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龄官演的《相约》这出戏,故事内容是怎样的?相约不嫁,联袂而死的自梳女,只能和死人结婚,是女性的悲歌吗_宝玉_自梳_女性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相约 宝玉 自梳 女性

本文目录

  • 《红楼梦》中,龄官演的《相约》这出戏,故事内容是怎样的
  • 相约不嫁,联袂而死的自梳女,只能和死人结婚,是女性的悲歌吗

《红楼梦》中,龄官演的《相约》这出戏,故事内容是怎样的

龄官应该是贾府戏班里最早出场,且最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戏子,前八十回中,她三次出场,每一次的篇幅都不算小,但后面却突然消失了,曹公对此没有明确文字,我们不得不怀疑,龄官到底去了哪里?她为什么要离开贾府? 龄官第一次正面出场是在元春省亲一回,龄官等人是贾蔷专门从姑苏采买来的是十二个女孩子,是专为元春省亲要教演唱戏的戏子,龄官第一次露脸就非同小可,她获得了贵妃元春的喜爱。

原文:刚演完了,一太监执一金盘糕点之属进来,问:“谁是龄官?”贾蔷便知是赐龄官之物,喜的忙接了,命龄官叩头。太监又道:“贵妃有谕,说:‘龄官极好,再作两出戏,不拘那两出就是了。’”贾蔷忙答应了,因命龄官做《游园》、《惊梦》二出。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

贾蔷扭他不过,只得依他作了。贾妃甚喜,命“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额外赏了两匹宫缎、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食物之类。 龄官一出场就活得贵妃认可,可见其天生灵性,人长的好,戏唱得好,深得贵妃之心,而她并没有因为贵妃喜欢,就曲意逢迎,拿自己不擅长的戏讨好贵妃,而是坚持做自己,最后不仅贵妃没有怪罪,还赏赐了东西,可见元春对龄官的喜爱。

正是因为龄官出场的不同寻常,让我们记住了这个女子,也对她的爱情和命运结局充满好奇。 龄官第二次正面出场,在原文第三十回,且上了回目:龄官划蔷痴及局外,这一回,宝玉挑逗金钏儿,在母亲王夫人那里讨了没趣,就出来进了园子,却看到蔷薇架下“一个女孩子蹲在花下,手里拿着根绾头的簪子在地下抠土,一面悄悄的流泪。”

关于龄官画蔷,原文有一大段文字,皆是从宝玉眼中写来:再留神细看,只见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宝玉早又不忍弃他而去,只管痴看。只见他虽然用金簪划地,并不是掘土埋花,竟是向土上画字。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

自己又在手心里用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个蔷薇花的“蔷”字。??一面想,一面又看,只见那女孩子还在那里画呢,画来画去,还是个“蔷”字。再看,还是个“蔷”字。里面的原是早已痴了,画完一个又画一个,已经画了有几千个“蔷”。 靖藏本在这一回回前批有语曰:无限文字,痴情画蔷,可知前缘有定,非人力强求。

庚辰本曰:银钗画“蔷”字是痴女梦中说梦。宝玉当时没有明白龄官画蔷的深意,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却在贾蔷采买戏子时,就已经知道,他与龄官之间是注定的前缘,后面一定会有故事。 龄官为什么要在蔷薇架下画蔷呢?从后文我们知道她与贾蔷是两情相悦的,既然两情相悦,为何这里还要流着泪画蔷呢?是慨叹自己的命运,还是对未来充满了未知的恐惧?

又或者她如黛玉般,总是伤春悲秋,对感情全没有安全感?又或者贾蔷是个花花公子,或似宝玉般博爱,总不能在一人身上用心? 也许“大有林黛玉之态”的她,正如黛玉一般,涉及到情字,总是会没来由的流泪,为自己的身世命运,为心爱之人的患得患失。 龄官第三次出场在原文第三十六回,这一回龄官对于宝玉的作用完全凸显了出来,她是宝玉情悟梨香院的主要参与者,是宝玉情悟的引路人,

宝玉突然想听《牡丹亭》的曲,又知道戏班里只有小旦龄官唱的最好,但当他找到龄官要求听曲时,却被拒绝,龄官道:“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进我们去,我还没有唱呢。” 宝玉从未被身边女子如此对待,看龄官如此洁身自爱,不大搭理他,却独对贾蔷使情弄性,他亲眼看到了贾蔷和龄官的一番对话,“宝玉见了这般景况,不觉痴了,这才领会了划“蔷”深意。”

这就是宝玉情悟梨香院的经过,他情悟的结论是: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从此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 这一回,我们跟随宝玉的视角,也看到了贾蔷、龄官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按理说,后面还会有二人笔墨,但奇怪的是红楼刚过三分之一,之后直到八十回,再也没有龄官的正面文字,关于其去向和结局也成了谜。

原文第五十八回,宫中有老太妃薨逝,贾府解散戏班,是去是留,这些戏子可以自由选择,而留下戏子中并无龄官,要走的是四五人,“所愿去者止四五人”“皆令其干娘领回家去,单等他亲父母来领”,也就是说龄官最大的可能是没有选择留下,而是离开了贾府。 她最后一次出场明明还跟贾蔷很好,并没有闹什么大的误会,为何突然之间要离开呢?我想也许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就是她跟贾蔷之间闹了很大的矛盾(比如贾蔷是个花花公子,到处拈花惹草),或者说是二人分手,她在贾府再无留恋之人,趁着解散戏班,离开了伤心之地;第二种就是他们之间的爱情受到了外界巨大的压力,被迫分手。贾蔷为贾府正派玄孙,而龄官作为优伶,那时候是下九流的行当,二人之间的爱情可以说是门不当户不对,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婚姻制度下,二人要想走到一起,有多难可想而知。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龄官看透了公侯之家的肮脏势利,以及王孙公子的恶劣本性,不愿待在贾府同流合污,每每一心要离开,只是不得机会,如今戏班解散,于是离开。 我更倾向于龄官最后是自愿离开贾府,这一点从宝玉情悟梨香院一回可得出,贾蔷从外面花高价买了一个雀儿给病中的龄官逗趣,结果龄官想到自身命运,不喜笼中鸟,贾蔷于是放走。

原文:龄官道:“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了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劳什子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偏生干这个。你分明是弄了他来打趣形容我们,还问我好不好。”贾蔷听了,不觉慌起来,连忙赌身立誓。又道:“今儿我那里的香脂油蒙了心!费一二两银子买他来,原说解闷,就没有想到这上头。罢,罢,放了生,免免你的灾病。”

说着,果然将雀儿放了,一顿把将笼子拆了。 这段对话,以及那个雀儿,也许正是龄官自身的映射,是她最终要离开贾府的伏线,贾蔷虽然爱龄官,但知道她不惯做笼中之鸟,且身体每况愈下,最终不得不放走去意已决的龄官。至于八十回后贾府败落时,二人有无重逢,或最后有无走到一起,就不得而知了。

相约不嫁,联袂而死的自梳女,只能和死人结婚,是女性的悲歌吗

自梳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女性文化。

指的是一群终身不嫁的女子,将头发像已婚妇女一样自行盘起,相互扶持,矢志不嫁。

她们多数是华南地区一群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女子,她们的自梳,是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一种抗议。

她们被人看成异类,她们压抑女性的情感,采用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女性的反抗和控诉。

一、自梳女的起源

自梳女起源于明代,那是一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的萌芽阶段,中国南方出现了很多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工业作坊,分布在纺织、蚕桑等领域。

机器化生产也给女性带来了就业机会,女性可以通过养蚕、纺织等手工业实现自给自足,不再完全依赖男性,这是自梳女产生的物质基础。

(自梳女)

明代和清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礼教压迫女性最严重的历史时期,一些女性为了反抗这些压迫,在有能力自给自足的情况下,将头发盘起,勇敢的向封建礼教说“不”。

中国人对身体发肤是很珍惜的,女性到了十五岁,就要用簪子把头发盘起来,以示成年,这种礼仪叫做“笄礼”,是女性成年的标志。

而在华南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未婚女子,成年未婚时都梳着一条长辫子挂在背后,结婚时,由母亲或女长辈替其把辫子挽成一团紧贴在脑后勺,称为发髻。

一旦女性梳了发髻,就表示她已嫁人。

而有一些女性在未婚的情况下,通过特定的仪式,自已将辫子梳成发髻,表示终身不嫁,自此正式成为“自梳女“,终生不得反悔。

二、自梳女的风俗习惯

自梳女除了梳着已婚女性的发髻外,一般在发髻边上斜插白兰花或者茉莉花做装饰,她们穿白衣黑裤,带红头巾,外人称她们为“乌衣队”。

她们一般不在娘家居住,而是自己建一间单身小屋居住,有自己一份口粮田耕种,表示和已婚女性一样脱离娘家。

她们往往将单身小屋与其他自梳女建在一处,或者几位自梳女集资建一间稍大的房屋居住,称为“姑婆屋”。

她们在一起传授生存经验,交流谋生技巧,相互帮助,应付各种人生路上的坎坷。

自梳女信仰观音菩萨和天后娘娘,她们有的是自己决定终生不嫁的,有的是还没嫁人,未婚夫就已死亡的,她们自梳后,便不得再嫁人。

自梳女自梳的原因,不外乎生活自由,不用受气,不用生孩子,或者对婆家的生活感到畏惧,怕受丈夫、公婆的气,怕生孩子给自己带来危险,也有少部分对性充满恐惧心理的。

封建社会是以男性为中收的,妇女嫁人后就得逆来顺受。

有些妇女的婆家条件不好,不但嫁过去后生活艰辛,还要生儿育女,使得一部分女性宁愿孤独终老,也不愿过受折磨的婚姻生活。

冥婚是珠三角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婚俗。

当订亲男女双方都死亡后,男女双方常常会以婚礼的形式结为亲家,为死去的男女举行仪式,让他们在阴间结为夫妻。

若是男方死亡,也会将订过亲的女方娶进家门,叫做“嫁鬼”,妇子与男子的灵牌拜堂。

还有一种是女方死亡后,男子再娶其他女性,但要在与其他女性的婚礼前与已订婚的死亡女性的灵牌举行仪式,但这种情形很少发生。

大多数没有订过亲的自梳女,会找一个死去的未婚男性做为名义上的丈夫,有时还要出钱购买死去的男性。

这样她们的身份就视同寡妇,将来死后可以在名义上的夫家的墓地安葬。

三、自梳女的悲惨生活

自梳女们因为种种原因,终生不嫁,这并不代表她们会幸福。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交合,方为天地人伦至理。男女之间的感情是世界上最美妙、最令人向往的感情,自梳女们永远失去了对美好爱情的体验。

虽然她们往往成群居住在一起,但同性之间的情感体验远远比不了男女两性的情感体验。

自梳女没有丈夫,也就没有孩子。

她们丧失了做母亲的机会,长久的单身生活会让她们慢慢的自我封闭,不但排斥男人,也排斥社会,导致行为偏执,或者精神抑郁。

(冥婚)

由于自梳女对封建礼教是一种无声的反抗,所以历来为社会主流所不容。

人们往往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她们,歧视她们,将她们当做异类。

而自梳女对社会上几乎所有男性存在固执的偏见,她们平时的衣服都是上下相连的,夹口处缝得特别牢固,喜欢身藏剪刀,以作自卫武器。

她们很多人活在对男人的“假想敌”之中,精神上的压力很大。

如果自梳女忍受不了这种苦行僧式的生活,想要反悔,往往得不到社会的理解,甚至在自梳女群体中间也被视为叛徒。

反性的自梳女往往会被宗法制裁,或毒打之后重新回归自梳女队伍,或与男人发生感情而被沉塘淹死,死后也不得埋葬。

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地位得到大幅提高,女性不再受到压榨,有了和男人同等的社会地位。

自梳女做为一个历史名词的日子不远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作者:冯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