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正言顺的故事(名正言顺出自:《论语·子路》)_孔子_卫国_名正言顺

名正言顺的故事

名正言顺的故事(名正言顺出自:《论语·子路》)

公元前496年,孔子担任了鲁国的大司寇(最高法官),代理相国职务。他尽心尽力,大大改变了鲁国的风俗。

孔子的成就使齐国国君景公感到害怕,就特地挑选了八十个美貌的歌伎送给鲁定公,意在腐蚀鲁君的意志。这一计果然奏效,鲁定公整天沉湎于歌舞淫乐中,连上朝也不去了。

孔子看到这种情况十分失望,就在学生子路的建议下,去了卫国。卫灵公久闻孔子大名,对他十分欢迎,给他和在鲁国一样多的俸禄。

孔子的学生们见老师有了落脚之处,都很高兴,就问孔子,如果做了卫国的执政官,首先做些什么。孔子回答说:“我认为首先要讲究纠正名分,做到名正言顺。就是说,名义要正当,说话要合理,才会获得百姓的信赖。”

不料,卫灵公欢迎孔子的话,不过是一时说了,并没有重用孔子。孔子在卫国又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由十分懊丧。

不久,有人在卫灵公前说了孔子不少坏话,孔子在卫国无法容身,只得离开了。

后来,人们就用“名正言顺”这个成语,来表示所做的事情理由正当而充分。

名正言顺出自:《论语·子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