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有哪些特别之处,为什么它能在短短几年内使秦国由一个小国变成一个庞大的帝国?孔子《论语》:子夏曰,贤贤易色,这两个贤意思一样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_魏国_齐国_变法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魏侯 变成 特别 魏国 齐国 变法

本文目录

  • 商鞅变法有哪些特别之处,为什么它能在短短几年内使秦国由一个小国变成一个庞大的帝国
  • 孔子《论语》:子夏曰,贤贤易色,这两个贤意思一样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魏国有公孙座、商鞅、吴起,为什么不能称霸于春秋战国
  • 战国初期魏国是如何在各大国的夹缝之中实现崛起的
  • 战国时期魏国是如何衰落的
  • 田氏抢了姜子牙的齐国,为何连国名都不改
  • 韩、赵、魏三国国君是从侯直接变成王的吗有称公的吗
  • 伯邑考、管叔、周公旦周文王儿子为啥不是一个姓

商鞅变法有哪些特别之处,为什么它能在短短几年内使秦国由一个小国变成一个庞大的帝国

战国时代列国相继变法,唯有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与成功,他国虽然不遗余力的效仿,但却只是东施效颦。那么商鞅变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且听在下一一道来!

其一、商鞅变法以法治为基础,事无巨细,皆有法式,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韩国申不害变法以术治为本,强调君主利用权术整顿吏治;齐国变法以势治为主,着重点还是整顿吏治。赵国变法虽然借鉴了商鞅变法,但是以军队建设为主。也就是说只有秦国是法治,而其他六国虽曰法治实为人治!这是商鞅变法与其他变法最根本的区别!

其二、商鞅变法十分全面,涵盖国家施政的方方面面。商鞅变法以农耕、兵争为主干,农业方面废井田、开阡陌、重开垦、招流民;兵争方面着重建设新军,建立军功爵以及配套措施。商鞅变法从农业、军事、经济、政治、文化、民俗、教育、人事、体制九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其他国家则各有侧重,比如韩国侧重吏治、赵国侧重军事、齐国侧重经济等!

其三、商鞅变法十分彻底,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发展新的生产关系。秦国当时就是一个烂罐子,可以打烂重新来过,商鞅作为变法权臣天生冷酷绝决、刻薄寡恩,他做事精准而依法,如同执法机器人一样没有个人感情!因此商鞅重塑了秦国,秦国也浴火重生了,脱胎换骨了!其他国家变法多数有妥协,新旧交织在一起!

孔子《论语》:子夏曰,贤贤易色,这两个贤意思一样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野狐试答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语出《论语 学而》篇。

第一个贤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贤,引申为尊敬;第二个贤是形容词当名词用,意为贤者。贤贤就是尊敬有贤德的人。易色有两种解释:易当改变讲,色当脸色讲,意思是遇到贤德的人就肃然起敬;易当轻视、看轻讲,色当女色讲,意思是看轻女色。

一般多取第一种说法,我觉得第二种说法更符合原意。这是讲做人,是针对重色轻友、重色轻德的人所说的话,批评一种人、一种常见的现象。《论语》两次出现“吾未见好色如好德者也”的话,一次是孔子针对卫灵公说的,另一次说话的语境不清楚,应当也是有所指,子夏说贤贤易色,显然有着孔子的影响。

读古书要能做到“我注六经”,学习探究经书的奥义,丰富提高自己的知识、思想;又要能做到“六经注我”,把经书读活,经书为我所用,读书贵能自出见解,不死读书,这是读书的真正价值,也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古今读书人中,我最佩服的一个是苏东坡,一个是毛泽东,他们把书都读活了,都能为己所用。

魏国有公孙座、商鞅、吴起,为什么不能称霸于春秋战国

魏国在战国初期确实是称霸于诸侯间的,甚至持续的时间还比较长,不过魏国的霸业成就于魏文侯,在魏武侯时期开始走下坡路,真正衰落于魏惠王时期,尽管魏惠王主持召开了逢泽之会,但只是小国屈服,像韩国、齐国这样的大国根本不承认魏国的霸主地位,而且在不久之后就发生了马陵之战,魏国大败,从此开始被战国六雄或围殴或单挑,少有胜绩。而这一切的发生与魏武侯时期人才的流失脱不了干系。

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基本就瓜分了晋国,只是一直没有上升到诸侯国的地位,前425年,赵襄子去世后,魏斯继位,魏斯即后来的魏文侯,魏文侯的高瞻远瞩可以说是同时期中的顶级人物,他一上位就开始为魏国的强大而努力,努力的短期目标就是先让魏国强大起来,然后谋求吞并赵韩,重新让三国合并起来,然后谋夺天下。

魏文侯野心不小,政治能力也是相当的不错,在他统治时期,魏国有当时诸侯国中最多的人才,并且这些人才多数并不是出自贵族,很多都是庶族出身,以及平民,只要是有能力,魏文侯就会重用,这为魏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魏文侯时期魏国的的发展是非常快,魏文侯以李悝、翟璜为相,而吴起、乐羊为将,子夏为帝师,还有西门豹、魏成、端木干等人为臣,可谓人才济济。

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是当时战国时期进行的第一次变法,这成为后来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的基础,说到这里,不得不感慨一下,当时魏国是有多少人才啊,李悝、吴起和商鞅这三个著名的改革家齐聚魏国,这样的魏国不强大才怪,但是另一点又不得不注意,即吴起变法是发生在楚国,而商鞅变法是发生在秦国。

李悝变法后,魏国注重民生发展,制定法律,国民都要严格遵守,国内的发展比较迅速。对外的扩张则是由吴起和乐羊作为将领完成的,吴起主要是在西河地区对抗秦军,攻占了西河地区,魏国设下西河郡,而吴起正是第一任西河郡守,之后吴起数次和秦军作战,基本都是秦国吃败仗,吴起建立起了一支强悍的魏武卒,战无不胜。

而乐羊则向北灭掉了中山国,魏国从最初的强敌环绕中发展起来,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悍的存在,而在前403年的时候,周天子已经承认了韩赵魏三国的诸侯国身份。

魏文侯不仅让魏国实力强盛,更是非常注重文化的发展,他甚至为了让孔子的学生子夏来教授学生不惜自己拜子夏为师,这让各诸侯国刮目相看,子夏答应在西河地区开课,这就有了后来著名的西和学派,为魏国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也让魏国尊崇文化与礼仪的名声显于外。

可以说,魏文侯真正做到了让天下诸侯臣服,前396年,魏文侯去世,魏武侯继位,任用田文为相,这个决定一度让吴起非常生气,在吴起看来,他各方面的才能都比田文强,但却不能为相,田文自己也承认自己才能不够,不过有一点却是吴起不能比的,即田文是贵族出身,可以在主少国疑的时刻让人归附魏武侯,而吴起这个平民出身的人却没有这样的能力。田文之后为相的公叔痤同样是贵族出身,而公叔痤同样也不是能力出众之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魏武侯时期人才的任用已经不再是魏文侯时期的任人唯才,而是依靠贵族阶级。

不过在魏武侯前期,还是将魏国的霸业推向了高峰,吴起在西河郡负责对抗秦国,在前389年阴晋之战中,吴起以五万兵马打败了五十万秦军,这不能不说魏武卒的强悍,后来吴起又攻打齐国,正在吴起不断建立战功的时候, 公叔痤嫉妒吴起的战功,怕吴起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听从下属的建议给吴起设了一个套,然后告诉魏武侯用一个公主试探吴起的忠心,最终吴起不愿意娶公主而不得不出逃到了楚国。因此,魏国损失了一员大将以及一位改革家。

魏武王去世后,魏惠王夺得政权上位,魏惠王识别人才的才能比魏武侯更差,公叔痤病重之际向魏惠王引荐了商鞅,希望魏惠王让商鞅做相,但是魏惠王并没有答应,原因其实是很简单的,因为在此之前商鞅的才能也只有公叔痤知道,公叔痤很可能害怕商鞅会威胁自己的地位因此一直“雪藏”商鞅,只是让他做自己的中庶子。所以突然让魏惠王任用商鞅做相确实不太合适,而且魏惠王本身就不会识别人才,他也不会去考察人才,直接就拒绝了。即便公叔痤告诉他不用商鞅的话就把他杀掉,但是魏惠王同样没有搭理,这是商鞅的悲哀,也是商鞅的大幸。

公叔痤看到魏惠王那样的反应,就劝说商鞅逃离魏国,但是商鞅也拒绝了,在他内心深处,很可能是对魏惠王还抱有希望,或许他会任用自己,或者下令处死自己,到时候他就说服魏惠王留下自己。但是一直到公叔痤去世后很久,商鞅也没有得到魏惠王的任何指示,魏惠王俨然从来就没有把商鞅放在心上,因此商鞅离开魏国去了秦国。

魏国的人才流失越来越严重,吴起的出走,使魏国损失了一员大将,在之后对秦作战中失败,而赵国和韩国渐渐不再和魏国结成同盟,本来三国结盟一致对外的,并且隐隐以魏国为老大,但是魏惠王继位后,这种情况就开始改变,三国渐渐彼此对立,赵韩更是联合起来攻打魏国。

魏惠王时期的著名将领是庞涓,而他的对手正是在齐国的孙膑,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正是庞涓和孙膑的对决,很不幸的是,两次大战都是魏国失败。也因此,魏国国势迅速下滑,在被齐威王打败后,各国纷纷攻打魏国,让魏国疲于应付,魏惠王小范围的称霸也宣告结束,自此,魏国从第一强国的宝座上跌落下来,再也没有爬上去。

倘若吴起和商鞅等人才都留在魏国发挥了自己的才能的话,魏国的霸业很可能还会继续,长远的很难说,但至少魏国吞并韩赵还是可以实现的。

战国初期魏国是如何在各大国的夹缝之中实现崛起的

在战国初期,最先崛起的国家,并不是最后统一六国的秦国,而是三家分晋后的魏国。

秦国此时被魏国,夺取了整个河西高原与秦川东部,只剩下关中中西部与陇西商於等地。

早期人家魏国,在政治、经济、军事这几方面都非常牛逼。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早期魏国手上的牌到底有多好。

一、政治

当时魏国的老板魏文侯,开创了后来一再被历史证实的,两条强国之路:

一是求贤(无论搁哪个是时代,人才都是受欢迎的);

二是变法(古代每次看到XXX崛起,总离不开变法,后面秦国也是)。

魏国在战国初期,可谓是人才济济,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小学课本里反封建迷信的斗士)、赵仓唐等。

其中李悝这位天空中最亮的星,人群中最靓的仔,干了一件大事,就是变法(后面商鞅变法,也是按这个框架来的)。

李悝的变法,主要在这4个方面做文章。

1、土地

李悝鼓励百姓大量开垦荒地,保障粮食作物的生产;

除此之外,李悝废除了井田制,并且将土地买卖合法化。

所谓的井田制,就是指把一块耕地,划分为类似于“井”字的九份方田,

中间的一块叫地属于国家,称为公田(收成需要上交),

周围的八块地属于老百姓,称为私田。

因为公田是完全上交的,所以通常都得不到,农民伯伯辛苦的耕种。

所以井田制已经不符合当下的发展了,只有让老百姓承包土地,才能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种地的热情。

李悝还派人测量土地的量产,帮助魏文侯,摸清了自家的家底(最早的人口普查)。

魏国当时1年能产多少粮食,有多少人口,动员力有多少,这些关键性的数据,

都能为今后的政策起到关键的作用(大数据收集以及分析啊)。

国家碰到事情,能有多少动员力,有多少财政支持,以前都是,

靠专家的预测和评估,现在有了数据,就能做到心中有底。

后来商鞅同志的变法,就是在这上面微创新的。

2、人才

废除了封建世袭制度,开始根据个人能力选拔官员,取消旧贵族的世袭俸禄,

将没用的人物赶出了历史舞台,并且广纳全天下的贤才,为魏国提供了人才保障。

典型的成功案例就是吴起,吴起因为在卫国混的不怎么样(主要因为品德不太好,杀妻求将),所以跑来魏国了。

3、法制

李悝编写了我国古代第一部较完整的法典,就是《法经》。

李悝这部著作汇集了多国法律的精华,里面涉及了方方面面,比如公务员的职责、升迁赏罚,以及军功赏罚,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可惜的是,这本法典已经失传了。

4、军事

在军事上,实行考核法,军队里面的士兵,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对于优秀者会给予奖励。

并建立了“武卒”这样的特种部队,武卒的待遇特别高,给田给地给房。

当然再厉害的部队也要有领头羊,在牛逼的人物带领下,才能真正发挥出作用。

这些魏武卒,在牛人吴起的带领下,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

二、经济

三家分晋后,魏国得到了很多晋国的遗产,使其在经济上获得了很大的优势。

1、土地

魏国得到的土地,是今山西西南部,原来晋国的基本部分,这部分的土地特别肥沃,适合耕种,农作物产量高。

尤其是河内之地,这块地方成为了当时的黄金之地。

只是,这块地方无险可守。后来魏国也是因为这块地,走了下坡路。

2、盐

魏国当时还盛产池盐,池盐之利,必然富甲天下。

当时的盐有两个出处,一个是齐国的海盐,还有一个就要数魏国的卤盐了,

盐这个玩意,除了是每家每户的刚需外。

还能对外开展贸易,一些地方没有盐。

那么从其他地方去买,这一买一卖就形成了贸易。

贸易不单单能创造大量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可以全面激发社会的活力。

最后盐这玩意是天生的,不是地里长出来的,别人再努力也没用。

3、铁

中条山脉是我国北方冶铁的发源地之一,铁矿储量较为丰富,使魏国得以开采冶炼,促进其经济的发展。

这直接就导致了,魏国耕地的农具,和打仗的刀都比别人优秀。

三、军事

前面我们就讲过,在李悝变法,和魏国经济的支持下,魏国在军事上想不厉害也不行。

建立起特种部队“魏武卒”,然后在魏国早期军事carry吴起的带领下,向西吞并了秦国五百多里的土地。

并且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场,全胜六十四场,八场不分胜负的伟绩。

在当时基本上,是逮着谁灭谁的节奏。

贴一下当时魏武卒的招聘条件:能够衣着甲胄,执12石弩、负50箭矢、荷戈带剑,

再携三日口粮,于半日跑完百里者,可入选为武卒。

那么这么厉害的魏国,为什么在后面就没什么声音了呢?最重要的是因为其战略上的失误,以及一场场战争的失利。

导致了前期牛逼哄哄的魏国,在后面沦落为二三流的国家。

这也说明了先胖不算胖,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战国时期魏国是如何衰落的

魏国的衰落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魏国统一三晋的国策导致三晋同盟破裂;其二、魏国官场腐败,虽盛产人才而终不为魏国所用。魏国本是三晋之一,立国之初就跟韩、赵两国结成三晋同盟,这个同盟有深厚的合作基础,不是后来的合纵或者联横可相比拟的。魏国强大后,以晋国正统自居,收复河西,统一三晋都是魏国向着恢复晋国国际地位在努力。遗憾的是,统一三晋是一大败笔,导致了三晋同盟的破坏,也消耗了魏国的兵力,最终让齐国成为老大。

三晋一家,晋国从三军六卿制开始,六卿一直主导着晋国的国政。最终韩、赵、魏三家精诚合作,完成了三家分晋的历史使命,数百年的合作,让韩、赵、魏三国有合作的基础。魏国立国后,开始了变法事业,国富兵强后,魏国向秦、楚、齐三国索地,且战而胜之,这其中除了魏国军力强大外,也离不开韩国、赵国的支持。魏国当了老大后,就想着灭了韩、赵两国,完成统一三晋的目标。攻赵的桂陵之战,灭韩的马陵之战,让魏国精锐大军折损大半,且使韩、赵二国跟魏国离心离德。

魏国伐赵、伐韩失败后,秦国又崛起,一战收复河西之地,尽歼魏国精锐部队。如果魏国能耻而后勇,那么魏国还有崛起的可能,但是魏国吏治腐败,朝臣结党营私,寒门士子难以进入魏国朝堂。卫鞅、张仪、犀首、范雎等名臣皆在魏国成长起来的,却最终为秦所用。魏国不是没有人才,但是没有使用人才的器度。魏无忌作为魏国王室子孙,其才能出众,但依旧不被魏国重用,曾客居赵国十余年。后来魏无忌领兵击退秦军后,魏王更加猜忌魏无忌,最终无忌公子纵情声色而死。

破坏三晋同盟,人才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这就是魏国衰落的核心原因所在。

田氏抢了姜子牙的齐国,为何连国名都不改

公元前391年,田和自立为齐君,迁齐康公于海上,给了吕氏一座城作为食邑,用以供养姜姓的宗庙。

公元前386年,在魏文侯等诸侯的支持下,周安王册封田和为齐侯,姜姓齐国被田氏取代。田和仍旧沿用齐国的名号,史称田齐,这一事件被称为“田氏代齐”。

那么问题来了,田氏抢了姜姓的国家,为什么连国名都懒得改呢?

田完入齐,田氏借势取得公族与国人的支持

田完本是陈国的公子,陈厉公的儿子,他的叔叔陈宣公时期,宣公杀死了太子御寇,田完和御寇关系比较好,担心自己受到牵连。

于是在公元前672年,逃到了齐国,此时齐国正处在鼎盛的齐桓公时代。齐桓公也听说了田完的贤名,就想让他做卿士,但田完认为自己是在外流落之人,不愿接受,于是齐桓公命他做了工正之职。

工正就是负责管理工匠的官职,这个官职成为早期田氏世袭的官职。田氏在齐国经历了几代的传承,到了齐庄公时期,田文子须无受到了齐庄公的宠信,获得封爵,田氏从此获得了参与齐国国政的机会。

齐景公时期,齐国朝政腐败,人民生活困苦。田氏借参与朝政的机会,施行新政,广收公室和百姓的支持。

田桓子对齐国公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对国人“之贫穷孤寡者,私与之粟”,取得公族与国人的支持。

齐国虽是在东夷的土地上建立的国家,但是经历姜太公之后,齐桓公等历代国君的改革,已经极为富庶。

但是齐景公生活奢侈,对待百姓赋税沉重,重用刑法,造成百姓困苦,府库中财货、粮食都腐烂了。

田氏就借用公室的粮食向百姓放贷,改变齐国原有的“四进制”为“五进制”,但放贷的时候用新制,回收的时候用旧制,也就是老百姓借十斗,只需要还八斗,所以齐国百姓都十分感念田氏的恩德。

“四姓之乱”,废立国君,田氏控制齐国朝政

姜姓齐国国君出自吕氏,吕氏统治齐国主要依靠高氏、国氏两个家族。高氏、国氏与吕氏一样,都是姜子牙的后代,只不过这两家是吕氏的旁支,共同维护着姜齐的社稷。

田氏真正开始掌握齐国朝政的起点是“四姓之乱”,公元前545年,田氏联合鲍氏、栾氏、高氏,一起打败了当时执政的齐相庆封,国政有栾氏的栾氏和高氏的高强执掌。

田氏的田桓子发现自己辛苦半天,田氏依然无法走上齐国权力的巅峰,于是又开始想办法搞栾氏和高氏了。起初田无宇想挑拨栾氏和高氏的关系,引起两家相互的争斗,结果没有奏效。

公元前532年,田氏联合鲍氏,趁栾施、高强喝醉酒的时候,发动武力袭击。栾施和高强无法抵挡,想挟持齐景公,来击退田氏,结果没有成功,二人不得不逃亡鲁国。

一般认为“四姓之乱”也是造成孙武离开齐国的原因,田桓子田无宇也是孙武的曾祖父,孙武的祖父田书因功被齐景公赐姓孙,田书改姓孙,其子孙以孙氏为姓。

“四姓之乱”是田氏第一次通过武力夺取权力,但这并不能让田氏执掌齐国权力。此后齐国朝政由国弱和晏婴执掌,齐景公去世时,任命国夏、高张辅佐其子。

田乞趁机挑拨国夏、高张和齐国大夫们的关系,对高张说大夫们不支持他们辅政的国君,又对大夫们说高张要杀他们。

借此田乞联合鲍牧与大夫们一起率军进攻宫廷,击败国君的军队,追杀国夏和高张。

田乞立与他关系好的景公之子阳生为国君,自己成为齐国相国,开始独揽齐国大权,自此田氏走上了齐国的权力巅峰。

田乞死后,其子田恒又再次以武力杀死与他一起为相的监止。并且顺手把他老爹立的国君,不听他话的齐简公杀死,另立齐平公,从此田氏专权齐国。

就这样田氏在齐国驱逐了公室的支持势力,为篡夺齐国君位创造了条件。终于在公元386年,经历了六十多年的田氏专权,田和驱逐齐康公,自立为齐君。在魏文侯的支持下,获得周天子认可,成功获得齐侯之位,完成田氏代齐。

那么田氏代齐,为何没有更改国名呢?

  • 第一,根据取国号的规则,齐国原号最合适

古代定国名,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用祖先封邑的名字,秦国、赵国、魏国等国家都是这样。

第二种是因地而封,就是你现在占的这块土地,以前存在过哪些国家,就定什么封号,比如晋国就是这样封来的,初封为唐国,后因晋水改为晋国。

第三种就天子赐名,这种是比较少出现的,大部分是以上两种不适用了,天子重新定个名号,周朝的封国中,宋国就是这么来的。商朝灭亡后,武王先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继续供养商朝宗庙。

但后来武庚叛乱被杀死,周公辅佐成王,封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继续供奉商朝宗庙。应该说宋之前是有一个殷的封号,但不太吉利,就改成了宋。

从这三个传统的角度来看,田氏祖先是陈国国君,田氏代齐时,陈国已经被灭好几十年了。田氏要把陈这名字捡回来,估计自己都得抽自己了,太不吉利了!

第二种的话,就跑不了以“齐”为国号了。第三种的话,周天子看见他们这些篡位的卿士,心里都一肚子气,还给他赐名,想得美了。

  • 第二,田氏在齐国的势力,无法同赵魏韩在晋国相比

田氏代齐与三家分晋,过程和手段是很不一样的,这其实也来源于齐国和晋国的权力结构的不同。

齐国延续的春秋传统的贵族政治,各个城邑的贵族,联合做成了一个庞大的齐国,各城大夫控制齐国庞大的隐形力量,一直延续到秦灭六国,这种情况都存在。

而晋国从晋文公开始,进行政治改革,给卿大夫分封土地,令其进行领土扩张,壮大晋国的实力。

所以晋国到了后期,土地和实权都掌握在卿大夫手中,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高度自治,制定自己的统治策略。

一句话来说就是田氏是联合,而三晋是占有,三晋可以自己说了算,而田氏治理齐国,却需要获得各城邑贵族的支持。

所以三晋的赵国、魏国、韩国他们可以更改自己国名,并且对他们来说,晋国就那么一个,三个人谁叫都不合适啊!

如果说晋阳之战智伯获胜,最后吞并韩魏,智氏独强,篡夺晋国公室自立,肯定也不改名字的!

从田氏在齐国的发展来看,他一直采取的路线都是朝廷争夺主导权的斗争。这种和三晋的路线差距很大,晋国的卿士,都是以自己的封地为根本,争夺三军中的六个卿位,实力才是获得地位的保证,所以他们的家底要比田氏在齐国硬的多。

  • 第三,借个马甲好办事,宣称自己是齐侯的继承者

最后田氏也是有三晋的前车之鉴,走曲线篡夺的路子,避免挑拨周天子的神经,给自己招来祸患。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智,赵魏韩各自为政,瓜分了晋国。

结果怎么的,周天子就是压着不承认他们的诸侯地位,最终到公元前403年,周考烈王在魏斯率三晋联军威逼周王畿的情况下,才封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田和正是有了三晋的前车之鉴,一方面宣称自己承袭的是吕氏齐侯,另一方面请魏斯为他请封。周天子有了前面三晋的先例,也就痛快答应了,毕竟田和还是找了马甲,很给面子了!

韩、赵、魏三国国君是从侯直接变成王的吗有称公的吗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当然不是了,不可能发生这种事的。

当时周天子虽然早就成了绣花枕头,但是天下诸侯都不敢僭越,不是怕周天子,而是你一但僭越了,其它诸侯就会名正言顺用周天子的名义讨伐不臣,那你就死定了。

同理,赵魏韩三家分晋,需要向周天子请求册封,如果他们敢称王,周天子不仅不会册封他们,还会召集天下诸侯共同讨伐赵魏韩三家。这个机会很难得呀,其它诸侯绝对会像疯狗一样扑上来。

赵魏韩三家主君不傻,不会称王。

春秋和战国初期时期只有楚国和越国称王,人家称王也不怪人家,楚国越国想融入中原诸侯的大圈子,但是中原诸侯都不带他们玩,把他们视为蛮夷,楚国,吴国,越过索性自己和自己玩,纷纷称王。

而中原诸侯最早称王的是魏惠文王和齐威王,魏国因长期战争导致霸权旁落,为了挽回颓势,魏侯便和齐侯在徐州相王,他俩开了个好头,随后诸侯各国便纷纷称王,重要的有这么几个。

徐州相王之后,魏国为了拉拢韩国也尊韩侯为王。秦惠文王见他们几个都称王了,自己不甘落寞,也自立为王。

随后,为联合对付秦,楚,齐等国,魏国为首,邀请赵、韩、燕、中山四国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史称五国相王。

从此以后无论大国小国都僭越称王,可怜的周天子最后一丝的尊严也没的了。

伯邑考、管叔、周公旦周文王儿子为啥不是一个姓

怎么不是同一个姓,全是姬姓。

“姓”的本义是表明家族的字,我们的老祖先很早就发现了同一个部落里的人通婚,后代都不聪明健壮,所以姓的最大作用是别婚姻。所以对于女姓而言,姓比名重要。

“氏”最初就是上古时期同姓的各个分支,分支各有称呼叫做“氏”。简单的说姓是总的,氏是分支。而男子作为氏族的主体称氏不称姓。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 别其子孙之所自出。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题中提到的那几个人都是周文王的儿子,且都是文王正妃太姒所生,太姒生十个儿子:长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

武王灭纣后分封之时,除了死去的伯邑考,年幼的康叔与冉季载以外都得以分封。后来管叔、蔡叔与纣王子武庚作乱,周公旦奉周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把殷之余民一分为二,一半封微子启于宋,另一半封康叔为卫君,是为卫康叔,封季载于冉。

文中提到的管、蔡、曹、成、霍、卫、冉皆为封地,其后子孙多以此为姓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