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林 李兴军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泪眼今生永不干,清明节候麦风寒”,这是“扬州八怪”郑板桥描写乾隆年间清明民俗活动的诗。清明时节“气清景明、万物皆显”,人们慎终追远、祭扫踏青,人人头戴柳枝,户户门插柳,久而成俗。
据史书记载,最早在路旁植树的人,是和《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同时代的京兆杜陵(今西安)人韦孝宽。
在古代,官道上每隔一里就设一个土台子作为路标,用来计算道路里程。韦孝宽担任雍州刺史后,发现土台子路标弊端很多,风吹日晒会扬尘,下大雨时还极易被冲毁。于是,韦孝宽把雍州境内官道上的土台子路标全部用槐树替代。周文帝宇文泰听说后,认为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诏令全国效仿,一里种树一棵,十里种树三棵,百里种树五棵。
秦一统六国后,在全国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驰道,同时在驰道两旁都种上了树,既能保护道路,又能为行人遮风挡雨。郑板桥《潍县竹枝词》中的“两行官树一条堤,东自登莱达济西”,写的便是这一情景。
《齐民要术》是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成书于北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齐民要术》卷四《种梅杏第三十六》记载:“董奉居庐山,不交人。为人治病,不取钱。重病得愈者,使种杏五株;轻病愈,为栽一株。数年之中,杏有数十万株,郁郁然成林。其杏子熟,于林中所在作仓。宣语买杏者:‘不须来报,但自取之;具一器谷,便得一器杏。’有人少谷往而取杏多,即有五虎逐之。此人怖遽,担倾覆,所余在器中,如向所持谷多少,虎乃还去。自是以后,买杏者皆于林中自平量,恐有多出。奉悉以前所得谷,赈救贫乏。”
这里说的是东汉末年和华佗、张仲景齐名的名医董奉的故事,也是中国医学界被称为“杏林”的由来——董奉脾气有点儿怪,给人治病不收诊资,但要求痊愈的病人栽种杏树。因为医术高明,来治病的人多,几年间就种出了一片杏林。董奉又在杏林中建了一个仓库,告诉买杏的人用多少谷可以换多少杏,不用跟他说。有个爱贪小便宜的人想以少换多,结果蹿出来五只老虎,吓得他杏撒了一地,直到篮子里的杏和他的谷子重量差不多时,老虎才离去。因此人们认定董奉是神仙,再也没人敢弄虚作假了。后来,董奉倾仓济困,留下了千古美名。
展开全文
贾思勰还告诫人们“木奴千,无凶年”,提倡多种杏树,以备歉年饥荒。贾思勰认为杏子不仅可以救助穷人,还能缓解饥饿,由此可见其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和良苦用心。
《齐民要术》序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这是引用《管子》的话,原文中还有一句“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郑板桥《潍县竹枝词》中的“养儿娇纵不成材”也有此意。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举例说,东汉时湖南桂阳(今郴州市)人到了冬天就把乱麻絮塞进衣服里御寒,手脚常常冻得皲裂出血。太守茨充到任后教会人们种植桑树、柘树,养蚕,老百姓才有了暖和的衣服、鞋子。西汉时颍川太守黄霸、渤海太守龚遂、三国时京兆太守颜斐等循吏,他们到任后都是劝民农桑、植树、养殖。
《齐民要术》四、五两卷,记载了二十多种树木的种植知识。其中《栽树第三十二》《伐木第五十五》是对种、伐林木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献。读过之后,你一定会感叹,种树还真的不简单。古人强调天、地、人“三才”协调,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也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坂走丸,其势难。”
《齐民要术》强调种树至少有十个程序:“凡栽树,正月为上时,谚曰:‘正月可栽大树’,言得时则易生也。二月为中时,三月为下时。凡栽一切树木,欲记其阴阳,不令转易。阴阳易位则难生。小小栽者,不烦记也。大树髡之;不髡风摇则死。小则不髡。先为深坑。内树讫,以水沃之,著土令如薄泥;东西南北,摇之良久,摇,则泥入根间,无不活者;不摇,根虚多死。其小树,则不烦尔。然后下土坚筑。近上三寸不筑,取其柔润也。时时灌溉,常令润泽。每浇,水尽即以燥土覆之。覆则保泽,不然则干涸。埋之欲深,勿令挠动。凡栽树讫,皆不用手捉及六畜抵突。”描述的种树过程完整、技术详备,属于一看就懂、一种就会的传统植树实用“操作手册”。
不仅如此,《齐民要术》还记载了果树种植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在果树花期预防霜冻的办法,说“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草生粪。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其中所说的成霜原理与现代科学解释基本无异,除霜办法简单有效,仍然被现代果农普遍应用。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