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陕西一寺庙1吨大佛离奇消失,警方介入,一根烟头揭开迷雾_佛像_石佛_岐山县

文|宋浩

编辑|风信子

2010年12月的一天,陕西岐山县的凤鸣禅寺中,院内住持和往常一样,步行前往庙中的正殿,准备这新一天的礼佛工作。

当他拿着扫帚,踏进庙中大殿的那一刻,眼前的一幕令他大惊失色,原本端放在香台上的一尊汉白玉石佛不翼而飞,只余下了一个空荡荡的底座。

对于这座位于西北小城的寺庙而言,这尊汉白玉石佛是名副其实的镇庙之宝,同时也是当地信徒的一个精神寄托。

石佛的失窃,在这个西北小城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不少百姓们担心,石佛的失窃只是一系列罪案的开始,恐慌的情绪开始在群众中蔓延。

为了维系基层社会组织的稳定,当地派出所成立了一个由骨干民警组成的专案组,并立刻进驻到凤鸣寺所在的村庄中,一场没有硝烟的“缉盗”之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展开全文

那么佛像到底是如何被盗的?民警们在现场又发现了什么有价值的线索呢?

凤鸣寺与汉白玉佛

在陕西省岐山县凤凰山下的凤鸣镇堰河村,有一座规模不大,但香火鼎盛的寺庙,是为凤鸣寺。

关于凤鸣寺的建设,历史上已然无考,根据地方县志记载,满清乾隆年间,该寺规模宏大,碑刻林立,是关中百姓礼佛求香的圣地,其名更是传遍华北,京师和旗人也对该寺有所耳闻。

上世纪70年代,为了推动基层百姓的扫盲工作,凤鸣镇政府决定在堰河村修建一所小学,方便当地的孩子读书。

但彼时村中已无余地,教育部门只好将小学的地址选在了寺庙中。

1980年,因校舍过于简陋,无法满足时下和未来的教学工作,教育部门和堰河村村委决定对校舍展开扩建工作。

在开挖地基的时候,工人们在现场挖出来了一组精美的石佛造像,雕像面容栩栩如生。

很快,堰河村发现石佛造像的事情就传到了岐山县,岐山县博物馆的相关人士闻悉此事后,立刻动身前往事发地。

在凤鸣寺的禅堂中,专家们见到这几尊石佛,经过一番检查后,研究员判断这几尊佛像乃明中晚期时雕刻,距今已有400余年。

对于岐山县的历史工作而言,这几尊佛像的重见天日,将会给当地县志编撰带来巨大价值,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那段在历史长河中消逝的往事。

而高价值古文物的出土,给当地的考古人员提供了信心,为了进一步研究这几尊佛像,确定雕刻的具体年代,岐山县博物馆打算将石佛运到县城的博物馆中。

但是在征求当地村民意见的时候,岐山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碰上了当地人强烈的反对。

原来在村中老人的眼中,这几组石佛是从凤鸣寺旧址挖出,是保佑这个村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图腾。

如果博物馆要将这几组石佛运走,那么无疑将招致佛陀的不满,到时候村子出了问题,是谁也担待不起的!

面对这样一个哭笑不得的缘由,工作人员哭笑不得,只好想方设法去做当地百姓的工作。

在研究人员和当地政府的通力协作下,堰河村的村民终于做出了让步,他们勉强同意让博物馆带其两尊体积较小的佛像,而那尊大的则留在了村子里。

岐山县城

后来,村民在旧校舍的基础上,于1982年重新建立起了一座佛寺,名唤凤鸣禅寺,而那尊保存完好的汉白玉石佛,则成了这座小寺中的镇庙之宝,承载这村民的期望与香火。

这座汉白玉材质的佛像,是明代工匠的巧手之作,该造像为坐姿,面向丰满圆润,上身着传统袈裟,右手作降魔印,双腕戴镯,细节之丰富令人咂舌。

同时,其整体质地洁白晶莹,工匠雕刻刀法娴熟,面部栩栩如生,给人一种慈祥安宁但又不失庄严肃之感,是汉传佛教造像雕刻的集大成者。

凭借这些“先天”优势,这尊造像被陕西省文物局鉴定为珍贵文物二级品,其价值意义不言而喻。

然而,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对于拥有这样一尊历史意义重大的古文物的堰河而言,就就好比带着黄金闯入闹市的三岁稚童,招来了别有用心的文物贩子和盗贼。

查案

汉白玉佛的失窃,在当地掀起了一波不小的风浪,闻讯而来的村民们挤在寺庙门口,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这桩盗窃案。

与此同时,在寺庙内部,专案组的民警们正对现场展开勘察,并对报警人进行了问询。

从住持的口中,民警们了解了失窃石佛的价值和规格,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后,民警们发现了其中的诸多疑点。

首先,失窃造像高1.3米,宽0.6米,是由一整块汉白玉佛雕刻而成,重量达到了一吨。

按常理而言,犯罪分子在盗窃该造像的时候,必然会在搬运的过程中产生不小的噪音,而摆放佛像的大殿就在住持所住的禅房旁边,大殿本身又是传统的石木结构,隔音效果并不好。

也就是说,除非这位报警人有极其严重的听力障碍,不然他不可能听不到大殿中搬运佛像的声音。

基于以上的分析,专案组判断住持和外人联合监守自盗的可能性非常大,于是对这位寺庙的掌门人展开了调查。

从当地村民的口中,专案组民警们得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这位住持并不是寺庙里的常驻人员,他到这座庙宇也才两周。

新官上任三把火,虽然他只是一间小庙的住持,但他的野心可不小。

警方与住持

甫一上任,他就准备对凤鸣禅寺进行翻修,并向当地村委和居民们画了一个大饼:等凤鸣寺翻修完成后,雇几个当地媒体的朋友宣传一下。

到时候必定能吸引到外地的香客,村民们也能搞一搞农家乐之类营生,如此互利双赢,岂不美哉?

住持的画饼功力确实是“深不可测”,不少村民们受他感召,将自己的部分积蓄掏出来,成为了“新凤鸣寺”的“原始股东”。

但结合住持的种种行为,警方判断住持不存在作案的动机,毕竟偷盗佛像的收益在未来的香火钱面前不过是沧海一粟,为了一尊佛像而锒铛入狱,实在是得不偿失。

在排除了住持的作案嫌疑后,警方将注意力放到了庙中的另外一人——负责寺庙翻修工作的承包商强涛。

在调查中,警方发现,强涛在承包了寺庙的整修工作后,就让工人们将这尊石像搬到了院中的柴房里,但在工程进行了几天之后,他又让工人搬回到了殿中。

如果说强涛转移佛像到柴房,是为了保护佛像不受装修工作的影响,但在后来将佛像又搬回大殿,岂不是增大了佛像因装修而被破坏的几率?

恰好此时,一些村民向警方反应,说强涛这个人平日里有些不老实,经常打听佛像的底细,似乎对佛像不安好心。

这不禁让警方起了疑心,莫非这个承包商就是佛像失窃案的始作俑者?为了弄明白案件的真相,专案组开始对强涛展开了调查。

但是,强涛有不在场证明,他如果想盗取佛像的话,在将佛像搬到柴房的时候就完全可以将其偷偷运走。

如果真的要偷盗的话,为何又多此一举,还冒着被别人发现的风险,将佛像重新搬回到大殿呢?

强涛的嫌疑被排除后,案件的调查陷入了僵局,专案组的成员们陷入到了尴尬的处境中。

就在干警们一筹莫展之际,现场勘察组那边传来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在寺庙大殿的后方,警方找到了一颗烟头。

凤鸣寺虽然是一个村庄小庙,但也是佛门清净之地,抽烟的行为不被允许。同时,勘察组又在烟头旁边发现了数道车轮印。

很明显,这颗烟头是偷盗者留下的,简单的处理后,民警将这一重要证物送到了省城DNA中心鉴定。

但是鉴定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颗烟头的主人并不在公安部的DNA库中,也就是说盗窃者并没有前科。

这让民警犯了难,在偏远且缺少监控探头的地方,要找到一个没有前科的犯罪者可以说是大海捞针。

但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就在玉佛像失窃之前,位于堰河村另一侧的故郡镇中发生了一起盗粮案。

在这起盗粮案的现场,也发现了留有嫌疑人DNA的烟头,经过比对,专案人员欣喜地发现两起案件的嫌疑人是同一人,于是将两案进行了并案调查。

根据盗粮案的线索,警方很快就确定了两起案件的嫌疑人——居住在岐山县的胡大庆。

胡大庆是河南人,平日里独居在岐山县的一所民房中,在当地人际交往简单,每天的生活基本上就是两点一线,并看不出有什么异常。

但两起案件的发生,让警方意识到这个胡大庆并不是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于是,专案组马不停蹄地赶往岐山县,锁定了胡大庆的住所。

然而这里早已是人去楼空,警方在找到胡大庆的房东后,从他的口中得知他已经有两个月没有和胡大庆见过面了。

在专案组人员的示意下,房东拨通了胡大庆的号码,但在电话的那一头传来了一段语气冰冷的女声:“对不起,你所拨打的号码是空号。”

看来这位人间蒸发的胡大庆,多半就是两起盗窃案的始作俑者。虽然干警们晚了一步,但好歹是确定了目标的身份和办案的大方向,接下来的工作就要轻松多了。

果不其然,警方很快就锁定了胡大庆的新据点,这位嫌疑人并没有离开岐山,反而又租了一栋房子。

根据多年来的办案经验,专案人员意识到这胡大庆只是这两起案件中最底层的执行者,他之所以选择留在岐山,一定是要进行就地销赃的非法活动。

正所谓放长线钓大鱼,在确定胡大庆的行踪后,警方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进行抓捕,抓到他背后的文物犯罪集团,才是警方的最终目标。

在观察了胡大庆半年后,一个绰号叫“光头”的人出现在了警方的视野中。

从胡大庆与光头的交往中,警方发现平日里对谁都是爱理不理的胡大庆,对这位光头倒是很尊重。

而这位光头和胡大庆不同,背负的官司和前科可以写一本书了,是拘留所和监狱里的常客。

既然这背后的大鱼已经出水,那么现在要做的就是将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贼给一网打尽。

通过对光头的追踪,警方确定了其他团伙成员的居住地,随后将他们一网打尽。

光头团伙落网后,警方立刻对他们展开了审讯,起初这位见过不少“风浪”的光头还想负隅顽抗,要么一言不发,要么就是答非所问。

对于警方而言,这样的老油条没有什么审讯的必要,于是将突破口放到了初次犯案的胡大庆身上。

这“新司机”胡大庆哪见过这样的架势,在警方出示了所有证据后,这位初犯者顿时涕泗横流,将所有的一切都给交代了。

就这样,参与这场文物盗窃案的所有人被抓捕,该案暂时告一段落。

佛像回归

虽然一锅端了犯罪团伙,但石像的下落还未可知,通过对光头的审讯,专案组得知这群人以十五万元的低廉价格卖给了山西的一个文物商人。

2011年7月5日,警方在太原找到了那位买家,经过沟通后,买家同意将这尊佛像返还,半年多后,汉白玉佛像终于回到了凤鸣禅寺,回到了堰河村村民的手中。

今天,这尊明代时期做工精致的汉白玉佛像,依旧端坐在凤鸣禅寺的大殿之中,供人们餐参观、祭拜。小小的凤鸣寺也因为这一起盗窃案打出了名号,香客信徒也是络绎不绝。

而那几位参与盗窃的小贼,他们险些毁掉这尊承载着许多人信仰的图腾,等待他们的,只有法律的严惩和无止境的牢狱生活,违法乱纪之宵小之徒,最终会付出应有的代价。

参考文献:

江西卫视 经典传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