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臣李卫,是如何一步步成为雍正的宠臣的,在雍正死后乾隆有所如何对待他的?_雍正_清朝_浙江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雍正 清朝 浙江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一时期有许多买官的行为,但是真正通过这个途径当上名臣的却少之又少,可并不是说没有,我们今天说的这位清朝名臣李卫就是其中一位,接下来我们就看看他是如何一步步成为雍正的宠臣的,在雍正死后乾隆有所如何对待他的?

李卫出生于一个叫富贵的家庭,很多人说他能够当官,完全是花钱买官做。当他买官之时,很多人不看好他,因为在清朝那个不重用汉人轻视汉人的王朝,作为一个汉人,很多人说他完全是花钱买罪受,根本就没有走仕途的必要性。而当时年轻的李卫不认为这些人所说的道理,他只是想去当官,只是想去试一试自己究竟有没有才学自己,究竟有没有能够为官处事的能力,当时他并没有想过自己能够成为清朝重臣,能够成为一代名臣。

9a2f80ea36ca4e5da5d44ab0df8e21e5_副本.png

后来他碰到了雍正帝。雍正帝的残忍想必大家都知道,可是他能够让雍正帝赏识他,能够让雍正帝重视,这便体现了他自己的本事。首先不畏强权是他被重用的原因之一,他还只是小官小吏之时就指责亲王收受贿赂,收受赃款,而且是公然执政,这便吸引了雍正很大的兴趣,而雍正也正是看好他的不畏强权,交给了他很多要事。

另外他还十分的尊重文人,知道自己的才学不足,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因此他十分的谦虚谨慎。他面对文人有一种超越平常人的尊重。因为雍正时期很多的浙江人犯了文字狱的重罪,因此雍正面对这个情况取消了浙江人的科举考试,而这也使得浙江的很多文人出现了内乱,他们开始去呼吁,想要去为国家献出自己的力量,想要去参加科举考试,想要皇帝给他们一次机会。李卫面对此情此景,开始帮助这些文人,开始训导那些没有被定罪的文人,帮助他们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且表现好的文人,他们会记录到档案里,有机会参加第二年的科举考试。李卫帮助了浙江的文人,也算给雍正帝一个台阶下,也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动乱和麻烦。

这个人不仅在官场上混的名声很好在百姓心中的名声很好,他与黑道中人私交也甚好,他擅长于一些地方帮派打交道。后来在皇帝的允许之下,他联络起来了,漕帮也就是当时最大的帮派,共同去维护社会的稳定。而也正是漕帮的崛起,为朝廷省下了一部分的人力和物力,维护到了社会的稳定也确保了黑白帮派相互制衡。

在雍正执政时期,李卫得到了雍正的重用。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凭什么受到皇帝的重用呢?当然是凭本事。李卫在三个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908fa0ec08fa513d2786697d0b879fffb3fbd957.jpg

1.办事能力强

李卫虽然识字不多,但是办事能力很强,尤其在雍正时期,他一路升官,最终成为了浙江总督。有三件事可以体现李卫的办事能力。

首先是查处了贩卖私盐。我们知道盐业税在封建社会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雍正即位后,立即就任命李卫去查办盐业方面的问题。

当时私盐贩卖很猖獗,尤其是浙江一带,于是李卫设官兵水陆两道巡查,打击盐枭的贩卖私盐的活动,遏制了私盐贩卖者的不法行为。

其次李卫在浙江修海塘,就是修海堤抵御海潮对居民的侵袭。由于钱塘江口的海潮很大也很险要,李卫每年都要上奏朝廷,要求整治海塘。但是清朝财政也很吃紧,于是李卫就自筹资金,将盐业的盈余拿来修堤坝。

第三抓捕盗贼,有一套。江南当时盗贼很多,李卫经过多方调查后得知,是江南的官吏包庇盗贼所致,比如范时绎、马世烆(héng)、马空北等官员故意放走盗贼。

于是李卫向朝廷弹劾他们,很快他们被解职,发配充军了,就此江南一带偷盗行为开始减少了。不久,又出现了甘凤池的反清复明活动,结果李卫侦破了这一团伙,平定了叛乱。

以上三件事,既稳定了朝廷的内政,又安抚了地方,使得清朝在雍正时期出现了承平归治的局面。这也让雍正看到了李卫的能力。

2.不畏权贵

李卫不仅办事能力强,而且还很正直,不畏权贵。

他在任户部郎中时,管理库银,有位亲王的下属要求加收十两作为库平银(清朝国库收支的货币单位,1两=37.3克),李卫多次劝阻他都不听,于是李卫在走廊写上某某亲王赢钱,这是他的盈余,指明是非法所得,使这位亲王很难堪,于是停止了多收银两。

雍正晚年时期,李卫还弹劾内阁首辅鄂尔泰的弟弟——鄂尔奇,因为鄂尔奇侵害百姓,使得百姓怨声载道。经过雍正调查后,属实,并嘉奖了李卫。

李卫为官没有私心,敢于不法分子作斗争,不畏权贵,不怕强敌,一心为国,再加上雍正也算是一位明君,就喜欢李卫这样的清官。因此李卫的不畏权贵成为了他受到重用的一大优势。

c37e0a18132f472ab453ec5bcf3b1307_副本.png

3.重视文化

李卫虽然不识字,但是他很重视文化。李卫在闲暇时间,喜欢听人说书,从听书中,他也学到了知识,他在浙江时还修过浙江通志,建过书院。

雍正时期,浙江出现文字狱,雍正停止了浙江的科举考试。李卫为了恢复浙江的科举,亲自去了解文人们的想法,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将文人的好人好事都纪录归档。雍正知道后,十分满意,下令恢复了浙江的科举。

李卫虽然读书不多,但他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没有文化国家很难发展,因此他平时也很爱学习,还懂得找到不同的方式去学习。

他不识字,但能听书,所以他也从中吸取了文化知识,并且他懂得活学活用,把这些听来的知识运用到了工作中,才能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

雍正能够器重李卫,也正是看中了他好学并会运用这一点。不识字的官,却能受到皇帝的重用,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办事能力强、不畏权贵、重视文化是李卫当官的三大法宝。

0d0d32627838401593012091e702e359.jpg

李卫在雍正帝一朝官运亨通,风生水起,这和雍正帝着重"取才"的用人政策有很大关系,李卫为官虽然精明强干,政绩卓著,性格上却任性尚气,恃才傲物,动辄大骂下属,仗着雍正帝对他的宠幸,更是不将上司放在眼里。

例如在他云南做布政司时,竟然直呼总督高其倬、巡抚杨明时为"老高"、"老杨",闹出了不少笑话。他还在出行的牌子上写"钦用",每次出行都要"绣衣衮袍、声乐齐鸣",排场之大,引得路人纷纷驻足围观,虽然雍正皇帝多次告诫他要"时戒血气,少务和平",要他提升个人涵养,谦逊待人,李卫却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

李卫这样的性格到了乾隆皇帝时就吃不开了,甚至晚年时,还因他的任性尚气被人参奏,他和同僚间的关系也不好,和另外两位"模范督抚"鄂尔泰、田文镜互不相容,在雍正年间数次被参,不过由于雍正帝的宠信,一直安然无事。

雍正帝去世后,李卫就陷入了"孤危独立"的境况,乾隆帝也认为他不是"公正纯臣",没有对他委以重任。李卫一生做了14年封疆大吏,在乾隆三年病死于任上,终年53岁,死后谥号"敏达",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他的一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