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中队义务讲解员在中共一大会址为游客讲解党史。 李岩 摄
中新网上海3月2日电 题: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续写新荣光
作者 李姝徵 程远
初春申城,满眼新绿。站在武警上海市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营房顶层望去,一座红色基调浸染的石库门建筑,在现代都市建筑群中格外醒目。那里,正是中共一大会址。
自1998年起,中队官兵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毗邻驻地的党的一大会址义务讲解党史,累计讲解7.6万余场次、听众450余万人次。中队全面建设过硬,2021年被确定为“学党史铸忠诚的模范中队”全国典型。
2022年春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队全体官兵回信,勉励他们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当好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习主席的殷殷嘱托,深深激励着中队官兵。在这个中队,无论是新干部任职、新战士下连,还是开展重要教育、执行重大任务,都会组织官兵学习习主席回信,不断汲取精神力量。
砥砺奋进,春华秋实。中队指导员杨泽楠说,一年来,中队官兵把习主席的亲切关怀和厚重期许转化为奋斗强军的意志和行动,在新征程上续写着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新荣光。
坚守信仰高地,播撒红色火种
重读习主席的回信,下士李昊杰深有感触。他在部队的快速成长,与中队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密不可分。
2020年9月,大学生李昊杰携笔从戎。在新兵自我介绍中,他的发言很坦率:“我是奔着入伍优惠政策来的,当兵只为体验生活。”
自带“人生路线图”参军的李昊杰,对党史缺乏深入了解。新兵训练结束后不久,李昊杰跟随中队战友踏上“寻根之旅”,赴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龙华烈士陵园等红色场馆参观见学。
展开全文
去年9月,李昊杰义务兵2年服役期满,多家企业向他抛出“橄榄枝”。一边是唾手可得的优厚待遇,一边是中队的挽留,李昊杰面临选择:退役还是继续留队?
“忠诚和信仰是具体的,走与留不能只想着个人得失,关键要看组织需要。”经过慎重考虑,李昊杰敲开指导员的房门,郑重地递交了留队申请。
此后,李昊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党史学习和宣讲之中,他主动请缨担任中队党史讲解员队伍小队长,带出4名新讲解员;把学到的党史故事和创新理论融入到中共一大纪念馆义务讲解之中,连专业讲解员听后都连连称赞。2022年,他凭借优异表现当选武警部队第一届军人代表大会代表。
“不论时代怎样变化,‘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是红色的。”杨泽楠告诉记者,置身闹市,中队官兵坚持把党史作为必修课、常修课,引导大家学好党史、坚守信仰高地。
十中队“雷锋班”在南京路开展为民服务活动。 张明 摄
去年,中队官兵在做好中共一大纪念馆义务讲解工作的同时,先后为驻地社区、企业、学校开展党史知识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20余次。
练强打赢本领,忠实履行使命
晨曦微露,外滩的钟声由远及近传来,中队长陶然带领哨兵走上南京路,开启新一天的巡逻任务。“中队官兵警卫重要目标、巡逻繁华区域,履行使命任务时刻面临复杂考验。”陶然说。
习主席的嘱托,中队官兵铭记在心。他们深知,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不仅是赞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当好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中队官兵人人都有自己能力升级“路线图”。
驻守在中心城区,中队训练场地有限,官兵在中队楼顶打造了一块集搏击馆、器械场、健身房于一体的“空中训练场”,广泛开展创破纪录群众性比武活动。去年,中队军事训练优良率相比上一年提高了20%。
国旗班是十中队的一张“名片”。世博会期间,国旗班担负开(闭)幕式和191个国家(国际组织)馆日升旗任务,官兵牢记“小小旗台,连着大国形象、军人荣誉”,13176次升降旗,次次曲终旗到、分秒不差,赢得国内外宾客高度赞誉。
春节期问,十中队官兵在南京路巡逻执勤。 林剑杰 摄
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并非都是站在光里,更多的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用牺牲和奉献散发着光和热。
战士张闯虽在国旗班,却从未走上过国旗台。他的战位,在9平方米的地下操控室。一旦电动升旗装置出现故障,张闯就要在无法看到国旗的情况下,凭借反复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分秒不差地升起国旗。只能当个“备份”,张闯却从不觉得委屈,他说:“我们守护国旗,不是为了站在聚光灯下。”
赓续优良传统,擦亮初心本色
一段“人墙”短视频曾在网上引来“刷屏”:人流如织的南京路上,武警官兵用身体组成“拉链式人墙”,引导游客有序通过路口。2014年,首次执行“拉链式人墙”任务的就是十中队官兵,此后每年的“人墙”里都有他们的身影。
时代更迭,变的是光影,不变的是十中队官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子初心。
“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当年,伴随着这首《八连颂》,“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
1982年,十中队接替“南京路上好八连”勤务。“接过八连的枪,也接过了八连的魂。”杨泽楠告诉记者,中队官兵牢记习主席嘱托,传承“霓虹灯下的哨兵”好传统好作风。
十中队官兵正在进行擒敌对抗训练。 李岩 摄
几十年来,十中队官兵接力做人民美好生活的守护者,将人民军队的宗旨本色深深印刻在这座城市的记忆里。
“‘武警雷锋’来了!”2月20日上午,南京路附近的居民惊喜地发现,他们熟悉的红色帐篷和“橄榄绿”又回来了。
自1982年起,中队“雷锋班”坚持每月20日到南京路上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在官兵的带动下,130多家单位、千余名志愿者也主动参与其中。
十中队官兵正在进行400米障碍训练。 李岩 摄
“疫情期间,我们没有在南京路街头集中组织为民服务,而是以小群多路的方式,深入社区、企业开展为民服务,尝试探索出了‘点对点’‘菜单式’服务模式。”“雷锋班”班长汪凯睿说。
“去年以来,我们的为民服务项目也在与时俱进。”汪凯睿介绍,如今,他们的服务内容由刚开始的修鞋、理发、磨刀“老三样”,逐步拓展到健康、法律、心理咨询等20多项,装备也从缝纫机、工具包、理发箱“三件宝”升级为超声波眼镜清洗机、多功能血压仪等现代化装备。(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