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聚焦 | 王忠民:基础设施的尽头是朵“云”_基础设施_服务_数据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中国基金业协会母基金专委会主席王忠民,在与"2023第一财经产业投资高峰论坛"连线中表示,“我们正在面临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内涵和逻辑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我们将从过去所认为的有形的基础设施,过渡到一个云服务基础设施时代。”

以下为发言实录:

如果从基础设施这个概念延展开,近三年我国的投资启动和拉动都依赖的是基础设施。过去30年,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发展的大幅度进程依然是基础设施;那如果从2023年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可持续投资和投资拉动,我想也依然是基础设施。

但是,我们正在面临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内涵和逻辑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那就是从过去的铁公鸡物理性的基础设施,从过去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的大宗商品的基础设施,从过去的所有看起来在那个时代有形的基础设施,过渡到应该给他一个云服务基础设施时代的切换。而云服务的基础设施,既可以是已经持续了三年的5G——在信息的传输和形成阶段的基础设施,更是过去两年间,大力投资建设的数据中心、数据交易、数据确权、数据终端开发运用。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过去的2022年可以用这样一句清晰的话概括,那就是基础设施的尽头是云服务。

云服务基础设施让投资可持续化

从当下最主要的一些市场表现、市场市值结果的来分析,所有有云服务的潜质和云服务的基础准备,乃至云服务特别爆发的场景的这些公司市值,全部在全面市场股票价格下跌的同时,他们都是最先脱颖而出,并且在市值的浮动一定会是十分醒目的,比如说蔚来、特斯拉、亚马逊等。最醒目的个案还在于最近兴起的ChatGPT,ChatGPT与其说是终端产生新内容的大数据机器生成的这一类服务场景,更应该是数据确权和数据生成以及大数据搜索当中的数据资产,在基础设施的全方位服务下以及数据基础设施的全方位服务下形成的新产业的绽放逻辑。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谁在人工智能的运用当中,把它放到“云”当中去运用的时候,才是这个时代最符合云服务基础设施当中的根本逻辑。例如,微软巨额收购的GitHub,微软重金投资的OpenAI,这些在云服务、大数据中的作为开源原代码的集中数据库,他们都是被投在它云服务的基础设施当中带来的一级市场,乃至于早期VC天使投资当中投资的早期进一步和可持续的有效成长。

展开全文

如果把当下的一些金融科技领域需要云服务解答的时代问题给“云”,看看它怎么给出它的答案。例如在过去几年,加密服务既是数据确权,又是数据权利边界确定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今天加密服务是云服务当中最重、最前端、最有竞争力的一个服务姿态。

当我对信息传递过程中,或当我在数据形成的初始端中,甚至在任何一个节点的创新研发和应用,在全生态、全节点、全点位当中,都可以加密服务的时候,加密服务只有“云”。只有云基础设施的加密服务才能够做到任何场景、任何节点、任何点位的全方位加密服务,以至于最后所有的数据在任何终端应用的时候都可用,却不可见,更不可偷,尊重了所有数据的权利人。

回到云服务当中,如果我们今天所有的数据中心不只是简单的储存一堆数据,而是里面的数据都可以结构化的分秒形成,特别是当机器学习在其中,还可以自动生成服务的时候,那我们今天的OpenAI把所有数据在云端自服务、自开发、自成长,这样一个逻辑就充分展现了。

这个视角去看现在做的所有数据库,它是割裂的、是封闭的,那它就是数据,而不是数据资产,更不是数据云。但如果我们看到哪一朵数据在“云”的逻辑之上可以无限地开发,持续地成长,想象力不断地迸发,实现自我开发及运用,让数据的边界无限地通过编辑新内容。这既撬动了数据库内数据不断地丰满、丰富和完善,也让编辑数据因为数据库中数据的全面赋能,使数据资产和数据能量几何级数的成长,同时让编辑的场景获得最新的、最有效的、最成功的加密运用,这才是我们今天看2023年可持续投资、投资的可持续、投资的数据化可持续、数据化投资的可持续,真正的逻辑和起点。

云服务基础设施打破规模效应

如果把这个思维放在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就更具意义了,物理性的基础设施都有一个边际收益的成长到最后边际成本的下跌,如果边际成本持续为多的时候,总收益的边际成长就会成为一个负值,让最后的总收益规模下降。

回到了今天云服务的数据服务逻辑,我们居然把物理性的服务变成服务性的、没有物理形态的,而服务形态的数字化逻辑却给我们带来了成本当中最重要的一条曲线——那就是边际成本无限趋近于0。当边际成本无限趋近于0的时候,成长出来的运用是范围越广、越充分、越及时、越渗透率高,在产业当中渗透的越深、越广的时候,它的边际成本为0,那就是没有任何成本产生,却可以拓展、渗透,影响到任何产业,而服务的渗透性在边际成本为0的这个逻辑之下,才带来了真正的社会价值所在和服务的成长所在。

同时云服务基础设施,打破了工业化时期,特别是农业化时期的规模效应。在规模无限性的成长之下,我们才会成长出平台级的公司、生态级的公司,会成长出无边无际的数据云当中的服务逻辑和服务数据中心及数据库,更会成长出月活数量永远会有新的场景,超过原来的月活数量和高黏度、高频客户的扩展应用。

这是因为云服务的数据中心、云服务的基础设施,它在规模边际当中是无限规模的逻辑,这就把我们在农业时期的边际规模的地点和在工业化时期初始的规律、规模、成长,这些程度当中,我们取得了新的服务规模和数字化基础设施规模当中的无限扩展应用,而这种规模甚至可以跨时空,不同时间下应用的时候规模效应作用;不同空间下,因为服务已经拓展了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产业,因为不同的服务基础设施可以用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当中,在这个时候规模效应非常有时代效应和云服务的无边际规模效应的成长。

产业组织学当中还有一个效率体现的基本逻辑,那就是范围经济。当云服务基础设施来临的时候,我用在产业的次端,可以在产业链、供应链当中后续的各个环节通用。当云服务基础设施在产业链条当中通用的时候,已经打破了过去的范围经济的维度和成长。我还可以在所有的产业端口拓展开来,还可以在所有服务业不同形态的服务当中也可以打通云服务的基础设施,这个时候我们就得到了范围经济的无限性,也在数字云的基础设施当中充分地、无限地展开。

我们把三条逻辑放在一起,边际成本无限趋近于0,没有限度的规模效应,没有限度的范围效应,将是云这样一个基础设施,不仅打破了物理基础设施,还打破了原来云服务的初始阶段只是服务业的时候,没有变成数字化服务业的时候的成本曲线和收益曲线的综合时代。

回到当下的投资,如果当下投资都是在云服务基础设施的垂直细分的中,任何一个单点、任何一个节点、任何一个数据库、任何一个数据库的新算法、任何一个新逻辑、任何一个新感应、任何一个新集合的发生,都可以是让这个新时代的基础设施每日成长、每日进步。其中,最好的场景莫过于让机器学习在这个基础设施当中自成长、自发展、自进步,也就突破了我们人服务当中的边界和成长。

这就是我们2023年全球、中国,中国产业的落脚点和我们贯通一切,贯通一切产业、贯通一切区域、贯通一切物理形式的新的基础设施投资。它将会从2022年当中的爆款、新的概念,转为我们2023年当中中国投资人的新逻辑、新场景、新入口、新的盈利和社会发展的金光大道。

↓微观视界|ChatGPT挑战学术研究?专家这么说→

如有疑问或投稿,可发送邮件至lujiazui@yicai.com

· 好 问 ·

谱润投资 周林林:青衿之志,履践致远

· HOW ·

SGS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中心总经理岳庆松 | 金仕达 | 小村资本 梅晨斐 | 上海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负责人 董若愚 | 明善资本 张小冬:在能力圈内行动,在舒适圈外学习

· 投 资 峰 会 ·

锚定价值,探索未来 | 2022陆家嘴投融资峰会暨第一财经股权投资峰会开幕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