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熊入梦说的是周文王和谁的故事(子牙遇文王故事另有玄机一介屠夫如何逆袭成帝王师)_姜子牙_文王_太公

本文目录

  • 子牙遇文王故事另有玄机一介屠夫如何逆袭成帝王师
  • 《封神演义》姜子牙是如何从无名之辈变成事业有成的
  • 周文王为什么要背着姜子牙走八百零八步
  • 周文王为什么敢冒世人不敢冒的风险,举国听任钓鱼老头姜子牙的意见呢
  • 姜子牙是怎么遇到周武王的

子牙遇文王故事另有玄机一介屠夫如何逆袭成帝王师

姜子牙为了得到周文王的重用,可谓处心积虑,最终“以渔钓奸周西伯”,从一个上门女婿、一个小贩、一介屠夫逆袭成为千古贤相,确有一段传奇故事。

姜子牙又称吕尚,姜是姓,吕是氏,字子牙,他本来是商朝吕国国君的后代,后来家族衰落,成为庶民。年轻时,子牙为生活所迫,被一个老妇人招为上门女婿,每天干各种活儿,还被人看不起,最后还被赶出家门。

后来,子牙跑到商朝都城朝歌附近谋生,当过小贩,做过帮工,还做过旅店迎客的“舍人”,收入微薄,难以为生。于是,他决定到朝歌去闯一闯。在朝歌城内,他开始仍当小贩,后来又转行为杀猪宰羊的屠夫。正是在当屠夫期间,子牙第一次遇见了西伯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当位列商朝三公的西伯昌视察朝歌市场时,子牙为了引起他的注意,故意制造大的动静吸引西伯昌来到他的摊位。经过交流,西伯昌觉得这位屠夫谈吐不凡,但由于市场人多眼杂,不便深入交谈,便匆忙告别。而在朝歌期间,子牙与归附西伯昌的贤士散宜生、闳夭、南宫括等人也有来往,算是打入了西伯昌的“朋友圈”了。

到年近70岁的时候,子牙还毫无作为,他决定投奔周国,来到了周国都城郊外的渭水边,在西伯昌经常打猎的地方垂钓。有一天,西伯昌出猎前占卜自己的收获,结果显示“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而是“霸王之辅”。

这次,西伯昌出猎后正好遇到了曾经在朝歌市场有过一面之缘的姜子牙。两人畅谈分别后的经历和天下大势,十分投机。西伯昌最后说:“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因此就称姜子牙为太公望,请子牙乘上马车,一起回到宫中,拜子牙为“太师”,为周国最高官职。

姜子牙相继辅佐文王、武王推翻商朝,取得天下。后被封至齐国,“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使齐国成为大国。

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说:“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这话用在姜子牙身上我觉得就不适合,假如姜子牙不去想办法找寻赏识自己的伯乐,他这匹70多岁的千里马恐怕要一生庸碌老死马槽了。


感谢您的阅读,觉得有用的话欢迎点赞评论,记得关注我~

《封神演义》姜子牙是如何从无名之辈变成事业有成的

问题很好,史文今答;

姜子牙《封神榜》第一主人公,三十二岁上昆仑山玉虚宫随元始天尊修行四十年,七十二岁下山历尽坎坷,经过十年的苦熬岁月,八十二岁时来运转,文王夜梦飞熊,渭水河边访闲,从此踏上康庄大道,最终服保武王统一天下。那么此人一生碌碌无为,直至八十岁才飞黄腾达,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有一句俗话说的好,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姜子牙也不例外,笔者总结了一下,无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立志

相传姜子牙的先祖很了不起,舜帝时期被封高官,而后协助禹王治理水患有功,赐给他一块封地,并赐姓为吕,故称“吕尚”,但在夏商时期姜子牙祖上逐渐衰落,尤其姜子牙属于旁支,因此在姜子牙出生时,其家里已经沦落为平民。姜子牙小小年纪不得不自谋生路,贴补家用。曾经做过学徒、干过卖肉的屠夫、即使这样姜子牙也没有气馁,反而是更加坚强。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穷则生变,万变不离其宗。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要立志(有目标),立志是一个人的方向标,只有有了这个方向标我们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苏东坡说过,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这一点姜子牙做的很好。

第二。学习

我们都知道姜子牙三十二岁上昆仑山学道,那么他三十二岁以前干什么了却很少有人知道,当然本人也不知道,但从后来的姜子牙身上可以窥探到一二。后来的姜子牙杀伐纯熟,兵法老练,文韬武略无一不精。这些东西是从哪学到的,肯定不是昆仑山玉虚宫,因为元始天尊是道教三清之一,本身代表道,他不可能传授姜子牙兵法等杀人的东西,纵观阐教二代弟子里面,只有姜子牙会这些东西,也就是说姜子牙很早以前就学会了这些兵法,战册。这便是姜子牙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不断学习”,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立志是一个人的目标,学习是一个人的跑道,两者缺一不可。正是有了这两点的积累,为后来姜子牙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姜子牙经过不断努力学习,从中自悟《六韬》被后世称为《太公兵法》,可谓是兵家神书。

第三、运气

说到运气,想起了太平歌词里的两句话,石崇豪富范丹穷, 甘罗运早晚交运的太公。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运,不可不求、不可强求。民间老话:一运二命三风水。把运气排在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但是笔者认为,好运气不会随便降临,一定是需要助缘的。比如:努力付出、不断学习等等。封神里姜子牙的运气只体现一点,那便是遇到了元始天尊。可能有很多人会认为,只要有了元始天尊的庇护,谁都会这么好命。可我们想过没有?如果姜子牙一无是处,什么也不会,元始天尊会选择收他为徒吗?答案是肯定的。正因为姜子牙前期的努力,才有了投入阐教的机会,直至后来的成功。还是那句话,好运气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总结:姜子牙的一生是辉煌的,同时也经历了无数磨练。太公从无到有不仅证明了自己,更为后世树立了鲜明的榜样。一、不为境转、永不服输。二、刻苦学习、努力奋斗。三、胜者不骄,败者不馁。太公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了,寥寥数语无法言尽。谢谢!

周文王为什么要背着姜子牙走八百零八步

姜太公垂钓于渭水,钓了大半辈子,终于钓到了周文王。据说,有一天晚上,文王在梦里梦到了一只熊,直飞他的怀里。
这个梦让文王总感觉有什么特殊的寓意,于是就派遣人四处寻访,到底哪里有飞熊。

几日之后,探子回报,在渭水河边,有一位垂钓的老叟,号称飞熊。文王大喜,于是亲自前去渭水河边求见这位老人。

文王到渭水边,果然见一老叟,头戴斗笠,手执钓鱼竿,全神贯注,于是上前恭问。

太公与文王交谈,谈吐文雅,颇有隐士之风,言语之中透露着一份文才武略之势,又有着雄心壮志之情。文王相遇恨晚,即刻请太公前去辅助自己打下一片江山。

姜子牙虽然心里同意,但是却对文王百般刁难,拒绝坐文王的马坐,必须要文王亲自背自己回城。

姜子牙的这个要求让众人非常难理解,觉得姜子牙真是不知好歹,痴人说梦。就连文王都觉得不可思议,竟然提出这样的要求。
但是文王求贤若渴,梦里又得预兆,所以也这位“飞熊”说啥他都会答应。所以文王最终还是低下了身子,把太公扶上背,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回走。

太公约前1156年出生,据史书记载,太公在80岁之时遇到文王。而周文王约前1152年出生,比太公小4岁,那么此时文王应该76。

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背上再背一个老人,徒步行走非常困难。文王每走一步,都会气喘吁吁,但是他又不得不这么做。

姜子牙在背上一直劝文王多走几步,多走几步。后来文王所迈出的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吃力与艰辛。

走了一段路程,文王实在是背不动了,把姜子牙放下来,想休息片刻再继续前行。文王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满头大汗。

姜子牙问周文王背了自己多少步数,气喘吁吁的文王每走一步都要挤出吃奶的力气,哪有时间去数步数。

姜子牙继续说:“你背我共走了808步,我便保你大周江山808年,你的每一步都是周朝的年存。”
周文王一听,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又精神抖擞想背了起来。但是姜子牙却哈哈大笑说:“神灵保佑只是第一次,再背也就不灵了。”周文王听到此言,只好作罢,况且808年也不是个小数据。

文王与太公同坐车回城,自那时候起,太公便竭尽全力,为文王出谋划策。即使到后来文王逝世,太公也从未怠慢政事,为周武王夺得了天下。而周朝从前1046年到前256年共808年。

姜太公文韬武略,是周朝的开国元勋,能遇上姜子牙乃周朝之幸。但是对于文王背姜太公这件事,都是民间说法,而且各有不同。

有的说是背了200多步,至于寓意是什么我不太了解。而又有人说,太公坐在车上,文王去拉,版本不一。

周文王走了808步,姜子牙保周朝808年。但是姜子牙去世于周武王时期,并没有活够八百多年时间,后来他又如何保得周朝的呢?

原来姜子牙临死之前,他把周武王叫到跟前。并且告诉他:“等我死了之后,你把我的尸体吊到横梁上。以后等到哪里叛乱的时候,就把脸朝向哪个方向,这样很快就可以平息叛乱了。”

后来周武王的后人感觉,把这样一个大功臣吊在房梁上,实在是过意不去。于是把他的尸体拿下来重新装敛,把棺材竖起来,和之前一样悬挂着。
就这样一直到了周文王遇到姜子牙之后的八百多年之后,周文王后人感觉这幅棺材年久失修,说不准用不了多久会散架,想拿下来重新修缮一下。

但是打开棺材之后,发现棺材里面的尸体已经腐烂。从棺材里面飞出来了18只鸽子,没过多久之后,天下十八路诸侯起义,周朝灭亡。

周文王为什么敢冒世人不敢冒的风险,举国听任钓鱼老头姜子牙的意见呢

历史小说,有一小伙子担柴往西岐城卖柴,名叫武吉,经过江边看那老头钓鱼,直钓,老头随口说出,愿者来上钓,不愿者付水流,武吉朝笑那老头,你钓鱼,鱼钩是直钩,那里钓有鱼来上钩,姜子牙转身看那武吉相貌,真真可惜,将相之才,可惜身带牢狱之灾,武吉生气了,我是个老实人,你胡说,谁知道武吉到了西岐城,遇文王在练兵,不慎尖担两头铁尖,剌死文王二名士兵,当时还没有牢房,周朝画地为牢,杀人常命,武吉终日哭着家中老母亲无人照顾,文王得知武吉是个孝子,给武吉,五天时间返回家中看望老母,后回来服刑,武吉直接到江边找姜子牙救命,姜子牙设法破掉文王八灵卦,吩咐武吉,叫他老母亲在家中挖个坑,叫武吉在坑底睡七夜天,上面盖好草席,一切食用从上面给武吉,千万不能叫名字,武吉母亲在坑上面,哭七夜天,便可破周文王八灵卦,周朝文王八灵卦终于被姜子牙破了,武吉躲过了生死劫,时过几月武吉又来西岐城卖柴,遇文王兵士认出,兵士告知文王,文王再算,人已经死了,此是怎么回事,赐武吉无罪,从实说来,究竟是那位高人帮你,武吉如实告知文王,文王非常高兴,早算有高人相帮扶周灭纣,莫非就是他,文王同武吉到江边找那姜子牙,文王拜姜子牙为相,轿车让给姜子牙坐,文王亲自拉车,姜子牙坐车,走了八百步,停车了,姜子牙顺口说出周朝八百载,文王问姜子牙何以见得,姜子牙说,你刚才走了八百步,就八百年,前四百步有气力走快,四百年旺盛,后四百步慢慢走,后四百年慢慢衰退,【故事太长,内容从筒】

姜子牙是怎么遇到周武王的

前天忍不住用孝公何以用商鞅答了个秦始皇何以用商鞅的问题,招来一阵痛骂。今天又忍不住再答非所问一回,太公望何以见文王。且看:

一哥“俗人读史记”之——

       打猎的“巧遇”钓鱼的是个美丽的传说

姜子牙渭水垂钓,西伯侯南山捕猎,二人顺天意巧遇,立周天下八百年基石,西伯侯礼贤下士,太公望通天动地,二人相得益彰,成就一番伟业,这个故事被后世演绎得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然而真的是这样吗?俗人大不以为然,其实就是司马迁本人也有点拿不准,给了后人三道选择题啊。

其一,《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於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於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適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这个故事见于各类史籍、小说、传说,看来这里所说的“太公”是人家周文王的祖父(“太公”、古公亶父),与吕氏无关,“望”是迫切希望得到的人才,也非吕氏原名(其实就是天子给的一个绰号吗?假如好酒叫“醉刘伶”,吕老头应该叫“想三辈”吧)。说的太动听了,美丽的传说啊,可能性不大。

其二,太史公说了“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先是到中央政府去活动求职,没有成功,又到其他诸侯那去,也没有成功,最后到了西伯侯那,具体干啥语焉不详,想必也是从小官做起的吧。一哥俗人,这个答案应该是较有可能的。

其三,太史公还不放心,又说了一种可能,“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於纣,以赎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国。”说是吕尚参与了营救西伯侯的行动,表现良好,这个可能性也不大,东海之滨、西方之地,那时又没有广播、电视、微信、微博、今日头条自媒体,这么远,又不是一个“国”,招来的,不可能。

其实,这事弄的连太史公本人也说不清了,只好说“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意思是说虽说吕尚如何见西伯侯传说不一,但人家最后被尊为“文武师”是不争的事实。

武王继承大位,“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脩文王绪业。”太公望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师老丈人,钓得齐国一片江山啊。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