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丨因农而生厚植于农新形势下农村金融压力与困境同在_银行_息差_中国经济时报

聚焦新形势下

农村金融压力与困境

编者按

近年来,在监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聚焦主责主业、服务实体经济,积极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带来的新机遇,有效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强化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规模逐渐壮大,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尽管农村金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农村金融面临各种压力与困境,例如营收增速放缓、净息差相较于大行收窄更为明显等问题值得关注。

综述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丽娟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金融力量,更是支持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地方金融主力军。多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践行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健全服务体系,与“三农”发展共生共荣,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农村金融面临的各种压力与困境,同样值得关注。

规模实力跨上新台阶

多年来,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服务“三农”中逐渐壮大。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我国共有农商银行1600家、农信社572家、农村合作银行23家,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占比近半。近年来,在监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农信系统聚焦主责主业、服务实体经济,积极把握农村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新机遇,有效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强化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规模逐渐壮大,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全国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行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农信系统实现净利润2130亿元,同比增长9.06%;不良贷款率3.63%,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达到3年来最低水平;拨备覆盖率129.48%,同比上升7.29个百分点,为近3年最高,资产质量稳中向好。

展开全文

上述报告还显示,截至2021年末,在全国35个省(市)农信系统中,总资产规模超过1万亿元的有18个,当地贷款市场份额排名位列第一的有19个。其中,浙江和江苏2个省级农合机构涉农贷款总量均破万亿元,两地占全国农合机构涉农贷款总量20%以上。

“作为扎根本土的农村金融主力军,承德农信社始终以支农支小为己任,聚焦主责主业,纵深推进普惠金融,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百姓安居乐业提供更加强有力的金融支撑。”河北省农信联社承德审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侯刚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截至2022年末,承德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607.9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6.54%,涉农贷款市场占有率37.91%,当年累计发放涉农贷款1237.85亿元。

贵州三穗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永泽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2022年末,三穗县6家金融机构中,农商行存款市场份额占比49.63%,贷款市场份额50.89%,存贷市场份额占比均居县内首位。“多年来,农信社深耕三穗‘三农’金融服务,为农户、个体工商户和普通城乡居民提供金融服务,是金融支农主力军。”吴永泽说。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全国农信社系统各地行社,在服务“三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规模实力跨上新台阶,而且可以说是创新产品最多、支持力度最大、提供服务最好的农村金融机构。

新形势下压力与困境同在

作为“三农”的重要服务者,农信社与农业、农村、农民血脉相连。近年来农信社之所以能够取得众多成就,在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金融学系主任周孟亮看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地缘、人缘优势。他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信系统是地方本土金融机构,在县域和农村地区有地缘、人缘等优势,也可说是农商银行具有服务农村的文化底蕴,尤其是“背包精神”,去到地头田间为农民提供服务,能够更好地深入到基层。

“此外,农商银行是县域法人机构,决策链条相对较短,与地方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也更容易获得政府相关的政策支持。”周孟亮表示,比如很多地方社保卡,很大一部分都是农商行在做,这说明农商行在服务“三农”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尽管农信社近年来取得显著成就,但仍有一些短板制约其发展,大型银行业务下沉,竞争形势加剧;息差不断收窄,利润空间压缩……在周孟亮看来,作为地方本土金融机构,农信社经营范围受限,整体发展受当地经济发展影响非常大,缺乏市场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农信系统队伍非常庞大,人员非常多,但是缺乏真正的高层次的高素质人才。此外,在数字经济的时代,金融科技方面也是农商行一个比较明显的短板,制约了农商行的创新能力。

同时,经济下行压力和内外部环境变化也给农商银行业务开展带来新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为应对潜在风险而提高的信用减值损失以及部分机构进行中的存量风险化解工作也会影响盈利能力。

服务“三农”成果显著

尽管农信社目前发展面临较大压力,但是多年来农信社在服务“三农”方面取得的成就不容忽视。“农村信用合作社可以说是因农而生,这些年一直坚守服务‘三农’、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定位,为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贡献了较大力量。”周孟亮认为。

在周孟亮看来,近年来全国农信社系统取得成果显著,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服务“三农”是农信社的社会责任,不管是银行还是信贷员压力都比较大,这些年农信社通过优化治理水平,不断优化内部考核指标,单列涉农贷款信贷计划,对乡村振兴支持贷款单独进行考核等,都更好地引导着资金进入“三农”和乡村振兴领域。

二是服务范围逐步扩大。从支持“三农”到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再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信社的服务范围在不断扩大。同时,农信社服务的主体也在不断扩展。支小支微一直是农商银行的重点工作,积累了大量农村客户,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近年来在国家的推动下,农商行在支持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三是助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一直以来,在服务地方特色产业方面,农信系统一直发挥着独有的优势。农商银行立足于县域范围,对地方特色产业及相关企业的经营状态非常熟悉,支持着各个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四是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农信社在产品创新上不断突破传统信贷模式的限制,推出了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创新产品,同时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与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或者保险公司进行合作,为农户发放小额创业贷款,这都是产品创新。

五是逐渐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了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评级体系,利用信用评级的结果,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普通农户进行授信,同时在贷款流程上不断进行优化和设计,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客户的金融服务成本。

六是加强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在农村设立了很多普惠金融的服务站,这些站点基本上遍布每一个行政村,覆盖率几近100%。比如浙江的丰收驿站、湖南的福祥驿站,这些站点优化了农村支付环境,提高了适老服务水平,同时还融入了很多社会服务,打通了服务农村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站在新的起点上,农信社将继续发挥服务优势,地缘、人缘优势,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继续坚守支农支小战略定位,以金融“活水”润泽“三农”大地。

专访

净息差收窄 农商银行如何缓解经营压力

——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晶晶

近日,广东、河南、湖北、陕西等地多家中小银行宣布调整存款利率。据不完全统计和披露,4月以来,已有至少18家中小银行(含农商银行、农信联社)调整人民币存款利率,调降幅度不一。在支持实体经济、政策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去年以来,银行资产端收益率下行较快,净息差普遍承压,较大程度地造成了不能承受其重的中小银行集体调低存款利率的无奈和尴尬。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净息差收窄是银行业的整体态势。近期,多家中小银行调整存款利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银行缓解息差压力。他分析,接下来,净息差还将保持收窄的态势。

负债结构不合理

导致农商银行净息差收窄更为明显

中国经济时报:近期,上市银行陆续披露2022年业绩。曾经被称为“躺着挣钱”的银行业,如今面临着营收增速放缓的挑战,农商银行尤其明显。您如何看待银行业净息差收窄的趋势?

曾刚:银行业净息差收窄是大势所趋。从2012年起,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速,银行业普遍面临净息差降低和净利息收入增幅的减缓。针对近期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趋势明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一是经济增速放缓,大家对贷款的需求减弱。二是我国在政策上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推动银行信贷利率下行。去年LPR连续下调,农商银行受此影响,贷款收息率下降。三是存款利率定价是依据自律机制,存款立行的理念导致农商银行等中小银行不太愿意降低存款利率。由于中小银行吸纳低成本存款的能力相对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较弱,因而需要以更高的存款利率和成本吸引储户。尽管资产利率在不断下行,但是在负债端,中小银行怕储户流失,不敢轻易降息,这就导致存款利率的下降显著小于贷款利率的下降。以一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为例,目前国有大行存款利率为1.65%,股份制银行利率为1.85%,而城商行整体在2%左右。

其次,农村中小银行的息差收窄高于整个银行业的平均水平,其原因是负债端下降,由于不同银行的负债结构不同,利率下行也存在差异,相比而言,农村中小银行的资金以储蓄为主,且定期存款占比较高,但是存款利率不高,很难再降,因此,农村中小银行存款利率下行更慢。另外,大行的负债结构更加多元化,市场化主动负债占比高于中小银行,虽然大行的存款下行不如贷款下行幅度大,但是息差收窄的幅度仍比中小银行要小。

再次,中小银行储蓄类定期存款高,储蓄占比较高。这种格局必然导致农商银行的负债端成本下行比大行更小。由于资产端的利率要向其他行看齐,负债端下行幅度小,和银行整体息差对比,农商行的息差收窄就更为明显。

总之,中小银行息差收窄明显的根源还是由于负债结构不合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上,中小银行和大行还有不小差距,在经营理念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方面亟须提升。

优化负债结构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应如何缓解中小银行经营压力、净息差收窄的局面?

曾刚:净息差作为银行综合贷款利率和资金获取利率之间的差值,反映了银行从基础的存贷款业务中获取收益的能力。

农商银行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从资产端方面,在大行不断下沉“掐尖”的情况下,农商银行要聚焦本地,做小做散,根要扎得更深,下沉客户,寻找资产收益更高的项目,从客户和抬高资产收益率方面下功夫,不断优化资产结构,稳定贷款收益率水平。在负债结构方面,要更加适度优化负债结构,压降定期存款占比,同时也要适度压降储蓄存款占比,适度增加主动负债占比,提高低成本存款的占比,优化负债结构。

继续降低负债成本,主动推动存款利率定价的合理化,适度调降存款利率。近期,一些银行开始调降存款利率,特别是定期存款利率,已经反映了这样一种调降的趋势。所以从原则上来讲,农商银行还是要提高精细化管理的意识,强化负债管理。在负债结构优化和存款定价上要有一定的弹性,并提高资产端收益率,促进自身经营的可持续性。

问计

传统业务承压

中小农商银行待“突围”

■张炜

近年来,净息差持续收窄,成为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挑战,尤其是传统业务依存度较高的中小农商银行受到的影响较大。有的农商行为帮助实体经济走出困境,主动加大减费让利力度,贷款利率进一步下降,个别业务甚至出现利率“倒挂”。

中小农商行业务单一,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低。相比之下,大中型银行近年来不断提高非利息收入的占比,有的已经超过30%。有券商研报称,摩根大通、美银、花旗、富国四家美国大型银行2021年非息收入占比分别达到57%、52%、54%、41%,优于中国银行业平均水平。相比非息收入贡献占大的国内外大中型银行,中小农商银行看息差“脸色”过日子的特征突出。

央行持续引导银行业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贷款利率跌至历史较低水平,商业银行净息差遭受冲击。2022年,净息差收窄还呈现新的特点,除了资产端收益率下滑之外,负债端的成本呈现上升。在宏观经济及资本市场波动的背景下,企业居民投资、消费意愿下滑,不少银行遭遇新增存款呈现定期化,活期占比下降,整体存款成本率上行。

据中国银行研究院的报告,降息带动商业银行净息差由2021年底的2.08%降至2022年中的1.94%。另有机构研究显示,农商银行平均净息差从2020年的2.45%,降至2021年的2.26%,再降至2022年前三季度的2.06%。2022年,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净息差收窄幅度相当,而农商银行的降幅多出10个基点。与头部农商行相比,有的中小农商银行“议价”能力弱,为了争夺业务不得不再“降价”,净息差收窄的程度更严重。而且,中小农商银行净息差需要覆盖的运营成本和潜在风险更高,净息差收窄给盈利带来的冲击更大。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以量补价是大中型银行盈利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相比之下,中小规模的农商银行尤其是非沿海地区的中小农商行,受到扎根“县域”的影响及资本金的约束,以量补价的作用较为有限。这些银行本身基础较差,区域经济在过去三年受到疫情及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影响大,传统业务承压令其盈利能力减弱,致使补充资本金、提高风险抵补能力等受牵制。

展望2023年,机构预计,随着经济复苏,居民、企业用信需求将进一步扩张,银行业息差水平跌幅有望收窄。近期,广东、河南、湖北等地部分中小银行下调存款利率,有助于缓解息差压力。但相关专家分析认为,由于存款资源不足等因素,中小银行存款“降息”的力度有限,净息差收窄压力仍将存在。与此同时,面对大中型银行服务“下沉”,“掐尖营销”愈演愈烈的态势,中小农商银行的展业空间受到挤压。

农商银行、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定位于“立足县域、支农支小”,经营存在区域限制,再加上各方面的基础明显逊色于大中型银行,其从传统业务承压中“突围”的难度不小。对于中小农商银行来说,亟须摆脱传统经营理念与发展思维,适应发展新常态,主动加快推动业务转型。上市农商银行作为头部农商银行,在转型方面取得不错成绩,值得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农商银行学习借鉴,从而因地制宜地探索转型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科技赋能来提升业务处理能力、信贷业务拓展能力及精细化管理能力,着力提升审批效率和客户体验,形成差异化的服务特色,既使金融服务更适合“三农”领域新的发展特点,更好满足市场需求,也确保资产质量稳步向好。

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业务结构转型,大力发展风险权重较低、资本占用较少、综合回报较高的中间业务和资金业务收入,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是银行理财业务全面净值化转型的第一年,上市农商银行中间业务普遍受到影响,有的滑坡超过30%。但业内人士认为,发力中间业务,朝着轻资产转型,仍是农商银行转型的必然选择。农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与股份制银行有很大差距,虽然自身有多方面的劣势,但提升中间业务的空间很大。农商银行应坚持在中间业务上做“加法”,加大同业合作和产品创新力度。中间业务盈利转型需要一个长期持续投入的过程,农商银行应该增强定力,久久为功,补足短板,作出特色,持续推动盈利水平提升。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区域观察|“风”起洛阳

●热点|房地产市场温和回暖势头有望延续

●地区新闻点评|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

总 监 制 丨 王辉 王继承

监 制 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见习编辑丨张宇萱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