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交不起学费,大学生没拿到毕业证,流浪16年,回家时母亲已疯癫_自己的_父母_毕业证

引言

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罗兰

古往今来有许多的学子在求学的路上都会遇到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费用问题,可以金钱成为了他们求学路上十分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避不开的现实,但是在这个无法逃避的现实面前,有些学子凭借自己或者与家人的共同努力,最终渡过这个困难,但是有一些学子却因此走向了另外一条道路,曾经就有一位学子因为交不起学费,到毕业的时候拿不到毕业证,在外流浪16年,回家发现母亲已疯癫。

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

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到现在成为了很多人的自谦,表示自己努力的目标就是为了能够衣锦还乡,而这句话也同时隐含着对人们的鼓励,鼓励好好努力,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激励人们勤奋,而这句话却成为了廖银超的真实写照,他的一生可以说就困顿在这样一句话中,最终流浪16年,是学子的悲剧,也是他的悲剧。

廖银超出生在重庆的一个农民家庭,作为传统的农耕之家,父母从祖辈开始就是老实的农民,因此家庭条件十分的贫困,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从不因为贫富就有什么不一样,因此从廖银超出生开始,他就承载着父母对他的殷切期盼,但是这个贫困的家庭并没有带给他多少东西,可以说在小时的身边的小伙伴有新衣服,但是他也只能穿着破旧的衣服,或者捡着长辈们不能穿的衣服给他改改,俗话说“缝缝补补又三年”可以说是廖银超的生活真实写照了。

除了在衣服上的短缺,在吃食上就更加没有什么可比的了,在他的印象中最深的就是一碟咸菜配馒头,就是家里非常经典的吃法了,也就是这样贫穷的家庭,父母已经无力改变,但是他们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为了不让廖银超像自己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父母坚持送他去上学,而廖银超作为穷人的孩子对对家里的情况就更加明白,自己能够做的就是好好努力,在学习上不能辜负父母的期待,毕竟家里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唯一能够期待的便是通过读书,让自己获得更好的知识,在未来出入社会才能够立足。

展开全文

因此廖银超在学习上十分的刻苦,别人在学习的时候,他在学习,别人在玩乐的时候,他依旧在学习,好在学习上他从未比别人差过,几乎每年都能够拿回很多的奖状,每次拿到奖状之后就会给父母看,毕竟这些奖状也是对他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的认可,而父母在看到这些奖状之后也是十分的欣慰。

孩子的优秀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而廖银超的父母也十分的因此为傲,因此每次廖银超拿回来的奖状,父母都会小心翼翼地贴在墙上,慢慢的这些奖状越来越多,几乎都累计了满墙,每一张奖状都贴的十分工整、整齐,犹如等待检阅的士兵,廖银超的父母每每看到这一墙的奖状也是十分的欣慰,毕竟以自己的条件供一个孩子读书还是十分的辛苦,但是不管再多的辛苦,看到孩子如此的优秀,这一切似乎也成为了甜蜜的负担。

他们也相信自己的孩子如此优秀,将来一定能够走出这个贫穷的家庭,去看到外面的世界,而廖银超也并未辜负父母对他的期待,在2000年的时候,他以优秀的成绩成功考上了四川的一所医科大学,可以说考上大学这件事,在当时看来未来就已经是一片光明了,毕竟医生不管在什么年代都是非常吃香,并且也受到人们尊重的职业,因此廖银超带着对未来的期待来到了大学,准备一展宏图。

理想是很美好的,但是现实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对于他们的家庭而言最大的挫折就是学费了,为了送他去大学读书,廖银超的父母就几乎把家底都掏空了,并且还额外借了亲戚朋友的钱,才勉强的凑齐了他第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要知道廖银超读的是医科大学,相比普通的四年制,他未来是要一次读五年的,看到父母如此艰难的才凑齐一年的学费,自己未来还有四年需要挣扎。

廖银超十分明白自己未来究竟要面对什么样的情况,因此到了大学之后,廖银超在生活上十分的节俭,不仅是在学校食堂吃饭,还每一次都是打最便宜的饭菜,并且为了不增加额外的支出,他也尽量不和舍友一起外出聚餐,可以说在节流上做到了极致,同时为了开源,他也会在课余的时间去做一些兼职,虽然他对自己的窘迫也十分的不满,但是自己的家庭条件也就这样了,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安慰自己,坚持再坚持。

只要自己能够顺利的毕业,就可以摆脱这样的生活,但是时间总是过得十分漫长,尤其是在每年需要交纳学费的时候,这样的窘迫尤为明显,但是在最后两年的时候,不管怎么借钱怎么凑家里都拿不出这笔费用了,因此廖银超不得不申请延缓交纳学费,就这样一直到了毕业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期盼着这位村子里难得走出的大学生风光归来,或许还能够在老家开一个医疗诊所,想来未来也是一片光明的。

因此廖银超在回校拿毕业证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满怀期待,包括廖银超自己,就在廖银超以为自己的苦难即将过去,只要拿到毕业证就能参加工作挣钱的时候,却因为没有缴纳足够的学费而被拒绝,在被拒绝的那一刻,廖银超的人生瞬间从云端跌入了深渊,这犹如一记耳光,瞬间的将他的隐忍与坚持变成了笑话一般,想到了父母的期盼,曾经自己为读书所做的一切事,吃的一切苦,似乎毫无用处。

当时无路可走的廖银超只能苦苦哀求学校,先领毕业证再补学费,毕竟有了这份毕业证一方面是自己的工作有保障,也算是给父母一个交代,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工作尽快的将学费补齐,否则没有毕业证,自己的工作就会更加艰难,也就是这样一个两难的情况,而学校的领导坚持不给他毕业证,此时的廖银超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未来究竟在哪里,毕竟毕业证拿不到就意味着自己的书白读了,也没办法找合适的工作,也无法面对自己的父母。

就在这时候廖银超在激动之下,做了一个无法挽回的决定,他选择了去广东打工,他实在无法面对这个情况,不知道怎样去面对自己的父母,在这一刻他选择了逃避,就这样开始了他16年的流浪,而家中的父母此时却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就此不回家了,自己的孩子只是去拿一个毕业证,最终一去不回,在意识到廖银超的失踪之后,廖银超的父母十分的痛苦,他们也一直在努力寻找孩子的踪迹。

结论要么打倒困难要么被困难打倒

廖银超的母亲在寻找的过程中慢慢的精神失常,最终在儿子失踪16年之后,他们才再一次相见,而这时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已经成为了41岁的中年男人,早就已经没有曾经的少年意气,此时的他不仅是满头银发,更是身患重疾。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