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矿股2022“庆丰年”后的变数与焦虑_亿元_万元_碳酸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董鹏 成都报道

天齐锂业(002466.SZ)在2018年收购SQM公司股权之时,董事会主席蒋卫平怎么也不会想到一年利润就能把所有的收购款全都赚回来。

根据业绩预告,天齐锂业2022年净利润预计为231亿元至256亿元,而此前收购SQM公司23.77%股权的总价也未超过260亿元。

一年256亿元的净利润是什么概念?在已披露业绩预告的2500多家A股公司中,能够排到前10位,超过了紫金矿业的利润规模,在有色行业居首。

2022年,注定是锂盐企业的“丰收年”。在碳酸锂、氢氧化锂价格创出历史新高的背景下,行业利润率急速扩张,绝大多数相关公司盈利都创出了上市以来的新高。

截至31日,纳入Wind锂矿板块的19家公司中,已有16家披露全年业绩预告,国内一线、二线主流锂盐厂全部在列。

如果按照业绩预告中位数统计,这16家公司2022年利润总额已达1031.86亿元,较2021年时的194亿元增长了431.9%。

只是,追根溯源,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为锂盐涨价,其背后又是市场供需关系在起作用。

而就中长期趋势来看,供应端处于缓慢释放状态,需求端在经过去年补贴政策消失刺激的“冲量”后,今年开始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一位锂盐贸易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此形容当前业内心态,就是普遍在关注着“2023年碳酸锂的价格安全期还有多长时间。”

供需紧张边际好转的预期下,锂盐价格可能会结束为期两年多的上涨周期,而这将直接影响锂盐企业的盈利能力。

半数公司四季度环比增长

与制造业不同,周期行业由于产品价格、产能相对透明,通过行业运行的一些细节足以判断行业和企业盈利趋势。

锂盐行业也是如此。其中,受到成本端稳定度高于价格端的影响,锂盐价格是决定相关公司利润规模的最核心因素。

而就去年四季度运行情况来看,碳酸锂、氢氧化锂延续9月末反弹走势,于11月初创出历史新高,部分散单成交价格更是一度突破60万元/吨。

这也使得四季度锂盐价格,整体维持在历史高位。

以百川盈孚提供的数据为例,2022年四季度,国内电池级碳酸锂市场均价为56.35万元/吨,三季度均价为49.24万元/吨,同期电池级氢氧化锂市场均价为54.95万元/吨,三季度均价为49.09万元/吨。最主要的两个锂盐产品,当期均价均出现环比增长。

通过比较相关上市公司历史收入、销量数据可以看出,其实际销售价格(出厂价)会低于上述第三方机构追踪的市场均价,但变动趋势则是高度一致。

展开全文

同时,四季度国内锂盐产量环比变化有限,整体保持在10万吨出头的水平。除了12月需求稍显萎靡外,整体处于满产满销状态,头部锂盐厂持续供不应求。

总而言之,四季度产品价格提升,产销量稳定,理论上相关上市公司盈利也会保持环比增长,但实际业绩表现会略有一些差异。

在上述披露业绩预告的16家锂矿、锂盐企业中,半数公司四季度利润规模已出现环比下滑,并主要集中在原料自供比例较低的加工型锂盐厂,如天华超净、雅化集团,以及受冬季产量下降影响的盐湖提锂企业,如藏格矿业、科达制造等。

由于目前尚未发布年报,无法看到详细经营数据,但是就以往业绩表现来看,也有部分公司可能会受到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

以赣锋锂业为例,2022年二、三季度净利润分别为37.38亿元、75.41亿元。对此公司人士曾回应称,“公司三季度出货量增长,带动经营利润提升,非经常性损益主要来自于pilbara公司股价的上涨。”

而在四季度,该公司净利润则环比下降至52.05亿元(按业绩预告中位数计)。而同期pilbara公司股价在小幅走高后,当季出现了近18%的下跌。

相比之下,原料自供比例高的天齐锂业、永兴材料,和具备新投产产能的盐湖股份当期利润规模保持环比增长。

其中,又以中矿资源表现相对突出,单季净利润由三季度的7.3亿元大幅增长至四季度的14.5亿元,而这也与公司在矿端发力有关。

去年8月本报曾报道指出,该公司迎来原料自供率“拐点”,所属的Bikita矿山首批2万吨透锂长石精矿粉已于7月初开始起运回国。同时,随着Tanco矿山、Bikita矿山扩产项目的落地,该公司有望成为国内极少数可以实现原料端自给自足的锂盐企业。

整体上看,四季度相关上市公司盈利环比变动情况,也遵循了此前“矿端为王”的行业逻辑,相对难以确定的变量来自于,部分公司对海外锂矿企业投资所带来的非经常性损益。

行业利润首破千亿

前些年,由于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量尚未爆发,下游应用领域有限,锂矿、锂盐行业规模不大。

上述19家相关企业,2015年时营收总计不超过600亿元,到2021年时翻倍至1300亿元出头。但是,就2022年数据来看,其中16家上市公司预计的净利润便有望超过千亿规模。

据统计,按照业绩预告中位数计算,包括“锂业双雄”在内的16家锂矿和锂盐生产商,2022年合计净利润为1031.86亿元,2021年时这一数字尚未超过200亿元。

当然,上述千亿利润并不完全来自于锂盐业务,如盐湖股份、藏格矿业还包括了相当部分的钾肥业务利润,雅化集团还具备一定民爆业务。

不过,如果加上未披露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以及江西南氏锂电、山东瑞福锂业等非上市公司,全行业2022年净利润肯定会超过千亿规模,而这其中还不包括产能可观的雅保公司的国内工厂。

就行业格局来看,由于不同公司原料类型、资源禀赋和自供比例高低的影响,2022年行业座次几乎是打乱重排。

先说一线的前三甲公司。2021年,利润排名依次是赣锋锂业、盐湖股份和天齐锂业,2022年天齐锂业则杀至行业首位,赣锋锂业、盐湖股份退至二、三位。

而这三家公司也赚走了大部分的行业利润,2022年预告利润(中位数)合计接近600亿元,占上述16家公司的仅60%。

其中,天齐锂业凭借243亿元的利润不仅取得了锂盐行业的冠军,也超过了“有色行业一哥”紫金矿业。截至31日,A股已披露业绩预告上市公司为2586家,按照预告利润下限计,天齐锂业排名第9位。

这也是周期股的魅力,每当行业景气度来临时,其业绩弹性足以秒杀绝大部分行业。

位于二线梯队的“小盐湖”藏格矿业、宁德时代的“亲家”天华超净,以及云母提锂冠军永兴材料,去年的座次也有所改变。

其中,藏格矿业由第4位滑至第6位,天华超净、永兴材料两家公司补上,预告净利润双双突破60亿元。

其他利润低于20亿元的锂盐企业,则多为近两年矿山或盐湖新投产的公司,甚至部分公司产能仍在建设当中,未能享受到过去一年高价锂盐的红利。

如金圆股份,2022年因剥离原有主营业务水泥资产,全力押注锂盐业务,使得当期盈利明显下降,净利润不足2000万元。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受益于低基数,该公司今年锂盐实现销售后,其业绩增幅将注定十分可观。

从“强现实”到“弱现实”的焦虑

去年10月,对于锂矿、锂盐板块,曾有卖方研究员将其总结为“强现实、弱预期”。彼时,锂盐价格正处于拉涨阶段,但是从12月初至今的市场表现来看,“强现实”已经演变成了“弱现实”。

百川盈孚追踪数据显示,12月1日,国内电池级碳酸锂均价超过59万元/吨,而到春节前该价格便已经降至51.2万元/吨左右。

上述价格下跌背后,存在诸多细节可供推敲。本报去年11月初报道指出,部分零散成交达到了60万元/吨的高价,当时电池级碳酸锂市场均价为55.5-56.2万元/吨,散单成交处于溢价状态。

而截至2023年1月31日,电池级碳酸锂市场均价稳至51.2万元/吨,散单贸易价格则跌到了46-47万元/吨,转为大幅折价。

其中,能够达到47万元的价格,还要求是以矿石为原料的锂盐,卤水锂价格更低一些。

“昨天以45万元的价格成交了10吨工碳,这已经是挺高的价格了,客户计划初十开始投料生产。”华东一位锂盐贸易人士介绍称。

据他反馈,春节过后,虽然下游询价增多,市场情绪也在缓慢恢复,但是整体仍然保持谨慎态度,购买仍然是以刚需急用为主,“下单都是5吨、10吨的买,去年春节后基本上是一车(30吨)起步,毕竟价格位置不同,心理预期也不同了。”

他还表示,目前业内关心的不是今年锂盐跌不跌,而是“价格安全期还有多长时间”,相对稳定的价格到哪个时间点会结束,这样下游企业才可以相对安全的采购和生产。

而经过12月至今的下跌后,加上节后需求端的恢复,部分下游铁锂、锰酸锂厂认为,一季度锂盐价格可能会有所反弹,但是3月底价格还是会开始回落,中长期预期下跌为主。

对于宏观供给、需求的跟踪,下游企业可能不会倾注太多精力,但是其生产跟随客户订单进行,来自行业一线的直观感受难以忽视。

实际上,锂盐供给端的弹性相对有限,去年以来锂盐涨价行情主要是受到需求端的带动所致。

在2022年下半年补贴政策消失的刺激下,已经使得部分需求提前释放,加之新能源汽车销售较高的渗透率,在高基数下,也为今年需求端的增长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而这将直接影响碳酸锂等锂盐产品价格,以及前述上市公司的利润率、盈利能力。就比如,碳酸锂跌到30万元/吨,即便企业产销量增加一倍,上市公司赚的钱却和2022年相当,难以增长。

“需求端变量过多,难以预估。由于盐湖、国外矿山未能超预期的释放产量,我们更倾向于一季度碳酸锂反弹到50万元左右,随后慢慢回落,全年价格中枢保持在40万元左右。”富宝锂电分析师陈洋洋指出。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受到上述高基数影响,2023年锂矿、锂盐类上市公司将难以保持过去两年的利润增速了。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