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用好“商业外摆”,丰富消费场景_商业_室外_都是

蒋璟璟

正值大地回温,春暖花开。遇上好天气时,摆在室外的桌椅总是格外抢手。临街而坐、晒晒暖阳、打量街区城市是许多消费者中意的春日休闲选择。近期,北京、上海、昆明等地明确将有序放开设摊、允许商业外摆。其中,北京市要求,在重点商圈开展特色经营活动,应按照“规定时间、规定区域、限定品类”的原则,不破坏市容环境卫生,不露天烧烤,不侵占绿地,不占压盲道,不占用道路停车泊位,不影响居民生活和安全出行。(中国青年报)

从几大城市近来密集释出的信号看,放开商业外摆,特别是重点商圈就此“先行先试”,已然是大势所趋。此举所带来的效益增量,正在加速显现。

需要厘清的是,“商业外摆”并不同于传统的“地摊小贩”,后者属于走贩游商,而前者则是门店实体的延伸。这种延伸,一方面是“经营空间”的延伸。比如说餐桌座位、售货档口因之增加,这极大提高了单店的容纳能力、摊薄了租金等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其也是“美学空间”的延伸。一家装修精致、布景考究的门店,必然会把其审美趣味与造景能力复刻到其“室外区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相当于是商家共同完成了一场“街道扮靓”。

事实上,国内外很多久负盛名的街巷中,精品商店素来都是“由外而内”的有机整体,生意与生活、商气与街气、消费与艺术,往往复合交融。商业外摆的独特魅力在于,构成了一个微观而具体的“展示橱窗”,这是非常好用的导流手段。当然,对于那些喜欢通透,爱晒太阳、看雨、看风景的感性消费人群而言,在室外空间就餐,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项。闲适、慵懒、松弛感,这是户外就餐所能带来的别样体验。

应该说,办好“商业外摆”,职能部门和经营主体是有高度共识和共同利益的。而从实际情况看,很多商店在获得许可后,都是煞费苦心把“室外空间”装点一新,其中很多都与时下流行的露营风、野餐风相结合,氛围感拉满、非常之“出片”。放开商业外摆,让很多“视觉系餐厅”有了更大的发挥舞台,此外也让不少口碑食档有了更多出货走量的“窗口”,这对于市场的供需双方来说,可谓互惠双赢。

激活“商业外摆”,引导其有序开展,既是优化营商环境,更是创造消费场景。对此,各个城市理应抓住机遇有所作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