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青年卡波特
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1924-1984)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1924年出生于新奥尔良,幼年身世坎坷,11岁开始文学创作。
1958年,卡波特的成名作《蒂凡尼的早餐》问世,奠定了“战后一代完美的作家”地位。
1966年,其 代表作《冷血》出版,仅两周即登上美国畅销书榜位,且雄踞一年之久。这部“非虚构小说”开创了文学创作的崭新形式。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过: 《冷血》使卡波特这位驾驭着流丽文体的作家,终于变身为不折不扣的真正作家。我在高中时第一次读到英文版的卡波特作品,它让我深叹自己没有写作的才能,所以我在二十九岁之前都没有试图写小说。
堪萨斯州,霍尔科姆村。几声枪响,良善温和、广受尊敬的克拉特一家惨遭灭门。凶手异常凶残狡猾:被害人均被击中面部,电话线被割断,子弹壳也消失不见……一时间,案件震惊了整个美国。
卡波特立即赶到当地,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访谈和调查,对象包括死者亲友、邻居、当地警察,以及两名犯罪嫌疑人。案件逐渐得以还原,两名凶手从这起谋杀案中得到的只有几十美元、一副望远镜和一个收音机。是什么让他们走上这条冷血之路?当作家试图打开凶手的内心时,他自己也经历了一次自省之旅……
展开全文
我活着的时候,你们怎么不送上鲜花?
01
平行线交会
1959年的美国堪萨斯州,小镇霍尔科姆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凶杀案——广受尊敬的农场主克拉特一家惨遭灭门。
克拉特一家合影。赫伯和邦妮·克拉特夫妇(坐着的年长者),以及儿子凯尼恩和小女儿南希(左一和左二)在本案中身亡。另两个女儿案发前已移居别处
家中电话线被割断,没有找到子弹壳,克拉特夫妇和他们未成年的一双儿女被捆绑并且面部中枪,凶手没有给他们任何生还的机会。父子俩死在地下室,他们的身下垫着枕头和纸箱,母女二人整齐地盖着被子,死在各自的卧室。
远在纽约的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在报纸上得知了消息,彼时的他正有意尝试真实事件写作,本案便是完美的新闻特稿素材。他随即赶往霍尔科姆,参与到调查中。
青年卡波特
第一次看到警方的取证照片时,卡波特注意到凶手的矛盾行径——不留任何生还可能的凶手在夺命前居然体贴地为被害人垫了枕头掖了被子?两名凶手在案发一个半月后即落网,当卡波特第一次见到他们时,这个问题似乎有了答案,却也令他更加困惑了。
迪克·希科克身材高大,谎话张口就来,有明显的暴力倾向,像是个会杀人的流氓。而引起卡波特兴趣的是佩里·史密斯——他长着一双柔媚的眼睛,说话轻声细语,双腿萎缩短小,还因为车祸落下了残疾,快三十岁的人却依然会尿床。
迪克·希科克(左)和佩里·史密斯(右)
总之,史密斯怎么看都人畜无害,却成了杀人犯。
为了弄清佩里矛盾行径的原因,卡波特决定接近这个极度危险的人。也正是在与佩里·史密斯的相处中,卡波特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佩里宿命般的连接。
佩里与卡波特
他们都在幼年遭遇父母离异。卡波特被长期寄养在亲戚家很久才被再婚的母亲接走,在继父家勉强生活;佩里的母亲酗酒,醉酒后被呕吐物窒息而死,他只能跟随打零工的父亲四处漂泊。
他们同样面临精神上的缺失,没有安全感,认为当下拥有的一切很快就会被夺走,因此不肯向任何人献出真心。
他们都被嘲笑没有男子气概。卡波特因为阴柔的嗓音和同性恋性向始终被歧视,佩里则被称为“长了一双女人的眼睛”,同伙希科克也经常嘲讽地叫他“亲爱的”。巧合的是,由于男监满员,佩里被临时关进了女牢,卡波特也正是在那里第一次与他面对面。
几次对话后,卡波特对陪同自己调查的作家哈珀·李坦白:“我和佩里像是在同一所房子中长大的两个孩子,只不过我从前门出去了,而他走了后门。”
电影《卡波特》右侧角色为《杀死一只知更鸟》作者哈珀·李
02
“我决定叫它《冷血》”
从意识到自己与佩里的镜像关系后,卡波特的出发点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不再仅仅为了搞清这桩冷血谋杀的真相,而更想了解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走上截然相反的路。他想让佩里告诉他案件的细节和更多心理动机,为“他们这样的人”不是天生的怪物留下更多辩白。
一方面,他动用私人关系为凶手奔走,为他们申请精神鉴定,拖延死刑执行日期。卡波特无比了解如何接近佩里的内心世界,他坚持给佩里写信,讲述自己童年的伤痛,以等价换取佩里的回忆。
佩里的日记,以及和卡波特的通信
另一方面,将六年时间投入专职写作的他,也期盼案件早日画上句号。这个案件调查的目的已经从形成一篇特稿,变成了一本书。随着真相离自己越来越近,卡波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开创了一个新的文体,即基于真实事件写作的小说,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非虚构”。
“我决定叫它《冷血》。”卡波特告诉本案的责任警官杜威,“很棒吧。”
电影《卡波特》中的卡波特与杜威警官
03
金色鹦鹉
卡波特和佩里连接的原点,是两个人相似的破碎童年。面对原生家庭的困境,不同的人可能走向截然不同的境遇。究竟是什么决定我们的人生命运?
这世界不乏从悲惨、混乱的原生家庭成功逃离的真实个例。《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塔拉·韦斯特弗从小在父亲的废料厂长大,却在成长的某个瞬间顿悟自己不属于这个家庭,不需要迎合任何人的期望,她的自我意识从内心生长出来的那一刻,便决心一点点断开与糟糕家庭的联系。
卡波特也有千疮百孔的童年,却自觉可以不必永远承受这种痛苦,并将文字作为救赎,取得了难得的成就。
而这种自觉对于另一些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来说是一种奢侈品。尤其是被整个社会冷面相向时,除了维持荒蛮的现状,他们无计可施。
佩里·史密斯就属于后者。
他的脑海中时常会出现一只金色鹦鹉,将自己抓起来,飞离牢房,飞离家庭,去往自己想象的宝藏所在地。
遗憾的是,金色的拯救者从未降临,佩里也在等待它出现的时间里滑向无底深渊 。他将自己的一切问题归因于糟糕的家庭,让他在没有指导、没有关爱、没有吸收任何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长大。但长于同一个家庭的姐姐曾写信告诫他:我们可以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出身并不能决定一切。
“不管什么原因,请记住,你应当为自己负责。脸脏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不去擦掉。”
但佩里从未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与阴影,他相信恶已经在自己体内扎根,便任由其将自己吞噬。他强烈地需要友谊和理解,却时刻担心遭到误解甚至背叛。他经常认为所有人不过是伪善抑或邪恶,因此不管他对这些人采取什么行动,他们都是罪有应得。
04
伟大的义务
六年中,卡波特记录了六千多页手记,调查对象包括受害者邻居、办案警察,当然还有两名凶手。卡波特将素材进行精密组织,用多线并行的方式织成了一部精彩的《冷血》。
《冷血》实拍图
尽管还未完成,《冷血》在试读会上就已收获热烈反响,卡波特确定会迎来事业的巅峰。
而在内心深处,卡波特无时无刻不在遭受自我审判的啃食。他需要佩里帮助自己完成这样一个创举,他需要佩里为“他们这样的人”辩白,他也需要佩里观察自己的另一面。为佩里续命像是一种赎罪,以祈求那个可能也变成佩里的自己,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也能有人为他一搏。
但同时,佩里是一个杀人犯,他必须走上绞刑架,在这之前的所有情感投入都会被他的死亡切割,甚至可能是不正义、不道德的。
深陷矛盾的卡波特,最终在获得足够的素材后停止了对佩里的帮助,并目睹他走上绞刑架。这似乎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冷血行径,也从此成为作家一生的噩梦。
“这部作品折磨我直至骨髓。我觉得把它写出来是一项伟大的义务。”
这项义务成就了他的职业生涯巅峰,也燃尽了他所有的心力与才华,像是与魔鬼交易般,他再也没能写完一部新作品。
卡波特第一次站在克拉特家的客厅时,他好像能感到凶手似乎上一秒就站在他站的地方。而在《冷血》成书后,他却永远被困在那个房间里了。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乡土中国》 |《白鹿原》 |《冯至文存》 |《在城望乡》 |《海阔天空》 |《遗产的旅行》 | 《城堡》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了不起的盖茨比》 |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