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中庸全文翻译_孔子
【原文】
仲尼祖述尧舜[1],宪章文武[2],上律天时[3],下袭水土[4]。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5],无不覆帱[6]。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7]。万物并育而不相害[8],道并行而不相悖[9]。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注释】
[1]祖述:遵循前任的行为或学说。这句是说孔子遵循尧舜二帝的道统。
[2]宪章文武:宪章,效法。这句是说效法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典章制度。
[3]上律天时:律,效法。天时,谓自然变化的时序,或言节气、气候或言阴晴寒暑的变化。“天时”在古时用意很广。
[4]袭:合符。水土:犹言地理环境。
[5]“辟如”句:这句是说天地广博深厚没有什么不能承载。
[6]无不覆帱:没有什么不能覆盖。覆帱,覆盖的意思。
[7]代:交替的意思。
[8]并育:即同时生长。相害:互相妨害。
[9]道:指天地之道,即四季更迭,日月交替之道。悖:违背。
【翻译】
孔子遵循尧舜二帝的道统,效法文王、武王所定制的典范,上依据天时变化规律,下符合地理环境。譬如天地广博深厚,没有什么不能承载,没有什么不能覆盖。又譬如四季的更迭运行,日月的交替照耀。天地间万物同时生长而互不妨害,天地之道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淳朴,无穷无尽。这就是天地之所以盛大的原因。
【思想】
这一章赞颂孔子之道,可以与天地相匹配。孔子为我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人称他为“孔圣人”。
【解读】
无不持载,无不覆帱
除了赞颂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功绩外,《中庸》中进一步说评述孔子的功德:“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这几句话都是对孔子至高无上的赞誉,也表现了其后世子孙对先祖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
孔子的德行几乎是无人能及的。孔子博学敦厚,容纳各种思想,化育世间民众,他的这些品行,可以与天地的德行相提并论,可以与日月的光辉共同闪耀于人类历史的天空。孔子之所以被后世称之为孔子,就是因为他的功德实在是太大了,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实在是太高了,所以只能够以“圣”代称。
“上律天时”是说,由于孔子对天道的把握与传播,使得天地宇宙的规律可以被世人认知了,也就可以进一步利用天地之道来在世间行中庸之道了。我们知道,天道本来是高深莫测、变化无常的。一般的凡夫俗子由于思想境界不够高,人生智慧还达不到洞悉其运行法则的程度,对于天道还处于一种茫然无知状态。这样的人,只有等待圣人的教化与引导,才有可能认识到天道的存在,进而由知天道而明白世道。孔子所做的,就是教化民众,让他们从愚昧状态中走出来,获得人生的智慧,得到真理的启蒙。“下袭水土”是相对于“上律天时”而言的,袭,就是适应和利用,是指对自然地理条件的适应和利用。《尚书》里面记录了大禹的生平,其中有大禹治水,划天下为九洲的故事。大禹治水就是“下袭水土”的一个典范例子。我们想要适应自然环境,进而改造自然环境以便我们更为舒适的生存,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自然规律,也就是相对于天道而言的“地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把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山川、江河湖海都管理得井井有条。而对于自然大地的各种规律的把握,也是离不开圣贤与智慧之人的引导与教化的。孔子正是引领民众了解自然万物,进而改造和利用万事万物的大圣大贤。
《中庸》中接着赞誉孔子说:“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这里把孔子的思想文化比喻为像天地一样广博,也就是说,人类生存中的一切可能性,人类的自古以来的文明成果,都被孔子的思想像大地一样承载起来,像天空一样覆盖起来。这个赞誉可以说是无以复加的,也可以说是对孔子的最高的评价。当然,孔子的德行与功业,他一生的所作所为,也是当之而无愧的。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我们的思想成果,都是从古代圣贤那里继承过来的。可以说,早在两千五百年前,整个人类的文明形态就已经基本成型了。那时在中国有集古典思想与文化于一身的孔子,在印度有释迦牟尼,在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这些都是当时最具有思想与智慧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后世思想的奠基者。无论东方也好,西方也罢,至今仍然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们给人类文明界定的思想范畴。
《中庸》中说孔子的思想光辉犹如“四时之错行,日月之代明”。一年四季交错运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庸思想既能够像春天一样生发万物,又能够像夏天一样枝繁叶茂;它有可能像秋天一样肃杀萧瑟,也有可能像寒冬一样凛然严峻、藏而不露。中庸思想就是这样一种生生不息的思想,中庸之道也是这样一种“日月代明”、阴阳交替,辩证统一的智慧之道。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