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总结数据看国资国企改革重点_企业_国有企业_中央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国资委官网、《国资小新》《国资报告》等官媒总结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重要内容,本文整理公开信息相关改革重点数据,分析重点改革内容。

2022年,面对三重压力和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央企业迎难而上,较好实现稳增长目标。2022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9.4万亿元,同比增长8.3%;实现利润总额2.55万亿元、净利润1.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和5%;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8.7%,研发投入经费同比增长9.8%。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目前,已有1.3万户中央企业子企业和2.5万户地方各级国有企业子企业建立了董事会,实现了董事会应建尽建,其中外部董事占多数的比例达99.9%。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前置研究事项清单全面完成并落地见效。中央企业向地方国有企业建立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管理制度的户数占比均超过97%。

在完成国资委监管企业公司制改制基础上,中央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管理的1.5万户,地方政府管理的15万户国有企业全部完成公司制改制。

考核重点:

展开全文

董事会应建尽建、外部董事占多数、党委(党组)前置研究事项清单、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管理制度的户数、公司制改制

重点改革内容:

形成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原则,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党委真正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促(保)落实作用;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职权,使董事会在定战略、做决策、防风险方面发挥作用;经理层依法行权履职,做到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各治理主体不缺位、不越位,不相互替代,不各自为政。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国资国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更好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中国电科与中国普天、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鞍钢与本钢等4组7家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新组建和接收中国星网、中国稀土集团等8家中央企业,推动电力、检验检测、医疗等领域30余个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项目,全国省属国有企业116组347家实施重组,开展专业化整合2150次。

中央企业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领域营业收入占比超70%,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有效巩固。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步伐加快,先后分两批遴选16家“链长”企业,主动在重要行业、关键领域进行布局,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三年来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营业收入占比达到35%以上。2021年,中央企业围绕产业链卡点堵点明确近460个强链补链投资项目,合计完成投资约9300亿元。

推进瘦身健体、突出主责主业成效显著,“两非”(非主业、非优势)、“两资”(低效、无效资产)清退既定任务基本完成,以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资产3066.5亿元,增值234.1亿元,中央企业从事主业的户数占比达到93%。全面完成“僵尸企业”处置和特困企业治理,“压减”工作大力推进,中央企业存量法人户数压减44%,管理层级大多数控制在四级(含)以内。

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扫尾,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1500万户“三供一业”分离,1900个教育机构、2525个医疗机构深化改革,173.2万名厂办大集体职工安置和2027万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完成比例均达到99.6%以上。

考核重点:

战略性重组与专业化整合、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投资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强链补链项目、清退“两非”“两资”、完成“僵尸企业”处置和特困企业治理、“压减”工作、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重点改革内容:

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优化结构、畅通循环、稳定增长中的作用。

推动国有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和主责主业,有针对性地调整结构,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提升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国有企业在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举国体制中的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创新发展

中央企业2022年研发投入经费超1万亿元,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5.6%。

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遴选首批29户“重点支持类”原创技术策源地企业先行先试,推动中央企业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实施“央企攻坚工程”一期并圆满收官,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科改示范行动”成效显著,与2019年相比,2021年209户“科改示范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了6.5个百分点,新增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增长了69.5%,2022年“科改示范企业”扩围至440户。

重点改革内容: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创新激励政策“能给尽给、应给尽给”,实施科技研发投入在业绩考核中全部视同利润加回、重点核心研发团队工资总额单列等政策,加大对国企科技创新支持,全面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

推行“揭榜挂帅”“赛马”机制,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潜能有效激发。研发投入强度进一步加大。

市场化经营机制

2021年,中央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19年的56.3万元/人提升到70.4万元/人,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人工成本利润率从65.8%提升到80%,累计提高14.2个百分点;人事费用率从8.8%改善到8.5%。

三年行动以来,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在各级国有企业全面推开,覆盖全国超8万户企业共22万人。截至2022年6月底,经理层成员已签订契约的中央企业子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占比分别达到97.3%和94.7%。2021年,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竞争上岗人数占比分别达到42.9%、37.7%,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人数占比分别达到4.5%、3.0%。

中长期激励政策覆盖范围和激励人数均创新高,多种中长期激励措施惠及49.1万名骨干员工。2021年新增155户中央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累计达到497户,新增25户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累计达到150户,科创板、创业板首次实现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激励“双破冰”。17.3万名关键岗位核心骨干人才享受政策红利,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事业共同体逐步建全。灵活运用股权、分红、跟投等多种中长期激励工具,具备条件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子企业中已开展中长期激励的比例分别达到94%、88.8%,惠及超49万名国企骨干员工。

2021年同企业同岗位层级管理人员的收入差距倍数为1.8倍,较2019年提高0.2倍,做到薪酬水平该高的高、该低的低。中央企业强化以业绩定薪酬,全员绩效考核覆盖率达到99.8%,2021年管理人员与企业经济效益和个人绩效表现挂钩的浮动工资占比55.7%,较2019年提高3.5个百分点。

考核重点:

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工成本利润率、人事费用率、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户数、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人数、竞争上岗人数占比、末等调整占比、不胜任退出人数占比

重点改革内容:

切实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强化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

优先支持商业类子企业按照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原则,加快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

全面推进劳动用工市场化,完善劳动价值的市场化评价、按价值决定薪酬分配的机制。

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充分用好已有明确政策,并支持探索超额利润分享机制、骨干员工跟投机制,实施更加多样、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和企业实际的激励方式,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动力。

积极稳妥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为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国务院国资委每年举办中央企业混改项目推介会,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混改,三年来通过市场化方式累计引进社会资本超过9000亿元。国务院国资委还成立了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累计完成投决项目50多个,投资金额300多亿元,积极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2020年以来累计推动86户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引入持股比例5%以上战略投资者。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中央企业引入各类社会资本超过7700亿元,国有资本平均持股比例超过60%,非公有资本占央企所有者权益比重约38%,国有资本功能持续放大。

公司治理结构持续完善,70%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有外部投资者派出董事,切实落实董事会职权,充分发挥各方股东合力。200个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基本实现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覆盖,切实激发了企业内生动力活力。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资产总额、资产净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主要指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9.00%、8.62%、12.12%、10.49%,超过GDP平均增速(5.15%)3.85、3.47、6.97、5.34个百分点。2021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实施现金分红的户数比例为76.92%,比市场水平高出7.86个百分点。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持续引入持股比例5%以上的战略投资者,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化经营机制不断健全,深入推动三项制度改革,累计150户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激励对象覆盖11.34万关键岗位核心人才。

重点改革内容:

坚持“三因三宜三不”原则,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攻关。

根据不同企业功能定位,合理设计、调整和优化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股权结构。

重点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出资企业和商业一类子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鼓励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引进积极股东参与治理,提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水平。

深度转换经营机制,支持混改企业全面建立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上率先突破。稳慎开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

加强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全过程监督,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国有资产监管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指导下,37个地方国资委均完成权责清单制定完善工作。各地国资委根据企业实际,增强授权放权的准确性、科学性。

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覆盖面已达98.2%。集中统一监管后企业的深化改革、专业化整合、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国资监管效能切实增强,建立“一利五率”(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资产负债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考核重点:

权责清单制定完善、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覆盖面

重点改革内容:

着力从监管理念、监管重点、监管方式、监管导向等多方位实现转变。基于出资关系,注重国有资本整体功能,重点关注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国有资本的合理布局,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既放活又管好,进一步提高国资监管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优化管资本的方式手段。适应管资本的要求改进考核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功能定位、行业领域、发展阶段的企业,实行差异化监管,进行分类考核。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在授权经营、结构调整、资本运营、激发所出资企业活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

改革专项工程

实施了“双百行动”“科改示范行动”“区域性综改试验”等改革专项工程,一大批改革基础好、改革动力足的基层企业和相关城市被遴选出来作为综合施策的“示范田”。国务院国资委还组织开展了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工作,11家央企入围。“双百行动”“科改示范行动”,“区域综改”,侧重基层企业和地方企业。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创建,偏重提升大型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双百行动”打造了一批改革先锋,2021年400余户“双百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27.15万元/人。上海、深圳、沈阳、杭州、武汉、西安开展“区域性综改试验”,形成了一批国资国企区域综合改革发展典型。

参考文献

[1] 翁杰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国资国企领域发生深刻变革,学习时报,2023-02-10

[2] 经济日报:实现“三个明显成效”预期目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2023-02-04

[3] 新华社: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带来哪些改变?2023-02-02

[4] 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发挥中央企业战略支撑作用.国资报告.2023-02-02

[5]国资委产权管理局: 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和效率.国资报告.2023-02-04

[6] 刘青山 原诗萌.千帆竞渡创一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综述,国资报告,2023-01-31

[7] 国资委考核分配局. 紧紧围绕激发活力、提高效率 中央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国资报告.2023-02-06

[8]国资委企业改革局. 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取得突破性进展. 国资报告 2023-02-05

来源 | 丽莎闻道

作者 | 周丽莎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