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航运要道没了,多出一片湿地公园_安陆_汉口_随州

春暖花开,据本地媒体报道,府河湿地又迎来了观鸟的热潮,而府河沿岸的诸多绿地公园,也纷纷成为武汉人踏青迎春的热门去处。

从数年前开始,武汉市启动了六大生态绿楔规划。其中,府河绿楔是距离汉口最近的一个。如今的水鸟繁茂、游人如织,都凸显出府河周边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就。

不过,在历史上,府河大多数时候并非休闲游憩的名胜,而是一条极为重要的运输航道,其价值对于武汉三镇来说仅次于长江和汉水。

自古为航运要道

府河,古称涢水。由于可以联系江、汉与西北方向的随州,这条航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重要的军事运输通道。公元前506年的吴楚战争,吴军在安陆石岩山下大败楚军,楚昭王沿涢水经安陆撤退至随州。同时,涢水也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商业航运干线。1957年,安徽寿县楚寿春城遗址出土“鄂君启节”,其中包括有关涢水商业航运的记载,其年代约为楚怀王时期。

三国时期,江夏郡是魏吴对峙的重点区域,魏国的江夏郡设于安陆西北,始终凭借涢水运输之便支援一线防区,防范吴国跨汉水进攻。

明清时期,府河成为了漕运专用通道。自宣德元年起,明代指定汉口、长沙为湖广漕粮交兑处,随州、安陆、孝感等五县一州地处江汉平原至鄂北岗地交汇地带,为主要的产粮区,每年都有大量的漕粮需经涢水南运汉口。《安陆金融志》载,明代“本县每年运至汉口之稻米约10万担,小麦50万担。”

展开全文

府河也是古代食盐运输的重要航路。清初,由于战争影响,淮盐运销一度停滞。康熙、雍正年间,汉口每年运销淮盐八十多万引,课额达百余万。当时,由江苏发运的淮盐由长江水运到汉口,盐运航线分四大干线,北路由汉口溯汉江而上,至涢口转涢水,上刘家隔,分达应城、孝感、安陆、应山、随州,主要通过驳船运输,由府河帮船运到云梦道人桥再转小船,每次转运的小船二三百艘。

从明清时期至民国时期,安陆所在的德安府特产布匹,称为“府布”,均经安陆由府河运出。在府布输出的鼎盛时期,府河沿岸大小船行数十家,府河码头上至龙头寺,下至樱桃渡,各种船只少则百余,多则几百艘,樯桅林立,风帆高张,上下卸载,熙熙攘攘。有“河下船千艘,河上店百家”的诗句。府布每年销量达6、7万捆,约值银两100万-200万两。

民国时期的繁盛

民国时期,随着汉口经济的发达,府河一线的运输业也日渐兴旺,催生出了安陆三陂港这样的繁盛集市,一度被称为“小汉口”。

当时,府河道狭水浅,杂货集散、货物集运仍靠木船为主。府河航道上起随州环潭,下至汉口,德安府所属一州五县的粮食、食盐、棉花、生猪、府布、牛皮、猪鬃、生漆、漆油以及木耳、桐油、黄豆、芝麻、烟草、茶叶、药材等土特产品均经府河水运至汉口销售。大量日杂用品、铁器、瓷品、纸张以及煤炭等也经由水路北上,至德安府各州县营销。货运高峰期,航行在府河上的大小船只2000多只。有资料说“舟楫所萃,上自三巴、两粤、南楚,下迄江、淮,西则密迩荆、襄,商船连樯,几于遏云碍日。”

这些木船吨位多在30吨以下,为充分利用民船,政府准许30吨以下的民船自由航运,以利物资集散,停泊在安陆城西码头的船只经常在300艘左右。

旧时安陆县内,三陂港水位较深,夏秋汛期帆樯云集。三陂港因靠近府河而兴盛,人们日常所需五金百货、日用杂品、乡村五谷杂粮、土特产品等等,都靠水运,每日夕阳西下,卸货装粮,人挑肩扛,小贩呼卖,人来车往,热闹异常,街市粮行、油坊、粉坊、槽坊、药铺、茶馆、酒馆生意兴隆。直到今日,三陂港还保留着大量清末及民国期间的民居。

建国后逐渐调整

新中国建立后,府河的航运又存续了近十年,终因水利建设而式微。

1958 年以前,府河从随州到武汉通航里程249 公里,航行在府河上的船只有大踗子、小踗子、鸭艄、兔耳朵、鱼鹰子、鳅儿、划子、帮划、歪尾巴、毛板子等,总数约千艘。

1958年,广水(应山)市境内徐家河水库修建;1965年,京山县境内郑家河水库修建,分别截流府河上游主要支流徐家河和漳河,导致府河水量锐减,造成云梦至随州约120公里河段不能常年通航。上世纪70年代商务印书馆编纂的《辞海》“涢水”条载,“应城长江埠以下可(常年)通航。”

此外,1965年,随着汉丹铁路的通车,铁路、公路运输的便利与快捷,使府河水路运输失去了不少市场。

上世纪80年代,安陆市境内截断了府河干流,修建解放山水利枢纽。1989年,解放山大坝合龙,府河主干道被截断,河道逐步淤塞,除府河下游部分河段仍在少量货物运输,安陆至汉口谌家矶138公里河段的府河航运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府河由此开始向城市绿地、生态保护区转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