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战的背景大致是这样的。
韩王信担心被刘邦干掉,便反叛汉朝,引匈奴军入关,攻陷了大半个河东地区。
河东之于关中,相当于门户。
如果河东地区丢了,关中就别想安宁。
所以,当河东沦陷的消息传到长安后,刘邦立即亲率32万大军征讨,决心收复失地。
之后,汉军主力渡过黄河,四战四捷,陆续攻克铜鞮、晋阳等地。收复了大片失地。
在收复失地的过程中,刘邦既与韩王信的叛军有过交手,也与匈奴骑兵有过交手。均未尝败绩。
由于连战连捷,未尝败绩。于是,刘邦的心态就飘了。产生了匈奴人不过如此,冒顿不过如此的错觉。
后来,为了速战速决,刘邦一连派出十几名探子,前往匈奴军占据的地区收集情报。
冒顿知道这件事后,就故意示弱,把精兵隐藏起来,只放出老弱病残,导致大部分汉军探子也产生了匈奴不堪一击的错觉。
这些人回去后,跟刘邦说匈奴很弱,可以立即攻击。刘邦对此深信不疑。对匈奴军的轻视心理进一步加重。
当时,只有一个叫娄敬的人极力劝阻刘邦不要进攻。
娄敬给出的理由很充分:如果匈奴人真的不堪一击,就应该马上退出关外。赖着不走是想被汉军收拾吗?即便匈奴人不想退兵,也应该装腔作势,恫吓我们才合理。但现在他们露出老弱病残,这明摆着是事出反常必有妖,想引诱我们出击,然后埋伏我们。
实事求是地说,娄敬所言,是很有道理的。
深入敌控区作战,不是小事,要谨慎对待。
但是,由于刘邦当时的心态飘了。已经无法冷静做出合理判断。
因而,他就把娄敬抓了起来。并扬言自己将亲自带兵出击。待得胜而归后,再收拾胆小怕事的娄敬。
之后的发生的事,就没什么好多说的了。
刘邦轻敌冒进,率五万精兵北上,被四十万匈奴骑兵团团包围在了白登山上。
如果换作是韩信,会不会有白登之围呢?
很显然,是不会的。
因为复盘白登之战的背景,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到,刘邦被围,不是因为汉军不能打,也不是因为刘邦完全不懂军事。
而是刘邦这个人,太喜欢轻敌,经常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经常性的头脑发热。
事实上,这并不是刘邦第一次因为头脑发热而栽跟头了。
当年刘邦率军入咸阳时,连大老粗樊哙都知道现在还不是享清福的时候,力劝刘邦尽快退兵霸上,勿贪念秦宫的财宝和美女。但刘邦头脑发热,听不进忠言逆耳,结果得罪了项羽,差点在鸿门宴上丢了老命。
后来趁项羽攻齐国之际,刘邦率几十万大军攻陷彭城,大伙劝他防备项羽反扑。但刘邦这次又是头脑发热,觉得项羽败局已定,扑腾不了几天了,整日沉迷享乐。结果,又差点丢了老命。并且还闹出了把儿子、女儿丢下马车的千古笑话。
如果,刘邦不是这种性格,他其实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断不至于让自己几次涉险。
相比于刘邦,韩信用兵有三个优点:知己知彼,灵活用兵,看得清时局。
并且,韩信本身也是诱敌深入的高手。
他的得意之笔,背水之战和十面埋伏,都是交战后,进行撤退,迫使敌人放开战线,然后派伏军抄敌人后路,或是直接攻击对方侧翼,最后进行分割包围的打法。
也就是说,冒顿包围刘邦的套路,韩信早玩过了。
所以,如果当时韩信是对阵冒顿,他这么有军事眼光的人,不可能看不到匈奴人的那点小把戏。他必然能做出合理应对措施,给冒顿一个教训。
当然,咱还是实事求是地说。
虽然韩信的军事修为强出刘邦几个段位,但让他指挥步兵迎战全是骑兵的匈奴军,怕也是灭不了匈奴。
因为樊哙率主力抵达战场,救出刘邦后,战争并没有结束,汉军在之后与匈奴军还有过几次交手。
结果是,长城以南,只要汉军据守,匈奴就奈何不得汉军。但出了长城,汉军就拿匈奴军没辙了。
用后来晁错的话说,中原对匈奴,有三个显著劣势:找到他们,你追不上。你追上之后又打不赢。而等你累了,想休息的时候,他们却不觉得累,频繁来骚扰你。
要想彻底灭了匈奴,还是要靠汉武帝和汉宣帝的办法。
先用骑兵对骑兵,深入大漠和西域,摧毁匈奴老巢和生产基地。再用政治加经济利诱的方式,瓦解匈奴的凝聚力。
在匈奴未瓦解前,单纯以步兵作战,试图团灭匈奴,没人能做到。即便是韩信,怕也是很难做到。
而以汉初的国力——天子的御驾配不齐四匹一个颜色的马,大臣上朝只能坐牛车。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上》。
想武装出大规模的骑兵部队,根本不可能。
并且,即便是全步兵,以汉初的国力,朝廷也拿不出足够的钱粮。
汉朝初年,国家太弱了。近一半的土地掌握在异姓藩王手上,朝廷控制的地区,也是民生凋敝,急需要休养生息。
需要注意的是。刘邦、韩信所处的时代,匈奴汗国的实力远比李牧、蒙恬时代的匈奴部落要强大得多。
当年李牧靠战略上麻痹,战术上诱敌,一场伏击歼灭十几万人的打法,可以让匈奴人十几年不敢南下。
当年蒙恬靠正面硬钢,把匈奴人从水草丰满的地方赶跑,然后筑城守卫,让匈奴人又衰落了一段时间。
但对于刘邦、韩信而言,自己所处的时代再想靠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打法,让匈奴一蹶不振,已经不现实了。
就如后来汉武帝反击匈奴,卫青率军收复河套平原,霍去病横扫河西走廊,虽然都让匈奴损失惨重。但匈奴颇有家底,并未被打残。
即便后来的漠北大战,汉军大胜,匈奴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也还有还手之力。
时代不同,不能总拿战国、秦初的老眼光看待匈奴。
平城白登山之围,是刘邦生平遇到最重大的挫折之一,被冒顿的匈奴军围了七天七夜,险些丢了老命。平城之败,本来是可以避免的。题主问,如果派韩信去,会有白登之围吗?以韩信用兵的韬略而言,上当受骗而中敌军埋伏的可能性是很小的。那么刘邦为什么会上当呢?
第一,平城之战的历史背景。
汉高帝六年,冒顿单于率领匈奴大军越过边界,进攻大汉北疆,韩王信举旗投降。冒顿单于乘胜扩大战果,越过句注山,围攻太原,进逼晋阳。面对匈奴人疯狂的进,刘邦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御驾亲征。
身经百战的汉军战斗力很强,周勃、夏侯婴、灌婴各率一军,对晋阳展开猛攻,匈奴骑兵遭到重创后,向北退却。灌婴指挥燕、赵、齐、梁、楚等封国的车骑部队,对匈奴军队穷追猛打。正当战场形势一片大好时,严寒不期而至,造成汉军大量非战斗伤亡。
继续进军呢,还是撤军?这是摆在刘邦面前的问题。
这时,刘邦得到一个情报:匈奴冒顿单于藏身于代谷,而代谷守备极为空虚。
第二,刘邦派十批间谍侦察敌情。
如果能突袭代谷,俘虏冒顿单于,便可以一劳永逸解决大汉帝国的北方边患。不过,刘邦久经沙场,老成持重,为了印证情报的准确性,他连续派遣十批间谍潜入到代谷附近,侦察敌情。
对于冒顿单于这个对手,刘邦确实不了解。冒顿单于绝非泛泛之辈,他有过人军事天赋。冒顿既有项羽之勇,又有韩信之谋。为了迷惑汉军,引诱刘邦上钩,冒顿将计就计,把匈奴的精锐部队隐蔽起来,而把老弱病残置于军中。
刘邦派出的十批侦察人员陆续返回,得出了一致的判断:匈奴在代谷的大本营中,没有精锐部队,不堪一击,汉军全力出击,必然可以活捉冒顿单于,迫使匈奴投降。刘邦对这个判断充满狐疑。刘邦决定派出非常能干的娄敬潜入代谷,作最后一次侦察。
第三,娄敬看穿匈奴人的伎俩。
娄敬深入代谷,经过缜密的观察,他断定匈奴故意隐藏着了精锐部队,而以老弱残兵充斥阵营,其中必有诈。娄敬迅速南返,要把这个重要判断汇报皇帝,行至半途时,他却吃惊地发现,汉军已经倾巢而出了。
刘邦在关键时刻犯了一大错误,他没等到娄敬的回报,就下令兵分两路:由周勃、樊哙率领一路人马,进击硰石以北,寻歼被击溃的匈奴残部。自己则统领夏侯婴与灌婴的部队,即刻北进,直扑匈奴的大本营代谷。
这时,从代谷返回的娄敬正好迎上刘邦的军队。娄敬紧急晋见刘邦,分析说:冒顿弑父自立,灭东胡,破月氏,吞并楼烦与白羊,占河南之地,围马邑,降韩王信,可谓一代枭雄。然而冒顿的营地只有老弱残兵,不合常理,很明显是示弱以引诱汉军攻击。
娄敬最后得出结论,匈奴有诈,不可出击。
这时的刘邦,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可能是酒喝多了。反正他信心满满的,非但听不进娄敬的分析,以为妖言惑众、扰乱军心的罪名,把娄敬抓起来关了。
第四,不听娄敬言,吃亏在眼前。
其实刘邦对于匈奴兵力的虚实,一直是有怀疑的,要不怎么会连续派出十批间谍侦察呢?在十批间谍都认为敌营守备很弱时,他又派娄敬去侦察。按理说,刘邦是个很谨慎的人,既然他派娄敬去侦察,为什么又不听他的分析呢?
对此,史书没有记载。我想最可能的一种情况,是冒顿单于虚张声势,派出几支奇兵,伪装成主力部队,出没在各地。刘邦这才会得出结论,认为匈奴的主力并不在代谷,而是分散在各个战场。
冒顿单于确实是个很厉害的人,因为连刘邦这么小心翼翼的人,都被他轻松骗过。刘邦把娄敬投入监狱后,率主力长驱直入,进抵距离代谷很近的平城。在平城附近,有一座山,名为白登山。白登山是一处制高点,刘邦的军队占领这座山后,就发现四周风尘起,马蹄声碎,埋伏在附近的匈奴人把白登山包围得水泄不通。
直到这时,刘邦才从梦中惊醒,后悔自己没有听娄敬的话。
刘邦在白登山被围了七天七夜,最后侥幸捡回一条命。但是白登山之战,对大汉帝国一次巨大的心理打击。此后数十年,大汉帝国不敢轻易对匈奴言兵,直到汉武大帝横空出世,才把汉匈对抗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