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最长寿的人李清云真的活了256岁吗为何质疑者很多?历史上最长寿的人256岁是真的吗_的人_长寿_活了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李庆远 的人 长寿 活了

本文目录

  • 中国近代最长寿的人李清云真的活了256岁吗为何质疑者很多
  • 历史上最长寿的人256岁是真的吗
  • 李庆远为著名长寿老人,256岁历经9个皇帝,为何四次千叟宴均未参加

中国近代最长寿的人李清云真的活了256岁吗为何质疑者很多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长寿是每个人的愿望,就算是秦始皇这个千古第一大帝,也想寻仙人,找仙草,炼仙丹,让自己长生不老。

可惜这些愿望终成空。

人生自古谁无死,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而这个号称近代最长寿的人——李清云。就是一个长寿的代表。

按照这个人的说法,他活了有二百多岁了!

更具体一点,这个来自重庆綦江的寿仙号称活了256岁。

原来这个李清云,号称自己生在乾隆元年,也就是1736年,一直活到了民国时期,可不是有几百年寿命。

为什么他这样长寿呢,原来他是个传说中的中草药专家和气功大师,号称自己有一套独特的养生办法,因此可以长寿。

这个神奇的说法,被民国时期四川的杨森将军听到,就找到了这个人。

最后这个事情还作为盛世祥瑞之兆,被老蒋知道了,又进一步被国人传为一个神奇的事情。

最终在1933年5月15日,就在老寿仙李清云死后,美国《时代杂志》报道了李清云的养生办法:“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坐如龟,行如雀,睡如狗”。

这个李清云的故事,很多人认为是假的,我个人也认为不是真的。

在那个科学不发达的年代,谎报年龄,再杜撰一下经历,是很容易忽悠住一批人的。如果放到现在就很容易鉴别真伪了,利用骨骼年龄测算法,能比价精确测定出一个人的年龄。

所以说,科技让谎言无处藏身。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上最长寿的人256岁是真的吗

题中所说的这个人物,叫李庆远(又名清云)。相传他生于清朝康熙十六年(1677年),一直活到民国22年,于1933年才与世长辞,总共活了256岁。而他的事迹也被当时的民国报纸报道过,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最高寿的人。

不过,可以很确切的说,李庆远的事迹是假的!

首先,根据现代科学研究,人类的寿命极限应该是在200年左右。但时至今天的现代医学,还无法让人的寿命达到200年这个临界点。因此,在缺乏现代医学支撑的古达,人的寿命就更加无法达到这个临界点了。然而,李庆远居然能活到256岁,比200年这个临界点还要多出了半个世纪,这显然就是不科学的。

其次,从李庆远的历史资料来看,也无法征实他的真实出生年份。如果李庆远真的康熙十六年就出生了。那么,乾隆年间的两次千叟宴为何都没他的记载呢?按理说李庆远活到乾隆晚年,没一百都有九十的高寿了吧。当地官府又怎么可能不邀请他上京让乾隆瞧瞧呢?

再说,根据当时报道上的说法,李庆远是自100岁后便到处讲学,而且他一生先后共有24位妻子,并生下了180多位后人。然而,关于他的讲学记载同样没留下半点记载?并且面对种种的质疑,他那近两百之多的后人,也没几个出来澄清和解释的。

所以,关于李庆远这256岁的寿命,很显然就是被夸大其词的。也是得不到学界的普遍认可,只能说是我们的一个民间说法罢了!


本文作者:小贱贱

李庆远为著名长寿老人,256岁历经9个皇帝,为何四次千叟宴均未参加

从活了256岁的李庆远到最近南阳的水氢发动机,明显违反科学的事情而大有人相信,只能说有些人一直把我们当傻瓜看了。

李庆远,活了256岁,这样一个违背常知违背科学,假的不能再假的事情,反复出现在媒体上,不得不说媒体的推波助澜是主要的因素。

骗子之所以能骗子,一在于自己编造骗人的故事。

二在于某些人的推波助澜。

李庆远为何编造自己活了250多岁,目的已经不可靠,但是我想无外乎是利用人们对长寿的想法,骗财骗吃骗喝罢了。

而某些人的推波助澜,也无外乎向从中渔利,或者他们与李庆远之间就有利益链在里面。把李庆远向达官贵族推荐,他们也是能获得好处的。

很明显,李庆远是民国时期才被“发掘”出来的人物。

他被发掘出来,有些目的很值得玩味。

当时四川军阀杨森主政,大力建设新四川,若是有这样一位两百多岁的大寿星出现站台,足可以为自己脸上贴金。后来杨森还将李庆远推荐给蒋介石,那时老将正拉拢杨森,杨森送上这个大礼也可以烘托蒋介石。

当然这里的媒体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为了夺人眼球,制造爆点新闻,有些记着对有意识地丧失节操的,不去甄别事情的真假。

有人会说,为什么杨森会相信?呵呵,人家南阳市委书记、市长等一整套班子的人还都相信水氢发动机的事呢,还当初称赞Good呢。

清朝的几次千叟宴上为什么看不到李庆远的名字,那时因为李庆远活了256岁根本就是假消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