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孔融小时候就懂得让梨的孔融,后来怎么样了呢?“孔融让梨”的故事到底是正面的道德教育,还是培养虚伪作秀、圆滑世故的“美德”_的人_尊长_是个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孔融让梨 的人 尊长 是个

本文目录

  • 如何评价孔融小时候就懂得让梨的孔融,后来怎么样了呢
  • “孔融让梨”的故事到底是正面的道德教育,还是培养虚伪作秀、圆滑世故的“美德”
  • 如何看待孔融让梨这件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 历史上的孔融为什么让梨
  • “孔融让梨”在美国小学为什么成了反面教材让梨是作秀还是美德
  • 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算不算道德绑架
  • 对孔融让梨什么说法都有,众说纷纭,大家怎么看

如何评价孔融小时候就懂得让梨的孔融,后来怎么样了呢

孔融,字文举,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值得一提的是,孔融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孔子的二十四孙。

“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谦让,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可就是孔融这样的人,最终却被曹操以“不孝”的名义给处死了。也就是说,孔融后来惨死曹操刀下。

那么,孔融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根据演义及正史的记载,分析如下。

第一,孔融才华横溢,博古通今。

毫无疑问,孔融是一个才子,他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很早就闻名乡里,是东汉末年一代大儒。孔融十岁左右的时候,就受到了当时名士李膺的称赞。李膺称赞孔融为“异童子也”。孔融会写文章,善歌赋,受到了魏文帝曹丕的赏识,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当时的人,对孔融文学成就的评价是:

体气高妙,奋笔直书,以气运词。

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高。

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崔琰传》作注时,说孔融是“逸才宏博”之人。再据《九州春秋》记载,孔融才华盖世,当时的青年才俊都比不上他。

第二,孔融高傲狂妄,不懂得谦让。

孔融少年时,多次让梨给哥哥,很久以来,这被奉人们奉为尊敬长兄的典范。可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孔融其实并不是个谦让之人,他实则是个生性狂妄、恃才傲物之人,跟杨修极为相似。正如前文所言,当时名士李膺称赞孔融是“异童子也”。旁边有个叫陈炜的,就挖苦孔融,说:你现在虽然厉害,但是长大了就不一定了。谁知孔融却说,如果真如你说的那样,你年幼的时候,岂不是很聪慧?孔融的弦外之音是,你陈炜现在不过是个庸俗之人,怎么能跟我孔融相比呢?

确实如此,孔融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经常高谈阔论,言辞激烈。因此对别人的缺点,他是不加保留地指出来,为此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包括曹操。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以令不臣)后,很快就迁都许昌。孔融于是向朝廷谏言:

宜略依旧制,定王畿,正司隶所部为千里之封,乃引公卿上书言其义。

孔融建议要依照古制,显然对曹操不利。就连《汉纪》对此,也说孔融那样做,有点不识时务。原因很简单,曹操已经把持朝政,他制定各种制度和法规的目的,就是要将“汉天下”变成“曹天下”。再加上孔融性格豪爽,口无遮拦,经常冒犯曹操。有一次,曹操下达了禁酒令。孔融却说:

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饮前锺,无以成其圣。

意思是说: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郡,每个人都可以喝酒,尧如果不喝酒,就不可能成为圣人。简而言之,在孔融看来,禁止什么都行,就是不能禁止喝酒。这显然违背了曹操的禁令。曹操考虑到自己的敌人众多,也就没有对孔融采取措施,但他内心是很气愤的。

袁术称帝后,曹操将太尉杨彪下狱,并打算处死他。原因则很简单,杨彪和袁术有姻亲。孔融就去劝阻曹操:杨彪是个有德之人,有罪之人,尚不能及于父母兄弟,况且他只是和袁术有姻亲关系呢?

曹操自知理屈,就放了杨彪一马。但是我们站在曹操的立场想一下,他作为统治者,有生杀予夺之大权,岂容孔融干涉?此外,曹操生性多疑,他能不因此而怀疑孔融吗?

之后孔融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冒犯曹操,让他下不了台。曹操就逐渐萌生了杀意。后来恰巧传出了孔融有不孝的言论,曹操借此就将他杀死了,罪名是“不孝”。杀死孔融后,曹操还张贴出告示,罗列出了孔融一系列罪行,具体内容如下:

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理,虽肆市朝,犹恨其晚。

第三,孔融有远见,会看人。

陶谦将徐州让给刘备时,刘备是坚决不肯接受的,并且还说,袁公路四世三公,闻名海内,不如让他来接管徐州。谁知孔融却说,袁术那个人,早已是冢中枯骨,成不了大事。事实上,证明了孔融说对了。袁术就是个昏庸无能,而又自命不凡的人,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称帝,最后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那么,大家怎么看待孔融呢?

专注三国史,喜欢三国的朋友,欢迎关注、转发和评论!

“孔融让梨”的故事到底是正面的道德教育,还是培养虚伪作秀、圆滑世故的“美德”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重性,就看你从哪个角度去分析对待事情的可行性。现代汉语不知何时又衍生了“作秀“一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又延发了“可塑性“一词。。我倾向于可塑性,因他可以成为教领孩子孝敬老人的典故。过就要看你站在那一个角度去看,权衡利弊,司马光砸缸救人也类于此,砸救人,不砸爱护公物。观点决定取舍。

如何看待孔融让梨这件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孔融让梨》只是个典故,意在教育人们要懂得互爱互让,学会吃亏。现实生活只有很多这样的事例,表面上是吃亏,实质赢得更多。如果是我我也会这样做。

历史上的孔融为什么让梨

孔融让梨的时候才四岁,为什么会让梨?当然是因为家里教导说,要分享,要尊重长辈,要把好东西先奉给长辈尊者。

想必有人希望发现真相是原来这个四岁的孩子会自己考虑:我想吃大的。兄友弟恭,哥哥爱我,如果我把大的给哥哥,哥哥自然会推给我的,然后就能让我吃到大的啦。

小朋友在那个年纪,还只处于接收信息的阶段。还来不及那么腹黑。

遵照吩咐,分梨罢了。大的是好的,给尊长。就这样

“孔融让梨”在美国小学为什么成了反面教材让梨是作秀还是美德

成为美国人的“反面教材”证实了毛主席的致理名言一一“我们拥护的”,就是“敌人就反对”…

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算不算道德绑架

很奇怪有人提出这么奇怪的问题。‘道德绑架’满天飞,许多好亊都被扣上这顶歪帽子!给孩子讲一个道德的故事,也成了‘道德绑架’了,知道这个词的含义吗?我鄙视这个名词!它往々是对抗正能量的工具。

对孔融让梨什么说法都有,众说纷纭,大家怎么看

孔融让梨是一种安份守己的智慧。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便不会引起纷争。

孔融让梨时才4岁。4岁的孩子是不具备与人争食的能力的,尤其是与比自己大的人争抢。当然父母在的时候或许可以持宠。父母不在的时候怎么办?作为孩子当然与兄弟姐妹在一起玩的时候多。如果平时不尊长,兄为什么要护弟呢?兄不护弟,弟的那一份怎么才能得到保障呢?兄爱护弟的前题是弟必须尊长。弟懂得尊长是守护本份的开始。如果弟在父母宠爱下依然尊长。那么父母不在时弟的利益是会受到兄长保护或维护的。

如果弟不让梨。在父母面前,当哥的没办法争。父母不在的时候,哥说了算。那不让梨的弟还想得到梨吗?既然弟要与哥争。父母不在,弟还能有份吗?有人尽想好事,弟什么都要与哥争。哥为什么就要让小弟呢?天下没有这样的道理。

如果不争,只拿自己应该得到的那一份。那么别人就会为他保留他应该得到的那一份。如果处处贪小便宜,别人也想贪小便宜,那么很可能有机会就把他那份给瓜分掉。

从小开始占便宜,那么长大做官难免会贪。

如果只得该得的,长大后就会成为一种品格。为人本份。就不容易做出格的事。

出门在外。就靠兄弟互相帮助。尊长的人,会受到更多的保护。我们教育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而尊长是不受欺负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培养孩子不贪的品格,也会让孩子受用一辈子。

让梨只是小事。但小事背后的信息非常丰富。文化是信息导向背后引起的变化。当我们理解背后引起的变化。那么就会理解信息的重要性。现在一些人目光短浅就看见梨大梨小。而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却一无所知。

从小争梨。大了什么都会争。习惯了占便宜。长大一定吃大亏。

把别人当傻子的人,自己才是真正的傻子。

从小让梨,看着好像傻,但这种傻人却会得到人们心中的认可与喜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