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失去性价比?_成都_城市_薪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吹火车咯(ID:blowthetrain),作者:喻折,编辑:无荒,图片:文中截图来源均为小红书,原文标题:《西南柬埔寨:在“Boss直拒”里接近一种城市真相》,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伊莱那是一座从远方看到的城市的名字,如果走近她,她就变了。”

“伊莱那是一座从远方看到的城市的名字,如果走近她,她就变了。”

在卡尔维诺浪漫而忧郁的解读里,马可·波罗是这样对忽必烈汗描述一座陌生城市的:在路过而不进城的人眼里,城市是一种模样;在困守于城里而不出来的人眼里,她又是另一种模样。实际上,这种“视差”也适配于绝大多数“看得见的”现代城市,它或许轻缓或许强烈,只是没有这样的浪漫色彩,甚至过分残酷——当你遥望成都时,它可以是一个清梦;但当你走进成都时,它却可能意味着骗局。

社交网络上,关于这座城市的评价与理解正在逐渐背离“安逸”“包容”“天府之都”的美好语境,而落入“营销”“离谱”“法外之地”的漩涡。蓉漂哭诉,应届毕业生受阻,那些逃离北上广的社畜也幡然醒悟:当不想卷的人都把这里作为退路,成都就成为了新的“卷都”。2021年,成都常住人口突破2119万,作为中国人口第四城,以及劳动力占比和人才流入的超级力量,成都却似乎无力应对“如何把人留下来”的售后问题。

最直观、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始终关于工作。资源少,薪资低,岗位种类单一,就业福利差劲......这些对成都找工作的吐槽已经是老生常谈,而当下在小红书大热的“Boss直拒”求职笑话里,有不少正是成都+Boss的离谱buff叠加——两个法外狂徒的“强强联合”。

“双休有罪,缴五险一金可能违法”“深圳月薪六千我觉得打发叫花子,成都给我开四千五以上就得想想是不是骗子公司”“不是电销就是客服,孙悟空来了成都也要打满五百个电话才能走”......与此同时,成都政府仍在持续进行着人才引进的高调宣传。有大V在微博上直言在成都办企业的“惊喜”之处:人多且平均薪资低。于是,“西南柬埔寨”的称号深入人心,愈发响亮。

很显然,狂奔中的新一线成都无法再兑现自己“慢与躺”的诺言,而那个骨子里还守着古老规则和骄傲的千年蜀都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新产业和新人才的期许,因为无论从经济结构、企业规模还是配套的支持政策等方面而言,它都还没有准备好。

“成都适合生活,但不适合生存”,但我们都知道,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吃饱是比吃好更迫近的现实。于是,成都在“越来越卷”却“保持月薪三千的初心”中失去了它的性价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们感到失望,并发出他们的忠告:别来。

展开全文

但除了缺乏足够的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之外,更重要的失衡或许在于,它从心理上还没有准备好与其野心相匹配的跃迁,去理解新的变化,并且真诚地提供新的连接。在最离谱的求职笑话里,你可以观察到最深刻的矛盾,有一种想象和成像的错位,“既要与又要”的无理失控,城市与人动态关系的偏移,在这个时代不仅仅是属于成都的真相。

“在最贵的写字楼打最猛的电话”

对于许多在成都经历过求职季的人而言,最现实的妥协不是大小周、单双休,也不是薪资区间的下限,而是最终回应中国平安递来的橄榄枝:“摆烂了,销售就销售吧”。

原来定睛一看,求职软件里源源不断发来的招呼清一色都是销售岗位,从银行保险、房产中介、家具装修到食品酒水等等,和主动投递简历的已读不回相比,对方的热情简直让人如沐春风。虽然各种“诚邀”的高薪福利里,密密麻麻写满了“提成”二字。

但至少对面已经诚实地说明了工作性质与岗位职责,而漫天的“市场助理”“高级顾问”“咨询专家”则显得含糊且充满迷惑性,在浪费自己并不宝贵的时间与HR斗智斗勇后,试探的结果99%仍然是销售。

从很早之前开始,企业也深知销售行业并非当代年轻人找工作的首选,于是苦心钻研职位的名称、描述和HR的话术,让其看起来不太那么像销售。当然,套路总是与时俱进的,我在成都找工作的tag下还发现了一些新的幽默,比如先打压你的价值再赏赐你一个干销售的机会,甚至是其他岗位也有“卖东西”的附加职能,再睁眼说瞎话地写上一句“无销售性质”。

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被这个薪资水平震惊了,但我建议北上广深的大家先提前适应一下,有多离谱不知道,反正不是最离谱的。等我们讨论完工作机会的问题,后面还将重点放送关于薪资与待遇的快乐小品。

回到被销售岗包围的恐惧,这并不是巧合或者错觉。58同城招聘研究院两年前的数据显示,全国重点城市销售类职位招聘需求TOP3为成都、北京、上海。在销售类职位招聘需求上,成都跃居全国第一。而根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2022年的人才吸引力报告,成都人才需求最大的四个职能为java、大客户销售、销售代表、区域销售经理/主管,高情商总结:成都销售人才供不应求。

不过也不是只有销售这一条路,当客服的机会也不遑多让。还是58同城招聘研究院的数据,2021年,成都的客服类岗位招聘需求也位居全国第一,将北上广深纷纷甩在身后。然而,成都在客服类招聘需求城市月薪排名中,仅在第五位。

所以小红书上真正的天问是,成都除了打电话就没有别的工作了吗?而下面的回复经常懂事得让人泪目:“姐妹,我来了一个月,已经打了2000个电话了”;“打着打着就习惯了,我每天300通。”

当大学毕业的他们身处高新区鳞次栉比的甲级写字楼里,戴上耳麦坐在一部已经被盘包浆的电话机前,做好心理建设迎接陌生人的谩骂时,他们开始感觉到,新一线城市光环下的“幸福感”多少有点不对劲。

这种“不对劲”是复杂的。十年来,成都GDP连续跨越11个千亿级台阶,2022年已正式晋级“2万亿俱乐部”,成都以全省2.9%的土地面积、25.3%的人口带动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且占全省比重提高至46.4%。继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稳坐中国城市经济第四极,成都的发展不容置疑。

而尤其瞩目的是成都的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天府国际机场开通,成都成为了继北京之后国内第二个拥有双4F级别国际机场的城市,2022年全年,成都国际航空枢纽旅客吞吐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成都的地铁建设更是出了名的“狂飙”与“神速”,虽然起点落后,但10年运营里程超500公里,如今正和深圳白热化争夺“轨交第四城”。

大到航站楼、CBD、综合商圈,小到美术馆、公园、绿道.......成都的城市建设在现代化程度、宜居度、便利度、幸福度的每一项指标分布都遥遥领先,从这个维度上来说,成都不是看起来很像一线城市,而是可以触摸同等的质感,连独立咖啡馆的数量也仅次于上海。

但这种新潮与现代化的质感无法掩盖成都孱弱的产业实力以及核心竞争力——其就业问题的根本弊病。成都的产业结构处于“三、二、一”的合理状态,虽然第三产业在占比上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成都的工业处于薄弱的“偏科”状态。

2021年,成都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66%,第二产业还不到其一半。工业短板导致成都经济缺乏强有力的发展基石,也缺乏战略性的产业集群。而在成都第三产业的行业占比中,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是主要产业,其次就是房地产行业,因此销售人员需求满天飞的招聘现状也不足为奇。

数据来源:成都市统计局,吹火车咯整理

这么多年来,成都也在努力优化结构问题,并紧盯中高端,提高了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工业占比,但最大的忧患是成都始终缺乏能打的本土企业,而掌握话语权的产业龙头才是提供足够的稳定就业机会和自我输血的可持续发展动力。虽然劳动力人口比肩一线,但成都拥有的A股上市公司近两年才超越100余家,数量不及北上深这类城市的三分之一。

2021年,成都刚刚实现世界五百强企业本土企业的零突破——“新希望集团”,新希望是中国最大的农牧企业和肉、蛋、奶综合供应商之一,拥有世界第二、中国第一的饲料产能。一家被调侃“做猪饲料起家”的民企,成为了“全村的希望”。

而在同年四川省上市公司市值排行榜中,前五名仅有通威股份一家成都企业,市值一骑绝尘的五粮液(宜宾)和泸州老窖(泸州)均非成都本土企业。事实上,在成都安家的500强企业并不少,但多为从其他地区搬迁,或招商引资,或设立分部——共同的问题是,他们的产业链不够完整。虽然产能强大,但很多并未掌握原材料供应、研发环节或者核心技术,只是为成都贡献了大量GDP和基础工作岗位。

这一点在成都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和互联网经济的背景下也十分明显,众所周知,国内互联网巨头纷纷入蓉抢位,从腾讯、阿里、华为、字节跳动,到京东、美团、滴滴等,几乎所有大厂都在成都拥有“大本营”,但成都分部多为落地执行和服务支持功能,岗位也多是地推、客服和审核等从一线城市转移过来的人力密集型岗位。

以加班亮灯率远近闻名的天府四街,蚂蚁C空间里有支付宝客服中心;京东的全球客服中心在武侯区超25.5万平方米的京东西南总部基地,可容纳5000人轮班工作;而亚马逊也在天府软件园设立了中国客户服务中心......你说这电话,怎么会打得完呢。

所以,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成都的互联网产业集群规模可观,但所承担的角色主要还是接盘大厂的“人海战术”,以及其战略性的冗余发展,要么该项目还处于探索之中,要么就干脆不处于产业的核心位置。

当然,巨头并非一日“炼”成。虽然没有现成的大佬,但成都想孵化独角兽的心非常炽热,政府在扶持科技创新和鼓励创业的态度上可谓是一片至诚,在众创空间、税收、补贴等方面都痛下血本,但投资运气似乎并不怎么样,比如斥六亿巨资“买了个锤子”。

其实客观来说,成都的互联网、软件、智能制造、医疗健康企业都处于快速成长阶段,也确实冒出了一些实力科创企业,只是没有鹤立鸡群的选手。哪怕以集群效应明显的手游为例,巅峰时期号称“千游之城”的成都游戏公司和工作室遍地,也始终没能孕育出像米哈游、莉莉丝那样的公司。

一个广为人知的原因是,在成都所谓的手游公司里,有一大批粗制滥造的换皮投机商和吸引投资套现的骗子团队,还没有等到版号停发、疫情到来,虚假的繁荣就已经难以为继,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公司,在经历而后的游戏寒冬后,出局者更甚,只有真正重研发或者找到转型之路的玩家活了下来,并有所产建树。

然而打着挣快钱、割韭菜算盘的何止游戏行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拉满的成都,虽然大公司乏善可陈,但是鱼龙混杂的创业公司俯拾即是。在小红书上,曝光和避雷骗子公司是成都求职的主要话题之一。有劳动合同还没签,先签了贷款合同的;有一分钱没挣到,却被“培训”为由骗了所有积蓄的;还有上着上着班警察突然闯进来,公司被端了的......仅仅“不是骗子”四个字就已经可以成为高度正面评价,引得人们留言问询“真的吗,在哪里?!”这其中的幽默难以表述。

即使是那些业务合法的创业公司或者小微企业,在违反劳动法这方面也不可谓不熟练。无薪试岗、超长工作时间、试用期不缴纳五险一金(有的甚至转正也不缴纳),这些明晃晃违法乱纪的条款却在整体环境中成为了一种默认的要求。

“熟练”的核心层面在于,这些用工单位并非小心翼翼地在违法边缘试探,他们能搬出“这里所有公司都是这样”的挡箭牌,毫不心虚地说服求职者、也说服了自己。“一起烂”不是什么堕落的沼泽,而似乎变成了成都给他们的底气。如果追问一下具体情况,或者稍加反驳其不合理性,大概率就会被婉拒“不好意思,您不适合这个岗位”,或者被阴阳怪气,甚至被气急败坏地质问“配不配”。

因此,关于成都找工作的那条终极真理广为流传,北上广不相信眼泪,成都不相信劳动法(甚至刑法)。我曾经问过一个蓉漂三年最后还是选择去深圳打拼的朋友为什么要离开,“太违法乱纪了。”她说,“主要是还理直气壮”。

固守的认知和失去的性价比

我将这种理直气壮部分理解为一种傲慢,傲慢的背后,是成都的迷失。

如果你多去搜索一下网友的帖子,就会知道三千并不是成都月薪的真相。标注三千,一问底薪一千二是常态。或者招聘信息显示薪资过万,层层面试,一通操作猛如虎,一问工资四千五。当然啦,也有很多四千五就会让对方破防的情况。

虽然薪资低,但是不妨碍要求多。月薪四千的策划专员任职资格里写明需要会策划、文案,还要会设计、拍摄、剪辑,熟练运用各种绘图及剪辑软件,且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月薪六千的短视频运营需要有五个以上账号打造经验,其中至少包含一个百万+粉丝账号,以及0起号经验,且粉丝数达到50万;还看到一个非常搞笑的,底薪三千五的医生助理工作内容包括协助诊疗,账务、采购及库存管理,还要清洁卫生和给团队做饭。

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招聘方眼里,三千五可能招不到一个家政阿姨,但可以“多元化”打杂的便宜大学生势在必得。“月薪三千复合型人才”的招聘想象在成都并不是笑话,而是一种陷入僵局的“正常”认知。

在经济腾飞以前,这个工资符合二三线城市的水平,于成都合情合理;而在GDP高速增长城市升级后,人才大量流入,加之“网红城市”的威力号召,主动选择成都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所以基本盘就是成都不缺人,甚至太多了。用工者对于自己开出的薪资待遇如此自信,如此理所当然,他们知道但并不在意市场的行情已经发生改变,因为“你不做,还有一大堆人等着做”。成都最大的傲慢,就是将慢与懒的成都气质滥用成脱节的借口。“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一味保持自我节奏的从容也有可能意味着过度迷失的狂妄:成都不需要适应外界,你会适应成都。

虽然在各种招聘平台上,成都的企业已经象征性地做出了改变,薪资范畴多调整至5k~7k,6k~10k,12k~15k不等,以示要与时俱进、规范市场风气的诚意,但求职者都知道,区间等于下限。等到实际谈薪的时候,企业就会露出地头蛇的嘴脸:“底薪三千已经是你的福气”。据网络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成都市工资中位数为4600元,仅排名全国第八。

但这不止是一种傲慢,这样不健康的市场也是成都自己无法打破的枷锁,低薪资的就业环境也是许多来蓉投资、发展的公司和创业者合力想要维持的局面。毫无疑问,对于产业不足但人口不断增长的成都而言,人力成本低廉早已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之一。成都市近年来的产业链和都市圈建设,重心基本都是招商引资,力争引进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而成都廉价又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就差明着写进帮助企业降本增效的PPT里。

在成都活跃的科创企业、投资机构甚至创业者的中坚力量,除了成都本地人和西南、西北地区选择“就近奋斗”的蓉漂,还有一大部分来自北京和深圳等一线城市,他们带来了新颖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成熟的管理体系,也带来了996福报的狼性文化和周报、OKR绩效等大厂模式,但很遗憾,相匹配的薪资待遇和福利体系就算了吧。他们津津乐道成都这座城市的机会和优势时,总是不忘提创业成本四个字,毕竟在北京的房租和人力成本面前,我相信他们对于成都的惊叹和赞美是如此真诚。

我在前年参加过一个饭局,有一位互联网公司PR和两位在成都创业的媒体人聊天,其中一个公司在北京注册,资源也集中在北京,但是把办公室设立在成都。那位大厂PR很客气地递话说现在成都发展很快,人才也多。结果两人都频频摇头:“你还是不了解成都,根本招不到人(才)”。

“成都的人都太懒了,一到下班、周末就没人了,又没有能力又没有意识,完全不能和北京比,连轴转都是主动的。”我作为打工人在旁边默默干饭,并开始反思我是不是也“意识不够”,直到后来我在招聘平台上意识到他所提供的这份工作薪资待遇才4k~6k。

这些老板们好像认识不到自身的矛盾。你们选择成都的原因大家心知肚明,它的“便宜”程度一线城市完全不能比,既然想要用北上广深高质量狼人,为什么要来成都呢?如果你做梦用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投入获得同样甚至翻倍的产出效果,是不是该醒醒啦?

这种“便宜所以肯定质量不高,质量不高只能以低价取胜”的循环逻辑就像一个诅咒,让成都越陷越深。而它又凭借地理位置对中西部海量毕业生的强大吸纳力,对人才资源的抢夺有恃无恐。当杭州开始发放应届毕业生本科1万元、硕士3万元、博士5万元的人才补贴时,成都的补贴政策还在“急需紧缺”技能人才中精挑细选。当武汉将“留住百万大学生”作为重要工程推动人才落户时,成都还打算吃低房价、低物价、不内卷的老本,为低工资水平推销“幸福感”的虚幻借口。

但实际上,成都的楼市早已不是六七年前的模样了:万元内就能买到地段好、配套设施又好的房子。如今高新区动辄三、四万一平的房价虽然比起北上广深仍然是“地面”与“人间”,但对于普通打工人来说也越来越遥远,养老的“退路”在极速飞驰的后视镜里逐渐模糊。而租房的成本也在上升,想要节省房租的话就必然会延长通勤的痛苦。

一个有意思的小数据,《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2021年,成都轨道覆盖通勤比达到34%,跃升全国第一;而成都轨道覆盖青年通勤比重达到38%,比城市平均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是目前国内城市中的最高水平。成都基础建设充分追上了城市扩张和发展的速度,租房成本变高了?没关系,“贴心”的成都地铁会出手。

较为良心的物价水平算是保住成都幸福感的最后防线,但也处于普遍增长之中,且每个人的感受都有差异。而成都同时作为知名的消费型城市,奢侈品消费购买力惊人,各种文化娱乐消费同样凶猛,到处充满着“及时行乐”的消费诱惑,很难说在这里生活真的能节约成本。

而碎得最彻底的滤镜就是“不卷”。早晚高峰的1号线,疲惫的大小周,一半是绩效的工资,凌晨灯火通明的天府三街到五街都会告诉你,世界上的路本来都是平的,人多了,就卷起来了。尽管薪资水平的上限是一线城市的下限,但竞争压力和内卷氛围不甘落后。

至此,成都被认为失去了它最大的性价比。“休闲之都”的光辉被“西南柬埔寨”的风评取代,甚至有玩笑说唯一的区别就是不会挨打,成都不想干了还可以走。每一个“成都找工作太难”的吐槽贴下面,总有更多的人现身说法,分享他们求职的迷茫,或者痛斥关于这座城市的谎言。

直到人们在更广阔的海域里,发现同样的“幻灭”也在其他城市上演。

无理的普遍性

长沙法外之地、武汉法外之地、重庆法外之地......如果在小红书上搜索一下,全中国几乎没剩几个城市还在劳动法的荫庇范围之内。“XX找工作别太离谱”秉承竞争上岗的公平原则,每一座城市都有机会榜上有名,生产角逐着比离谱更离谱的招聘笑话。

无休假压榨、试用期不缴纳五险一金、本科毕业月薪三千......不过是水面之下的庞大就业市场里,我们置若罔闻的普遍真相。那些二三线城市和所谓的新一线热门候选,既不具备一线城市的产业资源,又没有环境的深厚积累,高速发展的现状都是基于廉价劳动力的承接地赶超GDP,拼的就是一个人口增长。只是对于新一线而言,这种“偏差”容易被高期待反噬,也容易被城市的光鲜隐藏,或者被其他群体平均。即使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城市,轻松月薪过万也只是一种天真又刻板的误解,而生活成本与工资收入不成正比的程度只会更加让人崩溃。

成都不是“柬埔寨”唯一分寨,就像Boss直聘也不是离谱笑话的唯一来源。主流招聘网站在求职者眼中的“实用性”平分秋色:Boss直拒、失联招聘、前程堪忧、58迷城......“求职难”几乎是这片土地一种创伤般的传统,并非一个平台或者一座城市的顽疾。尤其在经历疫情、监管、大裁员等一系列打击后,许多出路骤然消失,优质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少,而学历贬值的本科毕业生却越来越多,那道割裂的创口越来越深。

原本就不健康的就业环境在内卷时代下变本加厉,一谈薪资就是“你能为公司带来什么”,一问休假就是“年轻人应该多奋斗”;既指望求职者十八般武艺精通,一个人干四五个人的活,又认为员工不应该太在乎眼前的工资待遇,而是要抱有学习的态度,追求更远大的进步。

在所有那些“不合法不合规”的理直气壮、“你总会妥协的”傲慢,以及“外面有的是人想做”的有恃无恐中,人口特大城市是人口大国的一个典型缩影,可以窥见被长久默许的“倾轧”。

比如不合理的调休;比如在微信社交的统治下,工作和私人生活之间常常没有界限,加班不再是明晃晃的压迫,随时在线变成了一种隐性职责,而私密的朋友圈也因公司要求或者领导建议不再属于自己;再比如,在女性求职者经历过的面试中,与工作本身毫无关系的婚育问题往往成为考察的重中之重,而这种名正言顺的性别歧视在国内职场之特色泛滥,完全称得上是骚扰的程度。

归根结底,在一个缺乏契约精神的社会里,平等是尚未被理解的文明,弱者的诉求被更高的意志践踏。从头至尾只是把人视为螺丝钉、甚至提倡每一个人做好螺丝钉的巨大机器,验证过并享受着整齐而高效的精妙运转,并不在意对个体尊严和价值的掠夺,以及对其隐私空间的侵犯。

当我们的生活已经不能再离开讨论“内卷”,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向上跨越和反抗的通道都越来越窄,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向下妥协,互相挤压而保有自己的位置。内卷从来不是具体的人之恶,而是机制之恶,直到所有竞争者筋疲力尽,直到不认可游戏规则的人也因为达到心理极限而崩溃。

崩溃的还有一种表现是发疯,网络上遍地的发疯文学可以证明这个时代在某种程度上的病入膏肓,当代年轻人擅长践行“以荒诞对抗荒诞,用魔法打败魔法”的消极反叛。于是,“找工作哪能不发疯”的精神状态开始蔓延,Boss直拒变成Boss直乐。只要有当牛做马的觉悟,PUA就永远追不上你,只要放弃互相画饼,主打一个真诚,就能在居高临下的招聘市场反客为主。

人们在发疯中认清了“无理可讲”的普遍性,在来自五湖四海的求职笑话里共享着某种“你猜我为什么不笑”的默契,成都的真相不过是一叶知秋,却承担了猛烈的火力攻击,但这可能也是营销过度的代价。

的确,没有人能够否认的事实是,成都是全中国最会营销自己的城市。在技术的前沿打造人设,在媒体的尽头铺满投放,在宇宙的中心营销自己,是历届成都政府恪守的信条。

传统媒体时代,成都就已经培育了诸多“刻板印象”的种子,比如张艺谋的成都纪录片里,那句“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比如借助《新周刊》打响“第四城”的概念。2009年,为了减少汶川地震对成都城市形象的影响,成都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成都城市形象提升协调小组”,下设综合组、城市组、旅游组、投资组、本地宣传组等七个工作部门,这个极具先见之明的神秘部门不仅完成了“去震化营销”任务,还策划了一系列让成都走红于世界的现象级传播概念,从此外国人对于中国的认知不仅只有北京、上海,还有成都。

而成都的城市营销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更是借助短视频的狂热进入了网红城市的“洗脑”新阶段。2018年,成都政府和抖音达成合作,39家成都政务机构集体入驻抖音,立志要通过短视频展现天府盛景,演绎城市新貌,多方位展示并推销这座城市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美景、美食、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击中了年轻人的痛点,成都至今都是抖音上最火的城市之一,一座似乎可以“回归生活本质的城市”。

与此同时,成都擅长挖掘并利用城市榜单的价值。因为深知北上广深的地位无法被撼动,成都不断深化新一线的定位和概念,总能在活跃人口、城市枢纽性、商业潜力等其他维度放大自身优势,在各种榜单中遥遥领先。而很多看似公开透明的榜单,背后的资本构成和商业目的却并不纯粹,往往承载着城市的营销推广需求,还有微博热搜等位置,成都每年在其中的投入大家心照不宣。

但这种努力或许并不该被全盘批评,成都的城市营销也并非完全的虚假宣传。相比于其他二三线大城市,成都能够提供的工作机会和生活质量已经算是良心,只是还远远不够。月薪三千当然不是成都就业市场的全部,以游戏行业为例,在相对成熟且优质的公司中,有经验的美术或原画师薪资在15k~20k以上,随着产业聚集和科创发展,其他技术人才或高级管理职能的需求在涌现,工资和待遇上限也水涨船高。

而作为六年蓉漂,我仍然不吝于给予这座城市关于生活方式的最高评价。街巷旮旯里热闹无比的苍蝇馆子,在傍晚时分随便误入一条小路,都能闻见荡漾开来的火锅香气;城市轨道四通八达的便利,与绿化、人文气息共存,夏日梧桐,秋日银杏,随处可见的咖啡馆、独立书店,还有每次一出太阳,公园的露天茶馆里嘈杂人声便和茶叶一起沸腾;而无论你说着什么样的语言,穿着什么样的衣服,身边的伴侣是什么性别,都在多元的画面背景中被完美包容。

对于那些决定来成都打拼的年轻人来说,如果诉求只是“逃离超一线城市”的压力,却持有同等的奋斗和回报预期,或许也并未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成都不是一个更便宜的上海,也不是一个慢节奏的深圳,它不是任何一种替代版的生活方案,成都就只是成都。

当然,因为我已经拥抱过它的红利在此定居,所以我深知这种“安逸”隐含的特权,如今的人们接近成都的成本已经越来越高。而那些每次一有人说成都不好就会跳出来辩驳“我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几年没感觉成都像你们说的那样”“既然觉得不好那你就走噻”“能力不够在哪里都一样,别一天到晚酸成都”的护城宝们却没有意识到,成都能有今天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并不是靠三环内有房、不愁吃喝的成都土著们贡献,正视多数人的苦难和承认这座城市目前的不足,才是变得更好的开始。

如果我们知道存在唯一关于城市的确切真相,那就是它的复杂。所有的城市都处在变化与发展之中,它们与人的关系亦是。没有一座城市的形象是单面和静止的,也没有一座城市可以让所有人满意。而城市的运转始终镶嵌在巨大机器的铰链之中,或许我们无法彻底逃离,只能在这个时代里祈求一些可贵的诚实——城市对于自己的野心和实力更加诚实,在这座城市中获利、逐利的人对自己的所得更加诚实,而来这座城市寻找生活答案的人,也对自己的欲望更加诚实。

于是,总会有人不断来到成都,也会有人不断离开成都。人们初次抵达的时候,城市是一种模样,而永远离别的时候,她又是另一种模样。

“也许我已经用其他名字讲过伊莱那,也许我讲过的那些城市都是伊莱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吹火车咯(ID:blowthetrain),作者:喻折,编辑:无荒,图片:文中截图来源均为小红书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