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年那个反清复明的意大利人,遗体200年不腐_马尔蒂尼_传教士_传教

文/刺猬

01

公元1646年,杭州。

这一年,既是清朝顺治三年,也是南明隆武二年,一个战祸频仍、天下未稳的年头。

但说这日傍晚,一个身穿黑袍的传教士刚走到僻静处,两个壮汉突然闪出,一前一后截住了他。行迹甚是神秘。

传教士见状有些慌,脱口而出的竟是非常熟练的汉语:“你们是谁?想干什么?”

身前壮汉迎上一步,声音压得很低:“请跟我们走一趟,有人想见你。”

“谁?在哪儿?”传教士又问。

“废话真多。是老熟人。”身后壮汉不耐烦了,伸手往传教士腰上一顶,“走。”

硬邦邦的,好像是好家伙。传教士倒也识时务,忙闭嘴不再叨叨,乖乖跟着踏上马车,很快消失在朦胧夜色中。

这一走,日夜兼程,便是四五天光景。

等到地儿下了车,传教士果然看到一个熟人,而且还不是一般人物——

南明隆武帝朱聿键。

展开全文

两下见面,差点来个西方礼仪拥抱贴脸:

“卫先生,别来无恙?快跟朕说说,你发展了多少下线?”

02

隆武帝朱聿键口中的卫先生,即这个从杭州请至福州南安伯府行宫的传道士,本名马尔蒂诺·马尔蒂尼,1614年出生于意大利特伦托。

趁两人寒暄之际,先补缀几嘴马尔蒂尼为啥会来中国,咋来的?又是如何认识隆武帝的?

个中经历,真是有苦有泪,也很逗逼——

18岁时,马尔蒂尼加入耶稣会,后入罗马神学院修习修辞和哲学。

24岁那年,因小伙子头脑聪明有天赋,遂被教会选中,派往中国设立分会传教。

这头一次出远门,走的那叫一个磕磕绊绊不顺当。从热那亚北岸港口启程后,刚航行了两天两夜,风暴便呼啸而至,铺天盖地,将帆船颠簸成了树叶。

总算捱到风停浪歇,马尔蒂尼扭头四望:咦,这不出发港口吗?我去,又给刮回了老地方!

稍事休整,继续上路。

第二次启程,航行大约一个半月后,海面上一丝风都没有,平静得让众人直想哭。

因为彼时,马尔蒂尼搭乘的是无动力帆船,风向不对,无法航行;如果风平浪静,也同样无法航行。

等啊等啊等,总算起风了,船长和船员加乘客,哇,全哭了。

辛辛苦苦40多天,一阵风再次回到了原点…

折折腾腾,直到两年后,马尔蒂尼才到达印度果阿(Goa)。说来不巧,等匆匆赶到港口时,晚点了,开往中国的客船刚发走。

那就等下一班。

于是,马尔蒂尼买好船票,开等。哪知这一等便是一年多,等得花儿都谢了又开了…

敢情,中印轮渡,一年半一趟!

好在功夫不负苦心人,5年后,几经辗转,29岁的马尔蒂尼终于抵达中国,在杭州安下身,开始学习汉语。

要不说伙子聪明嘛,没两年便说得一口嘎嘣溜脆的中国话,成了不折不扣的“中国通”。

人到府前,却发现增添了守卫,加强了防范,如临大敌一般。

什么情况?马尔蒂尼边嘀咕边递名帖。可门卫看都不看,直接轰人。恰恰这时,府内的一个男子看到了他。

眼神碰撞,有意思的一幕随之上演——

03

男子上下打量着这个身穿黑袍的外国人,问:“你叫什么名字?”

马尔蒂尼也仔细端详对方,器宇不凡;再看周遭仆奴,一个个恭敬得如同见了天子。

天子?这个字眼一从脑里冒出,马尔蒂尼当即想到了一个人。

如今大明江山已倾,没天子了。去年,闯王破城,崇祯帝自缢于北京煤山;紧接着,身在南京的福王子朱由菘被拥立即位,改年号弘光。但就在一个多月前,清军又攻陷南京,并将朱由菘押返北京,生路渺茫。

与此同时,坊间传言,南阳王朱聿键好像正往这面逃。

莫非是他?中国老话曰: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若能傍上这金主,建几座教堂那还叫事?

男子听罢,分外高兴:“好,好一个卫匡国!国难当头,亟需先生这样的有志之士。”

从此,马尔蒂尼变身反清复明的卫匡国。

而他也的确没看走眼,与他交谈的正是去往福州避难的南阳王朱聿键。

途径杭州,听闻弘光政权覆灭,朱聿键再三奏请潞王朱常淓监国(代理皇帝)。见其犹豫不决,朱聿键稍作歇息便又启程上了路。

后来,卫匡国本打算次去找潞王拉赞助,不料清军势如破竹,兵临城下。潞王朱常淓更干脆,一下子没比划便献城投降。

(注:翌年,潞王与朱由崧、秦王、晋王、衡王、荆王等九王俱在北京遭诛,罪名曰:谋不轨,即拥立朱常淓造反。)

一时间,卫匡国犯了难:我来中国是传教的。连个堂口都没有,这可咋整咋传?

04

交代完前情,话归正题。

兵荒马乱,就在卫匡国愁得计无所出之际,突然被请至福州行宫,再次见到了早已称帝、改元隆武的朱聿键。

“陛下找我来,是?”卫匡国试探问。

“如你所志,匡扶大明。”隆武帝郑重道,“朕有个重要任务,思来想去也只有你最适合去做。”

很快,卫匡国便听明白了:隆武帝命他前往桐庐分水,借传教之名聚拢信众,尽快拉起一杆子反清人马来。

一个外国人,还是教会神甫,的确极具利用价值,非常适合执行潜伏任务。

为表器重之意,隆武帝还专门赏赐了卫匡国一套绣有祥龙图案的高官官服。官服一穿,如见圣上。

“陛下,想拉人头,得先建教堂,”

隆武帝却没接卫匡国的话茬:“上次在杭州,朕与你交谈,你说到了欧洲的铳刃、浇铸火炮。朕想命你回去采购一批…”

(铳刃,Musketlass,一种于军刀上面加一把手枪的组合武器)

听着听着,卫匡国止不住在心里叫了苦:

我这个传教士,分分钟又特么变军火贩子了!

05

不久,卫匡国抵达分水,租下一间门面。一同前来的,还有隆武帝安排的十数侍卫,分散住于周遭。

焉料短短数日,变故陡生,一队清军杀了来。

隔门瞅到街上乱作一团,卫匡国顿时眼前一亮,忙找出张大红纸,歘歘歘,写下一行字贴上了门板:“泰西天学修士寓”。

紧接着,把自己保存的科学仪器、书籍和圣像等物件,逐一摆放在于门厅。

这个举动,很快引起一名清军军官的注意:“喂,干什么的?”

卫匡国一本正经做起了自我介绍:“我汉名叫卫--匡--国。懂啥意思不?保卫--匡扶--大清国!”

大明秒变大清,脑路回弯真够快的。

原来是自己人,你辛苦了!

接下来,听卫匡国说要回杭州,军官马上调派部下护送,还让他换上清兵衣服,把头发梳向脑后,使之看上去更像新政权的支持者。

临走前,卫匡国转身招手,意在告诉那些散居民宅中的南明侍卫:

再见,我不跟你们混咯!

那些侍卫,名义上是保护卫匡国,实则是在监视、督促他,以免只传教不反清,或者反水降清。哪知清军杀来太快太突然,还是没能看住这个外国佬。

06

至此,卫匡国改弦易辙又投了清。而这个过程,像不像被拉入了传销队伍?

其实,完全没必要苛责他的忠诚与节操,嘲讽他是软骨头,投机分子。

他只不过是个带着传教任务、漂洋过海而来的传教士而已。之所以“变节”,理由既简单且实用:比及流亡的南明政权,已掌天下的清政权更有利于传教。

趋利避害,人之常情。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的选择对个人来说是非常明智的:

卫匡国则得到浙江巡抚余国器的大力支持与赞助,得以在杭州建起一所新教堂,还曾觐见过顺治帝。

其间,除两度回国,其活动轨迹遍布浙江、南京、北京、山西、福建、江西、广东等地,游历山川,广交名士,研究中华典籍舆志。

其创作的《中国新地图志》《中国上古历史》《鞑靼战纪》《逑友篇》等7部著作,将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文明引入欧洲,被尊为“西方中国地理学之父”。

据传,传教之余,卫匡国时常会想隆武帝朱聿键,那个胸怀大志、却不幸生于山河破碎之际的君王。

每每忆及,卫匡国就会穿上那套祥龙官服,遥遥一拜,并在心里说:

若逢太平盛世,他定然会是个贤明之主。

补录:

18年后,因大方井墓地过于潮湿,教会准备移葬。当打开卫匡国棺材时,人们惊奇地发现他的衣服仍旧保持原样,遗体如生,只是缺失了一只耳朵。

随后,卫匡国的遗体被教徒奉为圣物:

“年中屡有人为之剪发修指甲,盥面整容,卧于木椅上,置于上层堂角,作共同祈祷状者。”

直至光绪三年(1877年),由于卫匡国遗体腐烂加剧,方被重新放入棺材葬入墓地。

这段逝后长达200年的膜拜经历,似乎比其生前反清复明之举还要传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