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还没结束,禽流感又要来?预防感染禽流感,以下要点要谨记!_病毒_感染_禽流感病毒

今年的病毒接踵而来,首先是新冠,其次是甲流,现在又出现了H3N8禽流感。大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口罩该戴还是要戴,保护好自己。那么该如何预防感染禽流感呢?以下要点要谨记!

三年多的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加之刚刚过去的甲流,让人们对病毒的传播变得更为敏感。近日,广东中山发现1例人感染H3N8禽流感病例,很多人都担心这病毒到底会不会人传人?

专家研判认为,这次出现的病例只是偶发个案,目前出现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比较低,大家不用过于害怕。

一、这不是我国首次出现H3N8病例!

广东中山所发现的这例H3N8禽流感病例,并不是我国第一次出现人感染H3N8禽流感。早在去年,我国就相继出现全球两例人感染H3N8禽流感的病例。

2022年4月25日,河南出现一例4岁男孩感染H3N8禽流感,这是全球第一例人感染H3N8禽流感病例。4月5日,男孩曾出现发热、咳嗽、气短等症状。4月10日,男孩因严重肺炎伴呼吸衰竭被送入医院。经过样本检测,在男孩身上发现H3N8病毒。 感染前,男孩曾经吃过自己家里养的鸡。

2022年5月19日,湖南也出现一例H3N8禽流感的病例,病人是一个5岁男孩。确诊前,男孩也出现喉咙痛、发烧、流鼻涕和打寒战等症状,5月10日,因为高烧到40℃,到发热门诊看病,被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胸部CT没有出现肺炎迹象。服药后,小孩的体温也恢复正常。 病发前,男孩曾经到过卖鸡、鸭和鸽子的生鲜市场。

展开全文

综合相关的报道,这两例感染者事发前都曾到过有家禽的地方,且出现发热和咳嗽等呼吸道症状,都是儿童,属于免疫力比较弱的人群。

过去,H3N8禽流感病毒只在禽类、马、狗和海豹身上传播,全球并没有出现过H3N8病毒感染人的报道,因此,这次中山再出现人感染H3N8禽流感病毒时,大家担心它会传染人也无可厚非。

二、什么是H3N8病毒,它会不会人传人?

那什么H3N8病毒,它是如何从禽类传到人身上?

H3N8禽流感病毒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一种,根据病毒上HA和NA蛋白的抗原性不同,甲型流感病毒又分为各种亚型。 目前能够进行人际间传播的甲型流感病毒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甲型H1N1和甲型H3N2。

H3N8禽流感病毒最早是在马身上发现感染。

1963年,H3N8病毒在美国迈亚密引发马的感染。

2004年,美国在狗身上发现H3N8病毒,并且能够在狗与狗之间传播,因此它又被称为“犬流感”。

2011年,H3N8禽流感病毒再次造成美国160只海豹死亡。

可见, H3N8禽流感病毒跨物种传播能力十分强。60年代以来,H3N8禽流感病毒已经数度从鸟类感染到马、狗、和海豹身上。 直到2022年,全球相继出现两例H3N8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病例,H3N8病毒不仅感染动物还可以感染人。

中国农业大学刘教授团队发表在《柳叶刀-微生物》论文说到,去年我国两例H3N8禽流感患者之间并没有任何接触,通过溯源发现, 他们身上的H3N8禽流感病毒其实是来源广东的一个养鸡场,这也是H3N8禽流感病毒首次由鸡跨物种感染人类。

为了判断这次H3N8禽流感是否会在人际中传播, 研究人员调查了来自湖南、河南两地的81名家禽饲养员,在他们身上并没有检测出H3N8病毒抗体阳性,这说明人类感染H3N8病毒的风险很低,大家无需过于恐慌。

一位长期追踪禽流感病毒演变规律的研究人员称:“流感病毒实现跨物种传播一般是需要积累核心的突变”,此外,病毒载量的多少和被感染者自身的免疫力也会影响是否感染病毒。

三、预防感染禽流感,以下要点要谨记!

为了降低感染禽流感的风险,大家日常生活中应该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不接触病禽和死禽

禽流感病毒除了通过呼吸道传播外,接触感染病毒的禽类及其排泄物也会造成感染,大家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直接接触有病或者死掉的家禽,一旦接触后,要及时用酒精消毒液清洗双手。

2、不食用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身上存在多种寄生病毒,过去有足 够多的教训,证明吃野生动物带来的危害。日常生活中,大家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生鲜肉类,不买没有检疫证明的生肉和冷冻肉。

3、肉类要煮熟食用

生、熟食物要分开处理、清洗、加工和存放。用来切过生禽或肉类的砧板和刀具,一定要清洗干净,不要直接用来切熟食。肉类一定要煮熟后才食用。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均衡饮食,补充营养;多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此外,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勤洗手,不喝生水等。

5、发现异常,立即就医

一旦出现发热、咳嗽、流鼻涕、喉咙痛、头疼等呼吸道症状,应该立即就医。并告诉医生自己最近是否接触食用禽类以及是否到过生鲜市场。

大部分的禽流感病毒都是可防可控,大家无需过度恐慌,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自己的健康,做好相应防护即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