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学期的小孩学拼音时拼读声调不准,二三声不分,有什么好方法?怎么理解《论语》中“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_孔子_声调_的人

本文目录

  • 一年级上学期的小孩学拼音时拼读声调不准,二三声不分,有什么好方法
  • 怎么理解《论语》中“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一年级上学期的小孩学拼音时拼读声调不准,二三声不分,有什么好方法

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声调,出现调型错误,该怎么办 普通话的每个声调都有调型,如果把握不好高低升降的特点,就会出现调型错误:

1.第一声起音不够高,随后音高再上升,有点儿像第二声。

2.第二声常见的错误是起点太高,升不上去,听起来不像升调而像平调,或者是先降后升,听起来和第三声差不多。

3.第三声常见的错误是前半部分没降到最低点就急于上升,曲折度不够,听起来像第二声。有的学生很难发出先降后升的降升调,要么是降后没有上升,要么是直接升没有先降,这些问题都要注意及时纠正。

4.第四声常见的错误是起调偏低,降不到最低点,把降调念成了低平调。

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声调先行教学。教师可以尝试先教声调,然后在韵母学习时结合声调一起来教学,以增加声调的练习频率。

2.运用合适的教学技巧。学生刚接触声调,不容易把四声读准确,比如a的第二声和第三声不容易读到位,教师用手势提示学生声调走势及调型。

3.同时结合生活创设语境,学生就更容易读准。如下: ā 阿姨,早上好! á 啊,你说什么? ǎ 啊,这是怎么回事? à 啊,多可爱的小鸟! ō 噢,原来是他。 ó 哦,是这样吗? ò 哦!我明白了。 ē 一盒阿胶。 é 一只 白鹅。 ě 太恶心! è 太饿了!

教学中注意把拼音学习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有效降低难度,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拼音的用处。

怎么理解《论语》中“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怎么理解《论语》中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这段话出自《论语·子罕》篇。译文是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天地,虽然只到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孔子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在治学与修身及做事上,要有一股锲而不舍的韧劲,他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弟子们无论在做人和做事上,都应该坚持不懈,高度自觉。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永远都是十分重要的警句。

如何对孔子这一论述的准确理解,需要贯穿于《论语》和孔子的言行中去体悟。

一、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情

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他从15岁立志学习直到去世,他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就是发愤求学,是常常连自己腹中饥饿都没有感觉的人,有时候连吃饭都忘了。一旦学问上有所收获,又会快乐的忘记忧愁,连日渐衰老的威胁也忘了。蔡元培先生针对此评价说,孔子的为学精神是永远年轻的,因此能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终身不倦的学习,使孔子时时保持进步的状态,总能达到一种新境界。

由终身学习,联想到江郎才尽的故事。南北时期,梁朝有个名叫江淹的金紫光禄大夫,年轻时家境贫寒,但好学不倦,成了现在所称的作家大伽,中年为官后,耽于安乐,自我放纵,不再刻苦砥砺了,自嘲他性有三短,其中的“体本疲缓,卧本肯起”、“性甚畏动,事绝不行”属于“随”的劣性。于此,他事业消磨,只“望在五亩之宅,半顷之田”,哪还有什么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后来学疏才浅,诗文褪色,“绝无美句”。应验了孔子的话,自己停下来了。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情,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大学问的人,贵在勤勉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否则再聪明的人也会有江郎才尽的那一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注重提升自己有形、无形的能力才能满足事业的发展需要。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长期积累、不断磨炼。中国古代有许多学习经典故事,比如匡衡凿壁偷光、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管宁割席分坐、范仲淹苦读、闻一多醉书、鲁迅嚼辣驱寒等等,都在说明学习的刻苦和持之以恒精神。

二、自我约束以求上进

爱你,总是停不下来!孔子因为理想和追求,对于为人处世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约束到了极致,成为一种内心的自觉,一种自然的流露,并见之于行动。

在学习上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自觉做到“学不厌”、“教不倦”。他曾经向老子问礼,向师襄学琴,奉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也是他自己一生为学的真实写照。学习使他快乐,使他进步,他不能停下来呀!

在理想事业上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年,历经千辛万苦,不仅得不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搭上自己的性命,但这些都不能阻挡他跟着理想走的感觉和步伐,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创立的儒家学派,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其政治主张可以说是泽被后世了。追求事业,乐观向上,他停不下来呀!

在做人上是“与人为善”、“直道而行”。他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为了这单纯而伟大的做人的准则,他也吃尽了苦头到处碰壁。老子曾经劝谏孔子看问题深刻,讲话太尖锐,会伤害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恐怕就是孔子不能从政的原因之一。性急而敏感,不肯放弃理想,使孔子终身只能徘徊在春秋末期的政坛边缘,但他总能从失败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因为另一扇门在等他开启,他不能停下来呀!

自律是对自己的承诺,要成为自己的最严厉的批评者。爱因斯坦小时候不爱学习,成天四处游玩,父母也规劝不了。直到16岁那年,父亲给他讲了一个清扫烟囱的身边故事,让他从此开悟,在以后时时反省自己。南宋末年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的故事,体现了一种诚实自律的品质。曾国藩堪称自律的表率,他每天记日记,并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勉励自己勤俭、谦对、仁恕、诚信,知命、惜福。

三、时不我待

德国诗人歌德这样总结人生:“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

孔子这样总结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人都变成了七十岁的老者,还能从心所欲,潇洒但不能“为老不尊”,还得守规矩。这样才能使不老的心真正自由翱翔,飞得更高更远,才不会停下来呀!

孔子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南怀瑾先生认为这是整个《论语》中最为动人的,很有哲学意蕴,意境也很美。是啊,这个世界上的万物大概都是和时间一样吧,像眼下的江水,每天每日没夜地奔流,从来不会为任何人稍作停留,真是无情啊!原来时间不等人啊,孔子感叹自己的一生何不像这江水和时间一样永不停歇啊!

时间每时每刻都在流逝,可是这样的流逝依然不能引起当下我们的重视,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似乎感觉不到“逝者如斯夫”,在事业中甚至停滞不前。人类的历史就是在时光中建造的,每个人的历史也是如此,时间能建造一切,也能摧毁一切。

时不我待,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李大钊这样说:“我以为世界上最宝贵的是‘今’,最容易丧失的也是‘今’。正是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宝贵。”古今中外,凡事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都是在与时间赛跑,从把握今天起步的。爱迪生以“惜时如命”为座右铭,有时候就睡在实验室,还说是最喜欢的休养胜地,感叹人生太短暂,事情这么多,能不兼程而进吗?国画大师齐白石,据说他27岁专攻国画后,直到去世70多年间,只有两次间断过作画。一次是他63岁生病昏迷不醒数日,一次是64岁时因母亲去世过度忧伤而搁笔。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活了51岁,但却是多产作家,常常把自己锁起来,每天工作十五六小时,不分昼夜。

山高久仞,功亏一篑。做一切事情都应尽力而为,不可半途而废。最难做的事是把容易做的事持之以恒。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