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三线建设遗址,天然的大溶洞中,生产战斗机零部件_车间_工厂_工业

“三线”,曾经关系国家命运的大建设,而今又有多少人了解。上世纪60年代,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以及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国家做出了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

贵州是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省份,从1964年到1976年,贵州逐步形成遵义航天工业(061基地)、安顺航空工业(011基地)、都匀凯里电子工业(083)的国防科技工业格局。三线建设,也为贵州省的工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毕节市黔西县红林彝族苗族乡穿洞村就有一座三线时期建造的军工厂,原国营红林机械厂,代号“143厂”,专门生产战斗机液压件的军工企业。工厂始建于1966年,为实现“靠山、分散、隐蔽”,在山高林密、沟壑纵横选址建造。车间和厂房沿着山梁和数条山沟分布,为了隐蔽,有些车间甚至被设置在深入山体的岩洞中。

展开全文

鼎盛时期工厂有职工和家属近7000多人,除了车间、厂房、办公楼外,生活区内还有职工俱乐部、礼堂、宿舍、医院、学校、食堂、灯光球场、电影院、澡堂、菜市场等等生活配套设施。工厂实行的也是军事化管理,清晨六点大喇叭准时响起,工人们闻号而动,起床、吃饭、上班、下班,一切都显得那么井然有序。上下班都骑着自行车,站在山坡上远远望去,浩浩荡荡的自行车队很是壮观。

而生产区则是严格保密的地方,厂区门口和主要地方都有军人持枪守护,山上还安排了暗哨和防空点。最为主要的生产车间则被安排在穿洞组一个天然溶洞中,该溶洞长180米、高20米、宽30米。在内部建有一个3层框架的车间,有215间房屋,总建筑面积8670平方米。合理安排为各个小车间,形成一套完整的流水生产线。

进到80年,随着军品订单的减少,工厂开始军转民。后研制和生产汽车、摩托车关键零部件,转包生产民用飞机发动机零部件等,并于1990年,红林机械厂迁往贵阳小河经济技术开发区。

时隔多年,当人们再度踏入143厂,这里已是红林乡政府所在地,生活区大多数楼房都被改成民用,一部分则成为公共服务用地。如今的红林机械厂被作为工业遗址保存下来,遗存的厂房向世人展示着那段如歌岁月,无言地诉说着曾经的过往和兴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