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三岁以前的小孩以玩为主还是以早教为主
- 早教和幼教有什么区别联系
- 早教教师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
- 如何提高早教中心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
- 早教内容一般有哪些如何为孩子安排早教
- 早教到底能教给孩子什么呢
- 如何做好小儿的早期教育
- 早教重要吗
- 早教中心哪个好
- 如何挑选一家早教中心需要注意什么
三岁以前的小孩以玩为主还是以早教为主
以玩为主,边玩边学,家长必须要抓住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高兴想学了,学东西特别快。我的孙女不到三周,一周以里,我给她背儿歌,讲故事,认东西。过二周开始让她学英语,不要求她学多好,自当看动画片了。一点点的她自己就想学了,初期学的特别好,现在难了,很不好学,因为她还小,学不会,现在就不想学了,我认为很正常,不要强求,一切顺其自然。孩子真聪明,上学老师一交就会。
早教和幼教有什么区别联系
您好,感谢提问。
按照惯例和通常做法,3岁孩子上幼儿园了,6岁孩子上小学了,那么孩子的教育就自然地被3和6分段为0-3和3-6,早教是指0-3岁上幼儿园之前,幼教是指3-6岁上幼儿园到上小学之间。至于0岁从什么时候开始,说法不一,有的认为从孩子出生开始,有的认为从孩子有了生命开始,有的认为从父母准备要孩子开始,笔者倾向于后者,越早越好。这两段教育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第一,释放天性和发现兴趣有区别,但在培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早教,父母在准备要孩子的时候就开始调理身体,保持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状态,为将来孩子天生的潜质提供条件;胎教是和孩子不见面的教育,为孩子形成优秀的品质或潜能潜移默化;出生之后,让孩子在各个敏感期充分释放自己的天性,能够促进其头脑、心脑、肠脑的根基式生长。幼教,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开始接受有组织、有任务、有目标的教育。这两段教育,在形式上具有松散型和集中型的区别,但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早教促进幼教发展,幼教彰显早教成果,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二,放任自流和建立规则有区别,但在培养意识上具有融合性。孩子在早教期间,尊重孩子的自由,在身体安全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放任,就像孩子在各个敏感期所表现出来的诸如啃玩具、撒娇粘人、吃饭挑食等等,父母不可横加指责,有的情况还要有意识地放任自流。幼教期间就不一样了,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逐步让其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这两段教育在意识上,有意识放纵和有意识控制是不同的,但在培养意识上,从无规则放任到有规则做事,是一个观察、发现、鼓励、引导、激励、约束的培养流程,放任中有规则意识,如危险的东西要及时提醒,约束中有宽容的意识,如不可像成人一样严格要求,两者相互融合、螺旋推进。
第三,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有区别,但在培根教育上具有互补性。早期教育以家庭为主,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是一个首任老师群体,需要家人(含保姆)在早教理念上保持高度的一致,使孩子置身于一个科学的早教氛围之中,所受到的教育是连续的、一致的、共同的;幼教以幼儿园为主,孩子的模仿、学习、相处的对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育的方法也有很大改变,孩子会明显感到有区别、不适应。这两段教育方法和手段尽管有不同,但0-3岁也好、3-6岁也好,都属于学龄前儿童,都属于培根教育,并为小学之后的正本教育打基础。要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化情况,早教可以适当引入幼教中孩子能够提前接受的知识,幼教可以弥补早教中发挥不够充分或发挥滞后的问题,相互补充、互促共进。
供悟友参考,如觉有用,请关我,谢谢!
早教教师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
你好,我是语桐妈妈,我来回答你这个问题。好的早教老师,我觉得应具备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亲切感。这主要是因为跟孩子们互动,如果不平和,没有亲切感,孩子是不会喜欢这样的早教老师的。
第二,要尊重孩子。好的早教老师,会把自己当孩子看,跟孩子“平起平坐”,让孩子从心底愿意接受这个早教老师。
第三,要有各方面专业的技能。比如能够跟孩子玩游戏啊、唱歌啊、舞蹈啊等等,不仅仅是让孩子开心的玩耍,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孩子从中能够学到什么,增强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第四,有相应的资格证书。这是对好的早教老师,一个知识能力储备的证明。只有经过相应的考核,才能得到相应的证书。
这就是我要说的这四点内容,当然好的早教老师,往往比平常人懂得多的多。一名优秀的早教老师,才可能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起着一个好的开头。
如何提高早教中心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
谢邀。先说明,我只是表达我的观点。
我认为教师与其它行业相比,除了职业技能外,最核心地是要有使命感和理想感。因为教育关系着社会的发展。据于此,再回到该问题。
早教老师最重要的是情感。两种情感必不可少:博爱与无私。博爱才能关心每一孩子,无私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这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时的孩子自我意识很低,孩子的人格发展完全取决于老师和父母。
只有在有了前面两种情感的基础上,才有提高质量与素养问题。这两点在我看来是统一的。素养是一个人的人格综合表现,是最上游的理论基础,教学质量是利用素养来解决实际问题,是下游的应用层面。
如何提高教师素养?
由于这个问题前面有一个教学质量,与后面的素养并列着。让我感觉这个教学质量是指小孩的知识水平,也即是学校的考试检测指标。
对于小孩,关键是培养其情感和兴趣。知识和能力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一个人有了情感和兴趣,哪怕到20岁才读书,也会很快把知识学会。现在很多中小学学生学习能力低,本质上是丧失了学习兴趣与情感。今年的两会中,中央颁发了一个学生减负30条,其中一条就是零起点入学。就是不允许学前培训大量知识。
素养有很多层面,道德、情感、知识、能力、思维等等。但居于我上面的理由,主要是提高情感素养,在培养的过程中会自然建立起知识与能力。
一是幼儿心理学实践培训。关键是实践两个字。
二是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培训。懂得生命之间的关系,从而知道尊重生命,以及懂得如何尊重生命。
三是教育学培训。这个不是死记硬背,要达到一定层次,要懂得各种教育原理的优缺点,以及实施范围才行。因为我认为任何教育原理都只能揭示人的一部分规律。
四是职业道德培训。我认为这个是要结合平时教育过程来实施。
以上是我的理念。看了一下,有点理想化,但这是我期待的。
早教内容一般有哪些如何为孩子安排早教
感谢邀请:
早教就是开始有目的的培养孩子的肢体运动和智力运动能力。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专家”,自孕期孩子开始有意识起他们就开始了从外界接受新信息成长自我的过程,这也就是现代父母从孕期就开始重视对孩子成长教育的原因。现在已经有众多与孕期教育相关的知识内容,还有相应的孕期教育机构,最为普遍的孕期教育就是准母亲在做孕期检查过程中医生嘱托的注意事项。孩子出生之后,普遍认为的早教就正是开始了,在老师【包括但不仅限于家长、学校老师和兄长】的示范引领下孩子逐步从完全没有生活自理能力逐步长成完全独立自主成年人,从法律角度讲就是孩子从“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成长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老师在孩子的学习成长历程中起着方向引领的作用,也就是真正落实“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将孩子教导成为与老师一样具有独立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个体。那么孩子出生之后的早教都包括哪些基础能力的培养呢?
美好生活从迈步开始
肢体运动能力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世界上的生命体有很多,最基础的分类就是动物和植物,动物顾名思义就是能够自主运动的生命体,人是世界上具有文明历史的、最高等级的动物。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幸福美好的人类生活同样从运动开始。
1、运动是健康成长的保障
运动能够促进孩子身体机能全面、协调发展,运动的基本动作是跑、跳、爬、滚,这些动作就是成长活动中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是保障个体身体健康和获取成长资源的基本生活行为。运动能够在自然的条件下通过孩子自主意识完成各项综合运动,能够促进孩子全身血液循环,锻炼心肺功能,增加身体运动控制能力和动作灵活性,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所谓:“健康的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能够增强孩子身体综合素质,促进孩子身心协调发展。现今,学校教育中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孩子们学习上的高分时常出现“体育老师身体欠佳的现象”,孩子们应有的运动锻炼得不到充足的保障。长时间坐着学习,对孩子们的身体发育并不好,周末带孩子出去玩,打打羽毛球、游泳、爬山等,让孩子去运动一下能够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免疫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好的孩子学习上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学习收益率也会更好;身体不好的孩子上课容易犯困,连熬夜都熬的没有别人好。
运动提升人体对各系统的组织协调能力,提升生活、学习效率。经常运动的人大脑神经组织协调能力更强,能够更好的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提升学习效率,学习效率提高了同样的学习时间,自然能习得更多的知识内容。所以,运动是改善学习环境、提升学习成绩。有老师曾经对高三学生做过运动助学实验,就是将高三年级分为普通、好、优三个层级,普通班级每天增加运动助学一小时以上、好的班级每天增加运动助学半小时至一小时、优等班级按照原有的学习规律学习。一年之后的实验结果是,普通班级的高考成绩最好、中等班级次之,原本的优等班级高考成绩最普通。
2、运动提升人体统合感知功能
运动不仅仅是孩子自己完成动作,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则与同伴而一起完成动作,动作不达标或者灵活性不够都将影响孩子完成游戏任务的质量,进而影响孩子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为了获得相对于同伴的游戏优势,很多孩子都会刻意表现的更加优秀,他们会刻意增强自己对外界的感知能力,运动中注意力会更加集中。运动不仅仅需要身体完成规定的动作,同时需要使用大脑统合调度视觉、听觉、触觉、前庭平衡、身体重力、身体动觉和嗅觉等综合生命系统感知外部环境,根据这些综合信息作出最准确有利的行为反应,比如孩子之间的追逐,孩子就需要灵活掌握自己与对方之间的距离、判断最有利的前进路线。所以,运动能够从根本上统合孩子感知系统的平衡发展。
运动能保护孩子的大脑,并且能够强化大脑统合协调身体机能的能力。运动锻炼的好处很多很多,比如能够磨砺人的大脑意志、加强人的认知能力和精力,还有利于保持个人情绪稳定。定期锻炼的人身体是会做出相应反应的,能够给大脑细胞提供更多的血液,让大脑保持活力。当然,任何运动都不是孤立的,它是一群人的集体性活动,能够增强个人与同伴之间的分享协作,有助于开阔眼界,有时候一些个人“苦思冥想”不明白的事情同伴往往能够“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3、运动是最自然的成长技能练习场
运动是最基础、最无等级差别的社交活动,运动中遵守统一的规则、指令,需要良好的信息沟通与理解完美的结合,运动中的每个个体即需要将自己的感受传递给彼此,同时也需要准确理解同伴所表达的游戏信息。这就要求孩子在语言表达与信息接收、分析、理解能力得到足够的发展,这也就是生活中时常能看见孩子更愿意与比自己大一些的同伴儿或者讲话更流畅孩子一起玩儿的根本原因,而那些语言发育相对迟缓的孩子往往只能作为跟班。孩子们在彼此互动性运动中,能够将自己最优势的行为展示给同伴儿,同时从对方学习到最具“同理心”的行为教导,孩子【同龄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更为流畅。
高智力是人类与其他动物最本质的区别
智力运动能力
智力运动能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脑综合反应能力,大脑综合反应能力是指人体对各种外界刺激信号【包括但不仅限于声、光、触等】做出应答的能力。动物之所以能够与自然融洽相处,其根本就在于动物拥有对外界刺激先进的感知、反应能力,比如感知外界的声音、光线、触碰感......人体是动物界最高等级、最复杂的生命体,人体由消化、运动、免疫、血液循环等多系统综合组成,在这些系统之上最高等级的指挥中枢就是神经感知系统,是神经感知系统的统筹协调,才使人体的多系统能够为着“维持生命体征平衡”这一共同目标协调一致。然而,不同个人拥有不同的神经感知系统,也就是拥有不同的反应能力。那么,如何提高个体的神经感知系统反应能力呢?
1、语言能力
语言文字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成为世界上最高等级动物的标志,它是人与人之间进行完整、准确信息交流的基础工具,是完成人类生产、生活分工协作的基础工具,是人类适应社会生活文明成果得以跨地域、跨年代传播的基础载体。语言文字的出现,才真正的标志着人类进化历史跨越了野蛮进入到了文明时代,使人们不再只是通过动作比划交流信息完成分工协作,使人类开启了有道德礼教、律法戒尺引领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新纪元。
① 语言是促进人类社会大融合最基本的工具
如果有人问:人类发明的最重要的工具是什么?那么,这个答案一定非语言文字莫属。放眼地球之上所有生命体,唯有人类具有抽象化、标准化,统一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的出现让人类正真的脱离的低等动物序列,成为地球之上唯一的高等级生命体。语言文字让人类对生活经历的总结有了记述和传承的媒介,让人类的生活智慧能够在不同代际和地域之间广泛传播。同时,语言文字使得人类开启了对世界系统性的认知,让不同时代与地域的人们能够彼此借鉴生活经验,后代人能够“站在巨人肩上成就巨人”。
发明语言文字使人类能够轻松的将对社会生活复杂的认知用简单的符号记述下来,让不同人群能够通过抽象化的语言文字符号实现信息标准化的传递。语言文字的出现,让人类本能的归纳总结能力能够借助简介的符号系统性的呈现出来,语言文字最基本的功用就是促进人际间的信息交互。语言文字是人际间信息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它以语音、符号、寓意的综合形式呈现给大众认知世界整体化解答方案,让人类能够将生活经历能够系统的总汇为文学、哲学、历史、宗教、生物学、地理学、物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解剖学、医药学......
语言文字是实现人际间信息交流最基本的工具,没有语言文字的动物连认知记录生活的行为都无法发生,就更别提完整的信息交流和生活经验的传承了。语言文字是记述生活经历最基本的工具,这也就是人类可追述的文明史,也只能从有文字记事之日起的基本缘故。语言文字出现之前的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想要完成完整的信息交流都非常困难,就更别谈完整性的记录生活经历与情感经验了。
② 语言是个人适应社会生产生活的必备工具
语言文字是“音、形、意”的完美对应结合体,每个符号都与特定的发音、表述的意义相关联,最后通过符号的组合完成对事物认知的表意。语言文字是人类总结记录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工具,是将自我对自然世界事物认知高度图形符号化和发音的抽象化的发明创造。写作则刚好相反,写作是作者将特定的文字符号组合起来记述一定的自然事物或是生活经验,是将生产、生活经验记述成语言文字符号。因此,一份有参阅价值的写作内容一定源于生活。
俄国著名文学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文明。”世界上书籍有千万种,每一种都记录了人们对该领域的认知探索历程,如史书重点记录历史人物与重大历史事件;医学典籍主要记录药物功效、病因、病理以及医治方法;生物学汇集人类对自然生命的认知;物理学与天文学讲述人类观察自然、总结自然规律;心理学、教育学集中阐述人生成长活动与教学活动规律......不同类型的书籍蕴含了人类成长所必须的不同精神营养。写作的终实目的就是记述生活,用自己的社会生活经历为后世铺平成长道路,让他们减少成长摸索的实践时间。写作的素材源于生活,源于对待“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胸怀。一等的写作者必定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雄心壮志。
2、观察能力
生活就是与存在我们周围的人和事物打交道,就是与同伴间完成信息传递,就是利用周围的物质资源满足自我成长需求。因此,是生活就离不开观察,观察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前提,比如观察才能够发现并规避危险、观察才能知道眼前这个事物是不是能够为我所用,观察是人类适应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基本技能。所以,在陪伴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他们多观察,比如通过观察认知不同的动、植物、矿物,通过观察了解同伴是否对自己友善,通过观察找寻到自身成长所急需的生活资源......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个人对绝大多数事物的认知都是通过观察完成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生成长的根基。不同人对于同样事物拥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不同的认知、做出不同的行为,最终产生不同的劳动成果其根源就在于观察。个人观察、认知世界的能力开启了人与人之间生活差异化的第一步,有人看见事物表面华丽的颜色、有人看见物体内部缜密的结构、有人发现物体与周边环境的融洽协调......观察是个人“见识”增长的重要途径,观察让个人感知到外界事物相对位置、物体的形体大小、丰富的色彩、奇特的造型、优美的线条结构......观察能力是个人获取知识信息最重要的途径。
3、感触能力
感触,是指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思想情绪。它是生活中通过观察、聆听感知世界之后的综合、补充,比如人体对温度的感触、对风拂过肌肤的感触、对同伴传递过来交流信息的感触......观察、聆听属于被动接受外界存在的物体信号,而感触则是以自我为中心判别周边事物,是由心而生的认知生活环境的动力。
感触的基础是以自我喜好为中心对周围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生存需求进行甄别、筛选,比如闻到熟悉、喜欢的味道就会产生愉悦,而闻到厌恶的味道就会急于逃避;看到晴朗的天空就会心情舒畅,而阴雨绵绵时就会思绪万千......感触是人对所接触事物真、善、美、丑进行判别的基础,也是人类心理活动、情绪展现的基础。有了感触人类同伴之间才有亲疏纽带、才有敌友之分,才有了人间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多感触就是要在生活中,多用心感知生活的世界、多深入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人们常说:“思维决定行为”,思维是人生行为真正的主宰者。思维是人体一切行为活动的总指挥,几乎没有一个人的行为是在无思维意识状态下完成的,比如饮食是因为身体意识到了饥饿,需要补充营养之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休息是身体的某个系统感觉到疲倦了,之后让其修整、恢复能量的表现......但是思维并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也是建立在多观察、多聆听、多感触基础之上的。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早教到底能教给孩子什么呢
您好,我是今日头条的一名育儿作者,同时也是一名高级早教师,关于早教,人们普遍有个误区,认为早教就是针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事实上早教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充分激发孩子的潜能。
大脑在3岁前基本就形成我们成人大脑的4/5,因此,3岁前是大脑发展的关键期,家长要充分挖掘这个时期孩子的潜能,以及对孩子能力、性格上的培养。每个孩子都具备潜在能力,但这种潜在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递减,这也就是著名的教育学者卡尔·威特提出的,才能递减法则,如图所示:
通过上图,我们会发现,0-3岁具有天才的吸收力,一直到6岁前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提升孩子的潜能。
针对于孩子的早教,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家里就能操作,所有的游戏,家长有意识、有目的性的充分调动孩子四肢运动能力,通过玩的过程中,促进孩子大脑的发展。
早教游戏活动
类 别:智能训练
游戏名称:根据用途找物品
年龄:
1岁1个月—2个月
游戏目标:学习了解日常用品用途。
游戏道具:
杯子、碗、勺子、钢笔、手绢等日常物品。
早教过程:
1. 识别物品
家长掀开手绢,叫孩子的名字,说:“宝宝,看,这里有什么?”或依次拿起物品,和孩子同时说出名称,“这是杯子”“这是勺子”。
2.了解物品用途
接着问孩子,“宝宝,我们用什么喝水?”让孩子指认,或说出“杯子”,
用“什么吃东西?”,宝答:“勺子”,
家长提问:“用什么擦鼻涕、擦汗呢?””用什么写字、画画?
也可以让宝宝说出物品用途。
如:家长拿起茶杯,问孩子,“你说,茶杯可干什么?”“茶杯可喝水”,
“笔可以做什么?”“笔可以写字、画画?”依次让宝宝做出回答。
3. 游戏。
家长说物品的用途,让孩子把物品拿起来。
如:宝宝我想喝水了,帮我去拿一个什么?
宝答:杯子,
好的,你帮我拿过来!
注意事项:
1.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家长都要叫宝宝的名字,并用“你”“我”这样的人称代词,而不要用“妈妈”代替“我”,因为,通常宝宝识记名词比较容易,如:妈妈,但对代词“你、我、他”会容易混淆,所以,在日常引导时要注意。
2. 所认之物和所要完成的任务,可根据孩子的水平作适当调整。
3. 根据孩子的兴趣,也可说些其它孩子熟悉的物品,引导孩子进行用途表达。
游戏名称:
学会等待,理解规则
年龄:
1岁3个月—4个月
游戏目标:
学会等待,理解规则、感受数字。
游戏道具:
小猫、玩具。
早教过程:
1.把小猫藏在背后说:“我有一只小猫,我数到2,小猫就会出来了,你不要动。”家长可以用夸张的语气,在数1时可以将时间拉长,然后再到2,如果孩子一直会等,就将小猫拿出来给宝宝看。并要表扬会等待的孩子:“你真能干,我数数的时候没有动。”
2. 接着提出新的要求:“我有一个好玩的玩具,我数到3你不动就会出来了。”同样,依然要故意拖长声音,慢慢数到3,再将玩具拿出来,并让孩子玩一会儿。
在玩的时候,孩子如果出现哭闹,没有数到3,就要玩具,家长要坚持,并要对孩子说:这是规则,数到3才可以。
注意事项:
1.这个游戏是在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秩序、做事坚持并有耐心。
2.在玩的过程中,家长可逐渐放慢速度数数,以延长孩子等待的时间,增加耐心。
游戏名称:
分瓶子
年龄:
1岁5个月—6个月
游戏目标:
感知物体、学会分享
游戏道具:
娃娃、苹果。
早教过程:
1. 引起兴趣,乐于参与游戏。
家长说:“宝宝看,我这里有两个娃娃,哪个大,哪个小?”让孩子指认或说出来。“今天,我们就和这大娃娃、小娃娃做游戏。”
2. 掀开盖布,露出苹果。
家长说:“你看,这里有什么?”“现在你把大苹果给大娃娃送来。”
拿对就要对孩子予以鼓励。
家长说:“小娃娃说,我也要苹果,宝宝把小苹果送给小娃娃。”一边分,一边说:“大娃娃要大苹果,小娃娃要小苹果。”
后期也可将这个游戏延展,如:妈妈大,宝宝小,这两个苹果要怎么分呢?大苹果给妈妈,小苹果给宝宝,先问孩子的意见,引导宝宝懂得分享。
注意事项:
1. 可以把这样的识别,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如:妈妈的鞋子大,宝宝的鞋子小。
2. 苹果要选择大、小差别明显的,当孩子熟悉后,逐渐缩小道具大、小的差别。
游戏名称:
区别物品
年龄:
1岁7个月—8个月
游戏目标:
1. 初步感受西红柿的外形.颜色
2. 能从两种菜里找出西红柿。
游戏道具:
西红柿.红罗卜,另有洗净切好的西红柿。
早教过程:
1. 感受物体外形与颜色
手指桌上一盘西红柿,对孩子说:“宝宝,这是西红柿?”看,它是什么颜色的?”“宝宝来摸摸西红柿的皮。”让孩子摸摸.闻闻。
家长先发问,如果孩子不知,可示范或引导宝宝说:“西红柿红红的,圆圆的,摸一摸滑滑的,捏一捏有点软,西红柿可以生吃,也可以烧菜吃。
收回西红柿,家长切一片西红柿给孩子尝尝,问:“好吃吗?”让孩子对物品增加感知。
2. 找出西红柿。
将西红柿和红萝卜放在一起,让孩子把西红柿找出来。
观察孩子是否拿对了,如不对,可提示:“圆圆的、红红的、滑滑的,有点软的是西红柿。”让孩子再来找一找,找对了要给予鼓励。
注意事项:
选择两个外形相近的物品,让孩子学会区分。
游戏名称:
认识衣服和裤子
年龄:1岁9个月—10个月
游戏目标:
1. 知道爸爸、妈妈和宝宝都要穿衣服和裤子。
2. 能将衣服和裤子分类。
游戏道具:
1. 大小衣服和裤子各一套。
2. 衣服、裤子、卡片、每人3—4张。
早教过程:
1.认识衣服和裤子。
手拿一件大衣服问:“宝宝,这是什么?”“这是谁穿的衣服?”“爸爸的。”“噢,这是一件爸爸穿的大衣服。”手举一件小衣服说:“这件给谁穿的?”“宝宝。”
用相同的方法认识裤子。
2.游戏。
将衣服和裤子分别放在两张椅子上,家长说:“宝宝,我们来玩个找朋友的游戏,从我手上拿一张卡片,看看,是衣服还是裤子,是衣服的放在衣服这边,是裤子的放在裤子那边,宝宝去放一下。
观察孩子送对了没有,给送对了鼓励,送错了的可以协助、提示,反复几次,直到送完。
3.拓展游戏
根据不同的衣服、不同季节,让孩子知道厚薄、以及什么季节应该穿什么衣服,让孩子不断积累经验。
注意事项:
在玩的过程中,可以用表示季节的图片,来进行提示,同时,让孩子懂得四季的不同。
游戏名称:小猪生病了
游戏目标:
1. 懂得生病看医生。
2. 喜欢回答问题。
游戏道具:绘本:1、小猪坐在地上吃烂西瓜;2、小猪躺在病床上,山羊医生用听诊器在听;3、猪妈妈抱着小猪在打针;4、小猪自己在吃药。
早教过程:
1.出示图(2)问:它是谁?怎么啦?医生为它做什么?小猪为什么会生病的?(尽量让孩子猜)
2.家长提问,引导宝宝说:小猪是怎么生病的呢?小猪吃什么东西?让孩子指。原来是一个烂西瓜。
家长边讲边出示图片,根据故事内容提问:小猪吃什么?西瓜都烂了,坏了,虫子都飞来了。小猪吃了脏东西,肚子疼了。
妈妈把小猪送到哪里?(医院)
谁在给小猪看病?山羊医生用什么给小猪看病?(听诊器)
山羊医生说:因为吃了脏东西,所以会肚子疼。
妈妈抱着小猪在干什么呢?(打针)小猪生病了要打针,还要吃药,小朋友可不能像小猪,乱吃脏东西。
3.家长可继续问:宝宝生过病没有?打针吃药哭不哭等。
注意事项:
借助绘本,让孩子理解一些日常道理。
以上早教内容,所指出的适用年龄,仅供参考,大家可根据自己孩子的理解进行引导。如果觉得不错,关注我的头条号:8爪妈妈!
如何做好小儿的早期教育
南充“北大培文”幼儿园投资4000万元,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3000平方米。配置高品质的园所环境和运动空间,拥有现代化的环境,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艺术化的园所氛围。以“尊重自然、精准施教”为办园理念。以“尚自然、慧才智、展个性、育德行”为办园目标,将国际化视野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让孩子自由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感受更广阔的的空间,促进孩子们在愉悦、快乐的环境中健康长,培养国际化、多元化的现代小公民。
1)尽早开始:早期教育是指孩子上学前这段时间所受到的教育。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5岁以前是小儿智力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为大家所公认,这些都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那么,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为早呢?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胎儿后期已有听觉,并可记忆,因此提出要充分地开发小儿的智力,早期教育应提前到胎儿期。所以父母应该尽早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2)全面进行:一谈到早期教育,家长往往不约而同想到的 是智力开发,其实这是片面和局限的,早期教育的目的和内容远远不止如此,全面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出众的智力、丰富的知识,还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质和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成为品德优良、智力发达、体格健全的新一-代。
(3)适度选材:小儿智能和心理的发育是以神经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成熟度为物质基础的,所以,应根据小儿机体发育的不同时期,尤其是智力发育的敏感期,结合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因人选材施教,硬性灌输、拔苗助长、放任自流的教育方法都是不恰当的,其效果必然不尽人意。
(4)得当方法:对孩子的早期教育需要幼儿教师与家人的共同参与,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更为重要,所以父母要针对小儿的特点,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在玩耍、游戏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教育,在主动有兴趣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5)早期教育的原则应掌握:①适应小儿神经心理发育的规律。②既要早教又要重视保健。③因材施教,不能千篇一律。?要有计划、有安排,循序渐进。
早教重要吗
早教从胎儿就开始了,足见早教的重要,但不是填鸭式的呆板教育,而是生动活泼易于接受的方式来教育。
早教中心哪个好
选择早教中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判:品牌、师资、口碑、环境、器材、教学氛围、课程设计、孩子是否喜欢等,除此以外,还要看早教机构是否支持孩子全方位的发展,比如是否既有语言方面的内容,又有基础知识和艺术方面的内容等等,如果这个机构只是注重孩子基础知识的培养,过于强调学术性的东西,那就最好不要把孩子送过去。
建议您可以带孩子去实地考察一下,看看是否适合自家孩子,早教并不是越贵越好,而是要适合自己的。
如何挑选一家早教中心需要注意什么
现在,几乎没有父母可以抵御早期教育的诱惑。虽说“两岁的孩子最要紧的是健健康康的,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对教育的考虑也越来越多。
主张早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不停灌输学不宜迟理论的人怎么就这么多呢?早期教育究竟有多大效果呢?
父母要留心,早教有可能把正常孩子变成问题孩子。
不久前,网上有一位5岁多孩子妈妈在论坛里发帖。这位妈妈对早教持否定的态度,在孩子5岁的时候才开始上学前班。可能是第一次做练习的缘故,孩子非常喜欢老师。妈妈认为这样做已经达到了目的,所以对进度和作业完成情况并未过多的关注。
但是,老师却认为孩子的学习进度慢、接受程度也偏低,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院看看孩子专注力,并危言耸听地说孩子可能有认知障碍。这位妈妈本来认为孩子没什么问题,孩子虽然不识字,却很喜欢听大人读童话故事,有了疑问会立刻提出,幽默感也很强。可听了老师的话,却不得不认真考虑是否需要带孩子接受专业检查,并因为对孩子的教育过于放松而深深地自责。
经过检查,发现其实孩子没有任何问题。这位妈妈也能够充分考虑到孩子成长发育的特点。如果只要能持之以恒的话,这个孩子将来一定能够掌握各方面的能力。
但是,错误的早教观念居然认定如此优秀的孩子是问题儿童。不知道是谁定下的标准,孩子符合标准就是天才,不符合就是有问题。在成人的粗暴干涉下,受到最大伤害的正是孩子。
父母们还应该了解些和早期教育有关的荒谬理论。
认为学龄前的孩子应该学习很多知识的观点,大多出自一些早教理论主张,这些理论现在非常流行,就好像常识一样在社会上传播。其实,父母有必要认真了解早期教育的真实情况。
谁说“人类大脑发育在3岁前完成”?
这是那些儿童益智玩具公司给刚刚学说话的孩子的家长推荐产品时,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人类的大脑是非常神秘、复杂的组织,它的变化和发展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至今仍无定论。但根据科学资料表明,“大脑发育在3岁前完成”的理论是错误的,大脑的变化和发展直至青春期仍在进行。
但另一个事实是,幼儿期大脑的发育过程中,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体验特别重要。但是,视觉或听觉障碍的孩子虽然在感知世界的感觉器官方面存在障碍,但他们成长到了一定时期,仍然会对外部世界产生内心感受。这说明,即便在不具备视听刺激的条件下,幼儿仍然可以认识世界。因此,很多学者都推测,人类大脑即使不接受来自外部的刺激,自身也具备发育的功能。
应该从幼儿期开始开发孩子的潜能
根据目前进行中的大脑发育相关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大脑如何发育、大脑的开发可否人为干预至今还没有准确的答案。”
那些我们至今仍无法了解的大脑能力才是潜能。如果像儿童益智玩具公司说的那样,孩子的潜能可以通过他们的产品得到开发,那也就不是什么“潜能”了。顾名思义,“潜能”是隐性的,何时出现不可预知。
父母还应该了解过度的早期教育会造成发育障碍。
造成幼儿发育障碍的原因很多,但近来早期教育带来的压力逐渐成为主要诱因。事实上,因为早期教育导致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育异常来医院看病的孩子的数量在急剧增加。孩子的注意力和智力水平都有限,家长过分专注于智力教育,必然造成孩子社会性和情绪发育的迟缓。
细菌学研究的先驱巴斯德在20岁的时候仍然认为自己应该成为画家。而且,他大学时的化学成绩在全班20名学生中排倒数第5位。如此看来,潜能是不可知的,那些认为潜能可以开发的宣传实在令我无言以对。
早期教育的拥护者们还主张,从婴儿期就应该对孩子进行各种学习刺激。但是,幼儿心理学家却认为,幼儿期过度的刺激不但有碍大脑正常发育,还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潜能。
幼儿期大脑发育并非通过外部刺激实现,而是根据自我需要在不断寻求刺激的过程中进行的。孩子四处乱跑,摸摸这儿,看看那儿,正是孩子在根据自己的需要寻求刺激的行为体现。因此,对孩子的这些行为父母不要干涉,给予充分的自由就可以了。因为至今还不能完全揭示大脑发育的全过程,所以最好还是不要去妨碍大脑自然发育的过程。
如果不如别的孩子,就应该进行教育?
发明之王爱迪生才上了3个月小学就退学了。老师的判断是他的智力还无法达到接受学校教育的水平。如果爱迪生的母亲也认为他不如别的孩子,就更应该进行全方位教育的话,还能有后来的“发明之王”爱迪生吗?
事实的判断是否定的。支持爱迪生一生不断进行发明创造的原动力,并非是他的聪明才智,而是一直保护,激励、耐心等待爱迪生的母爱。从母亲那里,爱迪生得到了对社会的信心和自信,并以此为基础,全身心地投入到发明研究之中。因此,千万不要把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并据此进行过度的早期教育。
另外,研究结果表明,过度的压力会造成大脑中负责记忆的组成部分萎缩。因此,早期教育我们父母们必须慎重地进行。
还有我们经常听到的能力较晚发挥的“大器晚成者”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现x光的伦琴、英国伟大的政治家丘吉尔、细菌学的先驱巴斯德、发明之王爱迪生……这些伟人的共共同点是什么呢?他们在小时候学习成绩都不好,都被怀疑是智力发育迟缓、有学习障碍,但后来却都成为了各个领域最杰出的人才。
他们都被认为是“弱智儿”恐怕并非偶然。这些人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共同点——他们小时候都是发育不足的孩子,是任何人都不抱有希望的孩子,但是,忽然间又会表现出超乎常人的能力。
这种情况有一个非常科学性的解释,就是所谓“大器晚成者”,即少年时期很平常,却突然间表现出特殊才能的人。据统计,大器晚成者的人数大大多于一般意义上的天才。但是,早期教育对这些“大器晚成者”的影响却是致命的,因为父母和教育机构不可能等待他们自然地开花结果。他们会因为孩子不如别人而对其进行“教育”,大器睌成者的痛苦就从此开始了。
这些搞早期教育的人越是急功近利,孩子的能力越是发挥不出来,非但不能成大器,反而连萌芽也会被扼杀掉。保护孩子不受到社会偏见和早期教育风潮的干扰是父母必须履行的职责。不用担心孩子掉队,所有孩子都有可能是“大器晚成者”,激励和培养他们是父母的责任和乐趣。所以这都是我们父母应该对孩子早教需要注意的地方。
而且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为了将学到的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并通过实践不断发展,需要在时间和精神上给孩子留有余地。学了数学又开始学英语,英语结束了又是跆拳道,再又是钢琴…如此紧张的日程安排剥夺了孩子自己学习知识、感受快乐的机会。
孩子的能力再强,能接受的外部刺激和能消化吸收的知识量也是有限的。孩子超过了限量后,无论再教什么,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父母觉得孩子的学习稍微欠缺一点的时候,其实是最适合的程度。只有留有余地,孩子才能对学到的东西继续思考,并通过生活实践变成自己的能力。
很多妈妈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比如孩子在马路上走着走着,会突然念出商店的招牌,让人大吃一惊。妈妈还没教过孩子那个字应该怎么念,孩子却会问:“招牌上那个字是‘大’字吗?”这正是孩子进行自我思考的结果。曾经在哪本书上看到后记住了,不经意间就会在生活中加以使用,这正是孩子的特点。所以,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一件事,并提供适当消化吸收的时间远比同时学习几样东西更重要。
那到底上兴趣辅导班应该学些什么呢?
很多孩子除了要在幼儿园学习基础课程外,还要学钢琴、围棋、芭蕾等一共七八门课程。孩子能够跟上进度就够让人惊奇的了,而把这么多课程安排得井井有条的父母也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但更令人吃惊的是,在我们身边,这样的孩子比想象中的还要多。这么多东西真要是学了就会的话,恐怕教育就不存在任何疑难问题了。在发育的最佳时期,父母要做的实际上应该是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教育内容。
所以我们父母要清楚只让孩子学自己喜欢的。
大多数5~6岁孩子的父母都会问:“课后应该让孩子学些什么呢?”可能是一边想着“英语是必须要学的,可上学以后就没时间学习艺术和体育项目了,现在能学也最好多学一点儿”,一边希望专业人士能多给选几项可学的东西。
其实,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大脑发育速度也不一样,怎么会有统一的标准呢?
如果想知道自己的孩子现在应该学什么,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那就是让孩子学他自己喜欢的东西。没必要考虑性格或者大脑发育情况,问题并不复杂,就是让孩子学希望做、喜欢做的内容就可以了。
孩子喜欢什么说明在孩子的头脑中已经做好了接受这方面学习的准备,出现了和孩子天性相符的学习领域。顺其自然不但可以促进大脑发育,还能使孩子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