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河北十大历史名城之一的定州,自从春秋时期齐相管仲筑城以来,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悠久的历史,朝代的更替政权的兴衰为这座古城留下了无法计量的传统文化遗产,其中理所当然地包含了种类繁多口味各异的,父传子、师传徒,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深具地方特色和风格的传统美食。
定州最出名的美食主要有定州八大碗、定州饸饹、砖路豆腐、定州扒糕、定州手掰肠、芝麻薄片等等,然而最具代表性名声也最响亮的还是定州闷子,这种上号称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老少咸宜男女通吃的传统美食,在知名度上甚至超过了“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清风店小驴肉。
展开全文
这种从外表上来看,形似西方大火腿的肉冻状美食,具有着肉味浓郁、色泽不肥不腻、入口香滑、回味悠长等特点。定州焖子的主要制作工序是先将新鲜的猪肉绞制成块状,按照比例加入当地自产的红薯淀粉,洒入精盐、胡椒粉、绍酒、胡椒、大料、酱油、砂糖等调味料,搅拌均匀呈糊状。再将肉糊置入准备好的纯棉布袋中,之后把填好的焖子袋一道熬煮,入味之后再取出晾干,然后再放入专用的熏箱铁架上以果木熏制而成。
而说起闷子的由来,则要提起在历史上震古烁今的大文豪苏轼苏东坡,传说,在宋哲宗元佑八年的十月,苏东坡到任定州知州。正值定州周边的曲阳、望都、唐县、新乐、无极等地先旱后涝受灾严重。苏到任之后的苏东坡积极组织各地百姓抗灾救灾,并且多出筹备粮食药物等赈灾物品,甚至还亲自率人深入到各村赈济灾民。
苏东坡一行每到一地,就设置粥铺让无家可归的灾民果腹,同时尽量准备肉食为体质单薄的老幼妇孺补充元气,然而赈灾的钱粮,肉食更为稀少。苏东坡冥思苦想,最终灵光一现,命人用少量生肉加入各种调料汤熬成一锅肉汤,然后加入荞麦面熬成肉粥,冷却之后切块分给老弱。据说,这种肉味食物在赈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不少老人孩子得以在天灾中存活,后来,经过了一代代的传承,这种肉汤与荞麦面或红薯面熬制的食物最终成了现在的闷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