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科普】如何科学“坐月子”_产后_产妇_产褥期

“坐月子”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汉《礼记内则》,称之为“月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直至当今社会,仍是我国大多数孕妈妈产后会进行的一种行为。很多年轻人提起坐月子嗤之以鼻,将其等同于封建腐朽文化的糟粕,其实不然。在医学上,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称为“产褥期”,通常为6周, “坐月子”是协助产妇顺利渡过这段生理和心理转折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不仅提倡“坐月子”,而且最好“坐”够时间月子,那坐月子都有哪些学问呢?如何科学坐月子呢?

产后身体发生的变化

1.子宫复旧。

分娩后,随着子宫体肌纤维不断缩复,子宫逐渐缩小,产后第一天平脐,以后每天下降1-2cm。产后10天子宫降入骨盆,此时腹部检查在耻骨联合上不能摸到子宫底。产后6周左右恢复到妊娠前大小。

2.子宫内膜再生与恶露排出。

胎盘胎膜娩出后,子宫内膜基底层逐渐再生新的功能层,遗留蜕膜的表层发生变性坏死脱落,形成恶露自阴道排出。产后3-5日内多为红色血性恶露,色鲜红,1周以后逐渐转为淡红色浆液性恶露,2周后转变为淡黄色或白色恶露,4-6周逐渐干净。如果恶露持续时间长,有臭味,或子宫收缩不佳,可能是子宫残留部分胎膜或胎盘,也可能是宫腔感染,一定要引起注意,及时前往门急诊就医处理。

3.外阴阴道变化。

分娩时外阴轻度水肿,多能在产后2-3日完全消退,轻度撕裂或侧切缝合伤口多能在产后3-4日愈合。产后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阴道腔缩小,黏膜皱襞逐渐重现,但产褥期结束时仍不能恢复至未孕的紧张度。

4.盆底组织修复。

分娩过程中伴有盆底肌肉和筋膜过度伸展,且常伴盆底肌纤维的部分撕裂,产褥期应避免尽早进行过强的体力劳动。若能在产褥期坚持产后康复训练,盆底肌可在产褥期内恢复或接近未孕状态。

5.循环血量改变。

展开全文

随着胎盘血循环终止及子宫修复,大量血液进入产妇体循环,产后72小时循环血量增加15%-25%,应注意预防心衰的发生。产后循环血量逐渐回归孕前状态,皮肤排泄功能旺盛,排出大量汗液,以夜间睡眠及初醒时更为明显,该情况于产后1周内自行好转。

6.乳房的变化。

雌、孕激素急剧下降,解除对垂体生乳素功能的抑制。吸吮是保持不断泌乳的关键,不断排空乳房也是维持乳汁分泌的重要条件。哺乳有利于产妇生殖器官及有关器官组织的恢复。

“月子”该怎么坐?

1.休息与运动。

产妇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保证产后体力的恢复。经常变换卧床姿势,不要长时间仰卧,以免子宫后倾。产妇在分娩疲劳解除后,于产后6-12小时内即可下床活动,如大小便,吃饭等。剖宫产的产妇也可在术后24小时坐起,并在床边活动。根据身体状况,逐步增加活动范围和时间。

产褥早期血液仍处于高凝状态,产后早运动能防止下肢静脉血栓,促使产妇全身各器官功能的恢复;加快子宫收缩和恶露排出;锻炼腹壁和骨盆底肌肉;促进肠蠕动,增加食欲。产妇可根据自身情况,尽早下地活动,或在床上进行适当的翻身运动和腿部运动。如有大出血、发烧、严重合并症与并发症,会阴严重裂伤等异常情况的产妇,不宜做产后体操。

2.合理营养。

首先要重视蛋白质,特别是动物蛋白的供应,可以多吃瘦肉、鸡、鸭、鱼、肉、奶等制品等。主食要多样化,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既可提供维生素C又可预防便秘。多喝汤水可以增加奶量。但在奶管畅通前应控制汤水,以防奶胀。不要吃酸辣食物、咖啡及酒,适当控制甜食,以免影响食欲使人发胖。

3.注意个人卫生。

做好个人卫生是避免产褥期感染的重要措施。产妇出汗特别多,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干燥,勤擦身、勤换衣服和被褥。每天两次用温开水清洁会阴部。如有会阴伤口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盆浴。注意经常更换卫生巾。产褥期进餐次数多,要注意口腔卫生,做到早晚刷牙,每次进食后要漱口。经常梳头可促进头部血液循环,有利于头发新陈代谢。洗澡至少十天内勿用盆浴,因为宫颈口在产后7-10天才会关闭(顺产3-4天后可淋浴,剖宫产术2周后可淋浴)。每次哺乳前要清洁双手及乳头。

4.心理健康。

由于产后雌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产后1周即降至未孕水平。分娩的疲劳和痛苦,产后对孩子的担心、生活环境、家庭关系的变化等因素,使一些产妇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严重者可发展为产后抑郁症甚至造成严重不良结局。这段时期,家人的理解陪伴和家庭事务的分担对产妇的情绪宣泄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