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石普宁 每经编辑:唐元
“现在几乎没有年轻一辈的人会说要去祠堂街,都说去人民公园。”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吐槽,它,的确每天都在真实地在发生着。
事实上,与人民公园隔街相望的祠堂街保有近代以来的街巷格局与历史建筑,是成都市中心文保建筑和历史建筑最集中的区域,曾是成都近代新文化中心与知识界、艺术界的交流平台。
祠堂街5号楼 四川美术社旧址 图片来源:祠堂街艺术社区
当大家都在关注城市更新的时候,我们更为在意的是什么?2月14日,在主题为“街巷里的成都”的祠堂街新声沙龙上,巴蜀文化专家、《成都街巷志》作者袁庭栋如是说,“(城市更新)改造过后要考虑每一栋建筑的使用目的,如果安排好了,自然就会吸引人来。安排不好,就永远装空气,每个月的水电费白交。”
袁庭栋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来调查有老成都味道的点位,多数都要提到这里”
展开全文
“这样一个三角形的地带,为什么会成为成都近代的文化中心?”在谈到祠堂街的“旧貌换新颜”之前,人民公园是其绕不开的话题。袁庭栋先从人民公园的历史说起,作为我国第一个以“公园”命名的地方,这里有四川的第一个民众教育馆、第一个图书馆、第一个博物馆、第一个体育场等。
“因为这个公园,门前逐渐开书铺的就多了,开办报刊、杂志也多了,还有小的印刷厂。”例如,抗日战争时期,祠堂街坐拥了成都大多数的书店,各大报刊、文艺社团云集于此。新华日报社、四川美术学社、张采芹的画室、四川电影院等,也都位于此处。
祠堂街4号楼 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旧址 图片来源:祠堂街艺术中心
袁庭栋随手在现场指出一栋建筑表示,该建筑曾是原四川电影院的前身“锦屏大戏院”,其设施在当时堪称一流,是成都最早的斜坡式梯形剧场。
对于老一辈的成都人来说,人民公园也是大家的集体记忆。“我们这一辈人很多事情都和人民公园有关。”袁庭栋提到,如果有人来成都调查有老成都味道的点位的话,“我估计多数都要提到这里。”
如今的祠堂街在改造更新过程中完整保留了38棵标志性的法国梧桐树,配合川派盆景微景观、绘画性种植等,人民公园绿意得以延伸,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连续地感受文化街区之美。
而对于如何把该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为直观地传递给人们,袁庭栋提出建议,可以通过在路口设立牌坊的形式来体现,“钢筋混凝土的很便宜,设计搞好点很有味道。”在此基础上,祠堂街和人民公园可以成为很多人享受文化与老成都味道的去处。
祠堂街街景 图片来源:祠堂街艺术社区
“我更关心的不是门面,而是改造了以后这个房子用做啥子”
在袁庭栋看来,以祠堂街为代表的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街区,需要妥善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我更关心的不是门面,而是改造了以后这个房子用做啥子。”
首先需要做的,是区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袁庭栋表示,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合二为一来看待的观点值得商榷。
他从政府与市场的不同角度出发,进一步解释道,政府需要处理好文化事业的相关事务,而文化产业领域涉及的事务则应当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司来承担,“(文化)产业是要赚钱的。(文化)事业是政府投资给公众提供文化的平台和空间,是不赚钱的。”
祠堂街街景 图片来源:祠堂街艺术社区
在此背景下,则是需要利用好城市更新后的空间以吸引到人群。他以祠堂街与人民公园历史上的紧密联系为例谈到,两个地方可以很好地共同展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
比如,因场地大小限制而展出空间有限的四川保路运动史事陈列馆、慈善大家尹昌龄、成都通俗教育馆首任馆长卢作孚……这些与人民公园密切相关的场所与人物,都可以在祠堂街得到呈现。
祠堂街古建一角 图片来源:祠堂街艺术社区
“城市更新,大的格局文脉不能丢,保留特色很重要。”袁庭栋表示,旧的东西可以利用起来,要考虑好应该保留的东西。此外,最重要的应该是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生活空间以及平台,“他们能够在这里面做事、学习或者娱乐,要跟老百姓生活结合起来,城市更新才活得起来。”
每日经济新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