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重生/文
陈向红(左二)在吴莱山下的袅溪村与“觅松小分队”成员合影。
人物名片
陈向红,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杭州市第三层次人才、萧山区B类人才,曾任杭州学军中学教育集团文渊中学常务副校长、副书记,现任萧山区江南初级中学校长,长三角基础教育教研专家库专家,浙江省网络名师陈向红工作室、衢州市东港初中特级教师工作室、萧山区特级教师工作站等导师。曾获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全国首届“志公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优质课说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县拔尖人才、县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封面人物、《语文学习》“语文校长谈语文”专栏人物、《语文报》“杏坛风华”专栏人物。
著有专著《教出我自己》,40余篇学术论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等核心期刊及其他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散文阅读与写作》入选之江汇教育广场优秀网络同步课程;主持多个省级规划课题,研究成果省级获奖。
陈向红曾在我的家乡金华和丽水等地的多所学校担任校长、副校长等职,为人热忱,工作认真,口碑很好。我与她的交往始于她担任金华市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期间。她后来被杭州学军中学教育集团引进担任杭州学军中学教育集团文渊中学常务副校长。作为创校团队的重要成员,她一心扑在工作上,在时任学军中学校长陈萍的引领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22年7月,呼应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需求,她被提拔到新创办的萧山区江南初级中学担任校长。她信心满满,邀请我有机会一定要去她的新学校指导。2022年9月9日,当我第一次踏入萧山区江南初中的大门时,被校园内欣欣向荣的景象所感染。陈向红校长的松树情怀不但让我感动,而且还引出一段与松树结缘的故事来。
展开全文
画松赠师生
初到江南初中,发现校长办公室门开着,里面坐着几位年轻人正在热烈地讨论着什么。原来她们也是找校长的。其中一位名叫“小寒”的年轻人告诉我,她们都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志愿者,经常来找陈向红校长取经,陈校长的办公到从不锁门……
正说话间,陈向红来了,她连声说抱歉抱歉,刚处理完一拨行政事务。她带我参观完整个校园,最后把我领到教学楼顶层的美术教室,指着事先备好的笔墨纸砚,请我题词赠言。我说,干脆我为学校画一幅画吧!
教室窗外高架纵横,绿意葱茏,耳畔隐隐传来高铁飞驰而过的声音。我提笔在手,正在沉吟。陈向红说:“吴老师,给我们画一幅松树画吧!”“你喜欢松树?为什么要画松?”“我想,我们江南初中首届学生不正像园丁在校园里种下的第一批树吗?请帮我们画一棵松树吧!不但要枝繁叶茂,而且要主干粗壮,气势雄伟,寓意着江南初中的基业长青。”“好的!就画松。”我选了一张六尺整张的宣纸,平铺在江南初中教学楼顶层美术教室的桌上作画。就这样,在众人围观之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一幅题名为《向阳生》的巨幅松画终于完成。
国画作品很少题名三个字的。如画松,一般会题“万古长青”或“乾坤清气”。而我题“向阳生”,是因为这是恭祝江南初中创校大吉的贺画。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学生的精神面貌就是学校最生动的气韵天象。作为教师,最质朴的希望就是孩子们朝气蓬勃、向阳生长。孩子们只要向阳而生,就一定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在萧山江南初中,学校提出了以教师的生命状态影响孩子生命状态的理念。首访江南初中,我始终被师生们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所感染、所激励、所鼓舞,这不正是“向阳生”最好的状态吗?于是,我在画作右上方题写了三个大字“向阳生”。后来,陈向红校长告诉我,该校702班的李子歌同学因有感于“向阳生”这三个字,连写了三首以“向阳生”为题的诗歌。我想,也许这就是环境育人的生动例证吧!
唐代诗人元稹尝作五言诗《画松》:“张璪画古松,往往得神骨。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流传画师辈,奇态尽埋没。纤枝无萧洒,顽干空突兀。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龙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因为松树枝干如龙之躯干,松树之皮如龙之鳞,因而松树也被誉为“站着的龙”,象征着基业长青。
小时候读到课本里陈毅元帅写的《梅岭三章》:“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不禁神往。大画家吴山明先生以此诗的前两句为题,在1977年创作了《陈毅将军像》。去年,我应邀前往陈毅元帅的故乡四川省乐至县采风,创作了一首《乐至的选择题》,诗中有“就像党史里那一棵文韬武略的松树,从梅岭长出青色的枝条”之句。
已故中央文史馆馆员、花鸟画家张世简曾作国画《松鹰图》赠我。他画的鹰或栖于松枝之上,或翱翔于山谷之间,气势威猛,令人赞叹。张世简先生曾多次向我示范国画松鹰技法。因为爱松,所以赏松、写松,画松。不知何时,松已成为流淌在我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我相信松的品格一定能够内化为江南初中孩子们的骨骼和血液,相信向阳而生的江南初中一定能迎来东风浩荡的美好前程!
觅松壮精神
在杭州市萧山区江南初中校园内,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松树,松树旁边立着一块巨石,巨石上镌刻着三个大字“状元树”。这棵树的来历,要从创始校长陈向红说起。
“什么树最能代表中国精神?”“当然是松树啦!它不但代表着是坚强不屈的精神,而且是正直、坚贞的象征,万古长青的代表。”“好!那我就提议选松树作我们的校树,让青松品格感召并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
早就听说过特级教师陈向红的决策力和执行力都很强,没想到从动议到执行,仅仅用了一天时间。这让我感受到,这位看似纤弱的江南女校长刚强的内心。
寻找这样一棵松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适合在南方种植,且在造型上要有气势,与校园内的景观形成一种呼应的关系。
首先要明确松树的寻找方向。那种景观松,看上去虬枝盘曲,气度不凡,但细想想,不过是放大了数十倍乃至上百倍的盆景,与“百年树人”的理念不符。陈向红想到初中语文书里有篇《送东阳马生序》的课文,作者宋濂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教育马生要刻苦读书,以期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宋濂是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祖籍金华潜溪,后迁居浦江。其师吴莱,被时人誉为“浦阳江畔大儒”。他以布衣之身,教书为业,先后在诸暨白门义塾、浦江郑义门东明精舍主教,培育了不少栋梁之才,宋濂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宋濂先到诸暨白门拜在吴莱门下,后随吴莱就读东明精舍。1335年,吴莱因病辞教后,荐宋濂主教东明精舍20余年。宋濂继承了吴莱的思想衣钵和学术风格,不但为郑氏义门培养了大批人才,还整理编定了《郑氏家规》。出仕后,以此为蓝本,修订了《大明律》,成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浦江吴莱山多松。宋濂就是吴莱先生悉心教导,培养出来的一棵“巨松”。陈向红想,如果能将吴莱山上的松移植一棵到杭州萧山江南初中的校园里,让孩子们天天与松见面,与松交谈,与松共成长。见青松而思吴莱,想宋濂,继而想到《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谆谆教诲,想到歌曲《我爱你中国》中的青松气质和红梅品格,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
想到这里,陈向红决定立即动身前往浦江吴莱山,亲自“请”一棵松树落户到萧山区江南初中的校园里来。她联系了我的老朋友浦江画家谢阳斌、浦江月泉中学书记黄东晓作向导,奔赴吴莱山途中又联系了前吴乡袅溪村党支部书记吴根展,前往山高路陡的吴莱山寻觅理想之松。这是一场奔赴“信仰与精神”的觅松之旅。“七彩江南,为爱而来”,只要心中有爱,一切困难都将迎刃而解。一路上,朴实仗义的谢阳斌先生、热情达观的黄东晓书记,内敛善良的吴根展支书不惧高山陡岭翻越了吴莱山的许多山坳,细细检索了每一片松林,并在吴莱先生诗歌的指引下一一问候了吴莱山的木棉、葛藤、紫竹、青蕨……温暖的阳光照在这支“寻松小分队”的身上,他们的心灵与明媚的阳光一样温暖而清澈。在一天一夜的寻觅过程中,陈向红的脑海里浮现的都是先贤宋濂的话:“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顿感脚劲倍添。
在陈向红心中,这是一次中华传统教育理念的“寻根之旅”。《大学》一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跟我们当代教育所提倡的“立德树人”的理念一脉相承。我们都希望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十年树木”恰恰是“百年树人”的物化。
陈向红的觅松之旅得到了吴莱后人的热情支持。她终于在万顷松涛之中,采撷到一朵绿色的浪花。吴莱先生隐居地袅溪村深藏于吴莱山中,四周竹林幽静,野樱漫山,梯田错落,古道蜿蜒。生长于此的松树可谓得天地之灵气,享日月之精华。这样的松,带有强烈的历史印记,是文化符号和精神图腾。在陈向红校长实地探访了吴莱先生的隐居地之后,画家谢阳斌帮她实现了将青松移植到江南初中校园内的愿望,并捐赠巨石一块,邀我题字于其上。
如果论树干的粗壮,松树不如香樟;如果论生长速度,松树不如水杉;如果论名贵程度,松树不如楠树。但松树昂扬向上的精神,万古长青的寓意,却是任何树种都无法匹敌的。陈向红说,选择松树作为校树,是因为松树品质是中国精神的代名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立德树人的德,首先要树立孩子们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陈向红如是想。
为什么要题名为“状元树”呢?萧山历史上曾出现过贺知章这样大名鼎鼎的状元诗人。萧山人知松,爱松,“北干松风”是旧时萧山的“八景”之一。陈向红说,选松树作校树,并将其命名为“状元树”,并非希望孩子们人人争当“高考状元”,而是希望孩子们能以青松为榜样,学习青松正直高洁、不畏严寒的品质。
当我在北京的寓所里提笔写下“状元树”的时候,心中无限感慨:我们常常把教育工作者比喻为“植树人”。那么在植树之前,我们是否应该像陈向红那样,想一想:我们该植什么树?我们是否也会像陈向红那样,在想明白了之后,马不停蹄地付诸行动呢?
栽松寄厚望
朋友,你有过亲手栽种一棵松树的经历吗?光栽种还不行,还要保证成活率,可见栽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洲女作家丹比萨·莫约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老同学谢阳斌告诉我,接受陈向红校长的委托,当他亲自“护送”一棵正值壮年的马尾松,驱车百余公里运往萧山江南初中时,感觉自己的使命是神圣而光荣的。山地上的原生松必须经过一段移栽的适应期后才能成活。为了找到一棵易于移植的松树,谢阳斌不但翻遍了整座吴莱山,还辗转去了金华不少地方,考察了许多松树品种,仔细比对了各种松树的造型、栽种方法与成活率,可谓是煞费苦心,颇费周折,但他觉得很快乐,因为他认定自己是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在校园内移植松树,是萧山区江南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栽种当天,学校一楼梦想阶梯教室里正在播放音乐,一场名为“太阳被人围观”的诗歌分享会和“诗学校园”启动会正在这里隆重举行。谢冕、食指、艾伟等大咖纷纷在大屏幕上亮相,来自云南、四川、福建和浙江等地学校的师生们以诗的名义在此相聚。我有些恍惚:这是一个怎样的精神高地,能够让这么多的文化名人“云”集于此?我想,也许是这松树的呼唤吧!
栽树的场景虽然简单,但是仪式感特别强,令人感怀。全校师生,包括在场的参加军训的教官以及嘉宾都见证了这场别开生面的栽树仪式。校长陈向红说:这棵松取名“状元树”,一是它来之不易,是画家谢阳斌先生辗转数百里从浦阳江上大儒吴莱的隐居之地浦江县前吴乡毛家村北部深袅江源头移植过来。吴莱乃元代学者、集贤殿大学士吴直方长子,吴莱弟子众多且才人辈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就曾从其学。二是“同饮一江水,共续状元脉”,从吴莱山移栽松树,表达了捐赠者对江南学子殷切的期待和对江南初中的美好期许。
陈向红校长虽然个子不高,但言辞慷慨激昂,字字句句饱含真情,现场师生无不为之动容。她说:“这棵树是江南的树,也是所有人共同的精神信仰之树,我们每个人都要爱护它、培养它,助力它茁壮成长。”在场的一百五十多名师生,包括绿化工人、保安叔叔、保洁阿姨,还有外来临时帮工的工人,参加军训的教官、嘉宾、家长等等,大家都拿着铲子无比虔诚、无比认真地一一为这棵“状元树”培土浇水。整个仪式虽然只有半小时左右时间,但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却是深刻而深远的。
当陈向红校长向我转述栽松现场的情景时,作为捐赠者,我为这棵松树得其所、遇知音而深感欣慰。
李白的《南轩松》云:“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古人写诗,常用比兴手法,以物喻人。这人和松之间,冥冥当中仿佛有着某种心灵感应。记得旧居乡村时,邻居家有二子,一名青松,一名劲松。种树如育人。孩子的名字中寄寓了父母的美好期盼。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我想说的是,当你亲手栽种下一棵松树,才会真正体会到植树人的责任、满足和喜悦。
能遇到一位有着松树情怀的校长、一群有着青松内涵的老师,江南初中的学子们无疑是幸运的。我相信,今后无论走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他们的基因里都有着松树的品质,“寸寸凌霜长劲条”的松树精神一定会伴随着他们成长!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北京市写作学会副会长)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