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北朝218:北周武帝雷霆出击灭北齐,传奇兰陵王出场_北齐_青州_定州

就在高延宗兵败前几天,后主高纬一行人终于逃回邺城,刚安顿好就听到了晋阳失守,高延宗被俘的消息。高纬惶惶不可终日,从晋阳到邺城,翻太行,出井陉,就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根本无险可守,邺城失守只是时间问题。

高纬病急乱投医,下诏各地忠义志士起兵勤王,并许诺厚加赏赐,可话说得漂亮,却始终不见他兑现

(虽有此言,而竟不出物)

广宁王高孝衍奏请拿出邺城皇宫珍宝和宫女赏赐将士激励士气,高纬听了很不高兴。

斛律孝卿建议高纬到城外慰问将士,哪怕讲几句暖心话也成呀。

连讲话稿都替皇帝写好了,并一再叮嘱高纬一定要流着泪慷慨悲壮地讲,高纬这次答应了(只要不花钱就行)。

很快到了誓师大会那天,高纬登上点将台,望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一紧张脑子瞬间短路,把背了一夜的台词忘得一干二净,半天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最后突然憋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不复记所受言,遂大笑)

高纬一笑,一些佞臣也跟着笑(皇帝笑了,你哭丧着脸,你什么意思)。

一时间笑声淹没了仅存的一点悲壮之气,齐军将士一下子泄气了,这还打个鸟仗啊。

几天后皇太后一行人自北朔州回京,皇太后见国事危急至此,亲自召集文武百官,入朱华门赐宴问策,群臣七嘴八舌,莫衷一时。高纬不知道该听谁的,头都大了,最后索性选了下下策——禅位于皇太子高恒。

展开全文

高恒是高纬长子,生于武平元年,此时年仅八岁。国难当头,把这么一个小孩子推到前台,实在是懦夫所为。

高恒就是北齐历史上的幼主,改元承光元年,尊高纬为太上皇帝。颜之推等近臣劝高纬前往河南募兵以图恢复,如果失败了还可以投奔江南,高纬一听还能逃到江南看风景,大喜过望,马上同意。

他先派人将太皇太后、太上皇后等女眷送往济州(今山东茌平),随着周军逼近邺城,高纬又将幼主高恒送往济州。很快周军前锋逼近邺城西郊的紫陌桥,焚烧西门,高纬这才率百余人东走济州。

幼主高恒到达济州后再次禅位交权,下诏由远在瀛州(今河北河间)的任城王高湝即位,派斛律孝卿将诏书、玉玺送往瀛州,谁知这家伙一拐弯投降周军了。

高纬知道济州并不安全,周军很快会追到,因此他留高阿那肱等人在济州守护太皇太后等女眷。自己和儿子逃往青州,身边只有几十人跟随,他们的最终目的地是江南的陈国。

此时留守济州的高阿那肱其实已经暗中投降北周了,他一面派人向高纬谎称周军尚远,不必惊慌;一面派人拆毁南逃沿途的路桥,拖延时间。高纬果然放慢了逃跑速度,根本不知道周军在高阿那肱引导下正连夜赶往青州。

当周军旗号出现在青州城下时,高纬这才如梦初醒,领着韩长鸾、淑妃等十几人仓皇出逃。一行人跑到青州城外一个名叫邓村的地方时,被追到的周将尉迟纲擒获,押回邺城处置。

武帝将北齐皇太后、幼主及诸王等人送回长安,封高纬为温国公。

到了建德七年(578年),高纬被诬陷与宜州刺史穆提婆谋反,与高延宗等几十人全部赐死。经此劫难,高欢子孙十存一二而已。

几年后经群臣奏请,当时的权臣杨坚下令将这些遇害的北齐皇族收葬于长安北原洪渎川(今咸阳国际机场一带)。

武帝灭齐后,在邺城太极殿大宴群臣,厚加赏赐,后主高纬等人押送到邺城后,武帝以宾主之礼接见。

此时北齐境内只剩下瀛州(今河北河间,周书说是冀州)的任城王高湝,定州(今河北定州)的范阳王高绍义不肯屈服。武帝派齐王宇文宪、随国公杨坚发兵讨伐瀛州,击败高湝,定州的高绍义见大势已去,扭头逃入突厥。

至此,北齐彻底灭亡,关东平定。宇文泰和高欢的世纪争霸终于分出了胜负,宇文泰的子孙完胜高欢的子孙,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战后统计,得北齐55州、162郡、385县、330万户、2000多万人,北周不论是国土还是人口都大大增加,在南北对峙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处置完灭齐之事后,武帝于建德六年(577年)二月回銮长安,留下杨坚等人经营北齐故地。北齐这个享国26年的短命王朝如同流星一般在历史的夜空一闪而过,今天的人们对于这个王朝的印象其实是非常模糊的。

不过也有一个例外,有一位北齐历史人物千百年来倍受关注,其传奇般的人生经历让他在中国民间几乎家喻户晓,甚至出现了大量关于他的演义传说。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影视作品里的热门题材。

在北齐亡国的危急时刻,只有安德王高延宗奋起抗击,战斗到最后一刻,算是为北齐赢回了一些尊严。

说起高延宗,可能大多数人都不认识,但说到他的哥哥,估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就是著名的兰陵王高长恭。

拜今天的影视作品所赐,兰陵王高长恭这个北齐皇族可谓是家喻户晓。再加上颇具传奇色彩的一曲《兰陵王入阵曲》古曲,使得高长恭成为北朝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高长恭和高延宗都是文襄帝高澄之子,长恭老三,延宗老五,兄弟俩有勇有谋,忠贞不渝,是北齐后期不可多得的良将。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高长恭的简历吧。

《北齐书》对他的记载只有简短三段话,和他的巨大影响力极不符合。

高长恭,名肃,又名孝瓘,高欢长子高澄的第三子。《北齐书》、《北史》都记载为四子,但据清光绪二十年于磁州(今河北磁县)出土的高长恭墓志铭所载,当为第三子。

早年授并州刺史,镇守晋阳,突厥南侵,高长恭奋力破敌,使突厥不敢南下牧马。

史书中记载高长恭貌柔心壮,类似于外柔内刚的意思。容貌俊美,声音悦耳在战场上不足以威慑敌人,所以每次上阵打仗时都要戴上狰狞的铁面具。当然这个动人的说法只是民间传说,在史书里找不到相关记载佐证。那么这个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

追根溯源已经很难了,但我们可以确定一点,早在唐朝时,这个说法就已经定型了。崔令钦在《教坊记》里记述“代面戏”(大面)起源于北齐时就记载道:

“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

在唐代,兰陵王题材歌舞就已经列入军傩曲目,在大傩仪式上表演宣扬军威国威,可见兰陵王的铁面具早在唐代就已经被人加上了。但在史书中实际上查不到铁面具的记载,只有一句

“长恭免胄示之面”

的记载。

而这个胄其实是北齐时流行于军中的一种带有面甲的头盔,可以遮挡面部。但这东西绝非高长恭独有。当时的东西魏、北齐军人都有这种装备。

因此所谓兰陵王的铁面具,多半是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