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如果项羽和韩信的兵力一样多,项羽能击败韩信吗?《垓下之战》全文翻译_项羽_刘邦_史记

本文目录

  • 垓下之战,如果项羽和韩信的兵力一样多,项羽能击败韩信吗
  • 《垓下之战》全文翻译
  • 有没有描述垓下之战的戏曲
  • 垓下之战,到底是刘邦指挥的,还是韩信指挥的项羽到底是被杀还是自杀
  • 垓下战役,项羽为何会兵败如山倒
  • “垓下”在什么地方
  • 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弃军而逃,项羽的做法可耻吗

垓下之战,如果项羽和韩信的兵力一样多,项羽能击败韩信吗

冷兵器时代,正面公平较量,没人干得过项羽。
垓下之战是因为项羽没了粮草,后援跟不上,兵力欠缺,故而议和回师,刘邦撕毁合约,背后偷袭,刘邦,韩信,彭越,英布四方面大军合围项羽。即便是这样,也不敢正面厮杀,只敢四面楚歌,继续削弱项羽,最后只剩几十人的时候仍然能够杀出来…………这已经是举世皆惊了

《垓下之战》全文翻译

第一段翻译:

汉王也想撤兵西归,张良、陈平劝他说:“汉已据天下的大半,诸侯又都归附于汉。而楚军已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亡楚之时。不如索性趁此机会把它消灭。如果现在放走项羽而不打他,这就是所谓的‘养虎给自己留下祸患’。”汉王听从了他们的建议。汉五年(前202),汉王追赶项王到阳夏南边,让部队驻扎下来,并和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好日期会合,共同攻打楚军。汉军到达固陵,而韩信、彭越的部队没有来会合。楚军攻打汉军,把汉军打得大败。汉王又逃回营垒,掘深壕沟坚守。汉王问张良道:“诸侯不遵守约定,怎么办?”张良回答说:“楚军快被打垮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有得到分封的地盘,所以,他们不来是很自然的。君王如果能和他们共分天下,就可以让他们立刻前来。如果不能,形势就难以预料了。君王如果把从陈县以东到海滨一带地方都给韩信,把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地方给彭越;使他们各自为自己而战,楚军就容易打败了。”汉王说:“好。”于是派出使者告诉韩信、彭越说:“你们跟汉王合力击楚,打败楚军之后,从陈县往东至海滨一带地方给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方给彭相国。”使者到达之后,韩信、彭越都说:“我们今天就带兵出发。”于是韩信从齐国起行,刘贾的部队从寿春和他同时进发,屠戮了城父,到达垓下。大司马周殷叛离楚王,以舒县的兵力屠戮了六县,发动九江兵力,随同刘贾、彭越一起会师在垓下,逼向项王。

第二段翻译: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x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肯定得决心战死了,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x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x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王翳拿下项王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一个肢体。五人到一块把肢体拼合,正好都对。因此。把项羽的土地分成五块;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第三段翻译:

项王已死,楚地全都投降了汉王,只有鲁县不降服。汉王率领天下之兵想要屠戮鲁城,但考虑到他们恪守礼义,为君主守节不惜一死,就拿着项王的头给鲁人看,鲁地父老这才投降。当初,楚怀王封项籍为鲁公,等他死后,鲁国又最后投降,所以,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王安葬在谷城。

拓展:战争起因

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有没有描述垓下之战的戏曲

垓下,系地名。汉刘邦围困项羽於此。见(史记.七《項羽紀》。)此地在今安徽省靈壁縣東南。

早在杂剧中既有《十面埋伏》名。元、明间缺名撰。記劉邦在垓下包围項羽的事迹。因原本久佚,在《雍熙樂府.四》中有殘存佚文。又名《淮陰平楚》、《楚漢》流传民间已四百多年,以刘邦、项羽垓下之戰為主題。用琵琶演奏,表達战時千軍萬馬、摇撼山岳的聲勢。明末琵琶演奏家湯應曾以善彈此曲著稱。参閲(清.張山來《虞出新志.一》王猷定《湯琵琶傳》。)

在京剧传统戏中又有《霸王别姫》剧出。“霸王”乃霸者的尊称。史記《越世家》载:“當是時,越兵横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史记《项羽紀》述:“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该戏出由清逸居士编,初由楊小樓、尚小雲合演。继為杨小楼、梅蘭芳之代表作。该戏描写秦未,楚汉相爭,韓信命李左車詐降項羽,誆项羽進兵。在十里山十面埋伏,将項羽困於垓下。项羽突围不出,又听得四面楚歌,疑楚軍尽已降漢,在营中與虞姬飲酒作别,虞姬自刎,項羽殺出重围,迷路,至烏江,感到無面見江東父老,自刎江边。

在传统戏曲中描述“垓下之战”的剧目,还有《九里山》、《亡乌江》、《楚汉争》等。

史記《項羽紀》又述:“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同圍之数重,夜聞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可谓“楚霸王”道出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處境。

附:《垓下歌》漢高帝五年,楚項羽被汉軍围於垓下,兵少糧盡。夜聞楚歌四起,以為漢军已全佔楚地,于是起飲帳中,歌曰“力拨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虞姬。“騅”,平時所騎的戰馬。)見史記《项羽纪》。樂府詩集作《力拨山操》。

垓下之战,到底是刘邦指挥的,还是韩信指挥的项羽到底是被杀还是自杀

【垓下之战是刘邦指挥的,项羽被汉军五个营长杀死。】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

楚汉相争、项羽灭亡的垓下之战,一直以来人们都误认为是韩信指挥的,实际上是刘邦指挥的。刘邦一生大小七十余战,白登城之战和匈奴单于打成平手,只给项羽败了两次:彭城之战和荥阳会战;刘邦打败项羽四次:成皋战役、广武之战(第二次荥阳会战)、第二次彭城战役、垓下之战。刘邦是秦末最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游侠剑客、反秦斗士,项羽根本不是什么战神,项羽一生从来没有打过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是司马迁吹捧的结果。

今天研究楚汉战争的历史脉络,基本上依靠《史记》、《汉书》,司马迁推崇项羽著《项羽本纪》,且放在《高祖本纪》之前;班固《汉书》著有高帝本纪上下,将陈胜和项羽合写一传《陈胜项藉传》,基本上是转载司马迁的文字。司马迁为李陵脱罪被汉武帝宫,仇视和汉武帝有关系的一切人物,喜欢和李陵相似有关的失败人物,因此抹黑贬低刘邦、拔高美化项羽。还因为司马迁不懂军事,所以将楚汉战争描述的稀里糊涂,凡是项羽打的胜仗、刘邦打的败仗,极尽夸大详尽;凡是刘邦打的胜仗、项羽打的败仗,一概轻描淡写含糊不清。

楚汉战争一共四年,汉二年二月(公元前205年)起始,汉五年12月结束(公元前202年)。刘邦失败而项羽胜利的彭城之战、荥阳会战,司马迁用大量篇幅极尽夸大详尽描述。对于项羽失败而刘邦胜利的成皋战役、广武之战(第二次荥阳会战)、第二次彭城战役,极其简约甚至不可思议。刘邦在成皋战役击败项羽后,双方在广武对峙八个月,项羽失败后丢失了荥阳,损兵折将后向彭城方向退却。刘邦乘胜追击到固陵,司马迁却描述项羽大破汉军,接下来项羽又撤退到阳夏,司马迁描述项羽再次击破汉军,结果是项羽连老巢彭城都丢失了,直接败退到彭城以南的垓下,被刘邦统帅的汉军给包围了。

真不知道司马迁是怎么算账的,项羽不停地打“胜仗”,30多万大军被打成了10万,丢失了成皋、广武、荥阳、固陵、阳夏、陈县、彭城、被围困在垓下;刘邦不停的打“败仗”,却攻克了成皋、广武、荥阳、固陵、阳夏、陈县、彭城,汉二年十月,“失败”的刘邦反而把“胜利”的项羽围困在垓下,真的是一笔糊涂账。近代战争理论认为:有一种“胜利”叫“失败”,项羽经历“成皋战役”、“广武战役”失败,楚汉战争的战略局面彻底扭转,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守,败退的项羽一直被刘邦追着打。项羽在败退的过程中,虽然取得几次局部反击胜利,始终没有逃脱刘邦的围追堵截。

汉五年10月底,项羽10万楚军,被刘邦20多万汉军围困在垓下时,项羽应该做好两手准备,战术层面随时准备突围南下,战略层面策反韩信中立。身为齐王的韩信,虽然拥兵30万,其实就是个“光杆司令”,身边只有一个亲信谋士蒯通,而手下领兵的大将曹参、樊哙、周勃、灌婴都是刘邦的亲信老乡,营团长以上军官中的一半,都是刘邦的沛丰老乡,这些人是不会跟着韩信造反的。汉五年11月,刘邦对韩信、彭越、英布许与楚地,韩信率30万兵、彭越率3万兵、英布率2万兵、刘贾率数万兵前来,与刘邦亲自率领的20多万汉军会合,项羽战略、战术双重失败,已经成为瓮中之鳖插翅难飞了。

汉五年12月,60多万大军对项羽10万楚军展开最后的围歼。《史记•高祖本纪》:“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侯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这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汉五年12月(公元前205年),汉高祖刘邦调动了各路诸侯,刘邦亲自指挥各路诸侯军队,对项羽的楚军进行最后的决战围歼。刘邦的战略部署是这样的,淮阴侯韩信率领30万人,正面攻打项羽楚军;孔将军孔藂(cong)率军包围楚军的左路,费将军陈贺率军包围楚军的右路;刘邦率领中军大营在后面坐镇指挥,柴将军柴武、绛候周勃作为战略预备队,部署在刘邦中军大营的后面。文中没有讲彭越、英布的位置,冷清先生推测,彭越、英布部署在楚军的南面,项羽正好是从这个方向突围的。

总攻发起以后,韩信率领的30万兵力,开始从正面猛攻项羽楚军大营,战斗打的很激烈,韩信打的很吃力,战斗也很不顺利,韩信的30万正面军队,就稍微向后退了一些。孔将军和费将军率领汉军,从左右两翼向楚军发起进攻,项羽的楚军就支持不住了,韩信乘机再次对楚军发起进攻,项羽楚军大败。项羽的楚军听到四面汉军高唱楚歌,认为楚地全都被汉军占领了,于是军心动摇瓦解崩溃。项羽率领八百骑兵向南突围而去,刘邦派灌婴率领骑兵五千追杀项羽。垓下之战,项羽楚军被斩杀了八万多人,楚国楚地全被汉军占领。

项羽800骑兵突围以后,刘邦命令灌婴率领的五千汉军骑兵,在东城这个地方追上了项羽,并且大破项羽八百骑兵,项羽自己被灌婴手下的五个营长(骑郎中、郎中骑)共同斩杀。鲁城为楚霸王坚守不投降,刘邦亲自带兵前往,向鲁城的守军出示了项羽的人头,鲁城就投降了。刘邦以鲁公的封号,将项羽埋葬在谷城。刘邦回到定陶之后,立即乘车前往韩信军营,收缴了韩信的兵权,改封韩信为楚王,立即就藩国于下邳。

项羽自刎于乌江,是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编造的谎言,《项羽本纪》记载前后矛盾不能相互对照,原文:“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项羽在东城被五个汉军营长斩杀的事情,记载在《史记•灌婴传》中,东城距离乌江边还有120公里。原文:“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公众号。

垓下战役,项羽为何会兵败如山倒

提及垓下战役,先说说垓下战役发生的具体背景。

垓下战役发生之前,其实项羽和刘邦一直在成皋、荥阳两地进行军事对拼。当然了,项羽和刘邦对拼的结果是:

项羽把自己搞死了!

垓下战役的背景

成皋、荥阳军事对拼阶段,也被称之为成皋战役。

楚汉战争一共经历了四年,成皋战役中过项羽和刘邦也就一直对拼了四年,长达四年的对峙,毫无疑问,都会让其双方极度缺粮。

只不过,项羽更加的缺粮。

成皋战役的初期,刘邦其实并不占优很大的优势,反而被项羽步步紧逼,只能死守成皋-荥阳防线。

后来,刘邦在荥阳据点被项羽攻破,刘邦逃亡到成皋,而后刘邦退入关中,重新整顿大军出关和项羽继续对拼。

只是这一次,刘邦的对拼颇有技术含量。

因为这一次的刘邦又在武关通道外围的南阳盆地的宛县、邓县修筑了两个据点,项羽眼看着刘邦新筑据点,遂分兵南下攻打。

如此一来,成皋、荥阳两地的军事压力大大减小,刘邦开始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项羽刚刚南下攻打刘邦新修筑的地点,后方的彭越就开始进攻楚地,项羽不得不放弃攻打这两个新修据点,转而攻打彭越。

可彭越向来是游走作战,打一枪换一地儿,项羽根本无可奈何,刘邦趁此机会重新收复荥阳、成皋两地。

不过项羽再度攻克荥阳、成皋,刘邦马上就据点后推,在后方又新修筑巩县新据点,而刘邦则北渡黄河前往韩信大营,收取韩信帐下兵马再度准备和项羽在成皋、荥阳一带相互对拼。

不仅如此,此时的韩信被刘邦派往齐地,开始在项羽的东翼造成威胁。

项羽后翼的威胁

这场拉锯战中,项羽的战略规划是想要突入关中地区,而刘邦再次分兵侵袭项羽运粮路线,阻止项羽西进。

彭越、卢绾、刘贾再度侵袭项羽后方,项羽留下兵力镇守荥阳、成皋,自己则率主力再度拱卫后方安全。

项羽的大军刚刚抵达睢阳,两件大事几乎同时发生:

  • 韩信占据山东

  • 刘邦收复成皋

如此一来,项羽只能再度分兵:

  • 项羽引兵回救成皋

  • 龙且引兵驰援山东

项羽分兵的结果是,韩信打破二十万齐楚联军,顺利攻占齐地,项羽也只能在荥阳一点的广武山上与其对峙,毫无办法。


垓下战役

公元202年,八月。

项羽仍旧还是对刘邦无可奈何,最终双方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

项羽准备撤兵,刘邦带领大军突然攻打项羽后军。

接下来,便是垓下战役。

这场战役的起因正是因为成皋、荥阳长久的拉锯战已经严重拖垮了楚军,即便没有鸿沟盟约,项羽也有可能选择撤军。

公元前203年,十月。

刘邦联合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分别从北面、东面、南面三个方向将项羽围困在垓下。

韩信统领三十万大军在垓下列阵,以中军终极项羽不利之后,汉军左右两翼大军趁势反攻,一举打开局面,韩信下令猛攻楚军中军,项羽得以大败,溃逃路上损低八万。

深夜之中,垓下到处吟唱楚歌,项羽以为楚地已经被刘邦全部攻占,不仅悲情痛哭。

他下令带领着剩余八名多名骑兵趁夜逃亡,第二天一早,汉军发现项羽逃脱,灌婴统领五千骑兵狂飙追击。

项羽一路沿着阴陵、东城逃亡,一直进抵乌江,终于停下了脚步。

因为,他自知他的终点到了。

项羽在此地拔剑自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垓下”在什么地方

在今安徽和县东北四十里,今名乌江浦。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韩信、彭越等会攻项羽。项羽突围坎下(今安徽灵壁境),至乌江自刎,故址在今和县东北苏、皖交界处的乌江镇。同年六月,刘邦即皇帝位,统一中国,开创历史上著名的汉朝。

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弃军而逃,项羽的做法可耻吗

查阅资料,显示:《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89期5版“争鸣”文章,作者:郑志强,原题:《项羽并非“弃军而逃”的“懦夫”——兼与张剑锋商榷》

“垓下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甚至与“汉族”的诞生有某种内在联系。但由于《史记·高祖本纪》中有“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这么一句述评,因而自《汉书》以来,对垓下之战中的项羽及其将士的表现产生了诸多误解。

先讲因何而败。我们认为,《史记·项羽本纪》中“鸿沟之约”签订后,项羽即“解(通‘懈’)而东归”,这是他作为统帅犯下的第一个重大错误。由于“懈”,他既没有深入了解已占领他的首都彭城的韩信及其军队的实力,又没有积极地与江东楚国后方进行有效联系,对兵员与后勤补给漠不关心。

项羽犯的第二个重大错误是建立在第一个错误基础上的,即“军壁垓下”以图夺回首都。以今天的军事眼光看,他当时正确的选择是不在垓下建“壁”驻扎,而应率军直过江东,以获得必要的军事休整与补给。但由于他有“巨鹿之战”以十分之一兵力战败章邯、在第一次彭城之战中以不足二十分之一的兵力大败偷袭他首都的刘邦这两个成功战例,再加上他没有与韩信正面交过手这一因素,因此犯了盲目骄傲自大的错误,妄想续写“巨鹿之战”和“第一次彭城之战”以少胜多、一战而扭转战略态势的辉煌。

这次他失算了。韩信当过项羽的部下,但项羽却不了解韩信,这是项羽的悲剧。他在垓下第一次与韩信的大决战中,因盲目反击而中了韩信佯装“不利,却”的“调虎离山”之计,在勇猛追击的路上中了韩信的埋伏而大败垓下。

这一战《史记》写得很清楚。它告诉我们,正是这一仗,项羽“可十万”中的主力被歼灭殆尽,被四面包围的剩余楚军已基本丧失了再次进攻的能力。因此,“四面楚歌”只不过是压垮垓下楚军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下面再讲他的“亡”。综观《史记》中的记载,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的确不必“亡”,也不是“亡”在刘邦或韩信手中,而是“亡”在他自己手中。请注意,《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两个细节:一是他在“南出”突围中,于阴陵“迷失道”,项羽发出了“此天亡我也”的感叹。在项羽看来,他身经大小七十余战,从没迷失过道,而如今怎么会在最紧要的关头、在自己的国土上大白天“迷失道”呢?他认为这是天意。

二是他率领仅存的二十六骑“欲东渡乌江”,而这时却只有一只容纳一人的小船。请认真读《史记》,这二十六骑不是一般的士兵,是他“率八千子弟兵渡江而西”仅存的二十六骑。乌江亭长让他撇下这二十六骑独自过江,这是一个清醒而正确的建议。但此时的项羽显示出他性格中独特的一面,又认为是“此天亡我”。他主动放弃了国王的责任而作出了与二十六骑同生共死、血战到底的抉择。

作为领袖,这是愚蠢的;但作为将军,至少在他的子弟兵和那个时代多数人的心目中,他的确是视死如归的英雄,并不是什么“懦夫”。事物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灌婴军的“斩首八万”并非垓下军

关于这一点,《史记》在《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以及《淮阴侯列传》中的确均无直接、明确的记载。也许正因为这三个传记的“留白”,使《虚假报道》一文产生了误解。

在读《史记》时,我们必须首先明了太史公“水墨画留白”的写作方式。他为避免史料重复出现,采取了“互文”、“互见”的方式——对同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此处留了白,不等于不在其他地方画龙点睛地作出交待。

关于项羽率八百余骑“直夜溃围南出”后垓下残余楚军的命运,司马迁并非“成功隐藏”、“缄口不语”,而是在《樊郦滕灌列传》、《淮阴侯列传》、《季布栾布列传》、《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等相关文献中分别作出了交待。

归纳为:第一,由“左右司马”率领的“万二千人”投降了灌婴军。这是《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载明了的。结合多个传记综合判断,灌婴在“下东城”前所降由左右司马率领的“万二千人”既不会是东城守军,也不会是江东援军,只能是垓下残军中没有战死又愿投降的最后的战士和“军将吏”群体。“左右司马”是两个仅次于大司马的行军副司令高级将领。他们既不愿就地死在垓下战场上,也不愿主动投降四面合围的汉军主力;但他们知道自己的项王“南出”,所以就沿项王的路线从西南角空隙突围南出。但第二天白天,冻饿伤残得只有“走”而无“战”之力的这部分楚军,没有找到项王,而是遇到了杀气腾腾的灌婴五千骑兵。面对此绝境,投降是顺其自然的了。

第二,另两部分在随名将钟离眜、季布从其他方向突围中或死或降。限于篇幅,单举钟离眜为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汾阳侯靳强条载:“击项羽,以中尉破钟离眜,功侯。”可见在项羽溃围南出的当夜,钟离眜亦率军在另一个方向进行了激烈的突围战,军队被“破”后单独逃走。根据《史记》对季布、钟离眜的记载看,他们两人是成功突围出去的。

第三,还有一部分垓下楚军当由楚内奸项伯、丁公所率,稀里糊涂投降了汉军,这部分楚军当不在少数。这些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等“互文”中有迹可寻:项伯“以破羽缠尝有功,封射阳侯”;至于丁公,也许“功”大到难赏之地步,所以他竟得意地主动找到刘邦请赏,但刘邦却大怒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并“遂斩丁公”。

将以上三部分加在一起,说明在项羽率八百余骑“直夜溃围南出”后,留在垓下的大部分楚军是被俘而不是壮烈牺牲。《虚假报道》中的“整个垓下战役中,汉军斩首八万”一句,明显是误解了史料,张冠李戴,把《高祖本纪》中“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中的“斩首八万”戴到了“垓下战场上的汉军”头上。

试推理,如果灌婴五千骑在垓下战场上就“斩首八万”,《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又说他所将军队在“下东城”前“降左右司马各一人,卒万二千人,尽得其军将吏”,那么,两个数字加起来,仅灌婴五千骑就将垓下“可十万”的楚军斩首、生俘九万二千人。果若此,“(垓下战场)那八万抛头颅洒热血的楚军将士”将无“英雄顽强”可言,他们简直就是一群羊或一堆西瓜,而韩信和刘邦率领的近百万汉军简直就在那里观战,而战胜后的刘邦岂会说:“我不如韩信。”他一定会说:“我不如灌婴,他五千骑兵就斩俘垓下楚军九万二千人!”可见,灌婴军的“斩首八万”决不是垓下军。因为司马迁明言“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那么这个“斩首八万”定是灭项羽、占东城后,一路东渡乌江所略定的楚地“五十二县”中尚不投降的分散楚军。

《史记》并未“特意抬高项羽、贬低刘邦”

由于上述核心问题得到解决,那么下述问题就比较容易回答了。一方面,《史记》中是否有“特意抬高项羽”的写法?我们认为是没有的。诚然,今天在读《项羽本纪》时,一般读者大多会被项羽英勇无敌、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感动,甚至会一洒同情之泪。但《史记》同时在另外许多场合无情地列举了项羽身上最突出、最可憎的缺点:“项羽有一增而不能用”(刘邦语);“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范增语);“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韩信语);“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从《史记》中摘引的这些评论项羽的史料中,我们能看出半点“抬高项羽”的笔墨吗?

那么另一方面,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否有意贬低了刘邦?答案同样是否定的。熟读《史记》,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随机应变而又胆识过人的汉高祖而并非一个“无赖”。退一万步讲,司马迁即使“因一介个人恩怨”而想贬低刘邦,他能做得到吗?我们知道,《史记》是在汉宣帝时代经过皇帝批准而“宣布”的,《汉书》对此有明确记载。试想,在信奉“霸王道杂之”、嗜杀成性的汉宣帝手中,《史记》得以较完整保存并“宣布”,唯一可信的解释是,其中的记载确属“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就连西汉高祖的嫡亲后代也愿意尊重它。

感谢邀请,感谢信任。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对这样的回答,你是否满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