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秋收稻谷之后还能种植什么农作物
- 又到秋收季节,你还记得过去的秋收岁月吗
- 国庆假期农村秋收,你觉得要不要回家收秋
- 马上秋收了,70,80的农村朋友,有没有关于秋收时的童年回忆
- 过去中医所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和自然变化有何联系
- 农业文明讲究春耕、夏耘、秋收和冬藏,其中的“夏耘”是什么意思
- 所谓的“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的冬藏到底指什么一直坚持的室内跑也该停吗
- 中医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什么意思
-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规律究竟是什么具体如何
- 秋景渐浓,说说你心目中关于秋季的好诗有什么
秋收稻谷之后还能种植什么农作物
我是贵州小卢,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水稻收割后能种什么农作物?
在南方,水稻收割后能种的农作物有很多,可以种油菜,也可以种蔬菜,还可以种黑木耳。
我们这里
就是采取稻耳轮作,水稻收割后,在稻田里种植黑木耳,黑木耳采摘完后,留下的废菌棒又可以作为肥料种植水稻,这样利用时间上刚刚好,土地利用率高。
又到秋收季节,你还记得过去的秋收岁月吗
每到秋收季节,过去的秋收岁月就会浮现在眼前,不会忘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说的一点也没错。秋天来了,田野里高粱红了,稻穗沉甸甸的弯下了腰,玉米熟了,大豆裂开了嘴…… 上世纪,生产队时期,收秋的时候一到,社员们一早就下地,天天长在地里。早晨出发到晚上,一干就是一天,中午饭要在地里吃,从开始收庄稼到地里的活干完,送饭的日子好几十天。那时候,队长会派两个社员,负责做饭、送饭。
每到早晨,队长的钟声敲响,社员们就背起粪筐拿着下洼的家伙,陆续来到生产队集合,等待队长派活儿。 蹲着的,站着的,男女掺杂,形态各异。虽如平常般说笑,但每个人心里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暗地里祈祷,盼着队长派个好活。
相比地里的活,送饭这活在抢收庄稼的季节是人们都想干的活,要是能派自己送饭那该多好啊!这个活不像大家在一起干活那样互相监督,也不用受队长限制,比较轻松和自由,还可以偷个懒。 可是,话说回来,不管怎样,那时的人们貌似特别简单听话,服从分配,不会挑三拣四。不管好活歹活,队长派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一个人打折扣。名字点出来,送饭的话落在了谁的头上,谁就是昨晚做了好梦了,高兴地心里美滋滋的。
生产队每年到了送饭的季节,都会在生产队的院子里,盘两个锅台,支上两口大锅,熬小米、高粱米、玉米粥之类,有时候,里面放一些小豆、绿豆、爬豆什么的。粥饭熬熟了,送饭员就用一个破榔头,敲生产队挂在树上的钟,“当当”的声音一响。不大会儿功夫,社员们的家人就都大嘟噜、小搌布的把干粮送到队里来了。饭菜送来后,放在准备好的箩筐里。送饭员看看时间差不多了,点点搌布的数目,够了。
水桶里盛满了豆子饭粥,一个人挑着两桶粥,一个人挑着放满干粮的箩筐往地里送饭。 到了社员们干活儿的地头,老远就大声吆喝:“饭来了!饭来了!”,人们都伸长了耳朵等着队长发话了,队长“吃饭”一声令下,大家呼啦一下子就把送饭的担子围上了。各自找自己家的搌布,一般送饭的时候,家家户户几乎始终用一块搌布,这样容易辨认。也有的人认不出自己家的搌布和饭菜,就只好暂时待在半边,等大家认领的差不多了,才去吃剩下的那一份。尽管这样,吃错了饭的现象也时常发生。
送来的饭菜,一般都是高粱面或者棒子面窝头、饼子,还有自家腌制的咸菜,大酱之类。这会儿大多数人都规规矩矩的吃饭,有些饭菜稍微好的,就故意坐在人多的地方,满足的边吃边“吧嗒嘴”,有的人家送来的饭实在是拿不出手,就一声不吭地拿起自己的搌布悄悄地躲到了一边。最让人难忘的是抢喝豆子稀饭时的场景。
有的社员为了能多喝一碗粥,先盛上一大碗,用嘴围着碗边转着圈的喝,烫的直“吸溜”,常引的人们前仰后合哈哈大笑。有几个社员喝粥有经验,先盛少半碗粥,这样粥凉的比较快,半碗粥很快就下了肚。然后,立马回身再盛上半碗,边喝边用眼瞄着桶里的粥,喝完,就赶紧再盛上一大碗,晾在了一边,这样才算安了心。那些心急,上来就盛大碗的人,等到粥凉透,再去盛第二碗的时候,有的还赶趟,有时候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这种情况数女社员吃亏,她们好害臊,一般不和男社员抢吃喝,等男社员盛完粥,才能上前,等喝完第一碗,再想去盛粥,两个送饭的水桶早就见了底,空空的了,脸上常露出失落的表情。
生产队每年都种几亩瓜,有面瓜、甜瓜、菜瓜,主要是脆瓜。瓜地两头搭建两个小窝棚,生产队派两个人白天拾掇瓜秧,瓜熟了,晚上睡在窝棚里看瓜。瓜收获旺的时候,生产队到时候就给社员们分瓜,隔几天就给社员们分一次,每次分瓜的号令发出,大人孩子欣喜若狂,拿着布袋子、背着粪筐到瓜地等着分瓜。
瓜地的田埂上挤满了人,场面热闹,会计记账,保管员过秤,按照人头分。分瓜是家庭的重头戏,分回去的瓜,能让大人孩子欢喜还几天。 还有一个场景让人难忘。特别是下午,人员整齐,社员们在地里干活,累了,中间队长会发话让人去瓜地摘瓜。一来解馋,二来解渴,坐在地头吃瓜,是社员们盼望的好事。
那天,“秋老虎”发威,闷热,棒子地密不透风,劈棒子的人们热的汗流浃背,无处躲藏。正好,干活的地方离瓜地不远,队长发话了:“天气热,多弄点瓜来,让大伙吃个够。”几个年轻点的社员兴高采烈,自告奋勇到瓜地摘瓜。功夫不大,摘瓜的回来了,几个人一边吃着瓜,两筐脆瓜抬到了大伙面前。
社员们撂下手里的活,一哄而上,大家说着笑着,不洗不擦,就“咔擦咔擦”大口嚼了起来。 祥叔最能吃瓜,吃瓜时只看到他啃,看不见他嚼,一会一个,吃的直打嗝,但,还是不肯停手,弯腰都有些困难,仍拿起一个,嘴里说着:“再来个小的!”,说话间,一个饱嗝喷了一地,并痛苦的坐在了地上,这下可把吃瓜的人们吓坏了,都围过来搀扶他,捋前胸,捶后背,吓得大家说:这一顿瓜,可千万别把人撑坏了啊! 人倒是没事,可那天吃瓜回家后,大家伙两天没看到祥叔去生产队干活,难受不说,还耽误了两天公分。
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全村人都知道了祥叔吃瓜的事了。多年后,一直到今天,村子里还留下这样的话把儿“祥叔吃瓜,再来一个小的!”,街头巷尾成了的笑谈。
如今,祥叔已年过花甲。我在外打拼多年,不常回家,那年回乡,在街上遇到祥叔,百感交集,思绪万千,说起当年生产队种种,提起了吃瓜事,祥叔自嘲地苦笑到:“哎!那个年头啊......”
国庆假期农村秋收,你觉得要不要回家收秋
谢谢您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我觉的应该回。首先秋天是一年最忙的季节,国庆正是秋收最忙的时候,而你又赶上了长假,父母肯定收秋很累,可以说没日没夜,你为何不回去帮父母收收秋,帮帮忙呢?再就是还可以回家看看老人,这样的长假你算算一年有几个,家永远是我们向往朝思暮想的地方,那里也比不了……
马上秋收了,70,80的农村朋友,有没有关于秋收时的童年回忆
我是八十年代初期生人,回想起来,小时候的秋收,很多事情存在了美好的记忆里。
好像是96年左右,那年我十六岁,那时候秋收没有联合收割机,都是用人工掰玉米,然后再用小撅头把玉米杆弄倒,最后捆成垛收走。
记得那天,地里的活基本都忙完了。大人们都回家了,让我在地里看着,下午吃完饭后他们从家里开拖拉机来拉玉米。地里没有人了,就我自己。我跑到地边一条干沟里抽烟休息,那里正好有一排树荫。我刚到那里,突然听到草窝里有动静。慢慢走过去蹲下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东边地邻大亮和他女朋友抱在一起,又摸又亲。看他女朋友那样,好像还很享受的样子。
我突然跳起来大喝一声。吓得她俩差点蹦了起来。哈哈。我跟大亮很熟,他比我大五岁,初中毕业走上社会了。
他爬起来要揍我。我边跑边喊:“你揍我我就到处散播你们的事。”他停下了脚步。最后我被他一盒烟收买了!?
过去中医所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和自然变化有何联系
人生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器官生命活动。(黄帝内经)的各种论述都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这当然也包括自然变化与(养神)之间的联系。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有对于养生会所具体描述。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物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爰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祛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根据上面这段话,我们能够大概了解到,春夏秋冬四季的养神要点是不一样的,春天是养(生)之道,夏天是养(长)之道,秋天是养(收)之道,冬天是养(藏)之道。具体来说,一年四季应该如何春长,夏长,秋收,冬藏呢?……。
农业文明讲究春耕、夏耘、秋收和冬藏,其中的“夏耘”是什么意思
夏季,百草丰茂,不但庄缘生长旺盛,杂草生长也非常旺盛。植物的生长有个规律,阳光最充足的时节,往往成长的越快,三伏天时,白日炎热,日照充足,到了晚上,如果你到玉米地头静听,你会听到玉米拨节发出的“嘭嘭”的声音,你心头会油然升起一种赞叹生命的奇妙情感。
杂草生长旺盛了,田里的杂草就多了,而且杂草这东西,你拨了它,如果不把它放在田外,天下点雨,它还会神奇的复活。杂草是会与庄稼争水肥的,过去也没除草剂,因而锄草就成了一项重要的农活,这项农活由其夏天干的多,炎热而潮湿的天气下,钻在庄缘地里锄草,是非常辛苦的事,只有干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来。
由于农活在夏季时锄草活干的多,很明显“夏耘”这个词,指的就是干夏季除草的农活。
所谓的“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的冬藏到底指什么一直坚持的室内跑也该停吗
冬藏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秋天收割下来的粮食,冬天储藏起来,不受鼠害,低温冷害,好好保管起来。
中医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什么意思
《黄帝内经》有大量的篇幅在讲养生,有一句话作了很好的归纳,“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大致的意思是讲,人要法于自然,遵循天地阴阳及自然变化规律,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注意精神调养,劳逸结合,自然能够长命百岁。
人体身体的调养要顺应自然,做到与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相协调相对应,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保养身体,增强人体的适应自然能力。
春季万物生发,阳气上升,这时候大自然从冬天的收藏状态苏醒过来,人体也要相应的增加户外的活动量,春季仍然有寒气,也要注意适当的防寒保暖,以保护人体升发的阳气。
夏天阳气逐渐上升达到顶峰,暑热亢盛,要注意避暑,但顺应自然的节气规律,春夏要养阳气,不宜过度的清凉,不宜食用过多冰凉食品,否则容易伤及阳气,对于阳虚的人来讲,夏季养阳是最容易的,而且是最合适的季节。
秋天气候逐渐收敛,万物收藏回来,天气转凉,燥邪容易侵袭人体,可以多食用滋阴润燥收敛之品,以防止秋燥。
冬天万物收藏,阳气最弱,阴气最盛,户外天寒地冻,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增加休息睡眠的时间,但辛辣燥热温补之品也不宜食用过多,否则在冬天反而容易上火,不利于冬季养阴。
因此掌握四时的运行规律,人体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会受到自然的影响,顺应四时,以养天命。
更多中医养生文章内容,关注我头条号内,有疑问可留言评论。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规律究竟是什么具体如何
谢邀!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轮回,即是自然规律,也是灿烂的农耕文明。这种规律,正适合北方的农耕。一首“二十四节气歌“,正是这种农耕规律的生动写照: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二一,
下半年逢八二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
最多相差一二天。
一、春耕。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季播种希望,耕种甜蜜。春季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六个节气。立春揭开春耕的新篇,即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田播种。沐雨水闻惊蜇,农人选种备肥起垄。春分时节,清明前后,起春潮,农作物生根、发芽、生长,绽放蓬勃生机。
二夏耘。田野如画,农作物茁壮成长。此季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以立夏为标志,农作物进入田间管理期,各种作物孕育生长。在小暑节气,在田间除草、除虫等。
三秋收。这是一个金色的季节,一个成熟的时光。此季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六个节气。立秋是入秋的标志,落叶而知秋。处暑是见证收获的节点,这句农谚是最好的明示:处暑不拿头,秋后喂老牛。秋分时节是秋收的开始,满园丰硕,金色灿烂,人们带着收获的喜悦忙着收秋。几天光景,田野干干净净,农家院五谷丰登。
四冬藏。雪里看冬风光美,冷静之中藏精神。此季分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冬藏以立冬为标志,与立春、立夏、立秋并称“四立“,也是农耕中的重要日子。人们开始把收获的粮食、疏菜进行贮存,即粮进仓,菜入窖,大雪小雪开始飘,猫冬的日子已来到!
秋景渐浓,说说你心目中关于秋季的好诗有什么
"自古逢秋悲寂寥"这是我印象中古人对秋的普遍看法与感受。从小到大,如果问我一年四季最喜欢哪个季节?说实话我还是更喜欢春秋两个季节。因为夏天太热,冬天又太冷,特别是过去在农村劳动和上学,感受最深。而春秋之季气候宜人,春有百花,秋有收成。这种欢喜都写在乡野老幼的笑脸上。
由此,对描写秋天的诗词中,我当然更喜欢向上奋进的格调。所以在我心目中的好诗有两首:
一首是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全诗从第一句就直点那时的人们对秋的一种习惯看法和定位,即"悲秋"。这一"逢秋悲"之魔咒还一直沿续千余年,且把"自古"变成了古住今来。从第二句起,诗人来了一个180度大转折,也就是自己对秋的一个截然不同的看法,即"秋日胜春潮"。这一看法、这一观点,给人眼睛一亮,豁然开朗,是诗的一个最大的亮点。诗人紧接着三、四句告诉人们为什么"胜春潮"?从鹤、碧霄和诗情上给了我们答案。我们知道鹤代表吉祥如意和健康长寿。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之时,诗人告诉我们应该把心胸放得更大些,把眼光看得更高些,把自己的理想定得更大一些、清晰一点。
全诗写秋一改常态,充满着正能量,充满着豪气、豪迈和豪情;全诗写秋一改常法,直击问题,直述观点,直解困惑,给人以鼓舞振奋!
还有一首是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阙写秋的词,我认为超越了前一首刘禹锡的《秋词》,更超越了其他诗人写秋之杰作。主席将写秋之词推到了一个新高度,一个新境界。
(一)这是一首写秋的哲理诗。主席从开句起笔就点出了人与天的哲学问题。"人生易老"也就是人的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规律,谁也逃避不了、阻挡不了;"天难老"的一个"难"字,而没用"不"字,这就是一个宇宙观问题。从宇宙的角度看,天也有起源、发展和消亡的漫长过程,但比起人生百年来说,天的老是微不足道的,而人的老却是瞬间和容易的事。这就道出了人与天的生命是一个绝对和相对的哲学问题。诗的哲理性也在于此。
(二)这是一首写秋的乐观诗。古往今来,悲秋之诗多如牛毛,喜秋乐秋之诗凤毛麟角。主席写秋之诗不少,几乎对秋都充满一种特别的乐观之情。这首《重阳》更是如此。写这首诗时,毛主席还正受到党内排挤,革命也处于低潮,照理说悲观情绪占据上风,但主席这首诗丝毫没有察觉到悲秋之情,反而从这首诗中看到诗人借着重阳佳节、菊花、秋风等景物,发出了"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乐秋情怀。最后一句,更是对秋天的空碧江澄,远山与天空相连泛着白霜的一种赞美,给人以神清气爽之感。
(三)这是一首以秋寄情的战斗诗。全词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交相辉映,以景抒发情感,借景呕歌革命,如"战地黄花纷外香"中,主席一改文人墨客对菊花的态度,经过战火洗礼的满山黄色菊花,更加艳丽,更加芳香。这里把战士比作菊花,表达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词的下片"一年一度秋风劲",其实是用秋风来比喻中国的革命事业,对推翻反动统治和黑暗社会,就应该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要彻底坚决果断,一个"劲"字点出了革命者的信心决心和力量。词的最后一个"霜"字,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当时的革命形势还是严峻复杂,需要同志们不懈努力,才能把"万里霜"变成"万里霞"。
总之,整首词集哲理与抒情、诗情与画意、秋趣与秋荣、写景与隐喻于一体。全词始终充满朴素的情感,豪迈的情怀,高尚的情操。更是呕歌了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将士的光荣伟大和肩负的使命重任!
(文/原创 图/网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