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魏惠王听从公叔痤建议重用商秧会怎样?为什么魏国丞相公叔痤要向威望推荐商鞅_魏国_秦国_变法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公叔痤 魏国 秦国 变法

本文目录

  • 如果魏惠王听从公叔痤建议重用商秧会怎样
  • 为什么魏国丞相公叔痤要向威望推荐商鞅
  • 公叔痤明知卫鞅才能,却为何临死才推荐
  • 魏国丞相公叔痤被擒后,秦孝公嬴渠梁为什么要放走这个大仇人

如果魏惠王听从公叔痤建议重用商秧会怎样

魏国可能会延续几年十几年的霸业而已:

首先看看魏国的地缘政治,魏国地处中原地带,被六国包围在中间,在中间的位置上就让他很尴尬,一不小心就被其他国家夹起来打,只要国家稍微强盛一些,像内陆发展的话,就是打魏国和韩国,因为韩国和魏国的地缘政治是一样的,处在中间!

这两个国家的结局最多就是称霸,不可能完成统一梦想!因为地缘政治就决定了他的战略!这也是魏文侯在战国初期的时候要联合赵国和韩国,联合三晋才能获得很好的内部变法的环境!这也是魏国初期称霸的原因,任用人才和联合三晋!

魏惠王就完全不顾这一点,不会欺负韩国就是欺负赵国,然后就被齐国干了两次,桂陵马陵之战之后,魏国彻底失去霸权,霸权被齐国夺取,此时秦国还在变法之中!

再说说假如商鞅留在魏国的话,魏国刚刚经历过李悝的变法,应该说是当时比较先进的一种制度的,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继续任用人才和联合三晋!保持霸主位置!

即使商鞅在魏国变法彻底了,也不可能实现如秦国一样的最终统一华夏,夹在中间没有办法,有任何异动就会招来其他国家的联合!

看看秦国,秦国地处西方,西方无后顾之忧,敌人就是来自东方的魏国,北方有函谷关当者,南方的楚国!

其实楚国如果有彻底的变法倒是有可能统一全国的!

秦国能够统一还有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历代君主的贤明,对人才的任用和战略的选择!

为什么魏国丞相公叔痤要向威望推荐商鞅

公叔痤向魏王推荐商鞅(那时候还不叫商鞅,大概应该叫卫鞅吧),主要是因为了解商鞅的能力,为国荐才罢了。

公叔痤这个人,能力是有的,忠心和义气也是过得去的,可惜就是妒忌心私心太重,否则早点重用商鞅。。。

公叔痤明知卫鞅才能,却为何临死才推荐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欢迎讨论。

这个问题,我分别从公叔痤、魏惠王、卫鞅三个人的角度来分析。

公叔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公叔痤有识人的才能和不太宽广的心胸。

曾逼走吴起

吴起本是卫人,为了建功立业曾经周游列国,以求出头。在鲁国曾经展露过人的军事才华,后来被鲁国国君疏远,吴起投奔到魏国雄心壮志的魏文王麾下。魏文王图谋霸业,果断启用吴起任为大将负责攻略西方的秦地。当时魏国经过李悝(kui)的变法国力逐渐强盛,更兼吴起确实军事才能出众,顺利攻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秦国土地,魏国设立西河郡。魏文王顺便任命吴起为西河郡郡守,治理该地区,同时防御秦国的反击。吴起果然不负众望,抵御住秦军的反攻,而且将当地治理的很出色。抽空改革了军制,由战时招募,改为培养职业军人。并实行按标准选拔,分军种训练的先进理念。

荀子说的: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魏之武卒正是吴起首创,而秦尚未经过变法,锐士还没有出现。所以,魏武卒成为战斗力最强的存在。可以看出来,吴起既有领军才能又有治理才能还有改革军制的规划只能,远非常人可比。到了魏武侯时期依然战功赫赫,刚刚阴晋之战大败秦军,又向秦国腹地反击。

这个时候,公叔座刚刚登上相国宝座,又做了驸马,春风得意。但是公叔座看见吴起,老怕被抢了位置。就像把吴起逼走。

公叔座听从谋士的建议,耍了个阴谋,离间了魏武侯与吴起的关系。这下可好,吴起怕威武王干掉他,就跑到楚国去了。楚国启用吴起变法强国,很快重新崛起。魏武侯还感激公叔座呢,看,相国果然没看错,吴起就是不忠于大魏。

公叔座在这件事上算不算小人一个呢。很明显的。然而,公叔座稳坐相位二十多年,直到死,相位也在他手里。深处战国之时,魏国又是舞台上的重要国家,他没有能力是占不住的如此重要的位置的。

魏惠王已经没有大志

魏国经过文侯变法图强,一度争霸战国诸雄,又经武侯的军事攻略,风光无两。但是武侯政治才能有限,等武侯一死,盟国韩、赵竟然插手魏国国君的继承。魏惠王最终胜出,三晋的联盟也解散了。虽然惠王时期依然是鼎盛,但是他跟他老子一样,更重视军事优势而放弃了深化制度改革,国力已失去了强劲的上升之势。魏惠王因为储位的关系,将联合三晋攻略共同攻略天下的策略改为三晋内斗。而且,魏惠王依然相从军事上解决问题,不想从政治上解决问题,比如后来启用庞涓。

魏惠王没有雄心壮志,自然对相国的才能要求就没那么高了,公叔座作为三朝元老,能力已经足够执掌相位。当老大的不去求贤才,那自然别人也不好推荐不是。

卫鞅来魏的目的

卫鞅跟吴起一样,也是卫国人,作为国际友人在魏国生活。书上说,卫鞅年轻的时候就收到李悝、吴起的影响喜好刑名之学。而吴起的变法也是学的李悝。当时的魏国也是变法相对来说比较彻底的,所以魏国强盛,秦、楚、齐都不得不低头。卫鞅到魏国来,就是要看看这个法到底是怎么运转的。看看《法经》到底是如何落到实处的。他依靠自己的才华得到公叔座的赏识,做了公叔痤的助理,这个位置对卫鞅来说实在是蛮不错的。

卫鞅看到的魏国前面说了,魏、赵、韩反目成仇,秦、楚、齐趁机分化三晋,坐收渔利。后来竟然为了躲避秦国的威胁迁都,从安邑(山西境内)向东迁到大梁(河南)。魏国实在不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啊。卫鞅很清楚,如果君王不支持,政治上是难有作为。魏国因为变革而强,却已经忘记了强盛的原因,过于看重军事,政治改革成了夹生饭,难以有所作为。所以,他并没有要求公叔座推荐他。

卫鞅的才能很大一部分是与公叔座重叠的,而能力又强过公叔痤。所以,公叔痤对卫鞅很好而不给他发挥的空间。其实,当时的商鞅确实不用太着急,公叔座死的时候,商鞅也就35岁而已。公叔座当时已经很老了,干不动的时候再推荐倒也不成问题。问题是他甚至不给商鞅露脸的机会,以至于魏惠王根本就不相信商鞅又什么才华。魏惠王还以为这个执掌相位25年的老人又通过推荐相国保留其家族的政治影响力呢。

魏国丞相公叔痤被擒后,秦孝公嬴渠梁为什么要放走这个大仇人

秦魏少梁之战的结果是两败俱伤的,秦献公亲率步骑二十万对阵魏国十五万魏武卒,结果是秦献公中魏军狼毒箭,魏军统帅公叔痤被秦军俘虏。秦献公受伤后,秦军连夜撤退,魏军则原地待命。秦献公打了二十年的仗,依然没有完全收复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反到是秦国越打越穷,魏国越打越强。受伤的秦献公将国君之位传给嬴渠梁,然后撒手人寰了;嬴渠梁为了恢复国力,不想再与魏国恶战而亡国,于是让俘虏公叔痤当了秦魏议和特使,隆重礼送公叔痤回魏。

秦人长期与戎人相处,生存环境恶劣,因此人人都颇有血性,仗剑快意恩仇是大部分秦人的特点。山东六国因此讥讽秦人是“勇于私斗,怯于国战”,也就是说秦人将个人恩仇看得极重:如果两人私下结仇,那么即使是在战场上共同对敌时,也不会帮助同袍杀敌,还会借机斩杀仇人。嬴渠梁深知魏国丞相兼三军统帅的公叔痤落到秦人手里,那么必死无疑,公室与臣民纷纷上书要求公开处决公叔痤,以祭奠秦献公的在天之灵;但是为了秦魏暂时议和,他不得不释放公叔痤,因为杀了公叔痤之后,秦国必然会亡国。

秦国是东周的开国诸侯,在春秋时期就是西部大国,历史已有三百余年了;魏国则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一个国家,历史才四十余年,但是魏国从立国开始就变法,因此魏国成了一个年轻力壮且富有的国家,秦国则成了一个年老力衰还贫穷的国家。在魏国内部,以丞相公叔痤为首的派系坚持将秦国限制在华山以东,但是不能消灭秦国以损耗魏国元气,魏国应当全力东进;以上将军庞涓为首的派系则坚持要将秦国彻底歼灭,再以秦国为大本营再全力东进统一天下。为了秦国的生存,嬴渠梁不得不释放公叔痤,好让他游说魏惠王不要灭秦。以魏国的实力,如果全力灭秦,那么秦国必然被魏国吞并亡国,只有将魏国的目标从秦国转移到韩、赵、楚、齐等国,秦国才有喘息之机。

嬴渠梁不因私仇而忘国家公义,彰显了他作为一名政治家的成熟,也充分表明了秦献公选择嬴渠梁的正确性。如果按荧玉公主、嬴虔的想法,公开处决魏国丞相公叔痤以祭奠秦献公的在天之灵,那么公叔痤必然成为魏国的烈士;以公叔痤在魏国朝局的势力,加上庞涓的一力主张灭秦,那么魏国会起全国精兵西进灭秦,到那时以秦国的二十万疲备之师对抗魏国的三十万精锐魏武卒,秦国必然得亡国。西安事变后,有人主张杀了蒋介石,然后全力抗日;但是真杀了蒋介石谁能领导全国统一抗日呢?因此作为政治家要有大局观,不以个人恩仇影响国家大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