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南宋历史上,方腊起义真是被宋江平定的吗
- 方腊起义失败后,他手里的金银财宝去哪了
- 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坚持了多久
- 方腊起义是山越人起义,你怎么看他的根据地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 如果宋江拒绝招安,且跟方腊一起起义,成功几率有多大
- 为什么施耐庵不写方腊起义小说,反而写了宋江起义小说
- 水浒中方腊占据了当时大宋多少人口跟地盘
南宋历史上,方腊起义真是被宋江平定的吗
这两次起义,发生的时间前后差一年,而覆灭的时间却只相隔几天。
宋徽宗宣和二年(1119),宋江聚众36在梁山泊起义,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他们在青州、齐州和濮州之间流动,攻陷十余个州县,于《水浒传》截然相反的是,在该年年底,宋徽宗就采纳了亳州知州侯蒙的建议,准备主动接触宋江集团将其招安。
而历史上真实的宋江,也不是演义中那个时时刻刻、心心念念都想着要招安,要做朝廷官的宋公明,恰恰相反的是,他十分硬气,断然拒绝了朝廷的招安,于是宋廷派遣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往讨,宋江避其锋芒,从青州率众南下沂州(山东临沂),在之后的一年之中,转战四处,与官军周旋。
到了宣和三年,宋江已经流篡到下邳(江苏睢宁),准备由沭阳乘船进抵海州(连云港),怎么看都像是要跑路到海上的节奏。然而,宋军没有给宋江跑路的机会,张叔夜率领的宋军很快摸清了宋江的东向,派了千余人的敢死队设伏,又派遣一小股部队诱战,宋江中计,率众登岸,前脚刚上岸,后脚船只就被宋军焚毁,退路断绝,被宋军包围战败,最终被俘虏,起义遂被镇压。
宋江起义在北宋上百次的起义中,属于一次规模小,影响力也极其有限的起义,宋江也没有107将,也没有被招安奉旨讨伐江南的方腊,在宋江兵败被俘的宣和三年五月前几天,方腊和他的部下,妻室,子女皆被俘虏,并在八月二十四日被朝廷正法。
相比规模有限的宋江起义,江南的方腊起义规模就大了无数倍,宣和二年十月初九,方腊以帮源峒为据点,聚集了江南遭受花石纲而破产失地的贫苦农民,号召起义。
起义伊始,方腊就自称圣公,建元永乐,还设置了各级官吏将帅,并于次月在青溪县全歼两浙路厢军无前任,之后一路势如破竹,攻克睦州,占据寿昌,分水等县,直奔花石纲的指挥中心杭州。
没多久西向攻下歙州,全歼南宋东南第三将“病关索”郭师中部,然后趁势拿下了两浙路首府杭州。方腊军极盛之时建立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县在内的政权,是北宋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
然而就是这样浩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比宋江起义晚了一年,却跟宋江一起被剿灭。其中原因,其实也很好理解。剿灭宋江的宋江,严格意义上属于战斗力弱的地方部队,也就是厢军,厢军的兵员大多是招安的土匪山贼,或者就是发配的罪犯,兵员素质堪忧,后来还是张叔夜带来的部队,才完成了对宋江的最终围剿。
而方腊起义之初,所面对的也是江南的厢军,所以能够一路势如破竹,席卷大半个东南。当杭州城告破后,宋廷立即派遣禁军,也就是宋朝真正的正规军(虽然此刻的禁军战斗力也不强,但好歹是正规军)由童贯、谭稹分兵两路,王禀、刘镇等分别率领,向杭州和歙州进发,企图在睦州会合。
宋军只花了两个月就完成了对杭州的合围,因为粮尽援绝,被迫退出杭州,之后试图再次进军杭州,没有任何进展,没多久歙州、睦州相继被宋军攻陷,之后衢州、婺州失陷,方腊带领着义军退回到了起义的原点,帮源峒,然而七万多人的义军,在宋军的总攻之下,全军覆没,方腊等三十多人被俘,最终于四个月后,被朝廷明正典刑。
自始至终,宋江和方腊没有见过面,各自为战,同时团灭。
方腊起义失败后,他手里的金银财宝去哪了
史上今古传奇,
多有不解之谜。
方腊起义失败,
史记财宝何去。
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坚持了多久
方腊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也留下了重重一笔。
因为忍受不了宋徽宗为代表的封建王朝的残酷压迫和剝削,宣和二年(1120年IO月),方腊揭竿而起。他打着“得天符牒”的旗号,自称“圣公”,建元“永乐“。曾经最盛时期,在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的6州52个县建立政权。起义军人数曾达百万之众。小说《水浒》中,曾提到宋江被招降后,去打方腊的事。
宣和三年4月,起义军连连失利,方腊退守浙江青溪,后被俘,连同他妻子,孩子一起于8月24日被杀害,前后一年左右时间,方腊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宋徽宗的封建统治。
方腊起义是山越人起义,你怎么看他的根据地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政和元年(1111年),东南深受朱勔(音同“勉”)花石纲之害,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喜花石竹木。在江南设“苏杭应奉局”,派众爪牙到东南各地,搜刮民间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用大船运向汴京,每十船组成一纲,时称“花石纲”。青溪县多产竹木漆,是应奉局重点酷取之地。这种沉重的负担都转嫁到农民身上,尤其是靠出卖劳动力度日的赤贫者身上。深受剥削压迫之苦,方腊因此对宋王朝的反动统治怀有刻骨仇恨,遂点燃了起义之火。百姓愤怨,方腊趁百姓不满之机,暗中把贫困失业的人组织起来。
起义地点位于今浙江淳安西北。
如果宋江拒绝招安,且跟方腊一起起义,成功几率有多大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的答案是不可能成功
跟朝廷作对,不会有好下场,诏安其实是最合理的结局,
小说中为了突出人物个性,对人物的描述过度夸张。各个人物看起来相当厉害,其实那都是特意加工;就如林冲,东京80万教头,听起来和唬人,其实在朝廷官吏中真不算什么。
言归正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一下。
宋江并无雄才大略,更谈不上经纶济世。梁山的事业从宋江开始壮大,但其壮大的背后却是血债累累的仇恨;这是内部的仇恨,表面的和谐是难以抹平的。先是让你朝廷做不成官,举手投降;转而带你去朝廷做官,做个奴才;走的每一步都是下下策,谁能服?这样一个人,却能把梁山众兄弟收拢在自己麾下,不能说天将降大任于宋江,只能是说梁山都是一些有勇无谋之辈。虽有智多星,那是相对草包而言,鸡立鸟群显得大一点。顶多一点小聪明,此外没有什么惊世之作。
梁山一百零八将,江湖义气重,有勇无谋,打打杀杀只为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他们骨子里并无治国安邦的思想。所谓梁山好汉只不过是一些杀人越活的乌合之众,各怀心胎,各个来路不正;比如林冲,走投无路,逆来顺受,投奔梁山只为复仇;武松,杀人越活,好坏不分;再如杨志,被梁山逼上梁山,与仇人搭伙也是百般滋味,心系朝廷。大部分梁山好汉但凡能有其他安身立命之处,必做鸟兽散。对梁山对宋江谈不上忠心耿耿。梁山之众形不成一股强有力的合力来对抗朝廷。真的怀疑宋江招安是不是有这个原因。
梁山所作所为为世人所不齿,没有群众基础,因此也就没有强大的后援和生力军。成就霸业者,至少给人民画个大饼,讲点实惠。得民心者才得天下。宋江这位大哥对美女都没什么欲望,哪还有天下。
方腊:方腊指点江山,小有气候;方略超纲按部就班;手下良将如云,人才也是济济;走的倒是江山美人的步伐。奈何地盘虽大,实力虚弱,朝廷略施一石二鸟之计,就败给了宋江,在朝廷面前就是个小巫。即使方腊和宋江联手,谁是老大一定是个问题;宋江不坐江山,做大哥是铁定的,而且实力比方腊大,方腊要做天下,已经称王,志向比宋江大。鸡头蛇尾巴凑在一起四不像;没准为了上位还可能火拼,内部消耗。所以团结是不可能的,朝廷能使一石二鸟之计,就能来个离间计,死相更难看也是可能的。
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儒家理学深入人心,同仇敌忾才是根本;人民恨腐败,但不反朝廷;其公务员队伍中不缺忠臣良将,廋死的骆驼比马大,对付梁山和方腊之流绰绰有余,其走向死亡的稻草只能是比其更强大的外患。
个人看法,欢迎交流,不喜勿喷!
为什么施耐庵不写方腊起义小说,反而写了宋江起义小说
施耐庵写宋江而不写方腊,这不是由施耐庵决定的,而是由人民群众决定的!
在施耐庵所处的时代,宋江36人的故事经过一百多年的集体创作和流传,已经家喻户晓!相比之下,方腊的事迹缺乏群众基础,并没有形成广泛的影响力。
施耐庵顺应民意,在搜集、整理民间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并忠实地接受了人民群众的观点,这是《水浒》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那么,为什么方腊起义的规模远大于宋江,但方腊的故事远不如宋江的故事深入民心广为流传呢?
原因在我看来有三点:
1、方腊是反朝廷的,有着明确的目标——在十年之内推翻宋朝,还制定出了各种等级规章制度。方腊当时自封为“圣公”,年号定为“永乐”,这明显就是一个初具规模的小朝廷了。方腊是彻底的反革命分子,谈论方腊是有政治风险的,弄不好会掉脑袋的;宋江是不反朝廷的,有着传统的忠君思想,打的是“替天行道”的口号,希望以此引起朝廷的注意,然后被朝廷招安,在朝廷中谋个一官半职。谈论宋江不犯法,有政治安全感!
2、方腊集团兵马最多的时候有几十万,攻占了宋朝52座州县,这是大规模的集团作战,是成王败寇的操作。但对老百姓而言,无非是换不换朝代而已,关注的兴奋点不高;宋江人数不多,起事时才36人,最终也没发展多少人,被张叔夜带1000人就剿灭了,能有多少人?宋江是游击战流窜作案,单兵作战能力强,富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符合老百姓行侠仗义的幻想,故事自带病毒传播特征。
3、方腊顽抗到底,最后连同妻子、重要部属被宋军俘虏,斩首示众。方腊的起义并没有为人民带来福祉,反而祸国殃民。宋江识时务为俊杰,关键时候投降了或者说受招安了,实现了人生理想,得到朝廷任用,为建设大宋特色的封建主义而奋斗了余生。这符合大多数人的人生理想,是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
水浒中方腊占据了当时大宋多少人口跟地盘
先说历史上的方腊起义:大宋宣和二年(1120年),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方腊利用摩尼教在帮源洞聚众起兵。方腊称圣公,建元永乐,分设官署。随后攻克睦、歙、杭、处、衢、婺等州县,众至数十万。宣和三年初,宋廷任命童贯为江、淮、荆、浙等路宣抚使,领军南下镇压。方腊控制的州县相继失陷。
四月,方腊率部退守帮源洞,与官军交战,方腊被俘,押送汴京处决。余部继续在浙东转战近一年后被消灭。
再说小说中的方腊起义:共该八州二十五县。那八州:歙州,睦州,杭州,苏州,常州,湖州,宣州,润州。那二十五县:都是这八州管辖。此时嘉兴,松江,崇德,海宁,皆是县治。
两浙路
可见小说有夸大成分,比如苏州、宣州等地方腊并没有完全控制,很多都是响应起义而不是方腊军自身攻取。地盘包括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江南),这一地区在两宋时是人口稠密区两浙路。两浙路治所在平江府(今苏州),下辖平江、镇江2府,杭、越、湖、婺、明、常、温、台、处、衢、严、秀等州,户数1975041户,每平方公里户数16.1户,每平方公里人数80.4人。人口密度为非常稠密,北宋人口最稠密的区域之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