八位是“稻置”,授予地方官。
实际上真正授予的是前四个姓,而后四个姓在史料中未见其实例。
衰落
天武天皇改姓虽然标榜“唯序当年之劳,不本天降之绩”,但实际得到姓的多是旧豪族。例如,获“朝臣”姓的52氏中有40氏旧姓“臣”,称“宿祢”的50氏中44氏过去持“连”姓。“姓”制度虽然在新的社会秩序中被延续下来,但由于姓授一族,却往往以“氏上”(氏族集团的首领)独享荣耀,易埋没人才,且由于官职世袭,即使姓有升进,然不能加官进爵,难以满足卑姓贵族步入仕途或以功升进之渴望。如此种种弊端,加之豪族势力膨胀,大贵族专擅朝廷,地方中小豪族纷纷依其门下,旧名门望族日渐衰落等因素,八色之姓的制度便随之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尽管八色之姓的授予在平安时代便停止实施,但历代幕府将军乃至作为关白的丰臣秀吉仍以“朝臣”之姓标榜,到明治维新初期,由于倡导“王政复古”,八色之姓一度回光返照,维新功臣都被授予了“八色之姓”。如在明治初年的公文中,大久保利通称为“藤原朝臣利通”、大隈重信称为“菅原朝臣重信”、山县有朋称为“源朝臣有朋”、伊藤博文称为“越智宿祢博文”,这些都不用他们的家名(又称苗字,即一般意义上的姓氏)而采用古代的“氏姓制度”。但随着明治政府在1870年颁布新的姓氏制度,“八色之姓”也就彻底废除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