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正式上线_黄河_文化_黄河流域

星标“济南时报”,及时接收每篇推送文章。

滔滔黄河,万里奔腾,流过中国深厚的历史与崭新的现在,流过广袤丰饶的神州土地,在齐鲁大地汇入蔚蓝色的大海。自古至今,黄河以它的水和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古老厚重,又开放包容。

为深入挖掘阐释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创新提升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方式效能,向全世界讲好黄河故事,今天(2023年4月18日),在黄河文化论坛闭幕式上,由新黄河客户端主办的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新媒体微刊《黄河Style》正式上线。

点击↓图片

阅读→《黄河STYLE》

4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黄河文化论坛在东营举行。数百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业界嘉宾齐聚黄河入海口,以“弘扬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为主题,共同完成关于黄河文化的数件大事,包括沿黄九省(区)签订系列战略合作协议,探讨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等。

为什么我们对这条河流一直爱得深沉?

一条大河,就是一部历史,一篇浩荡的史诗。黄河生生不息,以它的水和土,馈赠炎黄子孙,以典籍与国宝,铸就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新时代,它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注入了崭新而丰富的时代价值。以更国际化的传播语言、更鲜活生动的方式讲好黄河故事,把黄河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国际文化视野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黄河Style》就是这样一个根植新平台、运用新形式的新媒体。在本次黄河文化论坛的闭幕式上,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新媒体微刊《黄河Style》正式上线,从此讲好黄河故事多了一个新的国际声音。该专刊上线后,童声合唱《等你在黄河口》响彻闭幕式现场,动听悠扬。

由新黄河客户端主办的《黄河Style》是一份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新媒体微刊。微刊为中英文双语,通过新黄河媒体矩阵及全网各平台发布。黄河文化因其古老性、延续性、内涵丰富性、典型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国家国际形象的重要名片和独特标识,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信该刊物的传播,可以更好地帮助国际社会读懂这条河流,进而读懂我们这个悠久的国度。《黄河Style》首期的纸质版作为黄河文化论坛专刊,由《走向世界》杂志社以特刊形式发布。

展开全文

《黄河Style》第一期的主题是:沿着黄河遇见海。分为“根”“红”“水”“民”“文”五个单元。“根”的部分主要讲述黄河的历史,以及中华民族的“来处”;“红”的部分聚焦黄河流域红色文化,讲述延安精神、沂蒙精神;“水”的部分主要讲述黄河的生态保护,展现黄河生物多样性;“民”的部分主要讲述黄河流域人民的家国情怀、奋斗故事;“文”的部分主要讲述黄河流域的“两创”实践。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流淌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之河,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成长时期的星火燎原和无数动人故事。在“红”这一部分中,《蒙山沂水,精神绵长》这篇文章讲述了在蒙山沂水这片热土上,“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据统计,当时沂蒙山根据地420万人口,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1.4万人参军参战,出生入死,浴血奋战,10.5万革命先烈在这里牺牲。

刘福海

“民”这一部分的《刘福海:34年只拍一条河》则讲述了济南摄影家刘福海与黄河的故事。他镜头里的黄河,每一张与每一张都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姿态,甚至不一样的情绪、气质。从33岁到67岁,刘福海用坚持诠释热爱,用时间见证情怀,不仅为母亲河留下几万张影像,也为时代留存了一份厚重而形象的历史文献。在这期间,他也感受到了一条“幸福河”的蜕变。

在形式上,《黄河Style》兼具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与新媒体的创新性,综合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承载内容丰富,传播效果突出,用多媒体形式讲述黄河故事,力求传播方式的综合性、立体化、国际化。读者从中既可以通过视频看到黄河流域的壮美图景,也可以通过多样的图片了解沿黄生态的多姿多彩,还可以通过文字阅读到黄河文化的古老与新姿。

一条大河,正在讲述属于这个新时代的热烈与奔放。听见黄河,也就听见了时代,读懂黄河,也就读懂了中国。

《黄河Style》,讲述黄河故事,记录奔腾时代。

点击查看新黄河客户端专题报道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徐敏)

你有什么想说的

欢迎留言区分享

最近微信再次改版

星标“济南时报”

及时接收每篇推送文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