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婉:拒绝父亲孙中山的礼金,不肯见他最后一面,保留其照片54年_女儿_父亲_檀香山

根据回忆录,孙中山临死前,神志不清时呢喃着:“婉儿……婉儿怎么还没来……”“国父”口中的婉儿,是他和原配卢慕贞所生的幺女孙婉。

既然是亲生骨肉,血浓于水,为何小女儿会缺席父亲的病床,令父亲怀着遗憾逝去呢?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

直到孙婉离世后,后人收拾遗物时,才知道这位刚烈的老太太,早已后悔曾经的固执,满怀思念地保存父亲照片近六十年。一切恩怨,都起于一个男人。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和许多人幻想中的大总统女儿,民国小公主不同,孙婉的少女时代是由贫穷、恐惧和动荡组成的。在她十二岁之前,只见过父亲孙中山两面。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连夜逃亡日本,母亲杨氏、妻子卢慕贞、长子孙科和长女孙娫则在革命党人陈少白的帮助下,前往美国夏威夷的檀香山投奔亲人孙眉。

孙眉是孙中山的哥哥,旅居檀香山十几年,经营的农场有声有色不说,还十分支持弟弟的革命事业,利润几乎都用来资助起义活动,卢慕贞等人此行自然受到了最热烈的接待。

远离纷争,在农场中种地、放牧,卢慕贞原本虚弱的身体强壮不少,脸色也红润起来。年底,孙中山到檀香山与家人团聚,恩爱之际,卢慕贞再次怀孕,肚中的胎儿便是孙婉。

为替策划的新一轮起义活动募集人力、物力、财力,孙中山没在美国停留多久,很快登上飞机,前往欧洲与革命同志会合。

临近产期,孙中山竟在伦敦被捕。收到消息,卢慕贞眼前一黑,差点昏死过去,尽管家人极力宽慰,分娩时还是遭遇难产,凭借特效强心针才勉强捡回一条命。

展开全文

1896年11月12日,伴随着一声啼哭,孙婉在美国檀香山呱呱坠地。巧合的是,这一天也是孙中山的生日。人生黑暗时期可爱女儿的降生,犹如上天赐给孙中山的礼物,让他多了许多笑容。遗憾的是,一直到女儿五岁生日,孙中山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孩子。

那一天,年幼的孙婉躲在妈妈身后,怯生生咬着手指,看着眼前高大,蓄着胡须的陌生男人,犹豫片刻,主动伸出柔嫩的小手,握住孙中山的大拇指。

血脉相连的温情,令平日里打不倒的坚强斗士孙中山落下泪来。这对父女此时不会想到,这个瞬间将会是他们一生中共同度过的最温情时光。

孙婉十一岁那年,大伯孙眉不幸破产,全家人在美国失去收入来源,经过一番考虑,长兄孙科决定独自留在檀香山,半工半读完成学业,女眷则和孙眉一同回香港谋生。

伯父曾经经营的农场,有活泼的马驹,可爱的小狗,温柔顺从的羊群,每一个都是童年孙婉的好朋友。挥别安稳幸福的生活,蛰伏在香港污水横流的廉租房里,孙婉早早尝到贫穷的滋味:奶奶去世时,孙家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只能用席子裹住草草下葬。

与此同时,为开展反清革命,孙眉按组织要求,化名“黄镇东”潜入湛江,再无力再照拂弟弟一家。卢慕贞只能带着女儿前往南洋投奔丈夫,天有不测风云,一家人没吃上顿热乎的团圆饭,孙中山就被驱逐出境。孤悬海外,语言不通的母子几人落入依靠好心人接济,才能生活的窘境。

直到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家人才得以在南京团聚。兴奋的小孙婉抚摸着总统府崭新靓丽的家具,以为动荡的生活终于画上句号,幸福的生活就在招手。没想到,仅仅四十四天,革命的果实就被军阀袁世凯窃取。

新任大总统为拉拢人心,提出“勋人子弟”的办法,愿意无偿提供资金,供革命功勋子弟前往海外留学。“头号功臣”孙中山的一儿两女,自然也在资助名单之上。纵然心中有万般不舍,孙中山还是只能将孩子们送上前往美国的飞机。

金风玉露一相逢

来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书第二年,孙娫因严重的肾病休学,回到香港,在十九岁的年纪便香消玉殒。

没来得及见长女最后一面的孙中山悲痛万分,对大女儿的愧疚,令他将父爱全数给了孙婉,平时有求必应,格外娇纵。深夜每每想到小女儿身边独自在外读书,无人照顾,孙中山更是寝食难安。

恰好,宋教仁、黄兴等人准备去美国展开革命活动,抓住救命稻草的焦急老父亲立刻修书一封,嘱咐好友黄兴安排人照拂孙婉。思来想去,黄兴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正在哈佛攻读硕士的青年才俊王伯秋。

王伯秋是汉族贵族出身,父亲和爷爷都在清廷当过官,自己却向往民主自由,早在日本就追随孙中山加入民主同盟会,可以说是孙中山的“铁杆粉丝”,平时工作也十分干练,成绩十分优异。黄兴相信,他可以充分帮助孙婉的学习和生活。

接到任务的王伯秋自然是满口答应,不敢怠慢。哈佛位于美东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市,孙婉就读的加州州立大学则在美国西岸。遥远的距离没能阻挡王伯秋的热情和决心,物质赠与之外,他还经常和孙婉通话通信,闲暇时还专门赶到加州,陪她吃饭,散步,聊天。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王伯秋年长孙婉整整十二岁,丰富的经历让他总能轻易捕捉到孙婉敏感的情绪,他的爱护,弥补女孩自幼缺乏的父爱,令女孩越来越依赖他。

爱情的磁力是相互的,孙婉的柔情和美丽也深深吸引着王伯秋。1914年,两个年轻人私定终身,两年后,孙婉为丈夫生下一个女儿,取名王纕蕙。

一家三口在美国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直到战争的阴影,从欧洲和东亚,一路蔓延到新大陆。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新婚夫妻抱着女儿,为避祸坐船前往日本,并在船上生下儿子王弘之。

为什么要绕道去日本呢?原来,王伯秋家中竟还有个妻子!而这一切,孙婉也早已知情。她满不在乎地告诉王伯秋,她不看重名分,只要她爱王伯秋,王伯秋爱她,一切就足够,哪怕让她当妾也无所谓。

自始至终蒙在鼓里的,只有孙、王两家家长。王伯秋的父辈都是清廷官员,王伯秋的母亲自然就是一名非常典型的传统女性,受封建思想影响很深。在她眼里,孙中山是“逆贼”,孙婉是“逆贼”的女儿,不配进门。

至于孙中山,向来推行一夫一妻制度,视三妻四妾为封建糟粕,纵然不会反对学生和女儿自由恋爱,却绝不可能允许女儿给人做妾。

两个有着不同的经历、环境、思想,又偏偏同样固执的家长,一旦对上,如同针尖麦芒,令王伯秋夫妇想想都觉得头痛欲裂。只能商量着先在日本,慢慢写信告知情况,留下缓冲地带,以便让双方家长接受。

果然,收到信件的孙中山勃然大怒,立刻给王伯秋孙婉二人下最后通牒,要么分手,要么和原配办离婚手续!

王伯秋的母亲也是一块硬骨头,她把提出离婚的儿子臭骂一顿:你和发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离婚就是不孝,留学期间,家中全靠媳妇张罗,抛弃就是不仁不义,孙婉逆贼之女,进门就是不忠。我宁可你去死,也不愿有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儿子!

一边是景仰的领袖和心爱的妻子,一边是孺慕的母亲和家中的责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王伯秋只好让妻儿先住在上海的孙科家,一个人回到南京老家,临走前,他半跪在地上,承诺会给孙婉带来好消息。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只是孙婉等待数月,没等到王伯秋的好消息,却等来了王伯秋的弟弟。他告诉孙婉,老太太很想见一见孙子孙女,如果能把孩子先抱过去,老太太一高兴,身边人再说说孙婉好话,说不定就能接纳她。

看着第一次见面的小叔子,孙婉内心不是没有怀疑,为什么丈夫不自己来?为什么小叔子不邀请自己跟去南京?她也不是全然被爱情冲昏头脑,不顾一切,只是想到儿时,父亲忙于事业,全靠母亲一个人撑起家,孙婉觉得,一家人团聚的幸福生活总需要某个人让步和牺牲。

于是,她亲了亲女儿的小脸,又抱了抱襁褓中的儿子,最终依依不舍的同意。殊不知,这一别,就是50多年的岁月,就是一辈子无法挽回的遗憾。

是的,这一切都是王伯秋母亲的计划,她无法容忍王家的骨血流落在外,孙婉不能进门,王蕙和王弘之必须认祖归宗。

孙婉给王伯秋写了很多封信,一开始是幻想夫妻团聚,后来是祈求丈夫将孩子归还,王伯秋最开始还偶尔回信,安慰孙婉说会劝说母亲,再后来,所有信件都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等待、失落、伤心欲绝……众多情绪陷落后,爱意燃烧殆尽,二十五岁那年,孙婉再婚,丈夫名叫戴恩赛,和孙婉年岁相仿,两个人可以说郎才女貌,天生一对。

孙中山十分赏识戴恩赛,能见到最心爱的小女儿走出情感漩涡,拥有幸福的新生活,他比谁都要高兴。和王伯秋分开后,孙婉几乎恨着所有人,而孙中山作为棒打鸳鸯的罪魁祸首之一,更是首当其冲,做父亲的只能无奈的忍受着女儿的敌意和刻意忽视。

女儿喜结良缘,似乎是父女冰释前嫌的天赐良机。孙中山拉着宋庆龄,兴致勃勃地挑选着出席婚礼的礼服,却被当头棒喝:孙婉派人转告,拒绝父亲孙中山和兄长孙科出席婚礼。

伤心的老父亲不敢违逆女儿,只得后退一步,准备4000礼金,再附上一封情真意切的长信,希望可以借这个机会让女儿原谅自己。但孙婉的情绪没有消解,她将礼金和礼物全数退回,用实际行动告诉父亲,她还在恨他。

好在,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戴恩赛举案齐眉的孙婉,态度开始慢慢松动,她默许戴恩赛写信请孙中山赐名,将自己的骨肉按父亲的意见,分别唤作成功和永丰。

所有人都以为孙婉原谅了孙中山,就连孙婉也觉得自己原谅了父亲。只有最疼爱她、最了解她的孙中山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1925年3月,孙中山病危,女婿戴恩赛一直侍奉在病床前。临死之前,意识模糊的他不自觉地呢喃着孙婉的乳名,可是在清醒时,他从未要求过孙婉来看望他,孙中山只是嘱咐女婿,将自己的一张照片转交给女儿作为最后的纪念,他已不再奢望谅解,只希望女儿能够开心。

收到照片时,孙婉很沉默,她拿着那张小小的一寸照,慢慢走回房间。戴恩赛也无法向宋庆龄保证,那张精心挑选,带着慈爱微笑照片的命运。

父亲去世四年后,因工作需要,孙婉将和戴恩赛共同前往巴西。临走前,孙婉再次给王伯秋写信,她祈求王家做一次好人,让她出国前再见一次两个孩子。前妻柔肠百转地诉说打动了王伯秋,他回信表示同意,并约定好见面的时间地点。

王伯秋已经四十五岁,可他还是和孙婉记忆里一样的畏惧母亲。在母亲的强烈反对下,只带了妻子来见孙婉夫妇。孙婉只能强忍着泪水,握住王伯秋妻子的手,告诉她自己愿意把两个孩子托付给她。

何事秋风悲画扇

原配妻子确实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将孙婉的一双儿女视为己出,细心抚养长大,直到1942年王伯秋弟弟一时失言,才得知真相。她向王纕蕙、王弘之承认自己不是她们的亲生母亲,又马上欺骗他们说孙婉早已不在人世。

两个孩子信以为真,殊不知生母的死讯只是养母为断绝她们寻人念头的谎言,孙婉其实是和丈夫搬去澳门居住。

六十年代中期,王纕蕙偶然得知母亲还在人世,经过一番波折和努力,终于和母亲取得联系,在香港见面。可是受时局影响,王弘之无法前来团聚。

改革开放以后,母子团聚终于露出希望的曙光,二人约定暑假在香港会面,白发苍苍的孙婉感叹着旧事,向友人诉说着对儿子的思念:“我还没听过弘之喊我一声妈妈呢。”

这般甜蜜哀伤的言语,令所有人为之动容。

可惜上帝总不愿对她温柔以待,孙婉没能等到约定的暑假,也没来得及见儿子最后一面,于1979年6月3日因病去世。八十四年的人生,六十年的分离,母子缘分,恍若大梦一场。

命运弄人,孙婉的生日和父亲一样,结局也是如此相似,都在无望的等候中,流下最后的泪水,弥留之际,不知孙婉是否也会想起,自己父亲当年的模样。

更令人叹息的是,整理遗产遗物时,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个在所有人眼里,恨了父亲一辈子的女儿,衣柜深处的首饰盒里,竟细心妥帖的保存着孙中山的纪念照片,长达54年。

孙婉为少女时期的爱情,为一个没有担当的男人,和父亲结怨大半辈子,错过孩子的成长、父亲的葬礼,一意孤行活在自己的世界,直到年岁渐长,见惯世事,才逐渐发觉自己的幼稚可笑,幡然悔悟。可是失去的亲情,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父母永远是最爱子女的人,愿天下儿女能对父母多一份倾听,多一份理解,哪怕意见不同,也不要闹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