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说做人有三种礼不能送,是哪三种礼?《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哪个写得更好些你更爱看哪一部_礼金_酒席_农村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官情 礼金 酒席 农村

本文目录

  • 农村老人说做人有三种礼不能送,是哪三种礼
  •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哪个写得更好些你更爱看哪一部
  • 为什么在农村,遇到红白喜事的时候来帮忙的人越多就越有面子
  • 关于农村丧事礼金越来越多的现象,您怎么看
  • 我老家红白喜事二十三十礼金,你老家是什么样
  • 能用一句简短的话证明你看过中国四大名著吗
  • 中国的害人关系网什么时候能破灭你对此有何看法
  • 在农村,去参加酒席时给一百元的人情钱,拿得出手吗
  • 温铁军是怎样当上专家的,他在工作期间有什么贡献
  • 如果晚清时是左宗棠而不是李鸿章掌管北洋,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会不会改变

农村老人说做人有三种礼不能送,是哪三种礼

我的365平凡之路,很高兴回答本问题。

礼节是中国流传千古的风土人情,从古到今,代代相传。礼节也是亲情、友情维系的一种表达方式。人情之间送礼本是很朴素的你来我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送礼表现出来了很多不和谐的情况,如礼金越来越高,礼金成为农民的一种负担,相互盲目攀比,礼节的表达出现了伤风败俗的趋势。

农村送礼一般称为随礼。姜还是老的辣,前人早就给送礼提出了规矩,具体有三种礼不能随:

1、关系已经很生疏的亲戚朋友的礼不要随。现实中总有那么些人,不管是亲戚或者朋友,当知道你家里接下来的礼很多的情况,如结婚、生子、周岁等等,他会慢慢不和你家里来往了,也就是农村的常说的,不和你家走了。但是可能在过了几年之后,他家里马上有很多礼了,他就会主动找上们又开始走。这些人真的很世故,不来往也罢。

2、不回礼的情况。我国是礼仪之邦,向来崇尚礼尚往来,随礼嘛,我今天来了,捧个场热闹一下,下次你来,也捧个场,大家聚聚。对于那些不知道回礼的礼,下次坚决不要随。

3、那些到处敛财的各种礼不要随。有些人家不管是大事还是小情都要风光的摆上几桌,把只要认识的人都给邀请,不管是认识一天的,还是麻将桌上的牌友。这种礼好多是一次性的,随礼的人将来根本收不回来的,这种礼也不要随。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哪个写得更好些你更爱看哪一部

谢谢悟空问答邀请!

民间有谚: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大概意思是,年轻人因为血气方刚,读了《水浒》容易激发叛逆精神;老年人饱经世故,读《三国》后会变得阴险狡诈。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乱世出英雄,曹操、公孙瓒、袁术、袁绍、吕布、刘备、孙策、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各路豪杰不断涌现,他们之间互相斗智斗勇,从群雄逐鹿到赤壁之战,从魏蜀吴三国鼎立到三分归一统。这部小说跌宕起伏,令人爱不释手。

《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官逼民反。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盘踞在水泊梁山,有一百零八将,三败前来镇压的官兵,一时威震朝廷,宋江也想朝廷前来招安,大宋朝廷知道“剿杀”不行,就只好“招抚”他们。此后梁山英雄为大宋南征北战,抗击辽国的侵略,平定田庆,王虎的起义,南征浙江方腊的起义。一百零八将也去之大半,剩下的梁山好汉回朝受封后不久就被奸臣所害。

《三国演义》的“抑曹尊刘”与《水浒传》的“替天行道”思想,都是宣扬忠君思想,是为封建君主统治服务的,这一点难分伯仲。从文学价值来看,《三国演义》更胜一筹。

为什么在农村,遇到红白喜事的时候来帮忙的人越多就越有面子

我家一路之隔的邻居,和村里面另外一家村民,他们两家的儿子是同一天结婚,但是我家的邻居,却遇到了很是尴尬的事情。

全村的人除了我家邻居的直系亲属之外,差不多都去了另外那家村民家帮忙了,我的邻居家里就显得非常的冷清,甚至连几个陪客的邻居都没有找到。

在同一个村子里面,两户人家的儿子同时结婚,一家冷冷清清,没有一点喜庆的氛围,另外那一家却非常的热闹,这种鲜明的对比,也让我的邻居在亲家面前十分的尴尬。

尤其是在过去的农村,村民们非常讲究为人处事,如果你在村里面混得很差,不和别人礼尚往来,别人对你家也就会有同样的结果。

日常生活当中,大家各自生活还感觉不出来什么,一旦遇到红白喜事,或者是其他需要帮忙的地方,这个时候就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了。

谁家帮忙的人越多,那就说明这家人的人际关系在村子里面搞得很好,这家人也就越有面子。因为在农村谁家有事,需要人手的时候,前去主动帮忙的人多人少,就是一种面子的体现。

农村原本就是一种熟人社会关系,基本上全村的人时代住在同一个村子里,大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尽量相处的关系会很融洽。

也只有那些个别比较吝啬的人,他们不太注重这种关系,都是因为他们有更加强于村民的实力,因此就不会把村民看在眼里,也正是由于他们的高傲,才造成了不受村民欢迎的最终结局。

就拿我的这家邻居来说吧,现在他家已经空无一人,就留下了一个空宅子了,因为后来他的家庭出现了很多的不幸变故,女儿出嫁后,儿子去了外地工作,这家人逐渐就被全村人淡忘了,也就是说他家的人以后和其他村民就很难再有交际了。

俗话说事在人为,在村子里面有没有面子,那也要看个人的为人处事怎么样,如果你生活在农村,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那最好还是搬离农村,也避免因家里有事遇到被冷场的尴尬局面,很丢面子。

关于农村丧事礼金越来越多的现象,您怎么看

丧事无论是哪里,无论是谁家,都是大事。因为生命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人死为大,不得不尊重逝去的人;随人情份子钱,也就是礼金,既是沿袭已久的习俗,也是人与人感情交流为纽带,更是关系亲疏远近的体现。

对于“农村丧事礼金越来越多的现象“,我并不认同。

丧事及随礼并非只是在农村而发生

我们中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有资料显示,平均不到2秒钟就出生1人,平均每分钟出生约38人,平均每天死亡约2.09万人。有生的,也有死的,这是自然规律。死人的事,哪里都会有。农村有人去世了,城市也会有人死亡的。人死之后,为了表示纪念和哀悼,一定会有丧礼仪式,也有感谢亲友的酒席,不用说前去吊唁的人也会表示自己的心意。在农村叫随“份子钱”,城里人称为“礼金”。城市人消费水平高,又处在职场、官场中,一家丧事的礼金200元恐怕拿不出手,还少不了精致的挽幛等祭祀品。而这礼金等是很多农村,只有“大小外家人”等至亲才随的礼金,更别说普通关系的乡邻了。是故,并非是“农村丧事礼金越来越多”,这是对农村不公正的说法,带有歧视性。

丧事礼金的多少因地域不同有高有低

在农村有种说法,“白事不请自到“。意思是谁家有了丧事,事主不用逐门挨户去邀请乡邻,乡邻便会闻讯前来帮忙。一般都要停尸四天,第五天凌晨才出殡下葬。前前后后几天的时间,乡邻们只要在家的,都会过来帮忙。说是帮忙,大多的人都闲着,只刷个存在感,为日后自家有事了早早“铺路“。殊不知,“亡人不动一口,一天吃三斗“,这也是俗语。意思是停尸一天,每天还要好好招呼“帮忙“的乡邻及亲友。

到了出殡的前一天,要行丧礼、办酒席,这一天才随份子钱。在我们当地,五六年前,乡邻都是随5元或10元钱,白纸一卷(均2元),大礼一副(即馒头10个);现在份子钱20元叫“官情“(大众化的意思),白纸一卷,连一副“大礼“也裁剪了。只有亲戚少不了这副“大礼“,礼金随关系亲疏远近,50元、100元,200元,除女婿外一般不会随200元以上的礼金。

农村一人随礼,全家吃酒席也不是没有,这既是风俗,也是农村人憨厚纯朴的品行所在。单以乡邻随的那个叫“官情“的20元,还高吗?50元也不算很高,但是也不是人人都随50元,更别说100元了。


也并不是农村的丧事礼金越来越高,确切地应该说是喜事的种类越来越多,诸如,儿女婚嫁宴,老人寿辰宴、生日宴,孩子满月宴、百天宴、升学、升职宴、还有卖了车、乔迁的也“贺“喜,有时候应接不暇;礼金也越来越高,因为一改自家办酒席的规矩,都去了县城里的酒店,50元都拿不出手,还敢说那个“官情“20元吗?但是,丧事都是自办酒席,份子钱也“入乡随俗“,根本不能说是“越来越多“。

我老家红白喜事二十三十礼金,你老家是什么样

红白喜事都是大事情,事主家都相当重视,绝大多数都是自办酒席,既省钱又可口,还能让乡邻亲友尽情地去吃。有少部分人家经济比较宽裕,图省事和体面,请的是流动宴席。当然也有儿女干公事或老板级别的家庭,酒席预定在城里的酒店。不管是哪一种,人情份子钱必须随上,且举办地点不同所随份子钱也不尽相同。


事主在家里举办酒席的,礼金既有大众化的意思,又与亲疏远近有关系

在一个村子,乡亲们可谓是“一家子”,行事作风要相互保持平衡。村里人随的礼金基本上是一个标准,当地人把它叫“官情”。十年前是5元,五年前是10元(少数也有20元的)。现在这个“官情”,至少是20元。如果五年前随了20元的,如今至少随30元。

亲门本家以前普遍是30元,也有50元的,现在都是50元,或者100元。喜事丧事礼金是如此额度,关系好点的二三百也有。亲戚朋友随的礼金,也会参照“礼尚往来”的原则,意即“还情”。过去随的多,现在也不能少,还有加一点。一二百元都是常事,也有五百、一千的。

酒席在酒店举行,上了“档次”,场合也不同了,礼金要加码

城里的酒店,一桌酒席是七八百,一千的,一桌10个人,按上文说的那个“官情”,每个人20元怎么也拿不出了。无论本人去参加的,还是捎礼金的,“官情”都是50元。那些被事主重视的乡邻,100元礼金也很正常。

都在城里的酒店了,这个时候,亲门本家人50元也不好意思拿出手,至少100元。亲朋好友也会有个200元的“起步价”,二三百元的也不是没有。至于亲朋好友,还是要加码的,200元、300元已经常态化,还可以“上不封顶”,比如女婿、外甥之类。

丧事礼金是“表象”,还要有物品搭配才行

丧事还要显得庄重一些,除了礼金之外,还要拿一卷白纸,10个馒头,纸品,如花圈等。有的还送上挽幛之类的物品。村里人也不一定这么做,那就要看相互的关系而论了。可是这些“搭配”的物品也是要用钱买的。


不过,红白事的礼金“水涨船高”的意味浓厚是事实,特别是进入冬季,红事扎堆过,丧事也多了,单就礼金让人特别发愁。农人提神不得不说,农村的人情份子钱已成为人们一大经济负担,还真的不堪负重又无可奈何!

能用一句简短的话证明你看过中国四大名著吗

《西游记》(悟、悟性、悟门、悟境、悟道、悟悦、悟心、悟会、悟彻、悟入、悟主、悟慧、悟觉、悟宗、悟佛)

《红楼梦》(情、情意绵绵)

《水浒传》(義、義结金兰)

《三国演义》(争、争霸天下)

中国的害人关系网什么时候能破灭你对此有何看法

谢谢你的邀请!

中国的害人关系网什么时候能破灭?你对此有何看法?

我认为害人关系网不光是中国有,发达的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及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等等所有各国都有害人的关系网!要想害人的关系网破灭?难度很大,路程慢长,需要人类社会的价值观以公有制度绝对为准绳的时代,这样的一个时代通常叫做灬共产主义时代。我们共产党人朝着这样一个时代不断努力的前行着。

当下和将来为了害人的关系网的破灭,真的难度很大,首先人的价值观的改变,以私心改变为公心,这种价值观的改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形成人的素质的提升,道德素质,社会公德的提升,这就需要从自我做起,从自已的家人做起,从孩子们做起,而且一代接一代坚持下去,不断努力改造人的价值观,由私转变为公。只有不断,不断地改造,改变才能实现害人关系网自然破灭!

有人的地方,不任什么国家,什么团体都会有人与人的关系网!国与国的关系网!团队与团队关系网!既于害人关系网吗?当下只有靠严格法律,纪律来约朿它,除此之外只有慢长的学习,提升素质。慢长的公与私斗争,公价值观战胜私价值观。

让我们共同去努力吧!

在农村,去参加酒席时给一百元的人情钱,拿得出手吗

问:农村办酒席,我去一家人却只随一百元人情钱会被人笑话吗?

城里和农村的关系基础不同,城里主要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关系,而农村则主要是以宗亲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从农历冬月开始,农村的酒席就一局连着一局,每天不断,夸张一点的甚至同一天也有好几拨酒席,几口之家的也要分散开去吃酒席。泛滥的酒席俨然已成为了农民身上的一座大山,刺楸也深有体会。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农村更多的趣闻趣事。

钱少了又拿不出手,那农民要随多少人情钱才合适呢?

一、礼金和礼物记录在“人情簿”上

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城里还是农村,也不管酒席规模大还是小,都要专门准备一个“人情簿”,并由信得过的帮忙人登记,这在农村称之为“掌情”。只要有人前来随礼,无论亲朋还是白客,其所随礼金和礼物都要记录在册,作为日后还礼的基本依据。

农村随人情一般是礼金,但仍有不少人随礼物,比如牌匾、铺盖等。

二、别家办酒席时需还礼

农村办酒席讲究的是礼尚往来,这次我家办事你来了,下次你家办酒席我就要来还人情。

如果精明一点,酒菜份量弄少点,在农村办酒席除去各种支出确能赚点,所以不排除某些人办酒席不单单是为了热闹庆祝,但事后免不了会被村民们说闲话,实则得不偿失。

即便是暂时“赚”了点钱,往后别家办酒席,还得拿出之前自家保存的“人情簿”查找后等价“还”回去。由于不同时间物价不同,农村随人情钱的“标准”也在变化,先前别人随了一百元人情钱,过几年如果还按照一百元“还”回去的话极能拿不出手,可能就翻倍了。此时的“人情簿”只成了谁家来过谁家没来过的一个依据,即便某些人因特殊原因而没能随人情钱,但轮到他家办酒席时,爱面子的人也会碍于面子而前去参加。

三、那随一百人情钱拿得出手吗?

刺楸认为,农村之间办酒席图的就是喜庆,不应以赚钱为目的,而随多随少也要量力而行,关系好的随两百元就好,关系疏远一点的随一百足矣。农村办酒席绝大多数不希望来的人少,酒席冷清,即便收的人情钱再多又有啥子用呢?

不要嫌少,从冬月始农村酒席就多得很,即便每场酒席随一百元,短短一个月下来,两三千泡都没冒个就没啦,农民挣这点钱也不容易。甚至有的农民只出不进,自家没事可办酒席,即便有也会嫌麻烦。

农村以宗亲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无论是否为亲戚、是否已“出五服”,只要是一个姓、一个村,甚至不同村,只要熟识,就算没有亲自来发请柬,村民们也会传播酒席消息,只要知道有人准备大办酒席后,都会主动如期参加。

以上为刺楸对农村酒席人情钱的看法,如果觉得回答还行就关注刺楸,算是一个鼓励吧,谢谢。

温铁军是怎样当上专家的,他在工作期间有什么贡献

温铁军是少有的上过山,下过乡,上过学,留过洋,调研在地方,政策回中央的专家。这种专家是真专家,他有独特的经历,他有独立的思考,他有与普通百姓站在一起纯朴善良。没有迷信西方的经验主义,坚持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三农特色。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不可能全盘西华产业化,我们要考虑九亿农民,那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劳动力的蓄水池。如果说中国的领导是工人阶级,农民就是那千军万马,中国任何决策都要以考虑三农为前提,否则会出大乱子。

如果晚清时是左宗棠而不是李鸿章掌管北洋,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会不会改变

晚清时候由左宗棠掌管北洋,甲午战争总的结果不会改变,只可能输的更快一点。

首先来说,甲午之败不是一两个人的责任,而是此时的清朝已经腐化到了极点,不是换一两个人能改变的。

正如所有王朝到了晚期都会腐化一样,晚清时的清政府也是腐化不堪。虽然在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势力的入侵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清政府也搞起了洋务运动。但是洋务运动也只是流于表面,引进了一些西方枪炮和机械,其他丝毫未动。

装备了西方枪炮的军队在组成上还是和原来的旧部队一样,除了对于农民起义军还能打一打之外,战斗力堪忧。,而采用了新式机械的工厂则宛如一座座衙门,成本高昂,产品低劣。虽说洋务运动也加强了一些清朝的实力,但是其他国家的飞速发展,使得双方之间的差距在日益加大。

而更糟糕的是清廷对此茫然无知,慈禧忙着过她的六十大寿,光绪则想着怎么把权力收到自己手中,而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防着汉人官员权力过大。而在地方上,地方督抚也是更注重自己本职和本集团的利益,没有国家利益这个概念。在政治上大家勾心斗角,互拖后腿。

这种情况下的清朝根本不可能打赢甲午战争,这种局面也根本不是一个左宗棠能改变的。

其次来说,左宗棠缺点不少,换成他来管理北洋,可能比李鸿章更糟糕。

左宗棠虽然收服边疆有功,但是他为人心高气傲,性格耿直,容不得别人半点质疑。所以和他共事的人,后来大多和他关系僵硬。甚至像曾国藩、沈宝桢这些原本和他关系不错的人,后来也和他关系不睦。

这样的脾气放在北洋大臣这个位子上,左宗棠得罪的人会更多。很难像长袖善舞的李鸿章那样,争取到足够多的资源来发展北洋水师,这无疑对于建设海防是不利的。

另外假如说李鸿章过于迷信国外产品的话,那么左宗棠就是偏向保守,太排斥新生事物了。左宗棠练兵时,相比洋枪洋炮,更信赖传统的抬枪和劈山炮。而在海军方面,左宗棠则固执的认为军舰应该兵商两用。

福建船政局所造的伏波号炮舰,这艘排水量只有1258吨的炮舰有着容量高达560吨的货舱

像由他创办的福建船政局早期产品中,很多都是有着巨大货舱的炮舰。这种炮舰显然不适合近代海战,而作为商船又载货空间有限,实际上成了鸡肋。在沈宝桢意识到问题所在,改弦易辙决定造专用的军舰时,而左宗棠却固执己见,不惜和他翻脸绝交。

所以如果左宗棠顶替了李鸿章来筹办海防,那么北洋水师势必会变的面目全非,战斗力大幅度下降。

综合来看,晚清的局势不是一两个人能挽回的,左宗棠也办不到。而他的脾气个性也不适合北洋大臣这个位子,只会适得其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