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父权.循环不止.尤其水磨坊那段.开水闸比喻宣泄的感情与性欲_潇潇_的是_让人

故事发生在湘西那片美丽的土地上,在河流静静流淌的清晨,12岁的懵懂女孩潇潇被花轿抬进了她的婆婆家,开始了自己前途未卜却又被时代注定了的人生旅程。

这部影片虽然拍摄于1986年,却让人感觉不出丝毫时代的疏离感。每一帧风景都让人感觉到自由、纯净、远离尘嚣,演员的表演也是十分到位,甚至很多细节中也蕴含着深意。

观看本片的感受,和以往观影体会很不同。以前看的都市片比较多,像这样洋溢着乡土气息的影片算是第一次看到。纯朴的乡土人情,一切都是自然流泻,没有过多的矫饰,没有做作的对白,没有华丽的道具,有的,只是电影背后的内涵和精神指向。以前看过一句话,“影像的躯壳,声色的装修,不足以支撑起电影这门思考的艺术。”从这个角度看,《湘女潇潇》的成功不是在于高超的拍摄手法和美丽精致的取景,而是在于导演通过它寄予的人文情怀。

展开全文

大概三年前,我看过沈从文先生的原著《萧萧》 ,不得不提,虽说大体的故事情节相差不多,但是电影和小说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毫无疑问,电影通过导演对于细节的精准把握增强了批判的力度和内容。原著给人的感觉是恬静安详的,符合沈从文的一贯描写湘西生活的风格,纵然那些人们可能在我们看来是不开化的、愚昧的,他们做的很多事情是很难理解并接受的,我还是可以感受到一份远离都市玷染的原生态人性的美好;在小说里,很难判定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因为一切都被淡化了,像一幅烟雨蒙蒙的山水画,你不想去深究,在乎的只是它给予你的一种整体的感觉。当矛盾冲突达到高潮时,花狗逃跑后,我曾担心过萧萧的命运会不会很悲惨,可是最后的结局却让我感到几分温暖,萧萧生下的孩子和她的小丈夫一起在草地上玩耍,生活没有因为那些波澜而停滞而是继续向前,一如往常得平淡和谐安详,即使背后是生活的无奈和残酷。

但是电影不同,不能太过含蓄,不仅强化了矛盾冲突,还要借原著表达导演想对这个时代说的话。有一个场景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在寡妇被沉潭的时候围观群众的麻木的表情,当一条鲜活的生命被悲惨地扼杀,竟然没有人上前阻止,甚至还有人冷漠无知地笑。不得不说,这个场景是应当深刻地刺痛一个时代的神经的,当民众对悲剧无动于衷,对早就应该被淘汰的陋习坚持到底,对生命毫无敬畏和起码的尊重,那这个时代离死亡也就不远了。导演可能想借助这部电影,来吸引大众对于那些易被忽视的角落的重视,减少一点悲剧的发生,让人们活得更有尊严。

这部影片中的人物也无谓好坏,因为在无知面前一切也都失去了意义。没有受过教育的民众哪来反抗命运的勇气和动力?他们接触的是水和山,是田里的耕种和家庭的重担,他们爱了就是爱了,没什么海誓山盟,也没什么经典场景铺垫。老水车不停地运转,暗示了一代代女性无法逆转的轮回命运。潇潇的公公一直没有露面,后来我们通过她婆婆的眼泪我们才知道,婆婆应该是和潇潇一样是童养媳,养着比她小的丈夫,后来丈夫长大后和别的女子在一起了,并且拒绝回到那个陈腐而乏味的家庭。

但是,再无知单纯的人也会有对美好自由幸福的追求,潇潇也不例外。她抱着弟弟对着月光唱歌,她羡慕过城里打扮新潮的女学生,她想过和花狗私奔到外面的天地去……可是,人在诸多束缚面前终是无力的。最后的结局对白不多,却让人心里空荡荡的,感觉到寒冷和难过。年龄还未到中年的潇潇穿起了她婆婆那样的衣服,脸上的表情早已没有了刚开始的纯真烂漫,而是空洞苍白。她为她的儿子迎娶了一个当年的“潇潇”;而当年的小丈夫,也已经长大,面对这写他无法选择的一切,终是没能继续面对,选择了逃离,不知道他逃向哪里,但可以肯定的是,潇潇的生活,不能再指望这个小丈夫有任何亮点了,注定的是死水,不再激起半点波澜。

潇潇由受害者,到陋习的执行者,孰是孰非,难以判断。山依旧青,水依旧干净,可是,人已被时光的洪流冲击到无法掌控自己命运转盘的河道,随波逐流。

所以,如果原著是一曲带点小哀伤的田园组歌,那电影就是一部凝着深深批判和遗憾的人性哀歌;但是两者还是归结于一,那就是永恒不变的洋溢着人文气息的主题,拒绝冷漠,拒绝麻木,呼唤爱,呼唤美,呼唤拯救,呼唤一个时代对于尊严的关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