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差点输光家底 蜀汉到底还剩下什么_蜀汉_东吴_刘备

  还不了解:夷陵之战的读者,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夷陵之战结束后,蜀汉实力大减,蜀汉到底还剩下多少兵力?

  说起汉末三国,这段历史可谓是妇孺皆知,就连公元树下乘凉的老大爷也能津津有味地说上半个小时,其中确有这段时期确实波澜壮阔,英雄豪杰辈出,这当然也多亏了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普及,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有了解其中的“尊刘抑曹”的情感倾向,这不是罗贯中的首创,早在宋代这种倾向就已经很明显,苏轼就曾经记载过,观众在听到刘备兵败,大家都痛哭流涕。

  刘备一辈子打了不少的败仗,但只有一次败仗令人扼腕叹息,那就是最终决定三国鼎立的夷陵之战,这一战刘备几乎将家底输了个干净,连自己的性命都丢在了白帝城。从此蜀汉再无席卷天下的能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经过了夷陵之战后,蜀汉的还剩下了些什么?

  ▲刘备

  从顶端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蜀汉

  就在筹备东征东吴期间,张飞这位蜀汉的开国虎将也陨落,张飞率兵万人从阆中出发,前往江州与刘备会师。这里也能看出,蜀汉有兵力吃紧的情况,刘备入川后,张飞一直在阆中训练新兵,也不过只是凑齐了万人,说明当时益州家底很薄弱。不过,就在张飞准备出发时,被他手下范疆张达将杀害。而范疆张达在杀害张飞后,迅速投靠了东吴。接连两位虎将遇害,还都跟东吴有关,这谁都不能忍,更不要说是汉昭烈帝这种暴脾气,于是刘备起益州全境之兵,讨伐东吴。

  《三国演义》上说刘备亲起七十万大军,这当然时源于小说家的艺术夸张,事实就是,除开重要关隘守备军不能动,当时的刘备已经掏空了益州家底,勉勉强强六七万左右的大军,前期的三万大军再加上沙摩柯的五溪蛮部的两万人,作为先锋,浩浩荡荡杀向夷陵。孙权在向曹丕的求援信中说刘备率领四万余兵,也能从侧面证实了刘备前期出战的兵力数字。

  可以说,襄樊之战后,刘备势力其实就已经到了左支右绌的境地,到了夷陵之战,刘备是将全部的家底都已经掏了出来。

  ▲刘备

  非打不可的夷陵之战

  后世的人看历史,往往会对这时期的蜀汉抱有极大的同情和可惜,也确实,一场夷陵之战将几乎是让蜀汉的一统大业夭折,从此之后,蜀汉一方基本上也就告别一统九州,再造炎汉的理想了,只能孤守益州等待北方强敌大兵压境。要是刘备不发动夷陵之战,是不是就能有所改变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场战争的发生并非是由个人意志所决定的,尽管东吴背刺,偷袭荆州,导致襄阳之战功败垂成,再加上关张二将之死,是刘备东伐东吴的原因,只要刘备足够克制,就能避免大战,但事实并非如此,对于夷陵之战,其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那就是蜀汉在此时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经济问题。诸葛亮曾不止一次说“民贫国弱”,这不是谦虚之词,而是实打实的现实情况,蜀地特产是蜀锦,这是当时蜀汉唯一能出口的产品,同时虽然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但人口凋敝,公元221年时,蜀地只有20万户,90余万人,其中要供养十几万大军,粮食短缺是必然的,诸葛亮采用的方法是蜀锦换粮食,但这依旧无法满足大军的供应需求,只能采用铜钱购买,在近代,考古学家在东吴大将朱然墓中发现大量蜀国铜钱,就是很好的证明。

  回到襄樊之战刚刚失败的那个节点,蜀汉虽然经历了汉中之战的胜利,但曹操迁走了汉中之民,所以蜀汉接到手里的汉中其实是一堆空壳,连番大战导致民生凋敝,此时正是通过内部生产和外部贸易改变物资紧缺情况的时候,但是,内部没人耕种,外部曹魏是死仇,东吴刚刚背刺了自己,贸易线路被中断,蜀汉此时其实已经陷入到内忧外患之中。

  庞大的经济危机压力才是蜀汉不得不东伐东吴,转移压力的根本压力。如果没有此次东伐,蜀汉大军很有可能不战自溃。到时的损失远比一场夷陵之败要大得多。

  ▲刘备

  令蜀汉精锐尽失的夷陵之战

  时间来到公元222年六月,刘备军在经历过出蜀初期的几次胜仗后,逐渐与东吴大军形成了对峙的局面,两军相持不下。刘备已经失去了利用优势兵力打开局面的最佳时机,由于天气炎热,刘备选择弃舟登岸,放弃水路并进,夹江而下的计划,在密林里扎营。

  东吴陆逊抓住时机,放火烧营,并趁势发动反击。蜀军先是遭遇大火,又遭遇敌军,顿时溃不成军,充作前锋的张南与冯习补率先被攻破,两位将领相继阵亡,五溪蛮族部落首领沙摩柯也在此战中丧生。吴军一鼓作气,连下蜀军四十余座大营。蜀军中将领杜路、刘宁见事不对,立即投降吴军,刘备见到前阵已经全线崩溃,只得选择撤退,逃往夷陵西北部的马鞍山据守,这时的蜀军已经是士气全无,被吴军四面围攻,又是溃败,死伤足有近万。所有物资全部遗失。

  在逃命的本事上,刘备算是三国独一档,他选择第一时间趁夜逃往白帝城,史书记载,刘备是只身逃入白帝城,才得以幸免。不过他的手下将领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傅肜率领部众作为殿后大军,为了掩护刘备撤退,全军覆灭,无一人幸免,傅肜更是奋战而死。而在江北防御阵地上的黄权,眼睁睁看着刘备大军被火烧连营,却因为没有舟船,无法渡江资源,加上后路被断,只能无可奈何北上投降曹魏。作为刘备军的文书参谋马良也在撤退过程中,被孙吴大将步骘截杀。最后能完整逃回益州的大军只有向宠一支,这也是诸葛亮特意在《出师表》中向刘禅推荐向宠的原因。

  如果说襄樊之战让蜀汉元气大伤,那么夷陵之战就已经是让蜀汉穷途末路,具《傅子》上记载,此战刘备军前前后后共计被消灭八万多。要不是此时曹魏想要趁机浑水摸鱼进攻孙吴,恐怕整个蜀汉都将凶多吉少。

  白帝托孤时期蜀汉的兵力情况

  夷陵之战后,刘备一路逃到白帝城,依旧是心有余悸,城外面的东吴大军随时可能杀到,在《三国演义》中,陆逊是误入诸葛亮布置的八阵图,不得不退兵。现实当然没有这么玄幻。陆逊一来担心曹魏会趁着东吴大军在外,兵力空虚的时候搞偷袭,毕竟在偷袭这一道上,东吴算是行家,自然会提防一手。另一方面,随着刘备收拢残兵,加上赵云率军赶到。此时的东吴大军已经无法一口吃掉蜀汉,这才退兵。

  那么问题来了,此时的蜀汉还有多少兵马,才能让虎视眈眈的陆逊依旧有忌惮之心。其实算下来,蜀汉剩余兵马还真不少。

  尽管蜀军主力遭到溃败这种毁灭性打击,精锐尽失,但刘备回到白帝城时,依旧收拢了大量的溃兵,前前后后一共收回了两到三万的残兵,再加上赵云率领着江州的预备队大约一万余人拍马杀到,除此之外,巴西太守阎芝在各个县里,招募乡勇五千多人也在往白帝城进发,虽然无法击退东吴大军,但防守白帝城已经是没有问题。

  再加上汉中的魏延、马超人马,至少有几万部众,这部分人马守卫汉中,关系到成都安危,是绝对不能动的,这也是曹魏没能趁着孙刘火并再次侵入汉中的原因。除此之外,成都还有太子刘禅和诸葛亮,要保证都城不失,怎么也得有个一万多人马。

  所以,经历了夷陵之战,蜀国大军却是已经是损失大半,但依旧有一战之力。

  ▲刘备

  夷陵之战后蜀汉的内政外交局势

  一个国家的国力,无非就是经济,军事,外交,前两者对于蜀汉来说,基本上是要从零开始,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看蜀汉的外交上能否有所突破。夷陵之战对于孙刘来说,算是两败之局,从孙权选择在襄樊之战背刺关羽的那一刻起,基本上都宣告了两个势力一统天下愿望的破灭。不过对于东吴来说当然是无所谓的,东吴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如何能安稳地割据江东。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对于孙权背刺盟友这事都觉得不明智。但对于孙权来说这是实现他目标的必要环节。能坦然接受大魏吴王,对于名分面子也不太看重,利益是关键。

  经历过夷陵之战的蜀汉显然也是看明白了这一点,夷陵之战后,蜀汉对于东吴的威胁已经基本消失,东吴也不可能盯住蜀汉输出。加上蜀地难以被侵入,曹魏将战略目标集中到东吴。可以说,夷陵之战蜀汉虽然失败,但在缓解外部压力上,算是有很不错的收获。就在刘备退守白帝后,孙权立刻遣人求和,吴蜀联盟重新建立,从此双方关系一直很稳定,多次互派使者。这也为诸葛亮六出祁山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

  同时,蜀汉的虚弱也让其真正大敌曹魏失去了警惕之心,夷陵之战后,曹丕起三路大军伐吴,而对于关陇地区的防务松懈,这才让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取得了不错过的战国。

  除此之外,当然也有不好的点,那就是夷陵之败后,蜀汉内部空虚,由于五溪族首领沙摩柯的阵亡,各少数民族对于蜀汉的反叛之心又起,加上南中豪族勾结官员,终于酿成南中叛乱,这才有了后来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

  总的来说,夷陵之败对于蜀汉来说是一次灾难性的失败,不仅是大量士兵的死亡和溃逃,还有大量中层官员的战亡或被俘投降,加上蜀汉元老级武将文臣的相继离世,蜀汉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这也才有被刘备评论为“不可委任大事”的马谡后来成为街亭守将的事。大量的人才断层,后继乏力,使得后来诸葛亮不得不大量启用较低职位的人,这也造成了相权直面皇权的局面,为蜀汉后期的派系斗争留下伏笔,还留下“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俗语。

  可以说,从夷陵之战后,蜀汉一方的各种补救措施都只是徒劳的。蜀汉以及东吴被灭已经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就此之后,蜀汉彻底沦为割据政权,再也没有一统天下的实力,只能通过与东吴结盟来完成自保,通过不断北伐来加强自身内部的凝聚力,从而维持内部不至于分裂,这才是夷陵之战最严重的后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