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长平之战,如果赵奢未死,赵国不用廉颇用赵奢为主将,会怎么样
- 赵奢阏与之战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还是兵者诡道也
- 马服君赵奢为什么不能够入选“战国四大名将”
- 为什么马服君赵奢只赢了秦国一次,就能炫耀一辈子
- 赵奢击败过秦军,为什么战国四大名将里有廉颇,而没有赵奢
长平之战,如果赵奢未死,赵国不用廉颇用赵奢为主将,会怎么样
长平之战,赵国败,根本原因不是赵括纸上谈兵,是综合国力不行,再深究一下,是赵王学习不够或还没来得及学习!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六国之中,敢与秦国言战者,唯有赵国!他一死,赵国改革基本上没动静了,而秦国则加紧改革,不固守成法。如果赵武灵王在,能向胡人学习,肯定能向奏人学习!
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春秋无义战,秦国很会乘人之危!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太后刚死,赵王还没长大,执政经验不足,秦国绝不会错过这个好时机!在综合国力悬殊的情况下,秦国是一台战争机器,而赵国则军队战力虽非远逊秦国,起码也迥异!在赵国消耗不起,一定决战的情况下,赵括打得不错了。可参看本号发表的文章《莫因纸上谈兵,忽略赵括英雄》。
如果赵奢不死,换了廉颇,也会固守,赵王一定要战,也一定会败!历史没有如果,如果一定要有如果,那么如果让赵奢取胜,则去秦国挂帅,让白起在赵国挂帅,则赵奢会取胜!如果不是赵王年少,执政经验不足,相持期间,秦王能增援,赵王为什么不能呢?急调北方李牧,或许败的就是秦国了!赵括不是突然崩堒式的战败的,相持了许久,其间还杀敌二十多万!如果赵武灵王不死,廉颇就能败了白起!
如果让白起在赵国挂帅,赵括在秦国挂帅,败的也是白起!长平之战,是秦国胜了,赵国败了,不是白起胜了,赵括败了!
赵奢阏与之战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还是兵者诡道也
狭路相逢勇者胜其实也是利用士兵怕死的心理而激发他们战斗的潜力,这符合《孙子兵法》“至之死地然后生”的原理。感觉这是“阳道”,不像“诡道”。
马服君赵奢为什么不能够入选“战国四大名将”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主要是因为赵奢没有多少战绩,只有一场阏与之战使他成名,之后就没有别的战役了,至少史书上也没有记载。说起阏与之战,也是一场精彩的战役,当时秦国进攻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yān yǔ)。
当时朝中有名将廉颇,但是廉颇认为路途遥远,不适合去救援,作战的话胜算不大,但是赵奢认为可以打,赵王便派赵奢领兵作战。
这一战,赵奢采取了迷惑敌军的策略,斩杀了几个劝他进攻的人,这使得秦军主将认为赵军不敢进攻他们,也就没了防备。实际上,赵奢突然加快了进军的速度,很快就赶到了秦军的面前。围城的秦军没有来得及准备,被前来的赵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这一战,赵军斩杀了八万秦军,也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一战之后,赵奢被封为马服君。这仗之所以能够让赵奢出名,一是因为当时的名将廉颇认为不可战,而事实上赵奢打赢了;二是破了当时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三是这一战成果也很大,消灭了八万秦军,是秦军历史上少有的败绩。
虽然阏与之战很精彩,但赵奢在史书上确实也就记载了这一战,如果只是凭借这一战的成果,跟本入不了战国四名将的行列。那么我们看看战国四名将有哪些战绩:
白起
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
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烧其祖庙,共歼灭35万楚军。
攻赵先后歼灭赵军45万(含长平之战)。
攻韩魏歼灭30万。
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在百万以上,而且白起一生大小作战70余次,没有败绩,可以说是一代战神,尤其是长平之战,是为战国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一战消灭赵军主力45万人,成就了他一代杀人的名声,人称人屠。
廉颇
廉颇的主要战绩体现在邯郸防御战以及后来与燕国的战争上。在长平之战之前,廉颇也是百战百胜,但是没有多少著名的战役。长平之战,廉颇是前期的统帅,在战力不如秦军的情况下,廉颇选择了防守,这一防就是三年,最后赵国由于没有足够的国力支撑这场战争,派赵括代替了廉颇发动进攻,结果45万赵军全军覆没。
在接下来的邯郸战役中,廉颇是赵军总指挥,他指挥剩下来的老弱病残军队死守邯郸一年多,面对前后增援,最后规模达到40万以上的秦军毫不畏惧,多次组织赵军发动进攻,成功地防守住了邯郸。等到楚国和魏国的援军赶到,赵军发动了全面反攻,获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此战,秦军损失至少在30万人以上。
之后,燕国乘着赵国长平战败、邯郸困守,国内虚弱的时机,发动60万大军进攻赵国。
廉颇率领13万临时拼凑起来的部队,成功地抵挡了燕国的进攻,并在打败燕军,斩杀了燕军主将栗腹,一直打到了燕国都城,迫使燕国割地求和。
廉颇一生的战绩,应该也在百万左右。
李牧
李牧一生的战绩主要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北方防御匈奴时期,打破匈奴,守住了赵国的北部边境。当时李牧一方面采取迷惑匈奴人的战术,故意示弱给匈奴人,让匈奴人以为赵国不能战,麻痹了对方;另一方面加紧练兵,在数年内锻炼出了一支精锐部队。随后引诱匈奴人深入赵国境内,组织赵军发动反击,一击就击败了匈奴主力,打的匈奴人多年不敢南下侵扰赵国。
第二个阶段是后期与秦军的作战。
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进攻赵的后方,直向邯郸进军,形势危急。赵王迁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
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大破秦军。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军入侵,秦军兵分两路攻赵,以一部兵力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迫,袭扰赵都邯郸,自率主力由上党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企图拊邯郸之背。将赵拦腰截断,进到番吾(现河北省平山县南),因李牧率军抗击,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李牧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他部署司马尚在邯郸南据守长城一线,自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军猛攻,秦军受阻大败。李牧即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秦南路军知北路军已被击退后,料难获胜,稍一接触,即撤军退走。李牧击破秦军的同时,南距韩、魏。
只可惜赵国国君后来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杀了李牧,不然李牧也会有更好的战绩。
王翦
王翦的主要战绩就在于灭楚上。
在秦始皇灭了赵国、魏国、燕国、韩国之后,当时只剩下楚国和齐国没有拿下,而楚国是当时秦国最大的对手。一开始秦始皇问王翦需要多少兵马,王翦认为要60万人,而李信则认为只要20万就够了。于是秦始皇派李信攻打楚国,结果被楚国打败。
后来秦始皇还是派了王翦进攻楚国,也给了他60万兵马。王翦带兵攻到楚国后,采取了迷惑楚国的方式,不发动进攻,和楚国对峙了一年多。楚国主将项燕认为秦国不会进攻也就放松了警惕。但是王翦在对峙的时候,一直在加紧练兵,等到楚国松懈了,便发动了突然进攻,一举消灭了楚军主力,打下了楚国。
因此,和四名将比起来,赵奢在作战次数,以及战绩上都和这四名将相差甚远,四名将基本一生作战都非常多,基本都没有败绩,而赵奢只有一战,虽然赢了,也很难说明他的军事能力能够达到四名将的标准。如果要达到,需要有更多的战绩,也许是他机会不够吧。
为什么马服君赵奢只赢了秦国一次,就能炫耀一辈子
因为赵奢打赢了廉颇不敢打的仗,打破了当时秦国无敌的神话。
赵奢此人是个狠人,他做起事情来简直胆大妄为之极,这世上估计没有他不敢做的事情。
赵奢原本只是赵国负责收税赋的小官,别人收税赋无事发生,换他收税赋,就捅出个大篓子。
当时,平原君家有大量良田,然而因为平原君在赵国地位崇高,且手下有门客三千。
因此所有收税赋的官吏都假装不知此事,从不去平原君家收税赋。
但是换作赵奢来收税赋的时候,根本不管这些,大大咧咧地去平原君家收税赋。
平原君家的人这辈子就没缴纳过税赋,自然拒绝了赵奢的要求。
赵奢一看,对方竟敢抗拒国家律法,于是接连杀了平原君家的九个管家。最后硬是把平原君都给惊动了。
平原君一看,竟然有人敢欺负到他的头上来了,于是要杀赵奢。
换成其他人,早就求饶了,但是赵奢根本不为所动,反而淡定的和平原君讲道理。
赵奢提醒平原君,他和赵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平原君现在带头不缴纳税赋,必然有很多人效仿,这会导致赵国日渐衰弱,赵国衰弱了,迟早会灭亡,到时候平原君的家财一点也保不住了。
平原君被赵奢说服,不仅放了他,还全额缴纳了税赋。赵王得知此事,觉得赵国就需要他这样的人才,于是任命赵奢负责征收整个赵国的税赋工作。
也就是说,直到阏与之战爆发前,赵奢都没有任何行军作战的经验。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外行”,却打了一场大胜仗,让在当时战无不胜的秦昭襄王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自从秦昭襄王继位后,秦国便不断攻城掠地,国势日渐强大。
秦国先是采取连横的策略,先后击败当时的大国楚国和齐国。
楚国丢失大半土地,被迫迁都。齐国一度处在灭国边缘,虽然后来复国,但是国势已经大不如前。
自此,已经没有国家能够阻挡秦国的崛起。
秦昭襄王重用白起等将领,接连对六国发起攻势。每次发起战争便夺取几座城池,慢慢地蚕食六国,壮大秦国。
公元前273年,秦国再次派兵夺取赵国的三座城池。
赵王为了稳住秦国,于是答应派遣公子到秦国去当人质,并用焦、魏、牛狐三地交换那三座城池。
这明显是个亏本买卖,只是赵国的缓兵之计罢了。
以此来换取短暂的和平,趁机发展壮大赵国,以后才能少受秦国的欺负,这主意其实不错。
不过,赵惠文王这人有点意思,这事情都谈妥了,他又反悔了。
秦昭襄王一看,认为赵国在耍他,于是派胡阳率军攻打赵国,意图夺取阏与。
赵惠文王连交换城池都不愿意,自然无法忍受失去城池。
得知秦国出兵,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派人去守住阏与。赵惠文王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名将廉颇了。
他询问廉颇能否守住阏与,廉颇却告诉他,阏与距离赵国都城邯郸太远了,且道路大多狭长,不适合行军,容易遭到敌人埋伏,到时候有全军覆没的风险。
赵惠文王不死心,又去询问大将乐乘,得到一样的答案。
其实,他们所说乃兵法常识,只要得到赵军出征的消息,秦军必然会设下埋伏。
但是赵惠文王还是不死心,他实在是不愿意失去阏与。于是他又去询问众大臣。
那些武将给出的答复和廉颇一致,至于文官,根本不懂打仗,自然不敢乱说话,不然打输了可是要负全责的。
只有负责征收税赋的赵奢告诉赵惠文王,这打仗比拼的是勇武、胆大,狭路相逢勇者胜,他赵奢别的没有,胆子倒是够大,愿意与秦军一战。
赵惠文王实在是太不愿意失去阏与了,虽然他也知道赵奢没有行军打仗的经验,但是死马当作活马医,还是派他率军出征,前去救援阏与。
阏与之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此时,秦军主力已经在攻打阏与了,为了防范赵国的援军,秦军特意派了一支偏师驻扎在武安附近。
武安离邯郸并不远,秦军的意图很明显。
一旦赵军前去救援阏与,如果援军人多,秦军就攻打邯郸,如果援军人少,秦军便埋伏赵军。
如果赵军先打这支秦军偏师,那更好了,这支偏师只要和赵军玩捉迷藏拖延时间即可。
到时候赵军不仅无法消灭这支秦军偏师,还会丢了阏与。
结果,以上三个选项赵奢一个也没选,赵军在离邯郸三十里的地方直接安营扎寨,修筑营垒,直接和秦军偏师对峙起来。
赵奢虽然没有打过仗,但是他很有自知之明。
既然廉颇都说直接救援阏与会被伏击,他自然不会犯这种错误,他可不认为自己比廉颇还厉害。
同时,他没有打过仗,直接去攻打秦军偏师,胜负不得而知。
但是他也有优势,那就是他不会被那些兵法、战场经验所束缚,反而可以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此次他率军出征,秦军必然知道赵军主帅是个没打过仗的新手,自然会小看、轻视他。
于是顺着这个思路,赵奢故意示弱,给对方一个自己不会打仗、且畏首畏尾的假象。
赵奢下令,任何人都不许妄议军事,违令者斩。有个士兵提议前去救援武安,结果被斩了。自此,军中没人敢再议论军事。
就这样,赵军驻扎下来整整二十八天,除了修筑营垒,什么也不做。
秦军将领知道后,认为赵奢畏惧秦军,更加轻视他了。
不过对方毕竟是久经沙场的人,出于职业素养,还是派遣间谍特意前去赵军军营刺探一番。
赵奢一眼便识破了间谍的身份,但是他也不点破,让其将赵军军营看了个通透,最后将对方礼送出营。
秦军将领得到间谍的回报后,更加轻视赵奢了,放松了对赵军的监控。
而赵奢却在送走间谍后,立刻下令赵军脱下盔甲,轻装急行军,仅仅花了一天半的时间,便到了了阏与附近。
虽说到了前线,因为有自知之明,依然不主动与秦军接战,而是故技重施开始修筑营垒。
赵奢想要与阏与城形成掎角之势,让秦军瞻前顾后,无法全力攻打阏与,让这场战争变成持久战。
秦军远道而来,必然会最先支撑不住。
此时,军士许历冒着斩首的危险,向赵奢进言:秦军知道赵军到达阏与,必然会派兵来劫营,建议派一万人在秦军必经之路的山上驻扎,埋伏秦军, 必然能获胜。
赵奢觉得这个主意很好,阏与附近的道路狭长,既然能让秦军埋伏赵军,那么赵军自然也能埋伏秦军,于是采纳了这条意见。
秦军果然派兵劫营,结果遭到山上赵军的伏击,由于赵军占据了制高点,弓矢可以发挥更大的杀伤力,将秦军完全压制了。
与此同时,阏与城中的军队也趁机冲了出来,秦军在两面夹击下,损失大半,只得撤退。
至此,阏与之战以赵国的胜利而告终。
赵奢能以一个“外行”的身份,击败不可一世的秦国,主要有两点原因。
其一,赵奢的胆子够大。
首先,他没打过仗,连战场是什么样子都没见过,却敢带兵上战场,可见其胆子够大。
而且他在邯郸武将驻军二十八天,也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
万一赵惠文王因为他既不救午安,也不就阏与,而将其治罪,很可能就是死罪了。
此外,他丢下秦军偏师,急行军赶往阏与,也是要冒一些风险的,万一此举本秦军察觉,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其二,赵奢很懂得人心。
首先,此前他一直负责收取税赋工作,与战场完全无缘。秦军得知是他这么个“外行”领兵,自然轻视他。
而他修筑营垒就是为了加深秦军的这一影响,好麻痹对方。
他禁止军中妄议军事,则是为了让秦军觉得他没本事,只得靠此举来树立权威。
而他利用秦军间谍,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印象,于是秦军偏师不再关注他,他才能率领赵军日夜兼程赶往阏与。
正是凭借阏与之战的成果,赵奢被封为马服君,并得以位列东方六国八大名将之一,在赵国国内地位与廉颇相当。
其实,阏与之战本身无论从规模还是影响,在当时都算不上多了不起。
此战最大的意义在于,打破了秦昭襄王继位后,秦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印象。使人们意识到,秦国是可以战胜的。
然而赵奢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因此他此生再没参与大战。
他明白,阏与之战之战他之所以能够打赢,主要还是因为自己当时乃无名之辈。
然而阏与之战之战后,他名声大噪,秦军再与其交战,必然会慎之又慎。如果对上秦军的战神白起,那么赵奢必败无疑。
所以,对于赵奢来说,与其再打几场必败之战,不如留下自己的威名,威慑其他国家,反而效果更佳。
最后总结一下,赵奢能够打赢阏与之战,是因为他胆子够大,且对人性了如指掌,他的所有行动都违背常理,出乎秦军的预料之外。
而他能够仅仅赢了秦国一次,便炫耀一辈子,则是因为他打破了秦昭襄王领导下的秦国无敌的印象。
六国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也在有意无意地夸大他的功劳,这才使得赵奢只打过一仗便成为了名将。
可惜,他的儿子赵括只知道熟读兵书,并没有学会赵奢洞察人心的本事,使得赵国精锐在长平之战中付之一炬,赵国也就此衰落下去。
赵奢击败过秦军,为什么战国四大名将里有廉颇,而没有赵奢
这是个有趣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而其中白起,王翦,李牧,白起更是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流传千年。当然,在这场战国史中,还有其他的名将我们也十分熟悉,如赵奢,乐毅等等。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疑问,对赵国同样立下汗马功劳的赵奢却不是四大名将之一呢?
马服君赵奢
赵奢,赢姓,赵国著名将领,东方六国八大名将之一,后受封马服君,在秦赵阏与之战取得大捷,击败秦军。而这场阏与之战同样也不简单,这是商鞅变法以来,秦军遭到最大的败仗。阏与之战是一次典型的示敌以弱、远程奔袭、以少胜多的战役,20年来从没有遭到失败的秦军,被赵军击溃,十万大军亡散多半,是秦昭襄王(宣太后芈月)执政以来最大的军事挫折,这场战争的意义不仅仅是保住了阏与要塞,更是打破秦军天下无敌的神话,增强了山东六国抗秦的信心,这一战,也让赵奢名扬天下,那么回到话题,为什么赵奢没有成为战国四大名将?
功绩差距
白起:白起生平无一败仗,他把握战机维持准确,没有战机,从不轻易出战。一旦开打,绝对不给对方半点喘息。最经典的就是长平之战,以相同的兵力,形成包围的形式。最终困死赵军,迫使40万赵军投降。
李牧:李牧擅长突袭和埋伏,不靠后方补给,以战养战,在赵国边界与多次大败匈奴,10年时间令胡人听到赵国而闻风丧胆。
王翦:始皇的天下有一半是他打下来的。被秦始皇尊为王师。他的风格和白起很相似。作风沉稳,战机把握准确。秦灭六国,最强大的赵国和楚国都是他拿下的,其中40万兵力下赵国,60万兵力下楚国。韩国、魏国、燕国是他儿子王贲以奇兵拿下。王翦不仅是名将,还是政治家,秦始皇凡有大举措,都会征询他的意见。
廉颇:廉颇是一位善于防守的将领,秦赵长平之战相持了2年之久,白起都没有战机,直到秦国用计,更换了赵括为主将,才有了长平之战的历史。
与他们相比,虽然赵奢也有着十分突出的成绩,但是总的来说,其战役的规模和影响就不如以上几位了。
战役影响
重视结果,是一种看待事情的方式,如战国四大名将而言,他们属于战国末期,而且其功绩也对整个战国最后时光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可以说,古人在评述“战国四大名将”的时候是将将领战争的影响作为一个评判标准的,而赵奢存在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时期,这时战国虽然即将走向结束,但很多国家此时依然十分强大,仍然充满着各种统一的机遇,所以赵奢一生功绩所产生的影响却不如其他四位了。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