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海北江夏人|陈永洲:局长辞职只身闯特区,三十年“创”出一片新天地_通网_公司_通信

极目新闻记者 陆缘

摄影记者 邹斌

通讯员 王夫之 熊利兵

海报制作:朱睿怡 实习生 张雨瑶 胡一民

坐在位于深圳宝安区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陈永洲想到了1993年的春天。那一年,他辞去湖北电信局广水分局局长职务,赶着“下海潮”,只身前往深圳特区创业。

转眼一瞬间三十年过去了。三十年前,科班出身的他瞄准了通信行业;在创业的第一个十年,企业资产近亿元;新世纪初,他开启第二次创业,在第二个十年时,打造了一家产值逾亿元的企业;第三个十年时,他将企业带入更广阔的领域,他的通网技术公司成功在“新三板”挂牌。如今,他仍然走在不断创业的路上。

回顾过往,陈永洲始终以创业者的身份和姿态在奋斗。近日,“天南海北江夏人”报道组在改革开放前沿深圳市,采访了通网集团公司董事长陈永洲,听他讲述创业故事。

放弃铁饭碗,只身下海闯特区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1992年底,著名词作家蒋开儒创作的《春天的故事》曾风靡一时。当年,受南方谈话的影响,大批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员纷纷下海经商,后来他们被称为“92派”企业家。

这一年秋天,28岁的湖北广水分局局长陈永洲“秘密”南下,来到深圳参加一场同学聚会。年轻的陈永洲是有备而来,他向单位请了两个多月的假,聚完会后,他们几个同学在深圳街头巷尾走访、调研,准备注册公司,在通信市场大干一场。

“又恰逢国家政策变化,觉得是个机会。”当年10月,我国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

展开全文

陈永洲在办公

临近春节,陈永洲回到武汉家中,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父母、妻子,父亲抽着烟想了很久,对他说“对你来说,要慎重,毕竟已经结婚,还是有小孩的人了。”过了一会儿,又说“真的要去,我们也支持。”

父亲懂他,知道拦不住他,就像他从小为自己买皮鞋的决定一样。陈永洲于1964年出生于武汉市江夏区郑店街段岭庙,在兄弟四个中排行老大。打小时陈永洲就有很强的主见性,他想要一双皮鞋,但知道家里没有钱,于是放学后就去山上捡柴卖,大概过了半年多,他终于存够了5元,给自己买了一双翻毛皮鞋,“那时候,鸡蛋才7分钱一个。”陈永洲笑着回忆道。

陈永洲学习成绩优异,当年上的是当时的武昌县一中首届高中重点班,成绩相当不错。1982年临到高考时,一场疾病影响了陈永洲的现场发挥,以一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

考虑到父母不易,三个弟弟也在上学,陈永洲放弃复读,自己决定报了当时邮电部所属的重点中专——湖南省邮电学校(湖南省通信学院的前身)。“我当时自己选择读通信工程专业,这个专业是国内最好的。”陈永洲算是国内第一批学习通信的人才。

陈永洲在工作中

毕业后,陈永洲被分配到黄陂长途通信传输局,后来调到广水分局,从事邮电通信传输的线路维护工作。陈永洲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虽然工作生活在穷山僻壤,他以苦为乐,全身心投入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北京邮电学院的本科学历进修,不断充实自己。由于工作出色,1987年,年仅23岁的陈永洲当上了湖北电信局广水分局局长。

从小到大,陈永洲都没有让父亲操太多心,父亲也深以他为傲,他的每一次决定,父亲都没有过多干涉。知道陈永洲南下已决,父亲没有多说什么,在他离开武汉前,东拼西凑了2万元给他去创业,“那时候,工资每个月才100元。”陈永洲非常感谢父亲的支持。

瞄准通信工程,创业一年赚了百余万元

财经作家吴晓波说,1992年,是一个充满起点感的年份,中国公司的成长故事正在路上。当然,像陈永洲这批创业者的成长故事也在路上。

来到深圳后,陈永洲和同学马不停蹄地注册公司,合伙在宝安区成立了一家通信工程公司。他们租了一间烂尾楼,买了辆自行车,请了几名工人,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那是1993年春,对于这个行业和陈永洲来说,都是全新的开始。

彼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现代网络通信开始萌芽,国家已开始对移动通信研究的大力支持。在国家的“七五”计划科技攻关中有了“GSM系统”的项目,1992年,“863计划”就已开始组建通信专家组。

正值深圳的黄金发展期,通信产业发展迅猛、市场需求大。“那会儿时间就是金钱。”陈永洲说,只要想干肯干,遍地是机会。说是公司,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包工头带着几名工人成天在工地上做电信工程施工的体力活。他跟工人们一起睡烂尾楼,睡破铁床,吃煮白菜。“从设计到施工全程参与。”陈永洲回忆说道。

通信产业的发展和勤劳给陈永洲带来丰厚的回报,当年,陈永洲的公司完成了一千多万元的项目,赚了一百多万,“当年底光奖金就拿了近5万元。”他说。第一桶金来之不易,陈永洲用这笔钱买了一辆工程车,在宝安的城中村租下一百多平方米的民房作为办公室。

那些年,他见证了深圳宝安区通信从手摇电话、拨盘电话、程控电话的变化,同时也是一线参与者。

这期间,他的公司也在高速发展,到2000年,公司员工发展到150多人,资产近8000万元。然而,这时候,对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上,几个创始人有不同的看法。2001年初,作为企业创始人和总经理,陈永洲经过冷静思考,权衡利弊后作出了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裸退。

独立门户,二次创业造就年产值逾亿元企业

一夜之间,陈永洲又回到了一张白纸的时代。

就像1993年春天刚来深圳宝安一样,他搬离了现代化的写字楼,在宝安区租了一套3室一厅的老房子,作为办公和生活的地方。

“人才、资金、团队,所有东西需要重新组建。”陈永洲说,出来后,他还是认准了通信这条赛道,“我有经验、渠道,知道市场在哪里。”在通信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的陈永洲敏锐意识到,网络通信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必然需求。

于是,在2001年6月,深圳市通网技术有限公司应运而生,陈永洲开启了来深圳后的第二次创业。公司主营业务为电信工程施工、深圳电信市话通业务代理、手机销售门店等。“当时通信行业在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是一个朝阳产业。”陈永洲说。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0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892万台,上网用户数约2250万。当年2月初,中国电信开通Internet国际漫游业务。9月7日,《信息产业“十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这是国家确立信息化重大战略后的第一个行业规划。“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市场依然是一片蓝海。”他说道。

新公司成立后,陈永洲又回到了当包工头的生活。他带着施工队经常是一个工程刚完工,又转战另一个工地。深圳的夏天闷热,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小工棚里睡觉,那时候最怕遇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简易工棚里下暴雨。

在通网公司,有很多员工跟着陈永洲干了十几年,有员工说,“因为陈总总是身先士卒带着我们冲。”有一次,公司发生了一件重大事故,陈永洲赶到现场后,非但没有责备,而是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补救,并亲自向业主方道歉沟通解释。

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是陈永洲的一贯作风。就像1988年突发洪水,人们都拼命往外跑,还是广水分局局长的陈永洲却带着他的职工往里冲,个人生命安危已被置之度外,一心想的是设备的安全。

凭借专业而敏锐的判断,陈永洲踩对了每一个通信网络的步子。2004年前,手机黑白屏转彩色屏,通网公司凭借几款国产手机的代理在市场上占有一定分量;到2005年,他的公司净资产达到3000多万元。次年9月11日,他成立了第二家公司——深圳市通网通信工程有限公司,专注通信信息工程项目的施工,而通网技术公司则转向为专业的电信增值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持。

2007年,深圳电信首次以公开招投标形式将几个区域内“自建他营E家厅”对各代理商进行招标。通网抓住了这次机会,加深了与深圳电信的业务合作。作为深圳电信手机终端供货平台之一,通网实现终端销售15余万台。

“不管是手机销售还是通信基础工程建设,都是发展最快的十年。”2011年,陈永洲的通信公司由最初的10余人,发展成为员工200余人,年产值逾亿元的企业。

2011年,通网公司成立10周年时,陈永洲决定出一本书,记录一路发展历程。陈永洲总结这十年的成功之道:“专注,公司始终围绕通信建设和通信解决方案发展。”

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公益事业

“通者无疆,信往开来。”十年磨一剑,新的起点上,陈永洲思索如何让企业可持续发展。“2011年以后,我感觉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春天来了。”陈永洲说。

此前,国内的通信市场一直是封闭式、垄断性的。陈永洲洞察到,信息消费的终端市场迟早会放开,这是中国通信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在国家政策尚不明朗的情况下,陈永洲已经开始琢磨“最后一公里”蕴含的商机。

2012年初,陈永洲决定将驻地网(指用户终端至用户网络接口所包含的机线设备)投资、建设与运营列入公司转型目标。通网公司先后与一批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军住宅小区、工业园区、城市综合体的驻地网业务。果然,当年6月,国家工信部正式发文,允许民间资本运营驻地网。

2014年被称为中国4G商用元年,移动互联网迎来更加快速的发展,为了规范民营宽带运营商并吸引民资进入宽带入网业务,工信部在2014年底宣布将为民营宽带运营商发放试点牌照。

也就是在这一年,陈永洲的通网公司取得了由工信部发放的通信转售业务资质牌照,“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节点。”这一年,他的公司已经签约了近200个社区涉及近20万户的驻地网项目,年产值近2.8亿元。

2016年4月,他旗下通网技术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目前,通网集团在驻地网业务、智慧社区O2O平台、电信业务外包、通信工程建设业务、建筑智能化业务。

通网公司在业务发展的同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参与“情暖回家路”活动,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为西部贫困地区母亲捐款,资助鄂西山区贫困学生、资助贵州山区贫困失学儿童、为深圳宝安民工子弟校冠华学校捐赠教学设备、为雅安地震灾区捐款、参与疫情防控等......

不过,近几年,由于国内外因素影响,通网公司发展放缓了脚步,“行业也十分内卷。”采访时,恰值深圳暖春,而陈永洲觉得“还有一定温差。”他说,在新的历史时期,企业作为创业者的脚步永不停歇。

记者手记:通者无疆,信往开来

“通者无疆,信往开来。”12年前,在通网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际,陈永洲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

从1993年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陈永洲放弃金饭碗,下海闯荡开始,这句话似乎就一直伴随着他。

“英雄造时势,时势铸英雄。”陈永洲的成功离不开时代发展,不论是九十年代创业成功,还是新世纪通网公司的创立背景和经历,无疑都离不开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

然而,机遇出现,就需要胆量和智慧。纵观陈永洲的创业史,从通信基础工程建设到移动互联网建设,再到智慧社区建设等,陈永洲以敏锐的洞察能力,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遇,改变了人生的道路。

通网的发展史,也是众多民营企业创业史的一个缩影,十年间,有人才、资金匮乏的艰难与困惑,有陷入失误、竞争失利的教训和反思,也有突破市场、与电信、业主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壮怀与欢欣鼓舞,有团队共进退、同成长的喜悦与收获。

作为当年“下海派”的一员,有人说,“直到历史的年轮转动到今天,他们的事迹也值得我们反复了解,为今天的创新发展留下一些可供探寻的踪迹。”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