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刘询该不该为西汉的灭亡负责?西汉从元帝开始衰弱下去的吗,有人认为与宣帝有关,是真的吗_西汉_汉武帝_王朝

本文目录

  • 汉宣帝刘询该不该为西汉的灭亡负责
  • 西汉从元帝开始衰弱下去的吗,有人认为与宣帝有关,是真的吗
  • 汉宣帝刘询曾经被“囚过”吗
  • 汉宣帝刘询既然那么厉害,都敢比肩汉武帝了,怎么没人好好拍个历史剧出来
  • 汉宣帝刘病已打败匈奴,功绩超过汉武帝,为何知名度不高

汉宣帝刘询该不该为西汉的灭亡负责

这个说法显然不能成立,汉宣帝刘询是西汉的中兴之主,而西汉的衰落是他去世之后的事情了,是从他的儿子汉元帝刘奭在位时期开始的,跟刘询基本没啥关系。纵观西汉200余年,外戚干政情况一直都存在,而导致西汉灭亡的正是外戚王莽的崛起。如果说刘询有责任,那就是不该把皇位传给刘奭,更不该选王政君为儿媳妇。

西汉在汉宣帝刘询手中达到鼎盛

在元平元年(前74年)刘贺被废后,霍光等大臣拥戴尚在民间的刘询为帝。刘询由于常年生活在民间,因此对于百姓疾苦和吏治情况极为了解,这也对他亲政后采取的措施产生了极大影响。

汉宣帝刘询继位后,朝政几乎全部掌握在霍光手里,因此当霍光假惺惺的表示要还政于君时,汉宣帝相斗没想就回绝了,并明确表示非常信任霍光,欣赏霍光的才能。从而稳住以霍光为首的霍氏集团,消除霍光的猜忌和疑心,坐稳了皇位,直到霍光去世之后,刘询这才以雷霆之势剿灭霍氏集团,将权力重新收归皇帝。

而在汉宣帝亲政时期,他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贤臣循吏辈出,例如著名的麒麟阁十一功臣。由于他极为了解民间疾苦,于是刘询继位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并重视吏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对外更是联合乌孙大破匈奴,致使匈奴呼韩邪单于率众来朝称臣,同时平定西羌,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

可以说刘询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县君,他在位期间,西汉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西汉在其治理下达到鼎盛,史称“孝宣中兴”。

西汉衰落是在刘询去世之后

黄龙元年(前49年)十二月,刘询因病崩于未央宫,其长子刘奭即位,是为汉元帝。而西汉的衰落正是从汉元帝开始的。

史书记载汉元帝刘奭多才艺,善史书,通音律,少好儒术,为人柔懦,其实说白了就是“懦弱无能”。也正是刘奭在位期间,由于他宠信宦官,到至皇权开始式微,朝政混乱不堪,民间土地兼并现象开始盛行,中央集权逐渐削弱,社会危机日益加深,西汉在短期兴盛后迅速走向了衰弱。

而在汉元帝去世之后,继位的汉成帝刘骜又沉迷于温柔乡,导致太后王政君的王氏外戚迅速崛起,自王凤之后,西汉的大司马大将军一职开始全部由王氏子侄担任,导致西汉灭亡的王莽正是从此刻开始崛起的。

汉成帝去世之后,太子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太后赵飞燕大肆排挤王氏,将汉哀帝的祖母傅太后及生母丁太后入主宫禁,大司马王莽见大势已去,于是向太皇太后王氏建议暂时退让,王莽也因此回到新野新乡封国。

然而由于汉哀帝不事政纲,甚至以“断袖之癖”中的另一位主角,年仅二十二岁的董贤为大司马辅政,导致汉朝彻底进入衰弱期。

在汉哀帝死后,王氏重新崛起,王莽也从此开始逐渐干预并最终彻底掌握朝政,最后杀孝平皇帝刘衎、废“孺子”刘婴,于9年1月10日正式称帝,改汉为新,西汉亡。


综上所述,西汉的灭亡其实和汉宣帝刘询的关系不大,如果非要说他有责任,那就是不应该将皇位传给刘奭,也不该让刘奭取王政君为妻。

西汉从元帝开始衰弱下去的吗,有人认为与宣帝有关,是真的吗

因为史书中记载了汉宣帝刘询说过“乱我家者,太子(汉元帝刘奭)也”,但刘询又没有废黜刘奭的储君之位。加上普遍认为西汉是从汉元帝刘奭开始走向衰落,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汉的灭亡与汉宣帝刘询有较大关系。事实真是如此吗?

父子之间的儒法之争

《汉书汉元帝纪》开篇就记载了汉宣帝刘询对太子刘奭的这个评价。当时汉宣帝喜欢任用通达政务的法家人物,而且喜欢用刑罚来惩治管束臣子。深受儒家教育影响的太子刘奭就规劝自己的父亲,要多重用儒生,推行仁政德政,采取道德教育的方式来管理臣子。

汉宣帝听完后训斥自己的儿子,西汉历代帝王探索出最适合的统治方式是“王道、霸道兼而用之”,一味提倡儒家德政的儒生大都不善政务,不能担当治理国家的重任。因此汉宣帝发出感慨“乱我家者,太子也!”

这就是刘询和刘奭父子之间关于统治方式上的分歧。刘奭的观点是父亲推行法家治国理念,不符合儒家经典,不是最好的统治方式。而刘询则用这段话深刻阐明了我国封建帝王最理想的治理方式是“王道、霸道兼而用之”。

所谓王道,即儒家推崇的德政仁政,也即西周开创并推行的以道德礼法作为统治方式。所谓霸道,即法家的治国理念,强调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两种模式其实在历史上都有较为典型的代表,王道以西周为代表,霸道则以秦朝为代表。事实证明这两种模式都有其优缺点,单纯推行任何一种都会带来负面效果。

因此西汉从建国初期的推行道家的黄老之术,到汉武帝时期确立的“王道与霸道兼而用之”,也即最合适的统治方式是“外儒内法”。即对大多数子民或者公开提倡的是儒家的道德礼法,以此来使被统治者顺从。但是在内部或者核心层要有法家的理念,以此来维持统治的权威和稳定。

汉元帝的儒家德政背上的“黑锅”

因为这次争论和汉宣帝给刘奭下的“评语”,再加上刘奭本人的确干的不咋地。一方面证实了汉宣帝的方式才是更正确的方式,另一方面也坐实了刘奭导致西汉的衰落。由此汉宣帝发现刘奭不合适而不更换他的储君之位,也就成为后世认为汉宣帝需要为汉朝衰乱负责的重要理由。

  • 首先汉宣帝还有其他选择吗?汉宣帝一共有六个儿子,从这个角度看他完全可以更换太子人选。而且史书中记载他也曾经一度考虑过次子刘钦,但是刘钦后来的表现来看(被自己贪财的舅舅骗了两次),也不是什么特别出色的人选。三子刘嚣是史书中评价最高的汉宣帝之子,但他的事迹也仅仅仁慈孝顺,这一点和汉元帝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汉宣帝换任何一个儿子也不一定能比刘奭更强。

  • 其次汉元帝的失误是推行儒家德政吗?因为汉宣帝父子儒法之争的记载,很容易让人以为汉元帝刘奭统治的失误就是因为放弃法家治理模式,一味推行儒家仁政。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汉元帝并没有如他在身处太子之位时所说重用儒生,推行德政。他在即位之初,的确是一度想推行儒家德政,因而重用他的老师萧望之及一批儒家官员。但是很快就因为辅政大臣之间的内斗,缺乏主见有性格懦弱的刘奭坐视萧望之被逼死。随后他的儒家德政计划就完全废弃,大小政事都被宦官内侍和外戚势力把持。因此将汉元帝的儒家德政作为西汉王朝衰落的原因并不恰当。

西汉王朝衰落原因

其实抛开汉元帝个人的性格因素和个人原因,他所处的时代已经基本上到了西汉王朝的历史拐点,汉元帝只是恰好身处那个拐点且个人政治素质不高。自秦汉时期确立起中国封建大一统王朝制度体系之后,举凡封建大一统王朝大体上都是300年左右的国祚。而这些大一统王朝如果不发生秦、晋和隋这样建国不久的巨大动乱,就基本上会迅速进入强势上升期,直到建国100到150年之间,所有的体制就会进入僵化期,也即开始走下坡路。

  • 西汉王朝立国150左右,也即汉元帝在位时期,西汉王朝的各项体制进入僵化期。官僚体制僵化导致吏治腐败低效,土地兼并导致流民问题开始凸显,最终使整个帝国开始走向崩溃。此后的东汉王朝大概在建国120年左右进入僵化期,唐朝的安史之乱也大概在150年左右,宋朝是100年左右,明朝也是英宗时期的120年左右,清朝乾隆时期也是150年左右。

  • 而这种封建王朝的历史拐点往往伴生改革,因为社会矛盾的激化也会使统治阶层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在有君王支持的前提下,往往就会发起改革来减少矛盾,延缓王朝衰亡的步伐。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和明朝张居正等变法皆是如此。

而汉元帝的问题从他个人来看是缺乏政治眼光和手段,既不能推行他崇尚的儒家德政,也不能实行西汉之前的“道、霸道兼而用之”。而从王朝命运来看,他上台时已经是西汉王朝进入僵化期的拐点,因此他就成为了西汉衰亡的直接责任人。

    汉宣帝刘询曾经被“囚过”吗

    是的!

    1.因蛊惑之祸,刘询被关进了监狱。

    公元前91年,在巫蛊之祸中,戾太子刘据被汉武帝宠信的奸臣江充等捏造事实,诋毁陷害,由于不能面见父皇自证清白,刘据被逼起兵,杀死江充等一邦佞人,受到蒙蔽的汉武帝认为太子起兵谋反,于是命令自己的侄儿,宰相刘屈氂率军镇压,追击太子等人,刘据兵败后自缢身亡,刘据的母亲卫子夫皇后也自杀身亡,刘据的太子妃及其儿子、儿媳皆被都死于非命,这次动荡导致约四万余人先后被杀。

    刘据一脉,侥幸活下来的只有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婴儿,当时只几个月大,却也被当作罪人关进了大狱,这个孩子就是刘据的孙子刘病已,他后来成为大汉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即汉宣帝刘询,从嗷嗷待哺起,他就在邸狱中度过了人生中险象环生的四年。

    2.丙吉是刘洵的守护神。

    巫蛊之祸后,熟悉律令的丙吉调到长安监狱,处理此案的犯人。丙吉清楚地看到太子刘据是被冤枉的,非常同情太子一家的遭遇,他是个善良的法官,他在监狱里挑选了两名叫胡组、郭征卿的女犯人来照顾刘病已,还挑选最卫生的房间给刘病已居住,尽最大的努力让刘病已健康成长。

    公元前87年,武帝病重,他听望气者说长安监狱有天子之气,即命郭穰带人把长安监狱中的犯人全部杀光,当郭穰到丙吉面前宣读武帝圣旨时,丙吉拚死守住监狱大门,不让郭穰进入,他还高声呼吁:“这里住着皇帝的亲曾孙”。双方僵持一夜,郭穰只好回去向汉武帝报告,汉武帝左思右想后说:“也许这就是上天的安排吧!”。于是命令释放监狱的囚犯,大赦天下。

    3.认祖归宗,为坐北朝南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刘病已出狱后,丙吉托人供养了数月,又安排人把刘病已带到他的外祖母史良娣的娘家进抚养,武帝驾崩后,昭帝继位,按武帝遗诏,刘病已又被招到中央,送入掖庭抚养,这时,刘病已是汉武帝皇曾孙的身份也被官方承认,并记录在案。

    刘病已在监狱中能存活下来,完全是丙吉不畏艰险、秉持正义、勇敢保护的结果,在人性的善良光焰的照耀下,刘病已终于长大成人;这里,在丙吉的斡旋下,刘病已能认祖归宗显得非常重要,彰显了丙吉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为刘病已后来成为大汉天子创造了条件。

    4.励精图治,成为中华历史上的贤君。

    公元前74年,昭帝驾崩,权臣霍光等迎立昌邑王刘贺继位,而刘贺在位27天却干出了1127荒唐透顶,不符合皇帝身份的事,霍光等废黜了刘货;被废,这时已经是光禄大夫的丙吉向霍光推荐了流落到民间的汉皇帝的皇曾孙刘病已,霍光等经过一番商议,权衡后,终于拥立刘病已继位为帝,这就是汉宣帝。

    汉宣帝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矛盾缓和,经济繁荣昌盛,四方外夷臣服,使西汉的综合国力进入了最为强盛的阶段,史称“孝宣之治” , 因政绩显著,刘询还成为了西汉拥有正式庙号的四位皇帝之一 。

    汉宣帝刘询既然那么厉害,都敢比肩汉武帝了,怎么没人好好拍个历史剧出来

    可以说是话题度不够吧,汉宣帝是历史上少数能称得上完美的帝王,除了幼年的坎坷经历,他的一生没有什么可争议的。像秦始皇和汉武帝一生建功立业,但是毁誉参半,而汉宣帝刘询,史书上对他的评价向来是正面的肯定。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文治武功达到鼎盛,将西汉王朝推向了另一个高度,作为西汉的“中兴之主”汉宣帝正是因为作为帝王的完美而没有争议,不熟知历史的人,知道刘邦开创汉朝,知道汉武帝时期远击匈奴,知道卫青和霍去病等一干名臣良将,西汉前期,带有光芒的人太多,让人眼花缭乱。

    前有开国帝王,后有吕后专政、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汉宣帝作为西汉王朝最后的余晖常常受到忽视,而汉宣帝刘询之后,西汉再无明君,西汉王朝一步一步走向衰落,人们常常直接略过汉宣帝时期而到了西汉末期王莽篡权的历史。

    汉武帝雄才大略,远扬汉朝国威,击败匈奴一雪前耻,但是晚年穷兵黩武,又疑心重重,酿造巫蛊之祸,造成西汉朝野动荡不安,又被小人所利用,逼死太子刘据和卫皇后,差点将西汉推向深渊,直到巫蛊之祸过后,幡然悔悟,调整国策。一生有功有过,毁誉参半。

    若说汉宣帝有什么值得让人诟病之处,便是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将江山错付,汉宣帝曾发出“乱我家者,必太子也”的感慨,明知太子无法承天下之重担,无帝王之霸气,但因为太子是发妻许平君之子不忍废立。英明如汉宣帝到最后还是被感情左右,他与许平君本是贫贱夫妻,两人鹣鲽情深,一朝为帝,便封许平君为后,许平君因他而被害死,他内心即是悲痛又是愧疚,念念不忘,对她的孩子也是格外厚待。

    汉宣帝刘病已打败匈奴,功绩超过汉武帝,为何知名度不高

    汉宣帝刘病已打败匈奴,功绩超过汉武帝,为何知名度不高?

    汉武帝和汉宣帝都是西汉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汉宣帝在后世的知名度不如汉武帝,这应该是与他们在位时执行的政策和执政风格有关,他们一个主要是对外征伐,一个是与民休养生息,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主。

    汉武帝在位时,执行的是强权政治,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都采取强势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形成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国家意识。他在位时先后对匈奴十五次用兵,打通了西域交通,派张骞出使西域各国,扩大对外交往,逐步使匈奴王朝走向衰落,并在西北边郡移民屯田,也为后来宣帝时反击匈奴,建立西域都护府,将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了基础;汉武帝在位时还出兵南越、平定西南、征服了滇国。使其在位时的疆域面积比秦朝时大了将近一倍,奠定西汉王朝强盛的局面,作为开疆拓土的一代杰出君主,历史上将汉武帝与秦始皇并称“秦皇汉武”,以盛赞武帝的功绩。

    汉宣帝可以说是汉武帝的直接继承者,因为前面的汉昭帝仅在位十三年,年仅二十一岁就去世了。汉武帝时期,因多年对外用兵,造成国力空虚,武帝晚年,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和打击,如“巫蛊之祸”、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兵匈奴失利被俘,以及各地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使汉朝政权处于崩溃的边缘,汉武帝经过反思,下达了著名的《轮台诏》,对执政方针进行了调整,从严刑峻法转为宽松温和,经济上从垄断财利转为发展农业,对外关系上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对于广大百姓而言,从重赋繁役转向轻傜薄赋。这实际是再次回归了“文景之治”时期的与民休养生息的道路。宣帝继位以后等于全面延续了这种执政方针。因宣帝幼时便流落民间,深知民间疾苦,宣帝在位时整顿吏治,着力纠正冤假错案,社会风气为之焕然一新;宣帝对外安定边疆,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正式将西域纳入汉朝版图;同时,宣帝还派兵征讨西羌,并设置金城属国安置羌人,平定了西羌之患。汉昭帝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方臣服,也成为西汉时期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后世称之为“孝宣中兴”。

    汉宣帝只所以知名度不高,也可能与他之前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文有文帝、景帝,武有汉武帝,宣帝只是在前辈已有的基础上取得的超出前人的成绩,而自主开创之事并不多有关。虽说汉宣帝没有汉武帝知名度高,但这并不影响后世对汉宣帝做出的极高历史评价。汉宣帝的众多功绩,也使得他与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并列,成为西汉正式拥有庙号的四位皇帝之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