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广东老人翻出67年前游击队借条,本息共计3万亿,后续如何_借条_游击队_老人

2011年广东老人翻出67年前游击队借条,本息共计3万亿,后续如何

“快看,这是什么?”2011年农历三月初八,广东江门市棠下镇大井头村,一户村民翻修房子时,拆房的工人在房梁上发现了一个铁盒子,情不自禁地喊道。

“一定是宝贝,小心点,别弄坏了!”主家老人在一旁忙不迭地交代。

老人名叫梁诗伟,今年73岁,头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了家里进了洪水。早上一查《周公解梦》才知道,敢情梦到洪水是要发财。

他心想,自己翻修的老房子,说不定哪里会藏着宝贝吧。于是,第二天早上老人早早起床,来到拆房现场,在一旁守候着,唯恐发现什么宝贝给工人私自装到口袋里。

尽管儿子说要他到一边去,说这样有危险,但老人留在现场,目不转睛地观察。果不其然,还真有工人发现了东西,这让老汉难免兴奋起来,上前要求工人把铁盒子拿来,递到他手里。

这个铁盒很重,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上面已经锈迹斑斑。梁诗伟老人双手捧着铁盒,并没有急于开启,而是来到了卧室,关上门,拉开电灯,小心翼翼地打开。

铁盒里面只有一个羊皮钱包,包里面有一张发黄的、皱巴巴的纸条,边角已经破裂,上面的字迹也有点模糊。

老人戴上老花镜定睛一看,当即瞪大了眼睛,张开了嘴巴,半天都没有合拢。

原来这是一张借条,上面白纸黑字、工工整整地写着: 今借大井头村鸿文三姐白米共38石70斤,大洋5000元,金条8支,每支一两。待胜利后由当地县政府偿还,付息二分。建议将鸿文三姐以革命家庭看待,其后人须保护及照顾。此举在偿还之日终结。

展开全文

借款人的落款是新鹤人民抗日游击三中队李兆培,借条日期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欠条中说的债权人鸿文三姐,是梁诗伟老人的母亲。

我们先姑且不算大米和金条,仅仅是5000大洋,就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了。民国时期县长的月薪也只有20大洋,那时候在北京1000大洋就能在城里买一套四合院。

北京现在最为普通的四合院价值动辄好几亿,5000大洋当年可以买5套四合院,价值至少就是十几二十个亿。

有好事者帮梁老爷子大概计算了一下,这张借条连本带利,已经达到了3万亿人民币。这个天文数字可把梁诗伟吓坏了,也莫怪老头害怕,要知道,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才3万亿多一点,面对这个天文数字,换做谁也会目瞪口呆。

老爷子自己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也没有给后代留下啥像样的遗产,这一来天降横财,总算能给子孙带来衣食无忧的生活了。

梁诗伟老人难免也有些许隐忧,时隔这么多年,政府还能认下这个账吗?

老人之所以这样担心,是因为这已经是老人第二次发现游击队的借条了。在此之前,梁诗伟就已经找到过一张借条,那是2009年春节,老人在整理自己的旧柜子时,在里面发现一个很古董的肥皂盒,从中翻出一张借条,落款也是游击队李兆培。

借条上借的是60斤白米,约定将来每年按一倍偿还,日期也是民国三十三年。

这个数目乍看上去不起眼,可实际上也是个天文数字,一粒米放第一个格子,二粒米放第二个格子,不停翻倍,放在64个格子中,最后的第64格中,就是全世界的粮食也不够放。这60斤白米的借条也是经历了65年的岁月,翻几十倍之后的数字之大可想而知。

当然,这种借条的翻倍补偿条款实际上是一种高利贷,原则上来说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当地政府经过调查核实,在确认借条是真实的情况下,经过仔细研究,决定拿出2万元现金,作为对鸿文三姐后人梁诗伟的补偿。当地政府还高度赞扬了梁家,感谢他们家庭当时对革命事业的雪中送炭。

同时政府也收回了梁诗伟手中的那张借条原件,放到了历史博物馆保存。不光如此,当政府得知梁诗伟家生活困难的时候,还主动提出建议,让他们通过合法渠道申请低保。

梁诗伟老人也被告知,此事到此为止,今后梁诗伟不能再以该借条为由,向政府再提出其它要求。

老人顺利地领取了2万元,高兴得合不拢嘴,对他们家来说这60斤大米换来的补偿也是大额款项了,可以花上好一阵子,聊补无米之炊了。

这不,拿到这笔钱款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省吃俭用一辈子的梁诗伟,并没有大手大脚地花,而是觉得好钢应该用在刀刃上,想要再凑点钱,翻修一下老宅。自己的房子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住过几代人,年久失修、根基下陷、砖头脱落、破旧不堪,已经属于不折不扣的危房。

因此老人决定,要把祖屋好好修缮一番,不但可以确保家人的安全,也可以借此表达对过世父母的感恩敬仰之情。

谁知道,好像是上天注定似的,在翻修房子的时候,又找出了一张借条,而且数额巨大,属于天价借条,可把老人家高兴坏了。

老人在高兴的同时,又担忧政府会不会认账,因为自己两年前出示过一张借条了,这次又冒出一张,人家会相信吗?

还有就是,这次的数额的确是太大了,简直是触目惊心。

担忧归担忧,总要试试才知道。吃过早饭,梁诗伟立即将纸条里三层、外三层包裹好之后,就上了路。

政府工作人员接过借条,仔细计算借条上的款项之后,果然也得出同样的数字: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

他们脸上的表情除了惊愕就是惊吓,这事儿太大了,远远超出自己权限。答应也不是,不答应也不好,面面相觑,并没敢当场表态,只是让梁大爷先回去,等请示上级部门之后再给他回复。

前面说了,5000大洋已经是笔巨款了,上面还有那么多大米和金条呢!当时还给定了二分的利息呢!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平常人家想都不敢想,放在 1944年,几代人不吃不喝都赚不到这么多钱,当年梁诗伟家从哪来那么多钱?抗日游击队为什么会向他们家借钱呢?梁诗伟的家人为何那么慷慨?

其实梁诗伟的祖父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家境还不算优渥,都说“穷不过三代”,但事实上没有人脉资源的家庭,十代八代一直穷到底的也不稀奇。如果不发生奇迹,到梁诗伟的父亲梁鸿文这一辈,注定也是一世受穷。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梁鸿文的命运发生了改变。他十六岁的时候,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来到了城市闯荡,打算找个出力的活,挣钱养家。可是到城里不久,就被“蛇头”给盯上了。

“到海外打工吧,在那里工作轻松,顿顿吃肉,收入超高,干一年相当于你在国内十年收入……”涉世未深的梁鸿文一听就动了心,上了远洋货轮,飘洋过海到了美国,在那里做起了劳工。

谁知道,“蛇头”是骗人的,在美国赚钱比中国多一些是不假,但也没有那么夸张,而且每天工作时间12小时,累死累活,每天吃黑面包,住的地方又脏又黑。

好在梁鸿文舍得吃苦,硬是熬了下来。由于他很节俭,除了给家里寄钱,也有了一些积蓄。有钱之后,梁鸿文不再做苦力,改行做生意,赚得了第一桶金。

由于善于经营,梁鸿文在海外的生意越做越大,赚得盆满钵满,过上了富人的生活。不知不觉,时间过去几十年,梁鸿文从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变成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

叶落归根,梁鸿文将生意转交给了别人,自己衣锦还乡,回到了祖国。

梁鸿文毕竟是生意人,有经济头脑,回乡之后他没有坐吃山空,而是用自己的积蓄,在家乡广东省江门市棠下镇大井头村开始了另一轮投资。

他买了不少土地,出租给农民,坐收渔利,财产不但没有缩水,而是日益增加。

在美国的时候,梁鸿文已经娶了一个华人为妻,到了家乡,他又娶了5个姨太太,个个貌美如花。本文的主人公梁诗伟是五姨太所生,后来过继给了三姨太,即欠条的债权人鸿文三姐。

三姨太才貌双全,善于理财,跟贾府的王熙凤一样,是梁府事实上的总管。

1941年,83岁的梁鸿文撒手人寰,三姨太顺理成章地成为梁府的老大,将家里的财权揽在手里。由于鸿文三姐情商高、智商高,处理事情有条不紊,还非常公平,梁府上下对他非常敬重,大家凡事都愿意听从她的。

众所周知,共产党主张打土豪分田地,不少地主还是会避而远之的,作为大地主管家的鸿文三姐,如何跟我党领导的游击队产生交集,还借款给他们?

为了弄清缘由,在梁家出示天价借条之后,当地政府调查了一位知情者、仍然健在的游击队老战士简惠仙。

她回忆说,在1944年的太平洋战场上,日军节节失利,为了挽救败局,日本实施起所谓的“一号作战计划”,调兵遣将,大举向湘桂、粤汉及平汉铁路发动进攻,豫湘桂战役由此爆发。

同年9月,11万日军窜到桂林、柳州一带,桂柳会战打响。

两国军队在正面战场较量的同时,敌后的战斗也如火如荼。

在广东,我党领导的游击队也乘机向日军发动进攻,十分活跃地致力于打击敌人补给线。

鸿文三姐作为大户人家,本来跟我党没有联系。是她的孙女梁月娇,成为中间牵线人。

梁月娇出身大户,但是却忧国忧民,追求进步,成为我党游击队的一员。当时游击队的日子非常难过,既要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围剿,还要面对国民党顽军的封锁打压。

游击队经常被困在山里,交通被断绝,没有粮食,没有衣服,很多战士因为营养不良而病倒。

即使这样,我游击队战士也严格遵守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面对这种状况,梁月娇挺身而出,她对游击队队长李兆培说:“队长,跟我回家吧,让我奶奶出资帮助游击队。”

李兆培不无忧虑地说:“你奶奶是富户人家,会帮助共产党吗?”

梁月娇笑着说:“我奶奶她老人家深明大义,对抗日军人十分敬重,对游击队更是如此,想必她不会袖手旁观。”

听她这么一说,李兆培队长决定试试。在梁月娇的带领下,李兆培他们一行到了梁府,简惠仙也随同前往。

鸿文三姐一见孙女和李队长,就心疼得不得了:“看看你们,都饿成什么样子了,长期这样怎么行?非出毛病不可。”

梁月娇一听有门儿,顺水推舟地说:“奶奶,鬼子封锁太厉害,游击队弄不到粮食,要是您能帮一下我们就好了。”

李兆培队长说:“老人家,我们不白拿你的 ,等抗战胜利了会归还的。”

鸿文三姐早就听孙女说游击队是打日本的,如今见他们到了难处,于心不忍,随即吩咐管事的,搬来60斤大米,让梁月娇他们离开时带回去。

李兆培也说话算数,认认真真地打了一张借条。

此后,鸿文三姐又几次借钱、借粮,帮助游击队度过了那一段最艰难的日子。对此,负责部队后勤工作的简惠仙印象很深,但是记不清到底有几笔,只能以手续为准,有一点可以肯定,借条只要是李兆培的笔迹,就是真实的。

事实上当时的借条远不止这两笔,因为日军和汉奸很嚣张,后来国民党反动派也制造恐怖,鸿文三姐不敢把借条放在一起,东藏一张,西藏一张,而且她也没有将此事告诉别人,所以有的借条可能永远也找不到下落了。

后来,鸿文三姐因为是地主,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如果当时她拿出借条的话,也可能会改善自己的处境,但她可能是不敢提及往事,或者是其它不知道的原因,她没有选择那样做。

不久后,鸿文三姐后便离开人世。梁家也从此衰落,渐渐地家徒四壁。

梁诗伟出身不好,身体也不行,干不了重活农活,家里的境况愈发捉襟见肘,变得一贫如洗,穷得叮当响。

既然借条是真实的,最后政府会如何处理这些借条?

其实,在战争年代,我党我军向老百姓打借条的事并非个例。

革命老区,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都曾有群众慷慨解囊,对我军出手相助。而红军官兵也无一例外,都给他们打了借条。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借条出示的时候,都过了几十年,过了20年的最长诉讼时效,法律不再保护。但是党和政府遵守信用,都予以兑现,兑现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给成了现金,有的换成了国债。

湖北杨长银保存的红军借条

梁诗伟出示的新借条,当地政府肯定无法全额兑现,因为3万多亿的巨款,远远超出了当地政府的偿还能力。

不过,无论这张借条最后如何处理,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当年给游击队雪中送炭的鸿文三姐。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因为有鸿文三姐、沂蒙红嫂这些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革命者才能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